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7篇

讀後感也是一種學習,通過它我們可以不斷積累知識和思考方式,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感受到不同作家的風格和文學傳統,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7篇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1

被稱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故事之一。 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的浙江,與杭州有密切關係。傳說當年浙江上虞祝家莊有個女孩名祝英臺,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學,其父祝公遠拗不過愛女的要求,同意英臺女扮男裝,並由丫環銀心扮作書童相隨從,來到杭州草橋門(今望江門)外,邂逅來杭求學的會稽(今紹興)青年書生梁山伯與其書童四九,梁祝兩人談得投機,當場結拜為兄弟,這就是“草橋結拜”。 兩人來杭州就讀於萬松嶺的萬鬆書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終不知英臺為女性。後來,英臺接到家信促其速歸。

英檯鐘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將白玉扇墜請師母轉交山伯,作為愛情信物。別時,山伯送行,一路上英臺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實的梁山伯始終未悟。兩人行經鳳凰山時,祝英臺表示家有小九妹,願為山伯做媒,望他早來祝家,這就是“十八相送”。 山伯後從師母處得到玉扇墜並獲悉真情,急忙趕去祝家莊,但這時英臺已被其父許配給太守之子馬文才。英臺據理抗婚,至死不從,並與山伯在繡樓中相會,表明心願,這就是“樓臺相會”。

山伯突遭此打擊,氣急而病,一病而亡,英臺聞噩耗拼死到樑家弔孝,這就是“弔孝哭靈”。後馬家前來娶親,英臺渾身縞素,要求途經山伯之墳一祭,祝父無奈只好應允。轎至山伯墳前,英臺下轎祭奠痛哭,霎時雷電大作,風雨交加,霹靂一聲墳頭開裂,英臺縱身躍入墳中。瞬間陰雲四散,雨過天晴,一對美麗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長空中翩翩起舞,這就是梁祝精靈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雙結對的強烈願望。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2

?梁祝》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也就有各種表現形式,無論是戲曲、音樂都那麼深入人心,到當代,影視劇以之為題材的也廣受歡迎。拿起這本《梁山伯與祝英臺》時,初看以為是用皮影戲為底本拍攝而成的畫冊,仔細翻閱,才發現,是仿皮影戲表現形式的繪本。

一時不察,險些著了道,當皮影戲扯談半天的話,就未免南轅北轍了。這套繪本的人物形象借鑑皮影戲的造型,人物形制處處顯露出皮影刀工的波磔刃痕,在一個畫冊中看到,是挺新鮮的。場景中的樓臺花樹,卻不是皮影,有一點水墨丹青的影子,兩相搭配,是種創新,也是古老文化用新形式表現的一種傳承。

電影《神鞭》裡,傻二剪掉了辮子,可以有底氣地說出:“辮子剪了神還在!”頭上的功夫改為射手的出神入化,對著老玩意抱殘守缺,傻二明白行不通了。對於古舊藝術的發展,恐怕都涉及一個如何現代化的問題,要考慮傳播、受眾,當然重中之重的是經濟,舊範早已失去了所依存的時空,一切終得變。一件技藝一旦淪為物質文化遺產,恐怕是不祥的事情。稀缺而保護,就沒了群眾基礎,於街頭喜聞樂見,還是登堂入室成為博物的遺存,哎,如何抉擇?從這點考慮,這本畫冊是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吸收,並予以創新的過程,是值得鼓勵和不斷嘗試的事情。

畫冊中有兩種美:其一人物衣飾的富麗之美,衣飾紋理為刀工鐫鏤之姿,帶上點象徵意味的錦簇;其二建築場景的繪筆呈現中國建築的對稱之美,院落多呈正形,亭臺橫截金字,門戶舟楫於規則和散落間對稱相映,祥雲、山壑、銀杏葉乃至蝴蝶都有傳統的對稱之美,帶一點剪紙藝術的特徵,這些融匯是頗具匠心的,在如今日本漫畫橫行的時代,美術工作者有志創新,追溯傳統,彰顯中國風,是值得稱道的。

