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8篇

通過寫心得體會,我們是可以讓自己的感受得到很好記錄的,經常寫心得體會對我們提升寫作水平有很大幫助,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特殊兒童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8篇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1

最近幾年有關自閉症幼兒融合教育的研究一直備受各界關注。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的支援下,我們北京大學幼教中心以團體合作的研究方式,從實踐立體式、個別化、跨領域、支援性的教育模式做起,堅持以全納教育為本,為他們提供最少限制的環境和最適合的服務。使他們改善不良的適應行為,發揮其潛能,並儘可能的融入到正常幼兒中去。

一、問題提出

1、基本概念

什麼叫自閉症:兒童自閉症是一種廣泛性發展障礙,以嚴重的、廣泛的社會相互影響和溝通技能的損害以及刻板的行為、興趣和活動為特徵的精神疾病。其常見的病因及影響因素包括遺傳、腦器質性病變、社會心理因素等。由於兒童孤獨症起病年齡早、症狀特殊、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而且至今也沒有完全得到治癒的病例。現比較統一的觀點認為關鍵在於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通過行為干預和特殊教育訓練等方法,來提高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理、認知、社會交往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什麼叫融合教育:融合教育是要讓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體傷殘、視覺受損、聽覺受損、智力障礙、自閉症、學習困難、語言障礙、長期病患者等)跟同齡孩子一起在常規學校接受教育,使他們適應主流學校的校園生活,發揮潛能,讓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發展。此外,透過“融合”培植互相關懷的校園文化,促進家庭與學校合作,共同把學校發展為相容及進取的群體,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優質的教學。

融合的意義在於為所有迴歸主流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專案,這些專案有一定挑戰性,但是要符合幼兒的能力和需要,與此同時,融合教育要給幼兒和教師提供任何所需要的支援和幫助,以使他們能在主流環境中獲得成功。一所融合教育的幼兒園還遠不止這些,它還要使每個幼兒都有歸屬感,每個幼兒都被接納,在教育過程中能做到真正地滿足每個幼兒的教育需要。

2、問題的提出

雖然融合教育在中國起步較晚,但由於社會各界的重視,已經有許多幼兒園都開始接納他們。我們北京大學幼教中心,本著全納教育的辦園宗旨,接納、支援、幫助他們,使自閉症幼兒能夠順利的在普通幼兒園進行融合教育。如:在班級中的融合、給予個體的支援與幫助。自閉症的幼兒往往在人際交往、與他人的溝通上存在著問題,如何在班級的一日生活活動中給予這些幼兒支援與幫助,使他們能夠真正的參與到集體的一日活動中去,是普特教老師面臨的問題。

二、班級中的融合

(1)家長工作

在幼兒進入幼兒園之前,這些家長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對所要選擇的幼兒園的調查、通過各種渠道與幼兒園相關領導及教師進行接洽、溝通,等事情已經有了眉目時會在通過各種方式向特教專家徵詢意見,分析原因可能是家長怕被老師否定上正常幼兒園的可能性或是減少準備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

在進入幼兒園後,我園先讓家長陪同,根據幼兒自身的情況,有的在特教部先適應、有的加入班級融合半天。在這些的日子裡,自閉症幼兒得到了老師的理解和接納,上課時孩子的左右都會有小夥伴幫助他,有了好朋友他也顯得很快樂的樣子;有的則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如:在課堂上大喊大叫、跺腳、拍桌子,結果受到班上其他小朋友的指責導致行為問題更是頻頻出現,最後家長不得不陪在一邊;還有的才上了一兩週就直接被幼兒園勸退了。多數的自閉症幼兒在進入幼兒園融合後都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當他們在幼兒園裡不知所措或驚恐不安地時候,家長心裡也是忐忑不安的。有的家長每天把自閉症的孩子送進幼兒園後都會一直在附近徘徊,怕有狀況出現;還有的會同幼兒園協商阿姨進園帶自閉症的孩子。家長表現出來的不放心,為了能夠讓家長們放心,我們每天及時的與家長進行溝通,採用照片、請家長定時參與活動等辦法,消除了家長們的顧慮。

