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

所謂讀後感主要是描述自己的感受的,閱讀是一種精神的按摩,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

吾日三省吾身,看書乎,睡乎,記乎。

答:看了,然後就睡了,書上的字都記臉上了。

鑑於今天過得很單調,所以,他把臉上的字都給抄了下來。整理成了讀書筆記。

注意:

這本書不是小說,散文之類的,文字都很直白,而且觀點赤裸裸的說出來,有些話讓他無地自容,他以前一直覺得自在隨風的性格是他驕傲的資本,但讀了此書感覺被打臉。好在他捂著被打腫的臉,把這些記了下來。

第一章:講了問題和痛苦

說實話,看這篇是真的很痛苦,猶如把你一層一層的剝開,把你之前安慰自己的謊言逐一擊破。(一句話,把你之前的傷口一點點挑開,說你這樣縫合的方式不對)。

說大多數人不願意正視人生的苦難,作者列舉好多,總結一句話就是:遇事逃避,怨天怨地就是不怨自己,感嘆命運不公,彷彿老天上輩子欠他的,就是不想辦法解決。

然後說,生活中遇到問題(攤上事),這本身就很痛苦,解決一個又來一個,所以人生苦難重重(一直痛苦)。如果你逃避的話,心智不會成熟,能力不會提升,問題會越來越多,痛苦越來越大。患上嚴重心理疾病(就像是流水線,一個環節出問題了,沒解決,那麼殘缺品越堆越多,然後工廠癱瘓)。

講了問題嚴重性,再給你講講解決問題的好處,激發智慧,勇氣,讓心智變得更成熟。(這些都太空泛了,我認為就是解決問題後你會很爽,能力提升後你會很吊,然後從周圍人身上獲得滿足感)

好處壞處都講過了,下面說解決方法,其實很簡單倆字,自律

剛看到這倆字我懵逼了,然後說自律有四個原則:

1)推遲滿足感。2)承擔責任。3)忠於事實。4)保持平衡。

自律背後的原動力是愛。

先說說推遲滿足感,他說了很多,也舉了很多例子。其實說白了就是,控制自己,要懂得先苦後甜,不要透支你的未來,“先上車,後補”的行為不可取。不過有人懂道理還是做不好,作者說缺了個東西,解決問題的時機,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患上拖延症了,然後又舉了好多個例子,目的就是讓我們相信,你只要是個正常人並且懂得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有點扯(很扯),但如果這些問題不是那些高深的量子力學,讓你造載人飛船之類的,而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修個電腦,換個輪胎那些學起來簡單,做起來複雜的事情,我覺得還能接受。

再說說承擔責任,裡面介紹了兩種心理學病人,一個是神經官能症(就是出了事都往自己身上攬,覺得自己欠整個世界。),一個是人格失調症(就是出了事都往外推,覺得整個世界欠自己的。)可能作者也覺得自己扯淡了,便說“在複雜多變的道路上,判斷自己改為什麼人和什麼事負責,這是個永遠的難題,只有心智成熟,我們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不明白(舉個例子吧,倆孩子打架,父母追究起來,孩子都會推卸責任,他們沒有想到父母應該合理安排資源,讓兩個孩子都感覺到公平。也有不少孩子會把自己承受的痛苦看成罪有應得,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沒有想到這應該歸咎於父母沒有對他們付出足夠的愛)看完這兩個例子我想大家應該能明白點。

再說說忠於事實。哎呦,這章可真夠長的,舉的都是心理病人的例子,看完我都覺得自己好像有病了。作者講了那麼多無非說倆字,“迂腐”,時代在前進,觀念在變,你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對世界對周圍的認知)不放手,便會與現實世界處處脫節。怎麼辦?不斷學習,接受資訊,不斷反省,通過自身與外界的接觸來認識世界,痛苦嗎,痛苦就對了。不承受痛苦,怎麼巴拉巴拉巴拉。(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突然覺得自己可欠揍。最後用詩人西爾維婭*普拉斯筆下的