如若要煞下風景,講些不足,書中人物形象採用皮影戲形制,稍顯呆板。人物那番形容和動作有千人一面感,卡通形象是不能脫去人物表情形色的。因仿皮影,形制單一,是天生的瑕疵,面部的喜怒哀樂,不能呈現,梁山伯、祝英臺、書童、婢女全部一副丹鳳眼,人人沾染點絳脣。皮影戲是動態的,有唱作能彌補這種表現方式的不足,搬上畫冊就不具備這樣的優勢,此係作者該認真思考和修正的地方。

隨書還附贈著名揚琴表演藝術家郭敏彈奏曲《梁祝》的欣賞方式,聆聽一會兒,頭腦中幻化出動態,樂與畫在心中凝成一段悽美情景,才可謂“化蝶重起舞,情致方翩翩”。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3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久徘徊。

各位同學,今天我講的故事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莊住著一位財主,人稱祝員外。他有個女兒,名叫祝英臺,不但美麗大方,而且勤勉好學。她想到學堂唸書,可學堂不收女子。經過苦苦挨求,終於徵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裝,去杭州讀書。

路上,祝英臺遇見一位書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學。這二人,一個聰明乖巧,一個憨厚老實,相互說話挺投機,彼此感覺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結拜兄弟。山伯年長稱“樑兄”,英臺從此為“賢弟”。

同窗三年,“樑兄”對“賢弟”百般照顧,卻從未識破對方是個女生;“賢弟”對“樑兄”十分敬重,好感也與日俱增。

說話間,學業期滿,該是打點行囊,告別老師,各回各家的時候了。“樑兄”戀戀不捨,十八里相送,把“賢弟”送到長亭;“賢弟”情意濃濃,說家裡有個“小九妹”,讓“樑兄”一定來提親。

幾月後,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咦,原來“小九妹”就是祝英臺。“賢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員外腰纏萬貫,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壓根兒瞧不上家境貧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了馬太守的兒子,活活拆散了一對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臺聞聽噩耗,突然間變得異常平靜。她不再與父母抗爭,只是要求娶親的花轎必須在梁山伯墳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後,再去馬家成婚。

就這樣,花轎在梁山伯墳前停了下來。祝英臺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聲。這哭聲感動了上蒼,感化了神靈。忽然,墳頭裂開一個大口,祝英臺奮身一越,跳了進去。娶親的人們還沒顧上去拉,墳頭又緊緊地合攏了。這時,天空現出彩虹,地上盛開鮮花,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在陽光下翩翩起舞。

各位同學,這就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中的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悽美的故事被戲劇家搬上了舞臺,被音樂家譜成了樂曲。有機會,我一定給大家彈彈古箏協奏曲《梁祝》,相當的好聽呢!

哦,附帶說一句,現在好多地方都在爭“梁祝”。我家就分成了兩派。媽媽老家在浙江,說“梁祝”是浙江上虞人,因為那裡還儲存著祝英臺坐船去杭州讀書的小碼頭。爸爸屬於河南籍,說“梁祝”是河南汝南人,因為那裡有個梁祝鎮,還有梁祝墳。叫我說,不用爭,“千古傳頌生生愛”,他們都是中國人。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4

拿到書,我還是頗為驚訝的。對於中信的書,多年來一直關注,懷有某種情結,源自於它持續不斷的創新。是的,它總能在讓一件司空見慣的物件煥發新的光彩。在這一點上,與我所欣賞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為新的經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藝術格局令人歎為觀止。這方面,中信也一樣。《梁山伯與祝英臺》無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故事情節早已爛熟於心,然而,傳統文化不應止步於民間的流俗,不應止步於腦白金式的家喻戶曉而沒有喚起對經典本身的頌讀,這對於文化本身,是極度不公的。瑰寶必須被傳承下去,如何?對誰?其實,若想得到傳承,孩子們才是經典故事最應被表達的群體。在兒童圖書市場一片狼藉的今時今日,每每走進書店,看到滿眼弱智化情感表達和思維導向的少兒書,在令我失望之餘,更不免憤恨,痛恨書籍的策劃者把本該最富生機和創造力的少兒圖書搞得令人喪失興趣——在我的觀念裡,興趣的喪失是最大的悲哀。

