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務農個人心得體會

關於務農個人心得體會

暑假,是兒時最期待的日子,也是幫家裡做農活的季節。夏收後的土地,會有各種雜草滋生,土壤也會斑結。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務農個人心得體會文章,提供參考學習,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務農個人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一

夏初,一時興起,想在家裡種點小菜,女兒也很好奇,期待有個小菜園。很快買了三個大盆子,種子和肥料,就缺土了。小區無土可採,驅車方圓五公里內,無土可採,好不容易在一建築工地邊覓得空地,小鏟下去,嘎吱嘎吱,皆沙石,少土,小鏟折腰,以手捧沙充之。在這鋼筋水泥鑄造的城市中,竟然無一方可讓種子安家的土壤......

回想農村老家,滿山滿野皆是土。記憶總是那麼倉促,無緒的思潮如晴天蔽日的雲彩蔓延在昔日的故里。坐在光滑的水泥凳上,摸出一隻香菸,燃它,吸它。

山依然是那山,土還是那土,搬不走的仍然是那屋,那人,親人。可生生不息地從黃土地裡刨出來的食物,小麥,玉米,土豆卻養育了屬於那片土地的人們,一年又一年。

西部山區,八百里秦川,都是黃土。有的山遠看光禿禿的,近看一層又一層的梯田,莊稼在那裡生長,吐露著綠色,忠實地繁殖。安的良田千萬畝,敢叫天下糧倉衝雲霄。可真正地去親觸那片土地,卻充滿著艱辛和不易。

暑假,是兒時最期待的日子,也是幫家裡做農活的季節。父母會出門打短工掙錢,家裡就留給我和姐姐。夏收後的土地,會有各種雜草滋生,土壤也會斑結,父母會安排任務 -除雜草,翻土地,俗稱就是挖地。天還不亮,我們會被母親喚醒,他們早早的出門了,我們也就開始一天的挖地生活,翻地的工具是钁(jue)頭,跟鋤頭不一樣,刃寬又直,刃長足有一尺,用木杆結連。我們一人扛一把,杆頭挎著小包,有水,有饃,還放兩三個西紅柿。

垂黑的佛曉,已有行人的聲音,狗吠聲打破了寧靜的山村,大家都是出去幹農活。地在遠山的深處,行路難,山路陡峭,唯有羊腸小道通往那雲端的田頭。或歇或走,或爬或跑,山中一片漆黑,微亮的晨曦,薄霧環繞著,山巒瘴氣掩蓋著農時的塵霾。空谷行欲靜,偶聽飛鳥鳴。唯有鋤頭前的小挎包,有節奏的搖動著,晃左晃右,一步兩步.....,心裡默數著。

薄霧輕開的時候,我們終於抵達地頭,陽光還害羞地藏在雲層深處,不敢探出。寬闊的土地,已經鋪開在廣袤的原野中,靜靜地,無聲地等待著。稍作休息後我們,就開始了翻地勞作。赤腳挽褲,輪起钁頭,使勁觸地。钁刃入土,手一抬用力拉,一壤新鮮的泥土順勢撲在腳頭,有點涼意,有點刺腳,若現雜草梗根莖,甩手扔到地邊,帶走的泥土,嘩嘩地掉落到山澗下,小小的泥疙瘩,從斜坡的山草中滑過,驚擾著從中尚息的昆蟲,飛起三五隻,如跳動的音符,撥動著農時的琴絃。

一柸柸新土在身後不斷的延伸,發酸的臂膀無休止的揮動。累了,就坐在地頭,喝兩口水,吃點饃,遠眺山那頭犁地的耕牛,緩慢的蹣跚著,耳邊傳來耕農的吆喝聲,迴盪在谷頂,穿過深澗,此情景在無數的國畫中覓地蹤跡,潑墨重彩,老漢扶犁。