(2)個案

禾禾是一名男孩,今年6歲多,現在在大二班。禾禾基本上沒有語言表達的能力,在有需求的時候,有時會直接自己走過去拿,有時就會叫起來。由於沒有語言表達能力,在班級活動中往往自己獨處的時候較多。大多數的時間參與不到集體活動活動中去,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不停的用手打自己頭。但是,禾禾有對語言理解的能力,對老師給予口語指令,能夠去執行。

(3)採用觀察法

在最自然地環境中對幼兒進行情緒、行為、社交、語言、認知等方面的綜合對比觀察。這樣可以直接獲得真實有效的資料,對幼兒以後在班級中融合有直接的幫助。例如:禾禾在剛剛進入幼兒園的班級時,老師主要是觀察禾禾在班級中一天的活動,老師不給予任何的干預,通過對禾禾這種自然的觀察,掌握禾禾在班級中的情況,從而為以後禾禾在班級的融合教育確定明確的方向。

(4)iep計劃的制定與實施:什麼是iep計劃:也叫“個別化教育計劃”,自1975年“個別化教育計劃”(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簡稱iep)問世以來,至今已有二十幾年,現在它的重要性已可說是與特殊教育畫上等號。人類歷史上西元1760年成立第一所特殊來,兩百多年來人權的擴張,要求特殊教育的專業化及普及化的聲浪越來越高,但由於特殊學生的個別差異大,在教學上無法像普通班一樣,用一樣的教材與全班一起評量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極需有一套方式來回以規劃與管理特殊教育的課程教學,並隨時供行政人員來評估教學效果與教學績效,此時“個別化教育計劃”便擔任了此一重要角色。特教、普通班老師、幼兒家長共同干預,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在班級融合教育中,良好的合作、溝通是前提。透過家長、普通班老師和特教老師共同研擬出一套適合幼兒的個別化教育計劃(iep)。

需要特教、普通班老師、家長三方的相互一致來完成。它可以是認知的,也可以是情緒或是動作技能的。這個部份必需有賴親師密切溝通與執行,並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目標。在班級融合教育活動中(iep)目標的實施,首先要放大幼兒的優勢,用優勢來帶動幼兒的弱勢。對於弱勢要給予幼兒支援與幫助、及矯正。

(5)班級中(iep)計劃、融合教育引導的實施

教室物理環境的安排:

為了能夠使禾禾融入到班集體的活動中去。例如:在座位的安排上、替禾禾選擇固定同伴,這種教室物理環境的適應,使禾禾對新環境的認知有了準備,極大減少了禾禾的情緒反映。

1、要有正確的特殊兒童觀和特殊教育觀

只有對特殊兒童的看法正確了,才能正確對待他們;只有有了正確的特殊教育觀,才能準確地開展特殊教育工作。

2、要有愛心

對孩子的愛,對特殊教育工作的熱愛。

3、要有獨特的知識結構和相應專業知識

在具備一般教師應有的知識外,還應具備如:醫學、康復治療、盲文、手語、心理測量及諮詢、助聽、助視裝置知識、行為塑造、特殊兒童心理及干預等方面知識。

4、要有相應能力

突發事件(癲癇、急救等)、助聽、助視裝置使用、特殊交流手段(盲文、手語)、智力、心理和行為測量能力等。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2

20日,xx社群團支部聯合南海區社會福利中心開展了“大手牽小手與愛同行”關愛殘障兒童活動,讓社群義工與福利中心的孤殘兒童進行一對一互動,帶領這些兒童參觀獅山健康體驗館,進行趣味遊戲等,一起度過快樂的一天。本次活動也是羅村創文辦組織的社群關愛孤殘兒童系列活動之一。

當日上午9點30分,30名社群青年義工與福利中心的兒童們在白沙橋居委會集中並進行了一對一分組,隨後便前往了獅山健康體驗館參觀學習。面對如此多新奇好玩的東西,福利中心的兒童們盡情釋放著自己好奇的天性,這可累壞了社群的義工們。“雖然照顧小孩很累,但和他們一起玩也很開心,很有意義。”白沙橋社群義工蔡銘華是第一次參加義工活動,他表示看到這些兒童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心裡很難過。“我會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們。”參觀結束後,大家乘車回到福利中心。義工們照顧著各自分管的兒童,社群工作人員組織遊戲活動,福利中心的工作人員為大家準備餃子,活動有序地進行著。就在這時福利中心的兒童們為了感謝大家的陪伴,表演了一首《感恩的心》,這讓在場義工無不為之動容,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了這感人的一刻。在美味的餃子和水果沙拉過後,社群工作人員為福利院兒童送上禮品,義工、社群小朋友用寫滿祝福語的心形卡表達了對兒童們的祝願,福利院的小朋友也寫下了自己的心願。

