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8篇

讀後感寫得好是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去閱讀相關書籍的,讀後感是指讀過一篇文字後內心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8篇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1

以前,我對成語是知之甚少,一度認為成語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自從讀了《成語故事》後,我才感到自己對成語的瞭解太少了,原來成語是這麼的有趣,能帶給人很多很多的知識,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記得《成語故事》中的有一則《驕兵必敗》。

它寫的是:魏相是我國漢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員,他當過好多的官。據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讀過《易經》,文章寫得好,也很有見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漢朝,匈奴人打了敗仗,向北方逃去。當時漢朝的皇帝漢宣帝,準備追擊打垮匈奴。那時魏相正當丞相。

魏相對皇帝說:“我聽人家說兵分4種:義兵、應兵、貪兵、驕兵。還說義兵打仗會勝利,應兵一定能克服敵人的進攻,搶寶貝的貪兵不會打仗,驕兵必然會打敗仗。”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追擊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句話總結出“驕兵必敗”這個成語。讀到這我才發現,魏相的學問真是太淵搏了。他用了寥寥數語就讓漢宣帝知道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但我自己何嘗不是跟漢宣帝一樣?只要做了什麼好事,比如說老師今天誇獎了我,我回家就馬上得意地告訴爸爸媽媽,但是爸爸媽媽聽了後往往只會說:“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汗顏。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不可磨滅的一大部分,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大家都來讀《成語故事》吧!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2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與荷西在沙漠裡的所見所聞,記載了他們多姿多彩的經歷,從中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三毛的樂觀、熱情、快樂的心境。

三毛的文字從感覺上讓人覺得很舒服,就像一陣微風吹過,有一種清爽的感覺,卻不留痕跡。我一直都很排斥那種用華麗的辭藻堆積起來的文章,覺得都只是一些花拳繡腿,華麗但沒有實際的意義,印象中,真正的好文章即使只是用最平淡的文字也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波瀾壯闊。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得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能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裝置,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助,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係,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子和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貧瘠的沙漠,簡單的家庭生活,在樂觀的三毛筆下卻呈現生趣:窄小的家是他們“沙漠中的飯店”,荷西上班回家,三毛親自下廚做菜,還將普通的菜餚冠以美名,如“粉絲煮雞湯”稱作“春雨”,引得憨厚的荷西接二連三地要吃,還驚歎中國美食的浪漫;她將“粉絲、菠菜和肉絞碎放在一起做餅餡”,讓荷西誤以為是用昂貴的“鯊魚的翅膀”做餡;三毛將紫菜包成飯糰,吃得津津有味,卻捉弄荷西說是複寫紙,嚇得荷西擔心她會中毒……真是樂不可言。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到。她願意幫助沙漠裡的人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中的奇葩。讀罷了《撒哈拉的故事》,我看到了一個廣闊美麗的撒哈拉沙漠,看到了關於沙漠的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封建……更看到了一個快樂的三毛。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3

今天,我讀完了老師向我們介紹的四本書中的一本書—《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做人;做人應該怎樣做。這本書中雖然都是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但是後面的話卻是句句有理。

這本書中的故事很多。例如:葉公好龍、刻舟求劍、狐假虎威等等、井底之蛙。

這本書交給我們的道理很多:刻舟求劍的道理是:不要老是停留在一個地方思考,要學會換位思考。

井底之蛙的道理是:井底的青蛙目光短淺,要學會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

我看完書時就想:我以後一定不能想井底下的青蛙一想,目光短淺,我要做一個目光長遠的人。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4

雷鋒這個名字,在小時候已經聽爸爸說過。暑假裡,我看了《雷鋒的故事》,領悟到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道理。

人們常說;“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有一次,雷鋒外出在瀋陽換車的時候,一出檢票口就發現一群人圍著一個揹著小孩的中年婦女,原來這位婦女從山東去吉林看丈夫,車票和錢都丟了。雷鋒用自己的津貼費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票塞到了大嫂的手裡,大嫂含著淚說:“大兄弟,你叫什麼名字,是哪個單位的?”雷鋒說:“我叫解放軍,就住在中國。”還有一次,雷鋒正在部隊駐地附近擦車。突然陰雲聚擾,下起了雨。他連忙拉開帆布蓋車,一抬頭,發現公路上一個婦女帶著兩個孩子,懷裡抱著個小的,手裡牽著個大的,肩上還揹著個大包袱,“吧唧吧唧”淌著泥水,在大雨中吃力的走著,雷鋒跳下車來,迎上前一打聽,原來,她姓紀,從哈爾濱來,要去章子溝。她發愁的說:”兄弟呀,大雨把我的眼睛澆了迷糊了往哪走才是正路呢?,雷鋒聽了,看著她揹著那麼大的包還帶了兩個孩子,看著她被那麼大的包,下了那麼大的雨,怎麼走啊!他連忙跑回宿舍,拿了雨衣給紀大嫂披上,接過孩子替她抱著,一路上,那個孩子冷得直打顫,雷鋒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孩子穿上,一直走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把他們送到家。紀大嫂感激的說:“兄弟,我一輩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雷鋒說軍民是一家,何必說這個……”

