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微思考讀後感8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題和意義,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發現作品中的人物關係和情感交流,從而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情節發展,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微思考讀後感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微思考讀後感8篇

微思考讀後感篇1

先說感悟:老爺子的腦子確實非常性感,這本書值得一讀。

上面的腦圖是讀完全書以後,第二遍快速整理出來的,有些概念一下想不起來,就再細看看,有些用詞不太好理解的,我用自己的理解寫了,或者進一步解釋了,基本上沒有遺漏知識點的地方,但是有些、特別是摘錄,是根據我的個人情況做警醒特意打上去的。簡單說,我希望整理出這個腦圖以後,以後進行思維訓練不順暢的時候看看腦圖,就不用經常翻書了。

現在說讀書後感。

本書的結構非常嚴謹,全書幾乎沒有廢話,唯一不足之處在於,大前舉例以日本本土的例子為主,對於中國讀者來說,如果沒有日本的一些背景知識,比較難有代入感。好的是,這些例子即使不去看,也能明白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

邏輯思維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項,可能是因為是渣二本畢業,現在工作的同事都是985、211出身,尤其顯得自己腦子一團漿糊。老爺子的書不但結構清晰,還落地到了具體的執行方法,全書可以說就是全書所說理論知識的一個具體展現,這種“以身作則”的氣質,實在是讓人佩服。

另外的想法是,類似管理類的書,我計劃都在看完後輸出腦圖,這樣的好處是,日後如果想用到裡面的知識點,看腦圖就能回憶起來,實在回憶不起來,再翻翻書,比起看過以後就把書束之高閣,效果相對來說較好。

微思考讀後感篇2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美國人,他因對判斷和決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戰而榮獲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他的研究打開了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以及行為經濟學的新局面。

我被書裡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的是情感、記憶和經驗,對事物迅速作出判斷和抉擇,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識的"系統2"必須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依賴的是邏輯、數理和概率,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抉擇,它比較慢而且勞神,但使我們不容易出錯。可人們通常很懶惰,經常不呼叫系統2,而走捷徑,直接採納系統1的直覺去判斷結果。

書中有很多經典有趣的行為實驗,能讓我們真切體會到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和區別,指出了我們在什麼情況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覺判斷: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規律,只是我們還沒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二要通過長期訓練學習,掌握了其執行規律。歷經長時間訓練才能培養出直覺。比如,象棋、橋牌、玩撲克、醫生、護士、運動員、消防員等,在面對複雜緊急的環境中,可以引發專家的訓練有素的有效直覺,而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事件反饋的質量和速度。比如醫生的治療方法就沒有機會得到病人長期的治療效果,所以憑醫生的直覺選用治療方法是不可信的,他無法從反饋的資訊裡提取有效資訊;醫學專用師就可以,因為反饋是及時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緊急狀態,所以,醫學專用師的判斷常常引起醫生護士的高度重視,並常常是正確的,需要及時處理。即是在其本身有規律可循的環境,還得有選擇的相信直覺判斷。即面對的情況複雜緊急,可採用專家的直覺判斷。相反,做長期預測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們預測的環境本身無規律可循,所以,他們的預測是不能依賴的直覺預測,是無效的。在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裡,人們預測出錯是無可厚非的,但若專業人士認為自己可以成功預測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就可以對其進行指責。如果真是這樣,他們要麼是自我妄想,要麼是利用巧合在說謊。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覺,包括我們自己!

書中還介紹了伯努利的財富效用理論及其缺陷,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論及其缺陷,參考點(期望值)和損失厭惡等任何影響情緒並影響抉擇判斷的例子,以及語言的不同描述引發人們的不同心理反應,進而影響自己的判斷抉擇。這本書還有很多引發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從未思考過但對生活有用的東西,讓我們知道大腦是怎麼工作,怎麼偷懶的。還有如何使用直覺,也可以在使用直覺出錯時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覺。而閱讀能增添我們對日常小事進行思考的樂趣,還可以增進對自己的瞭解。過去覺得說話直來直去好,現在覺得使用交流更愉快的說話方式更好!

