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5篇

當讀完《少有人走的路》這本心理學書籍後,一定都深受啟發,讀後感都是怎麼來寫的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參閱。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5篇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1

讓人覺得“孤寂”的書名,是當初吸引我去翻閱這本書的原因之一,而另一個原因就是這本書據說曾被翻譯成二十三種以上的語言,還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上停駐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簡介,發現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家,難道這是一本心理學書嗎?隨手翻閱一下,卻發現語言很平實,還有一些真實的事例,於是,我開始了此次閱讀之旅。

一向以來,作為特教教師的我,當被其他人問起職業時,他們都會追問兩句:是國小還是中學教師啊?是教什麼的?當了解真相後,大都會“誇”上一句:很有愛心的工作啊!“愛”這個字眼似乎總會在我耳邊響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來,做教師的都要有一顆愛心,而做特教教師的,這顆“愛心”的分量應當還要重!所以,我也曾單純地認為,只要抱著對學生的愛,就能勝任這份工作了。但當我讀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愛”時,頓時啞然失笑,我對於“愛”的理解看來是有失偏頗的。

誠如書的作者說道:“愛是自律的原動力”、“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我,也是愛他人”。看來,愛不僅僅是為了促進他人心智成熟,還是為了促進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像這樣,對於“愛”的一系列的闡述,頓時讓我覺得心域寬闊了許多。這又讓我突然記起導師在我們新教師帶教會上提及的“愛”的意義:“用愛開啟心靈”!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讓自我的心靈更充實豐腴,就必須要懷有“愛”意。

要愛我們的學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要愛我們的家人,這樣才會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要愛我們的工作,這樣才會找到自我的人生價值!

要愛我們的生活,這樣才會讓熱情和自信充滿每一天!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2

假期讀了校長推薦的兩本應屬心理範疇的書籍:《少有人走的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說實話,就兩本書的書名而言實在引不起我多大興趣,尤其前者還讓我產生些牴觸情緒,這大概就是本書作者所說的潛意識的恐懼吧!(“少有人走的路”讓我聯想到:坎坷艱辛困苦孤獨……)我是作者說的那種吃蛋糕會先吃蛋糕後吃奶油的人。於是我選擇先看《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

讀《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除了因譯文的原因讀起來有些生澀難懂不順暢之外,書中的內容對我個人的心智成熟確實可以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讓我很快產生興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可以感受到書中所說的那種神奇、神祕的力量,我堅信這本書就是我人生中的一隻“聖甲蟲”。回顧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生的一再縮短,常對青春不再,對生老病死,對時常厭倦的工作生活,對不可知的未來充滿茫然無措的恐懼。每當這時我便習慣於藉助書籍給自己增添勇氣,並且總能碰到挈和當下心情的一些頗受鼓舞的東西,讓自己的內心得到安慰,在一段時間內得到內心的平靜甚至愉悅。這大概就是神祕力量的作用!打個比方,如果說以往這些對我有幫助的文章書籍是“偏方”,那麼《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則是良藥,區別在於後者比較專業,它帶給人內心的並不是短暫的平靜和安慰,我想那應該是不斷成長的直麵人生的堅強和勇氣。

很佩服作者敢於選擇這樣一條“少有人做的路去走”,其艱難、漫長、充滿的挑戰性,我想只有親身經歷,否則是沒有辦法體會的。僅從作者的描述還是不能感受作者的感受,就像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樣,讀者看到他描述的過程可能很簡單甚至有些戲劇性,但實際心理治療的過程要比所描述的枯燥、乏味、痛苦的多。我相信,這條路一定是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艱苦無數倍。從作者敘述中,我能感受到只有那些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堅韌的意志,充滿愛和智慧,而且勤奮的人才能從事這項了不起的職業。作者不僅具備了這些職業素質,更具備了放棄舒適人生之路的勇氣,才能夠使自己的心靈之路走得更遠!人生之路是有限的,心靈之路卻可以無限延伸並且不會老去。寫到這兒,我想到了假期中讀到的另一本書《夏山學校》,校長尼爾說:“我覺得年齡和一個人的思想沒有什麼關係,我遇見過二十歲的老頭子和六十歲的年輕人。我現在是以年輕、熱忱、生氣勃勃和樂觀來衡量一個人。”我相信,一個人有一個強大的心靈,才會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在假期陪孩子上籃球課時,我把《少有人走的路》推薦並借閱給一位家長,於是她也把很珍愛的這本《夏山學校》借給我,據她說幾次出國都帶在身邊。我讀了也很喜歡,得到不少啟示,推薦給大家!這位家長朋友的朋友也推薦她讀《少有人走的路》,看來這本書確實像書中介紹的那樣是由口耳相傳而逐漸得到大家認可和喜愛的。