還好,失望之餘,總會有絲絲曙光,那便來自於這片領域中真正愛書、懂書的人。他們的手筆令人有願意研讀、收藏、傾慕和談論的慾望,這樣的人必須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為一個對品質有著極度潔癖的人,圖書的質感決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運”。開闊的幅面、觸感良好的紙張、細膩的筆觸、深沉而不失歡快的色調,都令閱讀成為一種美好的體驗。最令我驚喜的是畫風,帶有濃厚剪紙和皮影色彩的風格,令本土原創繪本的未來出現一種令人期待和激動的跡象。

辭別爹孃時祝英臺歡快的眼神分明表現了她獲得自由的決心;離家出行路上的畫卷,寬闊的幅面中央,兩個孤單的人影,那種既新鮮又略帶寂寞忐忑的行狀,躍然紙上;與梁山伯初相見時同撐一把傘遊賞的情景,清新秀麗,是令人賞心悅目的圖景;二人在書院一同操琴練曲的認真努力,無需多言,就可體會到那種朝夕相處的深情;祝英臺躍入墳墓,最終二人化蝶纏綿而出的畫面感,迅速營造出了可切身感覺得到的悽美。整本書既有可細細品讀、不斷賞玩的畫面,又有快速營造氛圍的緊湊節奏,唐亞明先生和於虹呈女士對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態度值得尊敬。我們的時代需要更多這樣的人,我們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們不應該被裹挾在噪音、汙染的文化中,獲取蒼白沒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孩子們是最最純淨可愛的一群,他們需要被最好最優秀的文化所給養,需要聽到最美的聲音,見到最好的風景,習得最卓越的洞見。有了這套書,孩子們有福了。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5

這絕對是一本經典的中國風繪本。

梁祝的故事,流傳已久。這是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多多少少聽過這個故事。在美麗的杭州,還有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共同求學的“萬鬆書院”,踏進書院,彷彿穿越到了梁祝同窗共讀的那個時光裡。而杭州西湖邊的觀光車上,播放的正是動聽的梁祝樂曲。還有我們聽過的戲曲選段“十八相送”、“我家有個小九妹”、等等,無不出自梁祝故事。自從我給小不點講過一些關於梁祝的故事以後,小不點就經常纏著我講這個故事。但是梁祝的故事真要講起來,可不短,而且其中有些太多片斷,尤其是祝英臺抗婚、梁山伯病歿的情節,太過淒涼悲傷,如果一五一十講給小孩子聽,感覺不太合適。所以,我在想怎樣精簡一些,用孩子的語言來講,能讓孩子容易理解又會傷及孩子的心靈。無奈自己水平有限,絞盡腦汁,總覺得講不好。

然,這本《梁山伯與祝英臺》繪本,解除了我的困惑,幫了我這個忙,繪本,是孩子特別喜歡的圖書型別。有精美的圖畫、有簡潔且適合孩子閱讀的文字。這本書,圖畫可不是一般的圖畫,而是孩子們喜歡的皮影。因為帶小不點看過皮影戲,所以,一看到這本書時,就立馬認出來是皮影,驚歎不已,直呼“好看”!說自己太喜歡這樣的書了。