“單間牢房”——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越來越沉迷於自己的幻想。總個結。

最後的保持平衡。唉呀媽呀,自律真難。既要做個誠實的人,有需要隱瞞部分事實和真相。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既要學會推遲滿足感把眼光放遠,同時又要活在當下。這不是扯淡嘛,咳咳換句話說,自律本身需要把持得當。在彼此衝突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保持平衡最高原則就是放棄,這點我很贊同。小時候和我表妹下五子棋,連著三盤都贏了,然後表妹哭了,連著兩天沒理我,後來我媽跟我說我才知道,我贏了棋,輸了妹妹。典型的不願放棄贏棋的快感,導致妹妹恨我兩天。妹妹和贏棋你選誰?這就是另一個概念,相容幷包,你獲得的永遠比放棄的多。裡面有句話很好,舊事物的死亡帶來的是新事物的誕生,死亡的痛苦與誕生的痛苦是一回事。

其實如果我們不斷學習自律,可以使心靈承受痛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接近盡善盡美,那此時痛苦就不成為痛苦了。例如:學醫的你敲個程式,做個系統肯定可痛苦,也很困難,但是到程式設計大神手上一切不是問題。我比較贊成這個觀點,如果你有其它觀點歡迎討論。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

你一定不會想象我正在聽一堂關於財務戰略的培訓課,而此刻卻是左手一本書,右手一個本,一支筆。昨天衛老師帶領大家的討論太熱烈了,我迫切地希望把讀書會的一些心得加以整理。

哈哈,這本書你一定知道。是的,《少有人走的路》。這條路,我們一起走,走的艱難,走的不知所措,卻也逐漸走出了自己的腳步。《少有人走的路》開篇直接點題,人生苦難重重,而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是迴避問題,逃避痛苦,要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通過自律,解決人生問題,消除人生痛苦。

所謂自律,其原意是常人理解的自己要求自己,約束自己。而在本書中所理解的自律是昇華的,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根據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法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

看似簡單的概念卻引發了書友們的不同理解,而昨日讀書會的一個詞打開了我的一些思考——地圖。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是一張地圖,每個人都有一張自己的地圖。我們希望這張地圖抑或完美,抑或有缺撼,都是屬於自己的地圖,都由自己來完成繪畫。但現實中,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或成長環境的不同,工作性質的需要,尤其還會受到時代的變革、各種文化理念的演變和社會不斷進步的衝擊,地圖本身又需要不停修改。

當我們用已形成的地圖,已形成的處事模式,已形成的潛意識理念對待世界、對待身邊人和事的時候,就會面臨一些痛苦,而自律自然就成為個人成長的一項重要課題。我們一旦用適合自己的自律規則去面對世界,面對生活,我們就擁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地圖,這張地圖會發生移動和變化,最終變得豐滿而又充滿力量。

讓我們值得關注的是,現實中幾乎沒有一張地圖是完美無缺的,通過自律不停地去修復屬於自己的這張地圖成為每個人的必修課。所以這裡我們再次回到參加該書會的初衷,大多數媽媽都是帶著問題、帶著希望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模式,甚至是如何能改變、改正孩子目前的不足和問題前來的。

我們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媽媽和孩子各自擁有自己的地圖,各自描繪和修改自己的地圖,不能越界。在需要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相對成熟的顏料色彩引導孩子去繪製他的地圖。彼此的努力加在一起繪成一張更加美麗的地圖,這樣的自律使我們的內心不再焦燥,也讓孩子充滿自信的同時獲得真正的自由。

老師正在敲黑板,關於企業的本質,傳統意義是以獲得利潤、企業最大化為目標,而現代管理中企業的本質是員工生存和發展的組織,為社會創造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和服務,以客戶和員工為中心。