“我們想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社群義工們表示,這次活動讓孤殘兒童體會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同時也促進了社群間的交流。“今天的活動讓這些兒童們體驗到了社群的生活,見識到了社群的發展,有助於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大家庭。”兒童福利院的胡院長說,很感謝白沙橋和塘頭兩個社群團支部,利用資源設計了豐富的活動環節,讓兒童們度過了快樂且有意義的一天。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3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心得體會1

兒童時期經常會出現語言障礙,男孩尤其如此。最常見的情況就是語言發育遲緩,這可能是因為孩子難以明白別人的話語和難以表達所致。其他常見的情況還包括口吃和口齒不清。某些語言障礙可能與學習障礙或孤獨症有關。

“語言發育遲緩”的最常見病因就是聽力受損,而聽力受損大多因為複發性耳部感染或“溼耳”所致。語言發育遲緩或許是身體異常,例如:“腦性癱瘓”,也可能是遺傳所致,患兒會難以控制講話所需的不同身體部位。假如孩子很少與父母講話或交往,那麼他會講話的時間也會較其他的兒童晚。來自雙語家庭、左撇子或雙手並用的兒童,也可能說話較晚。

假如孩子已近2歲,仍然未曾說出隻言片語,或難以聽懂簡單的要求,那麼就請教醫生。應該先解決聽力問題,並接受特殊教育。

經過治療,孩子的言語技巧僅稍晚於同年齡兒童,而其他方面發育正常的患兒,他們的語言能力通常會在稍後趕上同伴。但是有些患兒可能會在以後發生閱讀或書寫障礙。

學習言語時兒童經常會口齒不清或發不出某些聲音,這是因為他們尚未成熟至可以清楚發音。許多2—4歲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口吃的情況,這種情況經常在孩子入學前就會完全消失。假如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或非常嚴重,那麼就向醫生諮詢。孩子也可能需要進行語言治療,而且大多患兒一般能夠成功,但少數口吃和存在其他語言障礙的孩子可能會終身伴有症狀。

學前特殊兒童教育的心得體會2

什麼是兒童學習障礙,至今尚無確切的定義。人們常常把它與學習困難、學習缺陷、學習無能等相混淆。學習障礙所包含的大量情況也很難確切地予以定義,如活動過度、學習無能、腦功能失調、輕度腦損傷、知覺缺陷、誦讀困難等。1963年,美國特殊教育專家柯克提出了學習障礙的概念,認為是指那些能聽又無顯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為與心理上表現出相當的偏差,以致於無法良好的適應家庭生活,在學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學習的兒童。1983年美國幾個關於兒童學習障礙的學會共同擬定的定義是:“學習障礙是指在求知、聽講、說話、閱讀、寫字、推理或算術能力上出現重大困難的一群不同性質學習困難通稱,其原因一般認為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即是由一個人的內在因素所導致的,雖然這種學習缺陷也可以與其他障礙(如感官損傷,智慧不足,或情緒困擾)同時存在,或是由於環境(如文化差異,教育方法問題,處境不良)的影響,它卻是因此狀況或影響所直接促成的。”

學習障礙的定義雖有許多分歧,但以下四個特徵卻是公認的`:

(1)差異性。兒童的實際行為與所期望的行為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如儘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實際學習成績卻遠低於其年齡和智力水平應該達到的成績。

(2)缺陷性。學習障礙兒童有特殊的行動障礙。這種兒童在很多學科方面能學得很好,卻不能做其他兒童很容易做的事。

(3)集中性。學習障礙兒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語言或算術的基本心理過程,因此,常常在學習、思考、說話、閱讀、寫作、拼寫或算術方面出現障礙。

(4)排除性。學習障礙的問題不是由聽力、視力、或普通的心理髮育遲緩問題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緒問題或缺乏學習機會引起的。

醫學界把學習障礙看成是一組症狀,表現出各種疾患:

