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四篇

文化的起源就是仰望上天的,正統信仰成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我們的文化前途,要用我們自己內部的力量來補救。今天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四篇 ,供您參考查閱,謝謝!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四篇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在中央黨校講話時強調:“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典籍,蘊涵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道理。領導幹部要通過研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加強領導幹部傳統道德文化修養是提高廣大領導幹部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形成高尚道德人格的需要,是促使領導幹部健康成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對待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積極去繼承,併為我所用,為現在所有,為工作所用,把繼承和發揚中國優良傳統文化作為加強領導幹部修養的重要途徑。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對歷史的挖掘和文化的傳承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從學習傳統文化中汲取廉政營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所包含的智慧和哲理,不失為提高領導幹部修養、加強領導幹部廉政教育的一條有效途徑。"古來富國民為本,勤儉恰如聚寶盆;商紂奢靡眾離叛,楊廣無道天下亂。"領導幹部應當積極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加強自身廉政教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成為人們追逐的熱點,領導幹部也面臨著物質利益的種種_。近年來,頻頻發生一些黨政領導幹部因__被查辦的事例。儘管警鐘敲響,仍有一些領導幹部經不住_,走向道德和法律的深淵。加強反腐倡廉建設,需要領導幹部加強自身廉政教育。"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慾之害、常懷律己之心"。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廉政文化遺產,幾千年來中國曆積累了大量的廉政理論,頒佈了許多獎廉懲貪的律令,湧現了一大批清官廉吏,創作了無數的廉詩、廉文、廉戲和廉潔格言、警句,這些都為當今領導幹部加強廉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營養。

從學習傳統文化中_品行。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具備了這五個方面修養的人,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作為一個社會人,對世間萬物要有仁愛之心,對工作、對同事、對家庭、對社會、對群眾要充滿仁愛之心。俗話說,仁者無敵,黃金有價,情義無價。對社會有愛心、對群眾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群眾歡迎的人,受群眾歡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為人處世除了仁愛之心,還要講道義、正義、骨氣,更要講民族大義。一個人若能講求正義、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風優良,何愁事業不成呢?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一個不講道義、沒有正義、缺乏骨氣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長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講正義、講骨氣、講民族大義,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在其位,謀其政。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講,身在其位,就要為國所想,為民所繫,報效國家,執政為民,做出一番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才會保持清醒的頭腦,才會身懷正氣、兩袖清風;把事業放在第一位,才會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利,做到一心為公、一心為黨、一心為民;只有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才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才會舍小家顧大家,棄貪慾謀發展,才會做到"公正、公開、公平、公道"。我們對群眾、對黨紀國法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把群眾放在心中位置,想方設法增進人民福祉,胸懷國家,心繫大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要傳統文化中習得奉獻精神。"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要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對領導幹部來說,名和利是與黨和人民的事業聯絡在一起的,無數革命先烈和先進模範人物,默默地為黨和人民奉獻,卻從不考慮索取,從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無私奉獻。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要求領導幹部把個人的名利得失放在一邊,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發揚共產黨員的崇高精神,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領導幹部要弘揚傳統文化"仁政"思想,樹立以民為本、甘於奉獻的意識,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增強自己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胸懷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以"仁愛"之心對待老百姓,以黨和國家事業為重,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老百姓的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老百姓的利益作為第一考慮,把老百姓的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心中時刻銘記: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用實際行動築好"甘於奉獻"這道領導幹部在思想道德方面拒腐防變的"防火牆"。領導幹部要警鐘長鳴,拒腐防變,清廉自守,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為私心所擾,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慾所惑,堅持權與責的統一,牢固樹立責任意識,真正為人民掌好權、執好政。

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建立健康人際關係。領導幹部工作紛繁複雜,在處理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面對一系列的"人情關"。"人情交往"是腐蝕領導幹部的糖衣炮彈,一旦疏於防範,就會走向_受賄的深淵。領導幹部一定要牢記自己手中的權利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必須始終用來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絕不能把它變成謀取個人私利的工具。要把好"人情關",就要從意識上防微杜漸,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債,損矣。"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上要去交往正直、守信的人,而不要交往那些虛情假意、工於讒媚、巧言令色的人。領導幹部要在工作中多結交"志於道"的朋友,摒棄任人唯親、攀附權貴的陳腐交際方式,近賢人、遠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為人際交往的基礎,不編織"關係網",通過平等、和諧的人際交往,密切黨群關係,樹立領導幹部良好形象。同時,還要防止"禍起蕭牆",加強對家庭成員的教育管束,做好家人的思想工作,讓貪圖不義之財的不良念頭徹底消失,讓企圖用金錢撬開權力之門的行徑無孔可入,敢於同_分子和_行為作鬥爭,經受住各種考驗,抵制住各種_,過好權利關、金錢關、人情關。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 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裡的父母親,為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在當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一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裡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裡,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

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執行的規律,天地萬物執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說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

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說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說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

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說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

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個人心得體會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裡擺放著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