從開始讀這本書,我就一直跟隨作者的敘述和指導來學習並思考怎樣讓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對我個人而言書中第一部分內容對我的幫助更多一些,推遲滿足感,懶惰與恐懼,自律等方面的內容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列舉出的生動事例讓我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通過作者的案例分析讓我清楚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使我豁然開朗,作者提出的指導方法對我也很有幫助。讀完這本書我還清楚地認識到,要讓心靈得到不斷地滋養,使其成長,逐步成熟,僅靠閱讀一本書籍,學習其中的幾種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條艱難的路程,如果確定要走這條路,那麼這本書只是一個起點,我們還要學習作者身上許多的優秀、堅強的品質;努力瞭解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不斷補充、擴充自己的人生地圖;不斷與懶惰、恐懼作鬥爭;在人生的路上踽踽獨行……雖然步履維艱,但堅持下來的人卻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美麗的人生風景!書中對於我的很多啟發指導,我只有在生活和工作中進行慢慢消化實踐,來實現自己心智的不斷成熟。

在閱讀《少有人走的路》和《夏山學校》這兩本書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即作者並不避諱談論他們失敗的經驗。這能夠給我極大的安慰,這些失敗的經驗在告訴我們,這些成功人士也非“聖賢”,避免了我們對其言論的望而卻步或嗤之以鼻。我想,成熟的心靈就是這樣,可以迎接成功,也可以擁抱失敗,這樣的心靈才能更加成熟,最終走向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3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在其著作《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中的開篇第一句話。這是事實,也是至理名言。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或問題時怨天尤人,為什麼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彷彿一帆風順才是人生應有的狀態。然而事實與理想完全相反,問題和困難才是常態。我們一生會不斷碰上問題,問題帶來痛苦,解決問題也會痛苦。所以人生苦難重重!

人生是不斷遇到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帶來痛苦,但如果我們不逃避問題,而是勇敢地直面它,解決它,那麼問題同樣可以帶來智慧的啟發,帶來心靈的成長。人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向成熟,就像本傑明·富蘭克林所說的,“只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為解決問題而不懈努力,也正是人生中應該做的事。

那麼在面對問題時,你是慌忙逃避,是畏懼害怕,還是勇敢面對,努力解決呢?應該都有過吧。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問題帶來痛苦,那麼我們感到害怕,想要逃避也是人之常情。但遺憾的是,逃避問題並不能讓問題消失,它還是在那裡。而只有直面問題,努力克服困難,問題才會被解決。而自律則是幫助我們戰勝恐懼,直面問題的重要手段。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讓自己直面問題,承受痛苦,最後解決問題,走向成熟。《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這本書中提出自律有四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保持平衡。我認為這四個原則既是實現自律的方式,也是自律的人應有的表現。

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

前文說過,逃避問題不是解決之道,因為問題不會因為你的視而不見而自行消失。而作者認為,逃避問題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其中一種逃避問題的表現,便是拖延。拖延時間,把痛苦延後,先享受眼前的歡愉,問題以後再說。中國的老祖宗們早就瞭解拖延的危害,“日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警醒著後人。很多人在工作中喜歡先完成簡單的任務,把困難的任務留在最後,然後在想起最後的難題時總是痛苦不堪,愈加傾向於把難題拖延下去,陷入了先甜後苦——拖延的惡性迴圈。其實仔細想來,拖延也不是明智的選擇:在不斷拖延的過程中,我們同樣會受到這個待解決的難題的折磨——眼前的歡愉,被未來的痛苦所損耗。與其如此,不如一開始就承受痛苦解決問題,然後換來成就感和無憂無慮的雙重快樂。所以,形成先苦後甜的意識,優先解決棘手的問題,這不僅可以讓我們心智成熟,也是獲得更多快樂的有效途徑。

承擔責任——事在人為

不能及時解決問題,問題便會像一座山一樣橫在心中,阻礙心智的成熟。逃避問題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在問題面前兩手一攤:“出現這種問題不是我的責任,是別人,是社會因素造成的,所以要讓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只有自己能解決。手腳長在自己身上,腦子長在自己頭上,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全由自己。我在工作中見到這樣一種人,上級分配任務下來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任務在不在我的職責範圍內——他把自己的工作職責劃分得比誰都清楚——如果超出一點點他的職責範圍,就會立刻拒絕:“這不是我該做的工作。”仔細核算過以後發現確實是分內的事,怎麼辦?接任務吧?慢著,先找上級談談:“你看我現在已經這麼多工在身,再分配任務恐怕完不成了。”上級不同意,只能接了,“好吧我盡力而為,但做不好可別怪我,畢竟我說過可能完不成。”最後任務真的沒完成好,他還有話說:“我早就說過了,而且這是公司制度有問題,這種職責就不應該分配給我這個崗位。”仔細看看好像他也沒有做錯什麼,但總覺得讓人討厭。他說的可能都是實話,但句句都在推卸責任。工作中不願承擔責任,就難有大的作為,生活中不願承擔責任,最後只會問題纏身。只有對自己說這是我的問題,我也有責任,要我自己來解決,我可以採取行動處理問題,情況才會好轉。