當太陽偷偷的鑽出雲彩時,翻過的地已經一大半了。東邊的天空,霞光萬丈,縷縷陽光灑落在無盡山野上,晶瑩的汗珠滴答滴答的,沾落到衣衫,融化在土裡。嶄新的泥土上綻放著深深淺淺的腳印,揮手的老鄉們在田地那頭相互喊話。

日上中杆時,地已經全部翻完,新土,乾土與日月爭輝,與飛鳥比翼,期待著嗷嗷待哺的種子,結碩生命的果實。小包已空,歸心如也。

上山不易,下山亦難,在陡峭處需要用钁頭撐地,緩慢斜行。偶遇山澗清泉,有小蝦浮萍。爬在地上,輕吮兩口,涼徹心肺。

回望哪山哪土,曾經留下多少兒時的汗水,有父母的,更有千千萬萬在那邊土地上勞作的人們的汗水。現在哪山還是哪山,可土地已經荒蕪,城市化的鐵流吸走了青壯年們,時間的輪迴已不再出現,可記憶中的黃土地依然是那麼地厚實和凝重!

心得體會二

週末,帶孩子去了一趟南京的愛情隧道,這是城南一段廢棄的鐵路,兩邊植被長的比較茂盛,互動映襯在鐵路的上空,綠蔭蔭的,形似隧道,時有情侶在這裡牽手拍照,捧一束野菊,網紅打卡。拉著女兒的手,漫步在鐵軌上,鏽跡斑斑。輕踢路基的碎石,划著弧線,飛入草從中。

小小的碎石,在車輪的滾動中,相互依靠,彼此合力,牢牢地不垮臺,讓火車平穩的駛過。撿起一塊石頭,稜角分明,顏色發暗,竟牽動兒時歲月的羈絆。

家在遠方,村北邊緊靠著一條大溝,寬約兩三百米,一頭蜿蜒著延伸到峽谷中,兩岸峻石盤亙,黃土衣被,另一頭穿過鐵路橋,奔向渭河。每到夏季,遇到大雨,就會在大溝裡形成泥石流,俗稱:”發山水”。雨水裹挾著泥漿,從深溝裡咆哮出來,夾帶著大大小小的石塊,還有被沖垮的土地裡的各種農作物,有玉米杆,也西瓜等,都湮沒在急流中,時隱時現。有時“山水”會很大,村裡好多人都聚集在溝岸邊,拿著鐵鍬,加固河堤。

村北邊有個堡子,叫“後堡子”,像一堵大牆,保護著村莊的安全。可在大水的衝擊下,會整塊整塊的塌陷,我們小時不懂事,很擔心,其實堡子厚度幾十米,根本不用擔心。記得聽老人說可以殺雞,或者宰羊來祭神退水,可我小時沒有遇到過,也許是當時人們無奈的治水寶典吧。

“山水”過後的大溝,會在淺灘處堆滿大大小小的石頭。大石頭半截埋在泥沙,小石塊或完全埋在泥土裡,或浮在泥土上,在陽光的照射下,灼人眼目。這個時候,家家會出動,老老少少,去挖石頭,打石頭。人們踩著尚未乾透的沙土地,你一家,我一家的佔一塊地方。打石頭的主要工具是一個“鐵耙子”,形狀是兩個鐵鉤,用鐵絲綁在小木棍上,專門來刨沙土,刨石頭的。還有一個小錘子,用竹板嵌在錘眼裡,跟現在五金工具的錘子差不多,區別是那個打石頭的錘子,有兩個錘頭,正反都可以打石頭。

依稀記得媽媽打石頭的故事,小揹簍裝著打石頭的工具,拿個小板凳,坐下後,用鐵耙子在沙土裡來回鉤動,鉤到石頭後,大點的石頭,會用錘子砸小點,形狀大小合適的直接鉤在旁邊。打的時候,用鐵鉤子鉤住石頭,要把握好力度,用力太大,會把石頭砸碎,用力太小,又砸不動石頭,也是一個技術活。鐵錘揮下,咔擦一聲清脆的響聲,有時會濺起小石屑,不留神會劃破臉皮。石頭碎成幾瓣,新鮮的裂縫,大小均勻的石頭,在母親的錘聲中,不斷的堆砌,不斷的延伸。整個溝谷中,都是錘聲,一排排,一浪浪,如簡單的韻律,更似流水的炫音。