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需要有豐富的詞彙去準確清晰的描述,需要動腦子去換位思考,這需要不斷的學習!傳遞資訊既是技又是巧,閱讀可以做技術儲備。我們應該像猶太人一樣,多讀書多讀好書,既為自己增長見識,也為自己看問題多提供一些角度、方法和途徑。我們不能一概相信自己的直覺,但有時也需要依靠直覺迅速處理事情,唯有努力把簡單的直覺提升為專家類直覺。這樣,在面對很多事情時,能對事情有更準確的判斷,能更好更及時的處理事情。

微思考讀後感篇3

幼兒正處於生長髮育階段,新陳代謝較為旺盛,因此開展幼兒體育活動成為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我們應當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科學、合理地組織好幼兒,並在活動中對幼兒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從而增強幼兒的體質,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本文就是通過我在日常幼兒體育活動教學中的實踐,提出對如何提升幼兒體育活動有效性的探討。

一、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的重要性

?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體育活動能促進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和身體能力的發展,增強體質,發展幼兒基本動作,使他們動作靈敏、協調、姿勢正確”。現在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平時根本無法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因此身心難以得到鍛鍊。然而幼兒正處於生長的關鍵時期,身體新陳代謝旺盛,如果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夠對他們還未成熟的器官系統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幼兒在戶外活動,除了讓他們的身體得到鍛鍊,還能夠直接接受陽光、新鮮空氣等,對幼兒的呼吸系統健康發育起到重要作用。幼兒園開展體育活動,是根據幼兒身心發育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來組織體育教學活動的,能夠讓幼兒逐步增強體質,並培養出堅強的意志,對幼兒身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體育活動中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教師是幼兒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因此我們在集體活動中應當時刻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並且在必要時刻給他們提供有效資訊,及時對他們的行動進行迴應,例如教他們怎樣做、對他們及時進行鼓勵等。在遊戲過程中,如果效果不理想,要及時調整,尊重幼兒意見,充分利用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作用,使幼兒身心能夠得到最大發展。

三、合理有效地組織體育活動的幾點思考

(1)給幼兒提供大量的自由探索的物質環境。

與教育活動相適應的物質環境,能使幼兒在玩中發現、探索到大量的資訊知識。同時,寬鬆、和諧、良好的精神環境,是幼兒奠定良好素質的基礎。因此,我會在體育活動的期間,給幼兒提供一個充滿教育機會的空間,儘量為幼兒創設一個開放的活動環境。在空間上,我會轉變傳統的活動方式,將單一的活動區拓展為多個活動區,幼兒可以和同伴一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活動,讓幼兒在寬鬆的環境下自由地選擇活動,自由地與同伴交往,這樣能夠讓幼兒得到充分全面的鍛鍊,提升活動的有效性。

(2)運用鼓勵法,發揮幼兒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在平時需要以幼兒為主體,順應他們的興趣,由於年齡尚小,因此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也會依賴老師,我們可以設定相應的與體育活動相匹配的氣氛與鼓勵的話語,激發他們的活動興趣,讓幼兒願意參與到活動中。

(3)注重體育活動中對幼兒想象力的培養。

我們應當將教學與體育活動相結合幼兒教育,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教師有效引導,發展幼兒的想象力。

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體育活動作為幼兒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動,我們需要在教學中滿足幼兒的需要,創設優良的活動環境,讓幼兒們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開展多種活動,在愉悅的.活動中體驗生活、成功與快樂。

微思考讀後感篇4

下午終於把《思考的技術》看完了。大前研一,一個具有科學思維的日本人。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說實話,這本書沒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總結一下,還是作出以下感悟:

1、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實地考察,加上科學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質。

2、別人想當然的事情,你要學會去找出為什麼,對任何事情都抱著懷疑的態度,進而去論證。

3、要學會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

4、平時要多聯絡思維,從不同方面看一個問題。

以下是其他人觀點,值得借鑑,希望能加以總結吸收:

識別和確定問題、蒐集資料(包括業界、客戶的資料、訪談等)然後做圖表、提出假設、分析驗證假設(這一步可以反覆)、最後提出確切的方案。其實上半部分可以說是講了邏輯思考內在的過程,那麼如何將邏輯思考的結果展現出來並打動觀眾呢?大前研一認為一個基本的構成法就是金字塔結構。金字塔結構的特點可以理解為兩個:

①層次分明的結論和依據。“你想說什麼?”、“你有什麼證據?”