(1)兒童多動症。其主要特點為注意力渙散,難以集中,在不適當的場合過多活動,難以安靜,衝動任性,急躁易怒,或伴有學習困難、閱讀、書寫障礙,不服管教,說謊話等,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2)兒童抽動症。表現為交替出現的眨眼、搖頭、聳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同時伴有學習困難,心理障礙等。

(3)特殊能力發育遲緩。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閱讀能力和運算能力下降或明顯下降,凡涉及這兩方面能力的學習,其成績顯著低於實際水平。

(4)發育遲緩。由於某種疾病引起的衰弱狀態,學習易疲勞,學習成績普遍低下,而非某一單科困難。

(5)品行障礙。經常說謊,有偷竊行為,經常逃學,到處遊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等。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4

給孩子種下真善美的種子,這句話每個媽媽都知道,都能說,也都相信自己正是這麼做的。

但是反觀一下我們的行為,真的是在種下美好嗎?

曾經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會跟他說:“別哭了,看看,周圍的人都在看你呢,人家都笑你呢!”

這是在種下什麼種子呢?在乎別人的目光,會為別人的意志左右,時刻焦慮別人會不會嘲笑我,時刻擔憂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這樣的種子播撒在心田,只會長出孤獨、無奈、拘謹、自卑的幼苗和大樹。

可不可以說:寶寶不哭了。你看看小花在對你微笑呢,它想告訴你有事情要跟爸爸媽媽說;你看看小朋友在等著你去玩呢,他們想跟你說,哭一哭沒關係,誰都會哭的,但哭完了別忘記笑……

曾經,當孩子想買玩具時,我們會跟他說:“你要學會節儉,爸爸媽媽掙錢多不容易啊,每天那麼辛苦勞累,這些錢我們要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這是在種下什麼種子呢?對生活的匱乏感,對人生的不安全感,對自己的不信任感,對未來生活的迷茫感。

從小種下這樣的種子,孩子會產生對未來的恐懼,不敢或者不想去擁抱未來的生活,總覺得未來更苦更累,物質匱乏,一切都要極度辛苦才能獲得。

種下這樣的種子,未來的孩子不會幸福,或者說很難幸福。

因為在他小小的心中,未來已經不再意味著自由,不再有活潑,不再對世界充滿善良美好的期待,而是時時刻刻提防被嘲笑,被欺騙,時時刻刻被生活負重感所壓迫。

在我們身邊的成人中,這樣庸庸碌碌,一輩子只為稻粱謀的人,還少嗎?

可不可以對孩子說:孩子你可以買玩具,但是每個月我們只能買一個玩具,因為家裡玩具太多了,你想好了,選一個新玩具就要送走一箇舊玩具;想清楚到底買哪一個,因為每個月只能買一個新玩具。

給孩子種下什麼種子呢?

有人說,孩子才兩三歲什麼都不懂,說說怕什麼。

千萬不要說孩子不懂,孩子什麼都懂。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個溫柔的好媽媽,永遠都對孩子微笑,即使在孩子最淘氣的時候,都能耐心對待。她有一句口頭禪總是掛在嘴邊:“兒子,好玩嗎!真好玩!”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事情有多麼困難,多麼平淡,多麼普通,她永遠都會說這句話:“好玩嗎!”孩子也會回答:“嘻嘻,好玩!真好玩!”

他們母子的對話簡直就是播撒心靈種子的生動詮釋。

她不停地在孩子心中播撒著這樣的種子:這個世界的事情總是那麼好玩,那麼有趣,總有那麼多值得我們期待和發現的美……這樣的種子播撒在心田,會長出什麼小苗和大樹呢?好奇,活潑,喜悅,天大的事兒都可以如此有趣……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5

關愛“特殊兒童”,就是要讓他們用陽光般燦爛的笑臉面對生活,面對學習,自強不息,快樂健康地成長。現將本學期關愛特殊兒童工作總結如下:

一、召開家長會,摸清情況

每學期班級召開家長會,會上向家長了解學生的監護情況。有的學習無人管理,出現疑難問題缺乏指導;有的對學習沒有興趣,成績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緒波動大;有的行為習慣差,常有違紀現象。為切實解決特殊兒童教育問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班級大家庭,我們成立了關愛特殊留守兒童之家,開展關愛特殊兒童工程。