於是,仔細認真讀了好幾遍。

唐亞明老師描寫的梁祝故事忠於民間傳說故事的原版,也就是我們從小聽得最多的版本。而文字則精簡了許多,但是卻沒有遺漏時間地點,將這個民間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做了非常明確的交待,正好與真實的景點相吻合。故事講述祝英臺女扮男裝到杭州求學,路遇梁山伯也是去杭州的書院求學,兩人結伴而行,同窗三載,情投意合。可惜英臺奉父母之命斷學回家,但是英臺早就託心於梁山伯,在二人十八相送之時,暗示梁山伯來家娶“小九妹”,可惜山伯來晚,英臺在父母催促之下要嫁給馬家公子。山伯回家之後,思念過度,病歿。痴情的英臺假意答應了出嫁,在迎親花轎途經梁山伯墓地時,下來祭拜、哭訴悲怨,或許是上天被二人的痴情所感動,墳包裂開大縫,英臺跳入墳中,墳墓合攏,雨過天晴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兩隻蝴蝶比翼雙飛,正是美好的寓意和結局。

在讀這個故事之時,可以先用手機掃一掃底扉頁(版權頁)上的二維碼,可以聽到著名的`揚琴演奏家郭敏彈奏的《梁祝》,在悠揚的樂曲中,結合圖書裡的皮影圖片和文字,來欣賞這千古傳誦的至真至誠的經典故事。揚琴樂曲長達26分鐘,將《梁祝》樂典的主部、副部、展開部、再現部一一演繹。兩人草橋結拜、同窗共學共玩、十八相送,舒緩悠揚,以及後來的英臺抗婚,山伯病殃,英臺哭訴,樂曲展現激昂悲慟的氣氛,……跌宕起伏,同步閱讀感觸頗深。而孩子對皮影的畫面表現也有自己的理解,孩子發現皮影圖畫裡的許多細節,有在雲層中穿行的飛龍,在水中遨遊的大魚,在林中奔跑的梅花鹿,當梁祝二人如琴瑟相和的場景中,背景裡出現的各式花鳥走獸也都呈現著吉祥平和的模樣;而當他們的愛情遭到家人的反對時,二人中間出現了雷公電母,孩子說這個雷公是老鷹的形象,長著尖銳的喙,凶神惡煞的樣子,在這裡,他們是來阻斷、拆散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很多這樣的神話角色的插入,帶給孩子更多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正符合神話故事的特點。

皮影戲的元素和傳統水墨畫的結合以及中國民族樂器揚琴的奏樂,無不體現了中國特色中國風。我們都希望能讓孩子多看一些這樣優秀的中國本土圖畫書。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6

在民間傳說中比較家喻戶曉的要屬《白蛇傳》和《梁山伯與祝英臺》。而這些故事多帶有傳奇色彩,善良白蛇被關在雷峰塔,這個結尾略悲;而一對千年眷侶卻化作比翼雙蝶。講來也算帶有唯美成分的結尾。

一個流傳千年的感人故事,一段美麗悽婉的愛之傳說,成就了這一頁頁經典。在看到中信這版《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時候,我是被封面所吸引,略帶剪紙風的結構,卻是皮影戲的前身,而色彩卻結合了彩繪的剪紙繪圖法,把每個細節濃淡相宜,而文字作者唐亞明在創作神話故事上,比較有自己的元素,他自身也創作了《翡翠露》和圖畫書《哪吒鬧海》《西遊記》等,在對這次的新創作上,他並沒有困束在冗長的故事裡,他化簡為零,刪減了過於拖沓的文字,濃縮在一張張繪圖中,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和閱讀性,他與於虹呈相互配合,讓這則故事的元素,更為有中國古典韻味的同時,也附加了自己的構思在其中。

我是第一次看於虹呈的作品,她畢業於央美,手法上比較偏向古典風,在花和海浪、山水的上色,可以看出,她以前應該有畫工筆和山水畫的基礎,色彩渲染的很有味道,尤其是山的層次和海浪層疊,都讓我感覺到了她繪畫功底的深厚。