②對於一個重大問題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核心,並解決問題。

微思考讀後感篇5

第一章 轉換思路

新世界已經到來,我們的思考方式還也需要與時俱進,《思考的技術》第一章讀後感。腦袋決定錢袋,思考力差距決定了收入差距。在這個新的世界裡,懶於求知的人是沒有生存空間的。我們需要轉換思路,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邏輯思考力,在我看來就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個方面反著做“小心假設,大膽求證”。這種心態和一直以來的的受教育方式有關。

“大膽假設”,是一種敢於思考的表現,敢於挑戰固有的思維。一直以來,我們都被束縛著去“小心假設”,生怕哪一個假設被師長責罵,被同學朋友恥笑。其實改變首先是從星星之火開始的,而假設恰恰就是這星星之火。我們不敢去假設,就不知道下一步往哪裡走最合適。

“小心求證”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是對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而一旦我們前提條件變掉了,求證的過程就變成了可知的,我們也就無需“小心”,而可以十分“大膽”。面對一個問題,老師說往這個方向走,大家都義無反顧的往前衝,因為大家知道前面是大道,不可能有沼澤。不是說有人指路不好,而是說如果我們習慣了別人來指路,那我們是否還能具備獨立思考的性格。

進行思考的過程,需要有一個入口,“假設”就是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入口。在工作中,我感到自己尋找這個入口的努力還不夠。很多時候都會被固有的套路限制住,直到有前輩指點才會恍然大悟。如果腦子是一根筋,那當然只能走一條路;想要尋找到更多的路,就要打破一根筋的束縛,讓思維擴散開來。

邏輯思考和寫程式是一樣的。一個好的程式,是由很多if,else,switch等構建出來的,這裡面體現的就是一種嚴密的邏輯。最失敗的程式莫過於太多的順序執行,沒有主次,沒有先後,缺少邏輯。很多人說程式寫多了,人會變傻;我覺得一個可以寫出嚴密邏輯的程式設計師,決不會變傻;之所以有人變傻,是因為他不是在創造程式,而是在重複前人的程式。寫程式就是一個邏輯思考的過程,我的邏輯思考力培養就是從寫程式開始的,但我相信,我的邏輯思考力一定會在更重要的地方發揮出更特殊的作用。

微思考讀後感篇6

這本書堪稱一本東方實踐版的批判性思維讀本。批判性思維在歐美大學教育中基本上就是一門必修課,但是在中國、日本等典型東方文化國家和地區批判性思維是較為稀缺的,因為傳統文化更多的強調順從集體、遵從權威,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基因在文化裡邊其實是很少的。但是大前研一恰恰與眾不同,與大多數人相比顯得格格不入,是一個特別有個性、稜角分明而且思想獨立的人,甚至被自己的同學調侃為“真空中培養出來的”。顯然同學們當時認為他不通世事,日後肯定是要吃苦頭的。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前研一居然年少成名,成長為一名聞名全球的諮詢專家和學者。對於自己的成功,大前研一把祕密歸結到了自己那被別人不看好的特立獨行。

而在這本書裡大前研一把自己的真東西拿了出來,向讀者傾囊相授,一方面較為完整的闡述了自己總結出來的對一個人成長進步至關重要的解決問題之思維方法和這種思維的訓練方法,另一方面又把自己人生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府對重大社會事務的施政舉措作為案例來詳細闡述應該如何按照他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和思考。