二、成立關愛小組,加強領導

為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統一領導、管理及跟蹤工作,成立了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形成了以校長親自掛帥,副校長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總輔導員負責對留守兒童的思想教育,班主任負責對留守兒童的學習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確保關愛留守兒童活動順利開展,這樣有利於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護和自我調節的能力。

三、利用主題班隊會,加強關愛

我校要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關愛特殊孩子”的主題隊會,根據本班特殊孩子的具體情況,確立一個子主題,策劃,組織同學舉行一次主題隊會。通過主題中隊會,以正面、反面的事例教育留守孩子知道時間一去不復返,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與娛樂。通過活動,讓特殊留守孩子從國小習自理,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動參與家務勞動。通過組織“送微笑”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幫助別人時的快樂,也在集體中體會到別人幫助時的快樂,懂得他人在遇到困難時應該伸出援助之手,把關心他人看作是自己生活中快樂的一部分。

四、利用“愛心天地”,加強關愛

通過心理教育輔導活動的開展,健全了特殊兒童正常的心理品質,他們“學會堅強、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生存、學會理解、學會自我調解”,促進了其健康成長。性格孤僻不合群,逆反心理嚴重,自由散漫,學業成績很差的經過一段時間的幫扶,他們變了,變得活潑開朗了,學會尊重他人了,能夠自覺遵守紀律了,學習成績有了明顯進步。每個“留守特殊孩子”都有一個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學習、生活上幫助他,與他一起成長進步。並在“留守特殊孩子”生日期間,全班同學為“留守孩子”獻上一聲生日祝福送上自己製作的小賀卡、小禮物等。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懷。在黑板報開闢關愛留守孩子“愛心天地”,發表“愛心宣言”,製作“愛心牌圖”,精辦“愛心宣傳欄”。挑選創意新穎,主題鮮明,版面精美的作品為宣傳欄的內容。一個個品學兼優的愛的使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愛心宣言,一幅幅絢麗多彩的愛心畫面,給留守孩子陽光般的溫暖,陽光般的熱情。

關心關愛特殊學生,不單是學校班級的事,應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總之,為特殊兒童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學校、家庭、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應提高認識,協調一致,為此做出積極努力,使留守兒童和所有孩子一樣享有同一片藍天,受到同樣的關愛,把素質教育落實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6

什麼是兒童學習障礙,至今尚無確切的定義。人們常常把它與學習困難、學習缺陷、學習無能等相混淆。學習障礙所包含的大量情況也很難確切地予以定義,如活動過度、學習無能、腦功能失調、輕度腦損傷、知覺缺陷、誦讀困難等。1963年,美國特殊教育專家柯克(s·kirk)提出了學習障礙(learn disability)的概念,認為是指那些能聽又無顯著智力缺陷,然而在行為與心理上表現出相當的偏差,以致於無法良好的適應家庭生活,在學校中靠通常的教育方法未能有效學習的兒童。1983年美國幾個關於兒童學習障礙的學會共同擬定的定義是:“學習障礙是指在求知、聽講、說話、閱讀、寫字、推理或算術能力上出現重大困難的一群不同性質學習困難通稱,其原因一般認為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異常,即是由一個人的內在因素所導致的,雖然這種學習缺陷也可以與其他障礙(如感官損傷,智慧不足,或情緒困擾)同時存在,或是由於環境(如文化差異,教育方法問題,處境不良)的影響,它卻是因此狀況或影響所直接促成的。”

學習障礙的定義雖有許多分歧,但以下四個特徵卻是公認的:⑴差異性。兒童的實際行為與所期望的行為之間有顯著的差異,如儘管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實際學習成績卻遠低於其年齡和智力水平應該達到的成績。⑵缺陷性。學習障礙兒童有特殊的行動障礙。這種兒童在很多學科方面能學得很好,卻不能做其他兒童很容易做的事。⑶集中性。學習障礙兒童的缺陷往往集中在包括了語言或算術的基本心理過程,因此,常常在學習、思考、說話、閱讀、寫作、拼寫或算術方面出現障礙。⑷排除性。學習障礙的問題不是由聽力、視力、或普通的心理髮育遲緩問題引起的,也不是由情緒問題或缺乏學習機會引起的。