忠於事實——敢說真話

我自己剛看到這一個原則時有些不以為然:誠實和自律有什麼關係?讀到後面就有了答案:沒錯,有關係。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並隨著閱歷的豐富不斷改變,不斷完善。但有些人,到了一定年齡後便不再接受改變,抱著自己已經過時的觀念故步自封,即使是他人指出自己的錯誤,也會固執地反駁“你憑什麼質疑我?!”。這是無視現實的表現,是對自己撒謊,也是拒絕正視問題。人總是會本能地拒絕變化,就像本能地逃避問題一樣。為了替自己辯護,有時不惜用謊言掩飾,欺騙他人也欺騙自己:“我沒錯”。虐待子女的父母總是言之鑿鑿:“我這是在教育孩子!”是在發洩私憤還是教育,其實他們心中十分清楚。同樣的道理,是否在逃避問題,拒絕成熟,我們自己心中也很清楚。忠於事實要求我們堅持自省,拷問自己是否真的說出了真相。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認清現實,戳穿自我辯護的謊言,讓問題赤裸裸地暴露出來,然後再勇敢地解決它。

保持平衡——舍與得

心智成熟意味著直面和承受痛苦,自律同樣是一項充滿艱苦的任務。我們要推遲滿足感,通過在眼前承受痛苦來換取未來的快樂;我們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也要卸下不該有的責任;我們還要對自己誠實,與謊言作戰。同時,我們也要過好當下的時光,有時也需要依賴他人,有時也要允許一些善意的謊言。如何在這看似相互矛盾的選擇中保持平衡?答案或許又要從老祖宗的智慧中尋找——舍與得。這裡的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捨棄過多的慾望和要求。人非聖賢,無需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自律的原則應該是彈性的約束,而不是把自己捆死的鐵鏈。第二層含義是捨棄某些快樂,問題帶來痛苦,解決問題同樣帶來痛苦,拖延問題、推卸責任、自我欺騙都能帶來短暫的快樂,而我們必須捨棄某些快樂,主動選擇承擔痛苦。這些捨棄換來的,便是得,便是心智成熟的果實:我們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人生的問題不再讓我們痛苦不堪。就像我們孩童時期面臨的難題,長大之後再看就不再是難題。

自律是通往心智成熟之路的有效工具,即使如此,這條路還是荊棘密佈,道阻且長。所以這注定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4

自律這是讓我們心智成熟的重要途徑,而愛,則是讓我們自律下去的動力。

斯科特派克的名著《少有人走的路》裡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解決怎麼才能讓我們的心智成熟。

那麼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成熟呢?斯科特派克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自律。通過自律,唯有通過自律才能讓我們的心智變得成熟。

那麼如何做到自律呢?他提出了四種自律的方法:

第一種叫推遲滿足感。意為先苦後甜、先難後易,而我們這個社會大多數人選擇的先做容易的事情,把困難的事情往後拖,拖著拖著,就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越來越重,思想負擔更會加劇,導致幸福感降低。

第二種叫敢於承擔責任,遇到問題敢於承擔,敢於面對,不讓逃避的愧疚和不安感時刻侵襲著自己。用一句“這是我的問題”、“這是我的責任”大大方方的承擔下來,而不是推卸給別人。不然你偶爾會響起時,還是會被自己的逃避所困擾。

第三種叫忠於事實,我們要真實的瞭解自己,瞭解我們周圍的環境,繪製出一個自己的人生地圖。我們不能抱著幻想去做事情。就單單這一點,我做的並不好。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還抱有各種幻想,可能是對感情,可能是對友情,可能是對美好人性。所以,這也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第四種叫保持平衡,生而為人,不可能一點脾氣都沒有,人怎麼可能不發脾氣,但是我們又要具有不發脾氣的能力,既要發脾氣,又要具有不發脾氣的能力,這就是保持平衡的這樣一種方法。

通過這幾種方法,能夠達到我們的自律。通過自律來解決心智不成熟的問題。但是,斯科特如果只寫到這兒,就不能算是一本經典著作了,關鍵還在後面的部分。如果我們人,我們一直在自律中,就會出現一種風險,”我們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所以斯科特在這裡就提出了衣蛾非常重要的概念——愛。

自律能讓我們承受問題帶來的痛苦,並最終解決問題,而心靈在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則會不斷地成長和成熟,自律是人們心靈金華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那麼我們為什麼願意通過自律約束自己去承受人生的苦痛呢?因為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們,這種力量就是愛。

愛是人們自律的原動力,有了愛以後,我們的自律才能堅持下去。那麼什麼是愛呢?