他所推崇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其實就是科學方法,遇到問題先要分析現有資料,然後提出假設,這時他強調的東西上場了,不要在這個時候就以為大功告成了,而要去再找通過做實驗、搞調研獲得進一步的資料對假設進行驗證,只有假設經過驗證以後,才能被當作可以用來使用的結論,否則一切還只是假設。

相對於《學會提問》、《有話好好說》、《批判性思維教程》和《批判性思維工具》等經典批判性思維教程,大前研一的理論遠談不上高深,甚至應該算得上淺顯。但是把這種科學思想應用到企業經營決策中,這就算得上一種突破,即使不是思想上的突破,也算得上是習慣上的突破,模式上的突破。因為人們,尤其受東方文化薰陶的人們,往往很少去質疑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尤其是有些模式、有些觀點來自於一些事實資料後,更是容易讓人們深信不疑。

在這個時候我們不管主觀上對這個觀點多麼肯定,我們都不要忘記在進一步的驗證前,所有的觀點都只是假設,或者本質上還是假設,不管這種假設多麼有吸引力,後邊的驗證才是讓這種假設過渡為結論的唯一途徑。否則基於這個假設的金字塔不管建設的有多麼高大,多麼恢弘,都免不了“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結局。

與前面基本批判性思維暢銷書相比,本書還有一個特點是案例中有不少部分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所以讀起來更加親切溫馨,就像在聽一位長者講述自己年輕時候的一些事一樣,令人舒心而神往,而讀者就在這種開心的體驗中理解和消化了作者的思想和一片苦心。還有一些案例則是作者對於日本政府對社會重要事務的一些失當舉措的尖刻批評,正是通過這些失敗案例的解讀作者讓讀者深刻認識到了邏輯思考力的重要性。

這本書很有趣,既講了批判性思維,又講了自己的故事,還講了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可想而知帶來的感受和體驗也是多方面的。

微思考讀後感篇7

常常聽說的是“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鑑於此,為了不讓上帝發笑,我就懶得思考了,很多工作都是“等通知”,領導讓我怎麼幹我就怎麼幹,領導讓我交什麼材料我就交什麼材料。也沒有感覺出什麼來。可是當我讀《深度思考》的時候,真的不怕上帝發笑了。感覺自己真的應該深度思考才能指導自己及備課組老師深度工作。下面談談這本書給我啟發最深的兩點。

“正是激情讓你更優秀”,其實我們經常用這句話來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我們也經常跟孩子說“學習是靠自己的努力”這努力是什麼呀?不正是對待學習的激情嗎?其實我們的工作也是那樣,你有工作的熱情,才能有好的成果展現出來。就拿集團導學案的評比這件事來說吧,原先的時候我覺得那就是走走形式,弄得美觀一些就可以了,所以有的時候就是應付一下,有學案交上去就行了。剩下的就看運氣了。但是經過幾次評比之後,秦主任也多次開會要求正式導學案的評比,評比只是一種形式,更多的是在準備的過程中的學習研究的精神。後來我帶領備課組老師真真正正的投入激情去研究學案了,才發現真正的拋開集團編制的導學案的束縛,投入激情去研究,在研究的過程中制定出自己都覺得非常滿意的導學案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特別是在集團中得到好的名次,更說明了我們的研究方向是對的。這樣備課組每個人心中都會充滿正能量。看到這一章時,不自覺的讓我想到了這些。激情投入,真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時忽然想到了剛入二中參加工作時找校長最長說的一句話“心中有首歌,腳下有彈簧”。趙校長這句話大概就是說的激情投入任何事情吧。

“大膽的懷疑自己,堅定的肯定自己”世界上的一切發現和創新都源於懷疑,沒有懷疑怎麼有創新發現的動力呢?只有大膽的懷疑自己才能更好的突破自己。回想進入集團十幾年來課堂的的變化,一開始課堂改革的時候真的是不適應,特別是生完大寶修完產假之後再上課,就感覺自己不會上課了。感覺學校要求的課堂模式真的是死板,幾分鐘幹什麼,幾分鐘如何幹……整個級部都是一樣的。感覺真的是束縛的很,甚至非常牴觸這樣的改變。