醫學界把學習障礙看成是一組症狀,表現出各種疾患:⑴兒童多動症。其主要特點為注意力渙散,難以集中,在不適當的場合過多活動,難以安靜,衝動任性,急躁易怒,或伴有學習困難、閱讀、書寫障礙,不服管教,說謊話等,其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⑵兒童抽動症。表現為交替出現的眨眼、搖頭、聳肩、甩胳膊、踢腿、鼓肚子等,同時伴有學習困難,心理障礙等。⑶特殊能力發育遲緩。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閱讀能力和運算能力下降或明顯下降,凡涉及這兩方面能力的學習,其成績顯著低於實際水平。⑷發育遲緩。由於某種疾病引起的衰弱狀態,學習易疲勞,學習成績普遍低下,而非某一單科困難。⑸品行障礙。經常說謊,有偷竊行為,經常逃學,到處遊逛,和父母不能建立正常的感情等。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7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現在小孩都是獨生子女,家裡人人都寵得愛不釋手,捧在手裡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不過也出現孩子越來越難管的現象,用軟的不行,用硬的也不行,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相同的體會。

家庭教育深刻影響著子女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直接關係著孩子一生的成長,家庭教育有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潛伏著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危機,所以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成長起著關鍵作用,也是我們每一位家長都必須面對的嚴峻課題,誰都不能忽視,誰都不能逃避,現談談本人在家庭教育上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家長是子女所有行為的被模仿者與榜樣。

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從幼兒園接回孩子,發現孩子臉上有一個傷疤,就問孩子:“是不是學校小朋友抓的?”孩子點點頭。媽媽發火了:“你為什麼不抓他?這個星期天媽媽不給你剪指甲,星期一你狠狠抓他!”真是可悲又可憐,在這種近乎病態的教育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品德嗎?今後又將成為什麼樣的人才?言教不如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且是永遠的連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教材,會使孩子跨躍道德認識與評價,自覺或不自覺地用父母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來統一自己的道德情感與意志,產生與父母類似的道德理念與行為。父母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終生受益,並會整合學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終生受損、將離散、削弱學校的德育效能,有的甚至會斷送孩子的一生。因此,家庭教育首先應從家長做起,家長自己要不斷學習,不斷修煉,站得正,坐得直,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自己良好的風範教育、影響孩子,事事處處當好孩子的榜樣。

二、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麼怎麼的”。

有時走親訪友,老是聽到朋友說自己的孩子:“你看,你這次其會考試,考了85分,人家隔壁鄰居家小孩怎麼考試100分,你真沒用,木頭腦袋。”我們都知道家長講這些話本意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績好一點,但效果適得其反,孩子聽了往往會錯誤地判斷父母不喜歡他或在諷刺挖苦他,心裡肯定不高興,同時也打擊了他學習的積極性。我想考試成績不能完全衡量一個人學習的好與壞,例如: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好多科學家和名人小時候都不是很出色,有的甚至連國小也沒上完,但後來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照樣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偉人,這樣的例子可謂舉不勝舉,所以考試成績的好壞並不表示將來的好壞,關鍵還是要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積極進取、永不言敗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孩子的考試成績有時是一般的一般,但我從不批評他,只是幫他一起分析考試題為什麼會做錯,鼓勵他下一次要仔細、努力,比這次考得好一些,小孩聽了總是滿意、微笑的點點頭。

三、不要輕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父母總是喜歡在別人面前說自家孩子不好,例如當著孩子的面,在人家面前說自家孩子不如別家孩子聽話,學習不好,這樣適得其反,孩子肯定心裡會想,我什麼事都努力去做了,父母還在別人面前說自己怎麼怎麼不好,反正好也是不好,不好也就這麼不好,乾脆就不做好,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會使孩子產生自卑感或心靈扭曲。

四、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我小孩唯一最大缺點是任性,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有時放學回家,大概前半個小時做作業還可以,比較認真投入,過了半小時後就開始東摸摸,西看看,開始跟我討價還價,例如老師佈置回家抄寫今天課堂上學的生詞,他就跟我說,爸爸我這個作業寫完,其餘兩個作業等玩一下或吃好晚飯再做,這時我就根據今天回家作業的多少來衡量,如果回家作業不多,我肯定會放他去玩,因為你不放他,小孩子做功課也不用心,還會哭哭啼啼,甚至還會跟我頂嘴,自然學習效果也不會好。

