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看見》讀後感

  生活這塊幕布下,還隱藏著好多不為人知的東西,等待我們去探索和了解。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看見》讀後感範文,希望大家喜愛分享。 
《看見》讀後感
  《看見》是由柴靜寫的一部長篇自傳集。這本書的名字就已經表現出了它的內容。也許對於她來說,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她只能把看見的原封不動的,不加任何觀點地傳遞給觀眾。
 
  在書中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話讓我有些許領悟。“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裡的壩。”我以前以為看見就是簡簡單單的眼見為實,在看到這句話後才知道要想做到真正客觀地看見真的很難。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主觀臆測都會影響心中的想法。
 
  這本書寫的是柴靜在新聞尋訪過程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寫了那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寫了這真實、讓我不禁心顫的中國現況。
 
  柴靜是進過非典病房的記者,她大概也是因為這個被觀眾記住的吧。2003年的非典我沒有經歷過,但2020年的新冠我卻親身體驗,到現在也未結束,從中也可窺見當時人心中的恐慌。
 
  她在書中寫到,“有一天,我覺得鼻子裡的氣是燙的,熱流直竄到腦門上,覺得肯定被感染了。閉著眼睛想,怎麼搞個DV進病房之類的,不能白死。睜開眼看了看體溫計,才三十六度五。”
 
  當初看到這隻覺著有些好笑,這人怎麼自己嚇自己。然而現在是真正能夠感同身受了。就這學期放假回家,本來想著出去吃點懷念已久的重慶小吃,結果因為害怕疫情傳染硬生生在家呆了十幾天沒出門,今天隔壁叔叔看見我倒垃圾還挺驚訝,問我什麼時候回來的。回來第三天,早上起來我感覺自己頭昏腦漲,額頭有點燙。我一想,壞了,不會是在機場染上了吧?於是我翻出體溫計,一邊量體溫,一邊搜尋江北機場有沒有患者,答案當然是沒有,體溫36.3度,虛驚一場。
 
  看書時實覺好笑,到了自己身上,心中的害怕卻一點也不少。
 
  柴靜進入非典病房的那個節目叫做“非典阻擊戰”,我剛看到這個名字時笑了一下,現在看來卻再笑不出來。這期節目播出後有同行說他們在製造恐慌,給我留下深刻影響的是“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這一句反駁之語。然而令人感到好笑的是,害怕製造恐慌,輕慢傳染病這類現象似乎不少發生。在2019年疫情還未被爆出時,有關部門因害怕製造恐慌而未向上級彙報,導致訊息滯後。在疫情爆發後,仍有許多人輕慢對待,不戴口罩不居家隔離,致使疫情更加嚴重。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內容是對藥家鑫事件的採訪。因為它不是隻簡單地報道了藥家鑫撞倒人後下車補刀的這件事,而是去探索更深層的原因。她不是在藥家鑫被判死刑後就了結完事,而是去採訪他的家庭試圖瞭解這個人的意圖。之後我們就知道了,他覺得,那個女人記了他的車牌號,他害怕那個女人上他們家找事,害怕他父親因此饒不了他,所以他殺了她。在這殘忍的殺人犯後面,不過是一個被父親打擊多年、內心懦弱的大三男孩。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個面目可憎的出軌的女人經過托爾斯泰不斷揣摩、不斷推翻、不斷重建,成為了一個為愛獻身的奇女子。他們都不停留於表面看到的,而是向深處鑽研。
 
  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五章—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這一章講的是大多數人不會碰的那些邊緣問題。作家野夫說:“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大多數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免於受辱了。”至今,我仍讀不懂這句話。在這一章,我看到了被戒毒所賣去賣淫的苦命女人,看到了因撿了一張蔣介石的反動傳單而被關押了二十八年的失語男人,看到了明明沒有任何錯卻被世人鄙棄的同性戀。我以為這世界像我看到的那樣美好,卻從未想到我只是個井底之蛙,眼界太小。
 
  那個苦命女人說;“我也希望做一個有用的人,希望社會給我們一個機會,不要把我們不當人。”我不知道她是被多少人不當人才會有如此卑微的請求。她吸毒,偷東西,但她是一個人,她受侮辱,做噩夢,受了她本不該受的罪。那個因關押二十多年未跟外界說過話失去語言能力的男人,他的膝蓋中間被挖了,被人當做神經病,沒有了家人。張北川教授說;“因為我們的性文化中,把生育當作性的目的,把無知當純潔,把愚昧當德行,把偏見當原則。”我不知道這種言論是否有失偏頗,但我知道人們對同性戀似乎不太友好。耽美小說拍成電視劇卻被改為社會主義兄弟情,儘管如此,依然有人說惡意賣腐,噁心。我喜歡張國榮的《我》中的歌詞—不用閃躲,為我喜歡的生活而活。不用粉墨,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期望更多的人讀一讀《看見》,更多的人能看到之前從未看到的角落,不管陰暗還是光明。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