希望我們從小事做起,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向雷鋒叔叔學習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5

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讀完了巜孔子的故事》這本書,這本書深深地吸引著我把我帶進了孔子的生活世界裡。

這本書裡面講了許多的小故事:有孔子在齊國政治活動的失敗、孔子在齊國的收穫和影響等等,我最喜歡的一個小故事是走向成熟的道路,這裡面講了,孔子還不到35歲,就有了很多弟子,正因為他見過老子以後,遇事會冷靜和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熱情,弟子就多了起來,雖然他說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領也能沉住氣,但想施展自己的本領,特別是政治方面的所謂報復,他曾說:"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也就是這種心理的表現,這種心理使他在一生中浪費了很多有用的光陰和精力。直到經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孔子這種心理才有了一些扭轉。

毎當我讀到孔子說的這句話:"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會有人知道,我就明白了,孔子他不愁沒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沒有成套的東西,只要有了,人家自然就知道了,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不愁沒有地位,只要你有了成套的東西,自然就有地位了,人家自然也知道了。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裡面的講了從剛出生到老了的生活故事,真的很有趣,你也來看看吧。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6

?列那狐的故事》是一本優美的童話,書中有詭計多端的主角—————列那狐,有被騙的團團轉的伊桑格蘭……在這本中,每一個人物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在動物王國裡,狗熊,大狼等都是強有力的動物,它們本來就不是好東西,無能、貪婪、橫暴,自私自利。不過,對於弱小的動物來說,列那狐又是強者,他的手段也殘酷無情的,他用甜言蜜語騙取烏鴉口中的乳酪,還差一點要了烏鴉的命;還假裝躺倒,趁小鳥布魯娜不備將她吃掉……好可怕啊!

列那狐帶著舅舅來到一個洞,下面聚集著許多魚,什麼洞穴魚啦,鰻魚啦,鮁魚啦……應有盡有,統統可以成為桌子上的美味佳餚。於是,伊桑格蘭將水桶綁在自己的尾巴上。好久以後,水桶滿了,但伊桑格蘭的尾巴結住了,於是,叫外甥————列那狐來幫忙。可是,列那狐久久不來幫忙,這時,天色漸漸亮了,農民們也起床了,卻發現一個洞上有一隻狐狸,大家也沒幹什麼,各自忙去了。傍晚,莫爾老爺爺從這兒經過,看見了這隻狐狸,便拿來劍向伊桑格蘭的尾巴砍了下去,因為地滑,莫爾老爺爺摔了一個大馬趴,於是便重新爬起來,向伊桑格蘭的腦袋看去,剛好,劍沒有劈到腦袋,卻順勢將尾巴齊根劈斷了,伊桑格蘭逃出了這個地方,在密林中狂奔,悲傷和憤怒交加,使得舅舅————伊桑格蘭對外甥————列那狐恨之入骨。

有一次,列那狐一家沒有食物了,他出去尋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食物,就在他失望的時候,一陣魚香味飄進了他的鼻子,原來是一輛運魚的大卡車開了過來,聰明的列那狐不止一次和人打交道了便想出了一個辦法:裝死。看著這隻死狐狸,兩個貪心的魚販子想著可以用它的皮毛賣好價錢,於是他們就把列那狐扔進了魚車裡。魚販子在前面討論怎麼剝皮不傷毛?兩人說說笑笑的,列那狐在後面吃飽了,便用柳條串起來,組成三個環。便跳下車子了。兩個魚販子拼命喊著:“抓狐狸啊,抓狐狸啊!”一邊捶胸頓足。

列那狐的機靈值得我們學習,但是在學習上可不能耍花招哦!

列那狐有時讓人討厭,有時讓人喜歡,哎,任務真是千奇百怪啊!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7

孔子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他開創的儒學和他以仁為本的思想,包括他膝下的七十二弟子都被人們世世頌揚,讀書人都會去孔廟拜一拜,人們尊稱他為聖人。

可是孔子的聖究竟在哪?