五、決不為孩子護短。

老師的包庇,家長的護短,會導致孩子走向歪路,甚至會導致他走向犯罪,因此,我覺得作為每一個家長要清醒地看到這一點的危害性,該批評的時候要批評,該糾正的時候要及時糾正。

六、不要用暴力“征服”孩子,要學會耐心等待。

我常因兒子做事太拖太慢,把我說的話裝作沒聽見而對他大發脾氣,比方說,洗手,他會在洗手盆邊玩上xx年中,真的是受益非淺,今天把它分享各位朋友,相互學習。

我對女兒的教育是從胎教開始的,女兒出生後,她小床的上色彩氣球,轉鈴,嬰兒游泳池等都是專門為她準備的。我整整為女兒做了一年的扶觸。不停的和她說話,這樣女兒在9個月時就會叫爸媽。再大些,會走路了,摔倒不扶。只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她隨便玩。能不幫的就不幫。還為她創造條件讓她玩,買的書櫃,讓她玩,後來當衣櫃。鞦韆,現在家裡都掛滿了世界名畫,隨時歡迎你們參觀,但是要收費的呀!

都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我一直努力成為孩子的榜樣。當今電視對孩子傷害太大了,女兒出生前我們就把電話搬走了。這二年來我和她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我們全方面的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教育。德在先,技能在後,我們特別重視女兒的品德培養,背弟子規並在生活中落實弟子規。就這樣我和女兒一起看書,一起畫畫,一起玩,一起收拾玩具,一起哈哈笑……

現在我們家女兒不到二歲,各方面都表現的特別出色,特別懂事,安樂易養,看到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們全家都很高興!藉此機會我特別感謝我的先生對我的支援,鼓勵和幫助,也感謝女兒的爺爺奶奶以及全家人對我的默默支援!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誇自己的女兒,是想告訴大家科學育兒,真用真受益。也許有人會說,天才是天生的。我也承認。就算是天才,一我們不知道人家是如何進行教育的,二我們都知道有的天才在有些方面甚至可是說是缺陷,如果是有更完xxxxxx教育的話,天才會更接近完美。我肯定的是我的女兒不是天才,所以我用好的教育方法。如果有人說他的孩子是天才,那麼我們恭喜你!如果不能,請記住後天教育非常重要,越早越好!這就是我們俗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說真的,在這二年裡,我深深體會到家長只要用對方法,孩子真的很好帶。千萬不能捉弄孩子玩,我在生活中也因此樹立了很多所謂的“敵人”。但我相信科學,相信蒙以養正的道理。我也相信每一個媽媽都可以成為好媽媽!

因為我們可能有童年的遺憾,但不能給孩子遺憾的童年。

我們可以不是天才!但我們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願快樂天下父母心!謝謝!

特殊兒童心得體會篇8

自古以來,人類就認識到音樂活動有助於健康。3萬年前的原始人,以敲擊石器伴奏舞踴來治療疾病;至今的非洲、南美及澳大利亞的原始部落裡,巫師樂舞仍是治病的主要手段。中國的文明史中,也早有用音樂進行治療的思想,如《群經音辨》中的“樂,治也。”;《黃帝內經》中有五音、五行和五臟關係的論述;古人還有用音樂治癒疾病的實踐經驗,宋代歐陽修就通過學古琴治好了抑鬱之疾。

音樂為什麼能治療某些疾病、增進人們的健康呢?因為它能廣泛地作用於人們的生理、心理從而改善身心功能。

音樂刺激能影響大腦某些遞質如乙醯膽鹼和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從而改善大腦皮層功能。

音樂能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等人腦主管情緒的中樞,能對人的情緒進行雙向調節。比如,當人們的情緒出現一種障礙,醫學上稱作“緊張狀態”或“應激反應”時,會導致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律呼吸加快、血壓升高、血糖量增加等變化。音樂能使人放鬆、消退緊張,通過音樂放鬆治療,可以在生物反饋儀上看到,應激改善後人的血壓下降、呼吸心律減緩、皮溫增高、肌電下降、血容增加、腦電反應γ波增多,人的內穩態恢復。而對另一種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疲勞嗜睡、食慾不振、身體活力降低的情緒低落狀態,音樂也能起到調節作用。輕鬆愉快的音樂能使人興奮起來,因為音樂能作用於人的腦幹網狀結構。腦幹網狀結構接受了音樂刺激即促進大腦皮層覺醒,同時又可傳給外周神經。從而提高肌張力增進肌體活力,所以音樂能使人精神煥發,消退低落的情緒。情緒活動的中樞下丘腦、邊緣系統及腦幹網狀結構與植物神經系統密切相關,而這裡又正好是人體內服器官和內分泌腺體活動的控制者。所以情緒的緊張狀態能直接導致某些內臟器官的病變,被稱作“心身疾病”,音樂能調節人的情緒,所以也就能幫助治療某些心身疾病。