哈哈,是不是聽起來有些道理?當我們的目光不再緊盯著孩子的成績,不再敏感地發現孩子的各種問題,而是聚焦自己的成長,甚至學著去幫助、影響他人的時候,共贏的效應自然而生。

關於《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熱門範文

一本絕對經典的書,這本書中關於自律的部分,每年都要閱讀一遍,反思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這本書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它幫助我們學習愛,也學習獨立;它教誨我們成為更稱職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下面是今年的閱讀記錄:

#每天一本書#,100天,20xx年3月27日,《少有人走的路》,今天是第100天,選了一本經典書籍利用一整天的時候從新閱讀一遍。這本分為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宗教和神奇的力量,我第一遍看這本書的時候,花了半個月,特別是第一部分,當時反覆閱讀了很多遍,每次閱讀都能得到新的收穫。

評分5分。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心智成熟的旅程”,這本書的前二章自律和愛完全能承擔得起這樣的標題,每次閱讀都是對自身的一個反思。很早以前只能讀懂第一章,有了孩子之後現在能讀懂第二章。到目前為止對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內容評價一般,強烈推薦閱讀自律部分。

人生苦難重重。這是個偉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真理之一。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區域性的自律只能解決區域性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問題是我們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有的人不斷拖延時間,等待問題自行消失;有的人對問題視而不見,或儘量忘記它們的存在;有的人與麻醉*和毒*為伴,想把問題排除在意識之外,換得片刻解脫。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尊重事實,是自律的第三種原則。尊重事實,意味著如實看待現實,杜絕虛假,因為虛假與事實完全對立。自律的核心,就是學習自我照顧,承認自我價值的重要性,並採取一切措施照顧自己,這是走向自立的關鍵。

這位女士頭腦聰明,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諉塞責,就會顯示出極強的能力,但在解決家庭矛盾上,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問題的關鍵出在她對時間的利用上。家庭問題讓她頭昏腦脹,她只想儘快脫身,儘快縮短自己與問題接觸的時間,而不願花時間來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不願冷靜地分析問題。雖然解決問題能給她帶來滿足感,而她根本不想去推遲這種滿足感,哪怕是一兩分鐘也不行,最終她沒有從問題中積累起任何有效的經驗,家庭便因此長期陷入了混亂。和那些缺乏耐心、想讓問題馬上解決的態度相比,另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更低階,也更有破壞性,那就是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但問題沒有消失,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於旁人。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治療神經官能症,比治療人格失調症容易得多,因為前者堅持問題應由自己負責,而非別人和社會所致。治癒人格失調症患者則較為困難,他們頑固地認為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才是罪魁禍首。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美國黑人作家)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獨裁*、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數不清的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抱殘守缺,與現實脫節,這是不少人的通病。堅守過時的觀念,對現實漠然置之,是構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這種情形,心理學家稱之為“移情”。

我的定義是:把產生於童年時期,並似乎一直適用的對於現實的觀念和反應(它們通常具有特殊的意義,甚至具有挽救生命的重要性),不恰當地轉移到成年人的世界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移情”。

獻身真理,意味著敢於接受其他製圖者——外界的質疑和挑戰,由此確定地圖是否與事實符合。不然,我們就將生活在封閉的系統裡———就像是單間牢房,我們“反覆呼吸自己釋放的惡臭空氣”——如同塞爾維亞·普拉斯(美國女詩人)的比喻,沉湎在個人幻想裡。修訂地圖帶來的痛苦,使我們更容易選擇逃避,不容許別人質疑我們的地圖的有效性。我們可能對孩子說:“不許頂嘴,我們是你們的父母,在家裡我們說了算。”我們對配偶說:“我們就這樣維持現狀吧。你說我的不是,我就會鬧得天翻地覆,讓你後悔莫及。”我們上了年紀,就會對家人和外人說:“我又老又弱,你為什麼還要和我過不去?我這麼大年歲,可你居然對我指手畫腳!我的晚年活得不開心,那都是你的責任。”我們是老闆和上司,就會對僱員說:“據說你有膽量懷疑我,還要向我挑戰。你最好想清楚,最好別讓我知道,不然就趕快捲鋪蓋走人吧!”