孩子們有時幫大人撿石頭,在河道中穿梭,從泥土中拔出石塊,晃悠悠地搬到大人跟前來加工,石塊有鵝卵石形狀,也有千層狀的板石。這種千層的板石,基本家家都有,在醃菜的時候,把菜放在缸底,用幾個千層石壓在上面。有時一個人從泥土裡拔不出來,會喊上夥伴一起拔,可更多的時間是跟小夥伴們玩。把小溪流用泥土攔截,等水聚多了,聚滿了,又扒開泥土,大水流下,小有洶湧,有時把大人的鞋子弄溼了,孩子們開心了,大人就罵開了,我們就趕緊跑路,又在上游繼續聚水嬉鬧。

等要回家的時候,溝底裡,已經壘起了高高的小石山。像錯落的田園農舍,這兒一座座,那兒一排排,高高低低,蔓延在無盡的晚霞中。

打石頭這種原始的苦力活,父輩們大都經歷過。也是為了生活,為了養家。一車石頭,一車汗水,換來的未必是一車的收穫,更多的是一種勞動的艱辛和不易。從那片土地裡走出來或者依舊在那片土地裡生活的人,何嘗都不是這種經歷和故事哩?

記住是一種幸福,更是一種感恩!

心得體會三

我能有這麼大的改變,最重要的是我能在合初人待下來,再過兩個月,我就來合初人整四年了。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問過我,尤其是看到我一個人能在山區村裡待這麼久時,都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現在我認真地想來,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第一,我對金錢沒有狂熱的追求。雖然一度我也狂熱過,箇中經歷,現在想來仍然感慨萬千,那時,幸好耳邊常常浮現出爺爺的話語:“掙再多的錢,都買不來一個好名聲”。

我是留守兒童,是爺爺帶大的我。爺爺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他那“視名譽為自己生命”的信念。爺爺曾經參加解放初期的土改工作隊,後來是村裡的文書,雖然因為家庭責任放棄了升遷的機會,卻在鄉里很受人尊重。奶奶就是普通的農村婦女。對於我們這個剛剛過溫飽線的家庭來說,爺爺的正直、簡樸、清廉,在我心裡一直顯得格外耀眼,這也無形地影響著我對待金錢的態度。

所以,在山區,在合初人,靠自己的勞動拿著每個月自己掙來的2000元報酬,我也覺得很自在。因為我的生命沒有被金錢綁架。而且,爺爺也一直是最尊重我的選擇的家人。

第二,合初人的價值觀和公益理想與使命,是吸引我留下來的重要原因。

我們合初人不僅僅是一個小農戶,還是一個公益組織。朱藝老師十四年前創辦合初人的價值觀和理想,是我內心最需要的。而且朱老師作為創辦人,知行合一,讓我心裡踏實。朱老師也給了我在親耕實驗中自主探索的工作空間。

而且,我希望自己以後可以做一個生態農耕的老師,幫助更多人從事生態農耕。個人理想與合初人的公益理想使命相吻合,於是我決定留在合初人了。

第三,朱老師的愛心與寬容。由於自己是留守兒童的緣故,從小缺愛和愛的能力。朱老師是機構領導和合初人耕讀之家的戶主,我在合初人待得越久,經歷的事情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她的愛心與寬容(但朱老師不是那種給小恩小惠的人,朱老師還是一個很有原則的人)。

雖然她經常覺得自己還有哪些哪些都沒有做好,但我覺得她仍然是我的榜樣,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繼續在合初人耳濡目染,讓自己的愛與寬容得以滋養和成長。

而且小農戶的生態農耕,是生產、生活合一的生存方式,有家的感覺,有利於愛心的生長,有利於愛的能力的培養。


 

標籤:心得體會 務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