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選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範文

作為名哲蘇格拉底的學生,柏拉圖無疑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那麼看了《理想國》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精選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範文,以供參考。
精選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範文

理想國讀書筆記

柏拉圖構建了自己的理想國家模式,並宣稱理想的國家應該是有著學家萊領導的,在這一章節中他具體的論述了理想國家的模式,從尋求正義出發,來闡述了幸福國家的模型。

首先,談到了生產者應自覺的、全心全意為國家生產糧食服務;其次談到了商人的貿易;最後闡述了戰士應當勇敢的保衛自己的國家;同時也談到了每個人應該掌握好自己行業的技能。歸根到底,各個行業的人都應當為自己的國家做貢獻,從而使生活在這個國度的人感到幸福,運用各個行業與國家的關係及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明:國家大於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為了國家和政治的建構,我們應該服從於國家的需要。

這一章節更多的是具有政治學意義,馬克思的國家觀也頗近似於柏拉圖,但時代不同,這種國家觀產生於城邦之間分散的時代,而今我們的國家過於膨大、強盛,對於個人的壓制太多,我們國家需要的是怎樣在當下尋找強大的國家下的解放人性,這就使得本章節對中國的現實具有了深刻的意義。

理想國讀書筆記

柏拉圖在哲學上的歷史地位或是說對哲學的貢獻和影響力,迄今為止恐怕是未能有出其右者。寫理想國的讀後感,怕是我最為惶恐的事情之一了,不過既然要寫,我只能本著以億萬分之一的角度去闡述一下在自己的視角里所觀察到的“理想國”是什麼樣子,以及這塊巨石落到自己內心的“黑洞”裡是否激起了些許漣漪。下面沒有討論其建國思想二十主要在圍繞其哲學思想的層面來寫。

讀理想國的過程中,很多細節的描述和觀點讓我想起了多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分佈在其後的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我下面想挑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稍微描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卷通過蘇格拉底、格勞孔、克法洛斯和他的兒子玻勒馬霍斯和詭辯派哲學家色拉敘馬霍斯直接的討論,主要引出了兩個問題。正義是什麼?正義與不正義哪個更有利?我首先想到的是維特根斯坦。其傳奇天才般的一生我就不贅述了。不過我想到的是他八歲時向家人提出的一個問題,大概是如果撒謊有好處的話,為什麼我非要說實話。這在道德常識上顯而易見極為淺顯的問題,然而在哲學邏輯上,卻又很多哲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辯論。而由其衍生出來的理論也一直影響至今。這些哲學家中首當其衝的這位就是柏拉圖書中的蘇格拉底老先生。他的辯論者大概提出了這樣四個觀點:1,欠債還錢是正義,2,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3,正義是強者的利益,4,不正義會更快樂。接著蘇格拉底老先生一一駁回。我們在這些觀點中也不難看出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影子,甚至我們還可以為自己印證到一些大師的觀點,比如我上面提到的維特根斯坦從小對第四條的“歷史之問”。甚至對於第二點,我們甚至可以把孔老夫子找來撐腰,孔夫子對於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所以應該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但是,柏拉圖認為你們都錯了,至於為什麼,在圍繞著論述瞭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正義的完美的城邦後,其觀點也漸漸浮出水面,總結就是“不正義對於一個行為完全不正義卻有正義之名的人是有利的。”人是一個不同性格混合在一起的生命體,關鍵要使各個部分和諧相處,從而達到正義。而一旦人性(或者神性)受制於天性中的獸性,那就是淪落和不幸。這也在城邦的建造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個人具備的不同的品質,主要包括靈魂中的理智、激情和慾望三者,不同的品質各司其職才有正義,城邦和國家也是如此,就是要讓城邦的各個組成部分,安守本分,惟其如此,方有正義。那麼問題是,具體怎麼做才是各司其職,什麼環境下,或者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各司其職呢。為什麼不正義就沒有各司其職呢?

這讓我想起第二位大儒,之所以成為“儒”,是因為他是我們儒學的學派代表人物。柏拉圖接著在書中說,正義可以被認為是心靈的健康狀態,而不正義就相反,是心靈的不健康狀態。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健康是“合自然的”,而不健康是“自然的”。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強調的需要進行後天教化,使人趨向於客觀存在的“至善”,而這才是真正的合“自然”。大家如果曾讀過王陽明的著作,有沒有覺得這個觀點有點似曾相識呢?

王陽明的學說在當時其實是對儒家正統朱理學的一次反叛,但仍然是致力於教導人們如何去生活,君主如何治國,甚至用這個來幫自己打仗。這點跟柏拉圖倒是也挺像的。王老先生在認識到他的學說之前也有一段苦苦尋覓天理以成聖的經歷。甚至可以說他的一生一直是為此努力的。為此,不斷嘗試,期間不光是鑽研朱理學的格物致知,也去山上找和尚觀裡請道士,尋尋覓覓,轉了一大圈,卻覺得都不是天理,都很狹隘。最終成就傳奇的“農場開悟”。他的研究簡單概括是,一切天理存於心。只要在實踐生活中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內心就會自顯真理,也就是天理。其中的試煉內心,掃去塵埃,就是其學說中有名的“明明鏡”,我們內心原是明鏡,但積攢了太多塵世的塵埃,以至於模糊,所顯現的就不是我們內心原本的樣貌,我們需要試煉內心把鏡子上的灰掃除,這樣才能感知到來自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並按照內心去行事判斷。