斯科特在這本書裡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愛不是慾望,愛是意願。就是我願意去做,而且我真的做了,這就是真正的愛。而慾望呢,往往是我想做,但是我卻沒有做。愛與自律在這裡提到了他們之間的關係,愛是自律能持久能夠堅持的一個根本原因。

愛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特點,愛實際上也是對自我界限的一種拓展,只有拓展了你的自我界限,讓我們跟世界融為一體,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你與世界是融為一體的了,那麼我別人,其實也是愛自己。這樣就能持續的擁有這樣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學生5

破繭成蝶戀花舞,鳳凰涅槃浴火生。生活中,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經歷生老病死,求之不得,愛之輾轉等的痛苦。

我們都要通過適當的努力,完善我們的心智,讓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多於痛苦和悲傷。如果我們一味迴避問題,躲避痛苦,推卸責任,很容易成為拒絕成熟的“巨嬰”,那武志紅的老師的那本巨嬰的書裡所描述的一樣,雖然生成了成人的模樣,卻內心還是一個嬰兒。甚至導致心理疾病。

只有那些敢於直面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就像魯迅筆下,敢於面對淋漓的鮮血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靈的成長,感受人生的快樂,過上嶄新而豐富的生活。最後成為涅磐的鳳凰和破繭的蝴蝶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做到真正的成長呢?

有什麼辦法能破解人生的難題,從而迎接成功?如何才能承受痛苦和打擊,獲得健康的心理,走向幸福的人生?人就是一個不斷的挖坑和填坑的過程,而這個坑可能就是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而當這樣的一個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被很多的慾望所沖田,最後導致我們的焦慮,痛苦等~

通過這本書的學習,也讓我瞭解到了三個維度的解決方法:

第一個緯度就是自律——這一解決人生問題、促進心智成熟的首要工具,瞭解自律從何而來,普通人應該怎樣獲得;

那自律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呢?

首先,自律需要從推遲滿足感開始。直面問題會伴隨著痛苦,但如果我們不去解決,問題不但不會自行消失,還會阻礙心智的成熟。自律,就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去解決人生痛苦。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戀暫時的安逸,從“先快樂後痛苦”轉變為“先吃苦後享受”。自律,就從這種順序的調換開始。

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為例,研究者在每個小孩面前都放上一塊美味的棉花糖,孩子們可以立刻享用它。但如果能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們會怎麼做呢?實驗的過程很有趣,有的孩子馬上把糖吃掉了,有的等了一小會兒也吃掉了,還有的用手蓋住眼睛,轉過身故意不看棉花糖,堅持15分鐘後得到了第二塊糖。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些孩子有的選擇一時的快樂,有的選擇“先吃苦後享受”的行為模式。這些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能夠為了更大的滿足,而讓吃糖的快樂來得晚一點。他們能正視等待的痛苦,用蓋住眼睛等方法,積極地解決因等待產生的煎熬感,通過這種自律最後獲得了更大的快樂。十幾年後,研究者對這些小孩進行跟蹤發現,當年能夠堅持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也更容易獲得成就。

所以推遲滿足是自律的基礎,只有我們在這樣的一個自律的基礎上,才能夠獲得真正的人生的自由,以及達成人生的目標

第二個維度是剖析自律的原動力——愛,從愛的本質、愛的來源、愛的特徵等方面來激發我們身上潛藏的真正的愛;愛是極為神祕的現象,愛的本質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這種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這裡的愛,既是願意愛自己,也是願意愛他人。換句話說,愛的本質是讓我們付出愛的努力,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瞭解了愛的本質,那愛究竟從何而來?我們需要藉助什麼來證明愛的存在?原來,愛的來源是全部智慧和力量的付出。越付出越得到!

把“愛”總是掛在口頭上,或則在腦海中想象愛,都不是真正的愛。為了讓愛的物件得到成長,愛需要實際行動,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獻。

除了從愛的本質和來源來探索真正的愛,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維度來解讀。愛有什麼表現和特點呢?愛的特徵是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把愛的物件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發自內心地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畢竟,愛者和被愛者都彼此獨立,並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標籤:讀後感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