很多人都會知之甚少,孔子的故事告訴我,孔子並不是在某一時刻就偉大起來的。孔子少年時就聰明伶俐,學習刻苦,在15歲時便“立志於學”,聲譽傳遍四方,知識積累使孔子有了很高的抱負,他運用“六藝”培養賢人,他以仁為本的教育理念傳播天下,他一心專注於教育。

孔子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的私人教學,在歷史上前無來者,從此平民百姓也可以讀書了,這真是一項造福後人的壯舉,於此對比,那十條肉乾真是微不足道。孔子身邊聚集了一群好學、品德高尚的弟子。

孔子的思想有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從《論語》中就能看出來,與弟子對話時,便能給後人留下巨大的影響。

在戰亂多如牛毛的年代,孔子的仁政或許是治本的良藥,但就像所有治療一般病的藥比治療重病的藥好吃一般。

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多讀讀名著或國學書籍。聖人的智慧往往被我們運用,它是不會被平庸的人理解或使用的。

關於筆的故事讀後感篇8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當代作家莫言作為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身著燕尾服從容地登上了瑞典皇家的頒獎臺,微笑著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證書、金質獎章、及獎金支票,他在獲獎感言中把自己的獲獎形容成“童話故事成真”,概述了文學的重要,並對支援他的家人及友人表示了誠摯的感謝,這無疑成為莫言這次諾貝爾獲獎的最大亮點。但是給人印象深刻,令人感動的應該是他的那篇獲獎前在瑞典學院的演講《講故事的人》。

莫言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講述了他受到的母親的影響和摯愛,述說了他的文學創作之路,以及對人生的感悟。

記憶最早的一件事是,在這個經濟窘迫的家庭,因莫言的不小心,摔壞了熱水瓶,嚇的一天不敢回家,而母親最終沒有因此打他或罵他,而是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卻讓他永遠的記住了這件事情。在這裡彰顯出莫言的母親既不盲目的責備孩子又不溺愛孩子的智慧和心胸,是一個知情達理的母親。

記憶最痛苦的一件事,他和母親去撿麥穗,母親被守田人打時絕望的神情,多年後他見此人予報復,被母親拉住,對他講“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展示了一個寬於待人的善良母親。

記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中秋節家裡吃餃子,莫言給乞討老人薯幹吃,被乞討老人責怪後很氣憤,因為家裡一年也吃不上一頓餃子,最終母親將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乞討老人,讓人感受了母親的慈悲之心。

最後悔的一件事,跟著母親賣白菜,他有意無意的多算了買白菜老人一角錢,回去後引發母親淚流滿面,但母親沒有罵他,而是輕輕地說“兒子,你讓娘丟了臉”。沒有什麼能比這短短的一句話更觸動孩子的心靈,讓人感到誠信做人多麼的重要,貪圖不義之財是多麼的可恥,這樣的母親怎麼不令人肅然起敬。

莫言的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她以自身的質樸、善良、傳統美德影響和修正著莫言的世界觀,母親使他深深的領悟著社會,懂得了如何做人,也積澱了他的文學潛質。他用系列的“一件事”故事,襯托出一位平凡的母親的偉大形象。我想這些“一件事”的故事,不妨叫孩子們讀一讀,叫家長們學一學,不無益處。母親用對知識文化的敬重默默地縱容著莫言走上了講故事之路。走入社會的莫言,在親人、民眾的感知下,經歷了三十多年風雲激盪的年代,以非凡的記憶力及日益增長的文學才識,成為了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

莫言最後講了幾個故事,寓意很深,很令人深思。第一個故事,他最後也點明瞭,要保護個人的權利,允許少數人做法與多數人不同的權利,當你在表演的時候,要允許別人有表現真實的權利;第二個故事可以理解為,人之間需要尊重,以傷害他人自尊維護自己自尊是可恥的;第三個故事雖然帶有宗教色彩,但它說明世間自有公道,為惡者終將逃不出滅亡的下場。這幾個故事有著很豐富的解讀空間,很耐人尋味,這裡只是自己表面膚淺的認識,每個人可以站在不同角度來認識這幾個故事,我想,真正的含義只有作者去解讀它了。

莫言算不上一個頂級的、優秀的作家,但他憑藉著鄉土親情對他的滋養,立足於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歷史之根和社會之根,講好了他的故事,獲得了世界文學的最高獎項,因此,莫言用收穫證明了他的成功。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