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

所謂讀後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文體,它和觀後感類似,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
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

龍應臺的《目送》一書,包含寫父親、母親、兒子、朋友、兄弟的七十三篇散文,深邃、美麗的文字,吸引我在這個七月盛夏用幾個晚上讀完該書,共鳴之處頗多,最是印象深刻的還是跟孩子有關的《目送》和《十七歲》。

首篇《目送》,講述兒子華安上國小第一天目送其消失在門裡;十六歲機場送別一寸不移的跟隨安檢的兒子終沒等候到兒子消失前的回頭一瞥;大學時不搭同路的母親的車,留下母親高樓俯視其等公交車的身影。敘述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變化,透露著作為母親的落寞無奈與對不必追的選擇。我們又何嘗不是在孩子的成長中要不斷順應孩子的變化呢?

《十七歲》那篇讀到華飛從德國飛到希斯羅機場與劍橋演講的媽媽相會時那段,華飛拒絕媽媽為他預備的雨傘;笑說媽媽對歐陸早餐與英式早餐的大驚小怪;提醒媽媽只說就能夠不要用手指牛頓蘋果樹後代……讓我想起前一日兒子掛掉我沒有說完的電話以示對我管束他的抗議,再打過去,直呼神經病隨即結束通話來對付我的囉嗦,跟十七歲時的華飛不一樣的是,兒子七歲就開始了跟媽媽意見不一時的應對,就那麼不輕不重不鹹不淡的應對著,讓你愛不來氣不起的。還在為兒子掛我電話的事情耿耿於懷,計較著兒子對我不尊的時候,從《目送》的文字中讀出作者在應對孩子時,跟所有的母親一樣有困惑,不一樣的是她懂得控制,使得她在孩子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自我調整的方法尊重孩子作為獨立的人所應有的自由和尊重,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犯的一個錯誤,總是把自我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導致跟個性獨立的孩子發生衝突時魯莽的給孩子定義為叛逆。我們要像作者那樣,做一個睿智的家長,把孩子當做一粒種子,給予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愛護他、滋養他、保護他,讓孩子感覺到自我不是在被塑造被管制被約束,而是在溢滿愛的環境中為實現自我的夢想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切不能應用到實際生活教育的理論學習都是無用的。好讀書,讀好書,重在應用,尊重孩子的成長變化,做好孩子的好父母。

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

人生,就是一次次相遇,夾雜著一次次傷感的別離。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書,名叫《目送》。它講述了作者龍應臺與身邊的人所發生的目送故事,讓我深有感觸。

龍應臺的兒子第一天上國小時,獨自一人揹著書包往前走,但他時不時回頭,視線與母親的目光隔空交匯。母親依依不捨地目送自己的兒子一步一步向獨立走去。

讀到這裡,我頓時回憶起了自己第一次上學的情景。我與媽媽互相目送,一剎那,我隱約看見媽媽的眼角出現了一道淚光,自己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我們是多麼捨不得啊!但我知道,這時我們只可以離別,因為我要學會堅強、獨立的生活。最後我們戀戀不捨地離別了。

目送親人的生死離別是多麼的傷感。當龍應臺父親的棺材被抬入火葬場時,她深深地凝望著,因為這是今生最後一次目送父親。朦朧中,我腦海裡浮現出一個畫面。那是在20xx年奶奶去世的時候,我很捨不得地望著她的棺材被移入爐裡,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這就是我最後一次目送奶奶,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感到生死離別是多麼痛苦!

看完這本書,我恍然大悟:最應珍惜的人,原來就是自己身邊的人,不管是親人、熟人還是陌生人,都要珍惜每一次相遇或送別。

人生就如一次次的目送,讓人念念不忘。正如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讓我體會到親情是多麼珍貴,一定要好好地去陪伴、關愛身邊的人。

如果你喜歡身邊的人,那就不要只停留在心上,要大聲地說出來,讓對方知道,讓對方開心,用心為對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關於通用《目送》讀後感範文

“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但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因為追不上。不必追,因為留不住。不必追,因為心相隨。好一個不必追!大到自然的冷暖陰晴,小到人生的悲歡離合,我們能改變的是什麼呢?我們能擁有的又是什麼呢?不必追,“莫問野人生計事,窗前流水枕前書。”

前者是年輕的你,後者是年邁的你。我們一生都會說很多次“我身體很好,不必擔心”;說一次:“大去之期不遠矣”。

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裡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在路途中,不妨回頭望望,在某個地方,某個角落,有雙眼睛正注視著你,認真、欣慰、感嘆……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這真的是一部好書,寫的那麼細膩、真實、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話,每一件事,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個人都曾或多或少經歷過。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和反省,到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那就是愛。

我們都在目送著,亦若大到生死離別,骨肉分離,小到暫時一別,家門遠行。

我從一些人的世界路過,一些人也從我的世界路過。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