她在這本繪本上,人物可以看出是皮影的結構,在房子和雲、翠竹、動物的設計元素上,我個人第一眼直觀不是皮影戲的構思,而是彩繪剪紙,我剪紙十多年,對於這種設計的繪圖還是多有偏愛,尤其在大量卡通繪本上,這本傳統皮影繪本還是很少見的。

這是它脫穎而出的地方,其次,在色調上,她的暗色調的主打很濃厚,卻能把暖色也結合其中,時而清麗,時而繁複,這和小時候看的小人書還是多有區別,也會想到小時候看的皮影戲電影的情節,很有鄉土氣息,也有民俗的味道。

再者,我用微信掃描了書裡的揚琴演奏的二維碼,可能大家會覺得裡面就是《梁祝》,可我聽後,我還是覺得它有所不同,不是傳統上的曲調,而是改編過,配音激昂,時而歡快,時而哀怨,而揚琴的聲音很清脆,配音很有畫面感,在音樂的氛圍下,看這本圖文結合的故事,這個《梁祝》變得更為不同。

這本書的主題就是給孩子一個音樂陪伴的閱讀世界,皮影元素,水墨畫風,17個絕美的場景,讓你感受到刻紙的技巧和作者的天馬行空,是非常的難得。

我給外婆讀,她聽的很有意思,當然,我覺得,每一個讀者的物件都不一樣,都可以去試試,感受不一樣的中國文化。

博與祝英臺的讀後感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讀後感篇7

我講《梁祝》

碧草青青花盛開,

彩蝶雙雙久徘徊。

各位同學,今天我講的故事是《梁山伯與祝英臺》。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莊住著一位財主,人稱祝員外。他有個女兒,名叫祝英臺,不但美麗大方,而且勤勉好學。她想到學堂唸書,可學堂不收女子。經過苦苦挨求,終於徵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裝,去杭州讀書。

路上,祝英臺遇見一位書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學。這二人,一個聰明乖巧,一個憨厚老實,相互說話挺投機,彼此感覺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結拜兄弟。山伯年長稱“樑兄”,英臺從此為“賢弟”。

同窗三年,“樑兄”對“賢弟”百般照顧,卻從未識破對方是個女生;“賢弟”對“樑兄”十分敬重,好感也與日俱增。

說話間,學業期滿,該是打點行囊,告別老師,各回各家的時候了。“樑兄”戀戀不捨,十八里相送,把“賢弟”送到長亭;“賢弟”情意濃濃,說家裡有個“小九妹”,讓“樑兄”一定來提親。

幾月後,梁山伯來到祝家莊。咦,原來“小九妹”就是祝英臺。“賢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員外腰纏萬貫,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壓根兒瞧不上家境貧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了馬太守的兒子,活活拆散了一對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臺聞聽噩耗,突然間變得異常平靜。她不再與父母抗爭,只是要求娶親的花轎必須在梁山伯墳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後,再去馬家成婚。

就這樣,花轎在梁山伯墳前停了下來。祝英臺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聲。這哭聲感動了上蒼,感化了神靈。忽然,墳頭裂開一個大口,祝英臺奮身一越,跳了進去。娶親的人們還沒顧上去拉,墳頭又緊緊地合攏了。這時,天空現出彩虹,地上盛開鮮花,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在陽光下翩翩起舞。

各位同學,這就是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中的一個,《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個悽美的故事被戲劇家搬上了舞臺,被音樂家譜成了樂曲。有機會,我一定給大家彈彈古箏協奏曲《梁祝》,相當的好聽呢!

哦,附帶說一句,現在好多地方都在爭“梁祝”。我家就分成了兩派。媽媽老家在浙江,說“梁祝”是浙江上虞人,因為那裡還儲存著祝英臺坐船去杭州讀書的小碼頭。爸爸屬於河南籍,說“梁祝”是河南汝南人,因為那裡有個梁祝鎮,還有梁祝墳。叫我說,不用爭,“千古傳頌生生愛”,他們都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