音樂有鎮痛作用,大腦聽覺中樞與痛覺中樞同在大腦顳葉,音樂刺激聽覺中樞對疼痛有互動抑制作用;同時音樂可提高垂體腦啡呔的濃度,腦啡呔能抑制痛疼,所以音樂有鎮痛作用。

音樂能改善大腦功能,協調大腦左右半球,從而提高人的智力。對發展兒童的智力尤其顯著,並可改善智力低下兒童的能力,所以音樂廣泛地應用於特殊教育。

音樂能影響人格,人格成長中情感培養是最重要的方面,音樂包容了人的情感的各個方面,所以音樂能有效地鑄造人格。

音樂能直接作用於無意識,在心理治療中有特殊功效。

音樂活動是極有序的行為。在協調身心及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中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音樂能廣泛地應用於行為治療。

音樂具有這些生理和心理效應,那麼如何運用音樂增進人的健康呢?一般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具體用音樂調節情緒,另一是以音樂陶冶情操,達到淨化心靈的目的。

音樂調節情緒的具體實施,可採用“同質”的原理。即在情緒波動時,要根據當時的情緒狀態選擇音樂,如遇到不幸生活事件產生強烈悲痛情緒的人,可選擇哀傷的音樂,使悲痛的情緒有所寄託;而處於焦慮或憤怒情緒狀態下的人應選擇激憤的音樂,使不安的情緒有所發洩。當音樂與人的精神節律同步,才易於與人的情緒產生共鳴,當音樂與人的情緒產生共鳴以後,就可逐漸變換音樂色彩情緒,變哀傷為優美抒情,變激憤為輕鬆愉快。人的情緒在音樂的引導下,負性情緒得到發洩後,漸漸得到調整,而最終達到內心平靜。這一方法的實施可自己選擇不同情緒功能的音樂,也可選擇專門製作用於調節情緒的錄音帶或c d片(音樂心理專家專門研製並按情緒調節規律編排的音樂),還可以在音樂治療師的幫助指導下選用音樂。而如果平時就有所積累,對各種風格的音樂比較熟悉,建立了自己的音樂庫,自然也較為容易知道根據自己的情緒來選擇音樂的調節。

用音樂陶冶情操的實施,方法就更多了,其實每個音樂愛好者都有自己的方法,大都自然生成。對大多數人來說,首先是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如年輕人可能偏愛流行音樂,中老年人更喜歡一些老歌,還有一些人著迷於自己家鄉的地方音樂等等。培養自己的音樂愛好可以從自己的興趣點入手逐漸擴充套件。很多音樂體裁,從不熟悉到熟悉,就會引起興趣,興趣越來越廣,口味越來越雅,音樂鑑賞力也就會越來越提高。還可以在一些欣賞手冊或各種型別的名曲賞析的幫助下去拓展音樂視野,音樂積澱豐厚就會感到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音樂積累的過程也會使自己的情操得到昇華,心靈得到淨化。

參與音樂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可以聆聽欣賞,在家裡聽唱片、錄音,到音樂廳去聽音樂會;還可以自己參與演唱演奏,參加群體音樂活動等等,對增進心身健康都大有稗益。運用音樂增進人們健康的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每個人可從實際情況出發,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適當的音樂活動。音樂不是專業音樂工作者的專利,而是人類在自身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精神需求,健康美好的音樂可以鬆弛人們緊張的神經,可以疏洩壓抑的情緒,可以煥發美好的情感,可以淨化人們的心靈,從而淨化社會。音樂還可以協調千百萬人的意志,共同實現目標、理想。現代社會人們又重新認識了音樂對人的心身的巨大作用,從各個方面去開掘音樂增進健康的方法。

標籤:心得體會 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