但是王老先生,沒有在他的著作裡深入討論這個心,它究竟,是什麼?如果繼續問一下這個問題,這一問所能反應出的東西,可能會把我們帶向更遠的地方。然而,我們可能不想搞得那麼明白,只想能得到可以通用的真理就可以了,並不擔心和考究它的最終來源。因為我們的目的也許並不是純粹為了追求終極真理的。我們很多偉人聖賢的學說,包括宗教,大都總讓人覺得言猶未盡,沒有徹底,就差那麼一下捅破窗戶紙就看到真相。它停住,可能不說明這些聖賢沒能力再進一步,捅破窗戶紙。我認為更可能因為,它所停的地方已經讓他們滿意了,沒有必要再繼續深究了。還可能是故意不說出來,有所擔心與顧忌。

理想國讀書筆記

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的對話。探討的主題是正義。玻勒馬霍斯的觀點一開始是“欠債還債就是正義”,經過蘇格拉底的修正和概括之後,這個觀點被明確成為了“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裡其實涉及到倫理學的一個黃金法則:道德回報的對等性。《論語》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對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老夫子對於以德報怨的觀點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如果以德報怨的話,那麼用什麼來報答德呢,所以應該用怨來報答怨,用德來報答德,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個觀點同玻勒馬霍斯的所引用的觀點非常類似。當然這裡面也有一些紕漏,比如說如何確定報的物件,這些都在後面被蘇格拉底抓住了。

蘇格拉底是如何駁斥“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這個觀點的呢?蘇格拉底首先通過一系列例子說明在生活實際中人們更加需要的是一種技術上的幫助,而不是寬泛的“正義”——“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這樣會推出一個悖論,也就是說正義是無用的東西,技術才是有用的東西。蘇格拉底這番“助產術”的最主要用意我理解是在於說明“正義”是一種專門適用於國家管理的政治才能,而不是一種技術。接著蘇格拉底談論到如果一個人既能夠把善給予他人,又能夠把惡給予他人,那麼這個人本身也很難說是一個正義的人。這一點在後面還有一些具體展開。

第三個部分蘇格拉底和玻勒馬霍斯討論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什麼才是真正的敵人,也就是確定道德回報的物件。得出的結論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當待之以善,假如敵人真是壞人,當待之以惡,這才算是正義。”也就是說,對正義進行進一步的限定。第四個部分蘇格拉底從這個點出發,討論說正義是人的一種德性,那麼人不能用一種不正義的行為使他人正義,也不能用一種正義的行為是他人不正義。說得有點繞,不過意思還是明白的。這裡其實可以和《孟子》的一段話相互參證:“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孟子·滕文公下》)——扭曲自己,是不可能讓別人正直的——用不正義的手段,是不可能實現正義的目的的。用現在的時事來說就是打著高尚目的的旗號,比如說世界和平啊,民主人權啊,人道主義啊,然後用暴力恐怖手段來推進,這其實就是一種不正義。就像當年小日本宣稱他們對亞洲各國的侵略其實是為了“大東亞共榮”,為了“把亞洲國家從殖民主義解救出來”這樣的論調。被蘇格拉底繞了四次之後,玻勒馬霍斯徹底暈了,倒向了蘇格拉底這邊,反對“正義就是助友害敵”這個提法。以上讀到第15頁。

第三段對話主要是蘇格拉底和色拉敘馬霍斯的對話。這段對話討論的主題有兩個,一是正義是否是“強者的利益”,另一個是“不正義的人和正義的人,哪個更加快樂?”。色拉敘馬霍斯在對於蘇格拉底的裝B作出了批評之後,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義不是別的,就是強者的利益。”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像現在的所謂“強權即是公理”這樣的提法。蘇格拉底先對這個觀點的確切含義進行界定。接著蘇格拉底找到這種提法中隱含的悖論,統治者有可能制定出對自己利益有損的法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在這種情況下,正義就不能說是“強者的利益”,相反,卻有可能成為“強者的損害”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

公元前5世紀,雅典哲人柏拉圖以蘇格拉底的名義、以對話體的方式著述《理想國》,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統地探尋人類正義問題的著作。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

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裡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嚮往,並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並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理想國的宗旨是締造一個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義國家,圍繞這個宗旨,柏拉圖開篇不久就開始討論什麼是正義的國家,究竟什麼是正義?

柏拉圖首先詢問了他周圍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說:正義就是欠債要還。還有的人說: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柏拉圖對正義的討論,是從區分城邦正義、個人正義開始的。古希臘討論正義,都是把它視為個人的德行,屬當時普遍重視的四主德(正義、智慧、勇敢、節制)之一。柏拉圖感到個人的德行屬於微觀世界,較為抽象,不易說明,需要藉助於一種顯明的、巨集觀的事物來說明。柏拉圖採取的論證方法是,以城邦來比方個人,藉助於闡明城邦正義來闡明個人正義。他認為真實的正義不是表現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內部“各做各的事”。

這就是說,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裡的各個部分相互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不正義應該就是三種部分之間的爭鬥不和、相互間管閒事和相互干涉,靈魂的一個部分起而反對整個靈魂,企圖在內部取得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