但是在逐步的改變過程中,隨著閱讀量的增加,我真的開始懷疑自己的牴觸是不是不對的,靜下心來思考一下,發現集團的改變是在跟世界上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步的。於是儘管感覺還是不能很好的駕馭這種新的課堂,但是大膽懷疑自己之後,才有了豁然開朗的感覺,接下來就是堅定的肯定自己的想法,儘管對新的課堂理念不能很好的駕馭,但我堅定的相信這是世界先進的理念,於是我決定從書本中找答案,於是我購買了當代中國語文名家的教學論文集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國語教學的教材,堅定的去實踐這種新的課堂理念。我自己,我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大膽的懷疑自己,堅定的肯定自己。

微思考讀後感篇8

據說所謂科學的方法無外乎合理的定義與區分,比如這本《思考,快與慢》,其實就是給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麼思考的。作為一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心理學家,作者丹尼爾·卡尼曼確有獨到之處——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實證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於為什麼會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應的反應,似乎就是本書試圖要告訴讀者們的。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讓人興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型別,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書中一開始就提到的系統一與系統二,系統一是快思考,簡單、迅速、自然、接受、直覺;系統二是慢思考,分析、質疑、評估、反省。絕大多數時間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統一,而它正是人們普遍不理性的基礎。系統二或許可以稱為理性,理性確實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導、監控和影響系統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這種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來,理性反而顯得稀缺了起來。從書中的內容來看,理性似乎總是相似的,與專業訓練、習慣、專注度等息息相關,而不理性則有各種各樣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響、利害得失的顧慮、環境效應……快與慢的結合中,理性與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儘管覺得用系統一、系統二來進行分類顯得挺唐突,卻也覺得這樣的泛化定義也很不錯,畢竟喜歡草草下結論定答案是系統一的風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說法之前,似乎編號是最好的方法。

區分了快思考與慢思考,下好了定義分析了特點,接下來談的就是各種現實體現。比如啟發與偏見,往往就是外部樣本資訊影響了思考系統的反應。能夠啟發的往往是系統二,形成偏見的通常是系統一,因為系統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資訊,得到了概念和規律之後就把一切丟給了系統一,開始了“不假思索”的運作過程,卻忽略了所獲得的外部樣本資訊是否周全可靠。偏見其實是輕鬆獲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種對自身有限資源進行自我保護的特性。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能理解偏見的存在,至於是對內還是對外的利用,就看各種具體發揮了;比如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不過是因為人有限的.精力和記憶力使得我們往往通過建立一個信念和一種思維結構來解釋一切,從過去到未來莫不如此,而這種思維結構又基於對自己有利的基礎之上。這種思維結構能夠修正完善卻很難推翻重構,因為推翻重構會造成回憶的錯亂。當了解了這些,我們或許更願意完善自己的思維結構,放寬知識面、多采納外部意見、敢於面對失敗並通過更專業的訓練來獲得更好的效果——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來自思考系統的侷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縮小這種侷限性而已。至於選擇與風險,在乎於關注點和注意力的著力點以及趨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於延伸的利用更是不勝列舉……一些理論,加上大量有趣的實際案例分析,構成了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簡單易懂的書籍。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自己瞭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錯覺是自然而然的時候,是不是會把心放得更寬、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許是吧!因為思考了思考是怎麼思考的,才找到了我們每個人的侷限性。發現問題最重要,因為沒明白問題,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過程,可我們慣於追求結果;問題往往不只是判斷,可我們常常喜歡判斷。當我們習慣於簡化一切提煉一切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渺小的自己其實也被簡化和提煉了呢?如果有,那就學習一下這本書的理念,時不時通過測量經驗自我來了解自身系統一、二的運作情況,通過補充體驗來避免認知錯覺從而增加過程完善思維模型;時不時思考一下生活,嘗試改變問題、增加開放性,避免忽視過程,小心每個答案……如此或許才能有更多的成長吧!要學會思考,還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麼思考的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