故步自封,逃避挑戰,可說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之一。接受挑戰,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安慰;心靈接受長期的、甚至經常碰壁的自律,才可能使治療成功——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誠實可能帶來痛苦。人們說謊,就是為了逃避質疑帶來的痛苦。人們不僅對別人撒謊,也會對自己撒謊。

謊言通常分為兩種:白色謊言和黑色謊言。所謂黑色謊言,就是徹頭徹尾地撒謊,敘述的情況與現實完全不符;所謂白色謊言,其本身或許能反映事實,卻有意隱瞞大部分真相。

一個人應有選擇地表達意見和想法。當然,出於忠於事實的考慮,我們又渴望直抒胸臆,而不是遮遮掩掩,這使我們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我們擔心禍從口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違背誠實和公正的原則,而在二者之間,幾無迴旋餘地,我們很難取得理想的平衡,這的確是高難度的挑戰。

你既要承擔責任,也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為使人生規範、高效、務實,必須學會推遲滿足感,要把眼光放遠。還要儘可能過好眼下的生活,要通過適當的努力,讓人生的快樂多於痛苦。

為了體驗新鮮事物的獨特性,我必須以包容一切的姿態,說服既有的成見和觀念暫時讓位,讓陌生、新奇的事物進入感官世界。在此過程中,我必須竭盡全力,儘可能呈現出成熟的自我、誠實的姿態、巨大的勇氣,不然的話,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將是過去經驗的一再重複。

自律,就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其中必然經歷放棄的痛苦,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質一樣,舊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會誕生。死亡的痛苦是誕生的痛苦,而誕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生與死,好比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建立更新的觀念與理論,舊有的觀念和理論就必須死去。

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愛是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愛,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換言之,我們付出愛的努力,不僅能讓他人的心智成熟,自己也同樣獲益。 第三,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它意味著持續努力,超越自我界限。愛,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付諸行動。

愛的願望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基於靈魂的行動。你認為自己愛他人卻沒有躬身實踐,就等於從未愛過。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裡,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物件。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物件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稱為“精神貫注”。我們貫注的物件,正是所愛的人或所愛的事物。傾心於自我界限以外的某個物件,就會使之佔據我們的心靈。

有時我們自稱為別人著想,可能只是為了逃避責任,滿足一己的願望。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出自個人意願,核心動機卻是滿足自我需求,不管為別人做什麼事,也許都是為贏得私利。

真正的愛,能夠使人發生改變,在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擴充,而非純粹的自我犧牲。真正的愛,能使自我更為完善。愛,在某種意義上是自私的,最終的追求則是自我完善。當然,自私與否,不是判定愛的標準,惟一的判斷標準是:愛———永遠追求心智的成熟,除此以外,都不是真正的愛。

真正的愛,須以全部身心投入和奉獻,需要付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使愛的物件得到成長,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犧牲),不然愛的願望就會落空。惟有真正投入和奉獻,才是實現愛的最有效的方式。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基於共同成長、自我完善的意願,才能夠達到傾聽的目的。

父母愛他們的子女,必須指出孩子的錯誤,而且要採取謹慎、積極的態度。他們也要允許子女指出自己的錯誤。同樣,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於直面衝突和矛盾,彼此成為最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這種原則,對於友誼同樣適用。

我們也必須有所選擇,確定誰更適合作為愛的物件,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你選擇的愛的物件,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迅速促進個人心智的成熟。真正的愛珍貴而有限,應該倍加珍惜,妥善使用。你還必須堅持自律,使愛具有更大的力量。

人際交往是彼此學習和教育的機會,也就是給予治療和接受治療的機會。錯過了這樣的機會,我們既不能學到什麼,也不能教給別人什麼。

標籤:讀後感 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