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聽線上講座心得5篇

因為一件事大家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就要好好的記錄在心得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體會,它們可以用來啟發和幫助他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聽線上講座心得5篇,感謝您的參閱。

聽線上講座心得5篇

聽線上講座心得篇1

“師德”一直是個不老的話題,今年暑期學校教師也進行了集中的師德培訓。這次培訓的主要內容是:學習徐立科教師的先進事蹟;學習《師德手冊》。

通過一個個的感人事蹟,使我受益匪淺,特別是徐立科教師“燃燒自己,點亮別人”的精神深深的打動了我們,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此次培訓感受最深的就是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與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用愛去關心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

教育事業就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不會有教育。作為一名教師就應當關愛每一位學生,徐校長就是一位對所有學生充滿愛心的一位教師,他樂意為自己學校和外校的學生補課,不僅在學習上幫助學生,而且在生活上也幫助他們,使學生在感受愛的過程中理解愛,學會愛。這讓我體會到,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對學生滿懷信心並一視同仁。

徐校長肯幹、實幹,盡全力將工作做到細緻、紮實的工作態度,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想想自己平日裡工作的繁忙,難以將自己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中,因此工作中的一些事情也都是得過且過。但這次培訓使我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在今後必須改正。

由此可見,高尚的師德是愛,是敬業,是精業,讓自己消除夏日的煩躁,保持一種冬日陽光照射般的溫暖,將這份溫暖帶給每一位學生。

聽線上講座心得篇2

10月21日聽完李妮老師的心理講座,說的真好,我覺得很慚愧。今天剛剛停課一天,我就開始在抱怨。在群裡要求核酸檢測回覆,只有幾個人回覆,然後給家長一個個打電話,催促去核酸檢測。下午依然有幾個家長沒有迴應,什麼感受?我真的是很不耐煩了,很無語了。

現在想想,我們這些農村的家長們都在忙於生計,可能真的是沒有時間回覆。還有很多是爺爺奶奶在家帶孩子,老年機沒辦法看微信。除了理解,沒有其他辦法,只有更多的耐心和責任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多換位思考,放下抱怨和負面情緒。想一想:我可以做什麼?怎麼樣可以做的更好些?

特整理了以下筆記,和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悟。

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特點:

1.成人感進一步發展,希望獲得尊重和理解。開始審視重要他人對自己的影響,喜歡走向同齡群體或獨立。

2.情緒容易衝動,不能全面考慮後果。

3.睡眠不足,學習壓力大,時間安排滿,缺乏個人空間,遇事缺少機會進行心理調整,缺乏靈活應對的策略。

感悟:

青少年生理髮展和心理髮展出現不平衡現象,很多學生個子看起來又高又大,像個大人了,可是你同他談話,就會發現他就是一個孩子,特別幼稚,看問題片面,簡單。所以,他們的心理年齡要落後他們的生理髮展。此外,同齡人、夥伴是青少年在社會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社會關係。進入青春期,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充套件,青少年對家庭的依戀逐漸轉向夥伴群體,形成親密的夥伴關係。他們的言行,愛好、衣著打扮等相互影響。信任夥伴勝過信任家長和老師。所以,教師和家長要引導青少年正確交友,懂得和正直,誠信,見識廣的人交朋友才是有益的。

今天在頭條上看到一位教授發文,稱現在的孩子從國中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過的日子就跟監獄裡坐牢的一樣,甚至你看下坐牢的服刑人員,他們的時間安排都比孩子的時間安排要健康的多。對此,我深有同感。想想我們國中的時候,除了上課時間,幾乎都是散養型,沒有早自習,午自習,晚自習,沒有課後服務 ,吃飯零零落落地在校園裡,特別自由自在,即使這樣鬆的管理下,依然有很多的學生刻苦努力學習。那是一種自發的動力,渴望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強大內驅力。而現在呢?學校把時間安排的滿滿的,老師每天把學生看的死死地,教師累,學生也累,即使這樣,很多學生不願意學習,沒有學習的動力,效果微乎其微。但是不看也不行,出了安全問題誰能負責?學校也很無奈。

疫情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1.學習無動力;2.社交無能力;3.對真實世界無興趣;4.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感悟:

現在的青少年出生就處於網路時代,他們最大的樂趣就是上網玩遊戲,聊天。這種快樂不需要任何付出的代價,容易滿足,正如現在所說的奶嘴樂。學習需要付出辛苦,需要專注和忍受寂寞。所以,學生靜不下心來鑽研,坐不住。他們唯一的樂趣就是玩手機,真實的世界找不到樂趣。我有個同學他兒子是個小胖子,唯一的樂趣就是玩手機,打遊戲。她急得不行,我說,週末你們帶孩子出去玩玩不好嗎?爬爬山,散散步。她說,都想到了啊,關鍵是人家不願意出去你說怎麼辦呢?說沒意思。沉迷於網路,造成真實的世界中社交無能力。很多學生不知道怎麼和人溝通?說話沒有情商。開學有個孩子,老師說他一句,他能懟十句。他不知道要尊重老師,所以老師都不喜歡他。和同學也處不來,動不動就是懟人,他覺得和人交往就應該這樣。現實中感覺孤獨然後在網路裡找到快樂,以此惡性迴圈。

疫情對封控在校的學生心理影響:

1.他們可能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

2.他們可能無法滿足使用網路的心理需求;

3.他們可能會更多出現人際交往的衝突;

4.他們和家人的情感連結無法得到滿足。

感悟:

國慶節有個孩子因為家在定遠縣,疫情防控不能回家。後來開學後,就因為吃飯插隊的小事,對同學大打出手,出手特別狠,眼神裡透出凶狠冷漠,影響特別惡劣。我常在想是什麼讓原本應該可愛的孩子這樣暴力、冷酷無情。其實,通過了解原生家庭的情況就能理解了。從小父母離異,和爺爺長大,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無暇顧及孩子的成長,更不要說心理健康教育了。老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習,即使有時談心,也是隔靴搔癢,無法真正走進學生的心裡。這樣的孩子更多的是通過網路發洩情緒,安撫內心的孤獨。一旦,學校封校,兩個星期,甚至是一個月不準回家,沒有家長的安撫,更不準接觸手機,他們就像一座座孤島,內心會無比脆弱,煩躁,焦慮煩惱得不到排解,在學校,就是一個危險的炸彈,隨時都可以引爆。前天,當得知這周又不能回家,那個孩子輕描淡寫地說:我要回家,否則我怕我一急又要打人了。我嚇了一大跳,說,啊?你還要打人?他自己也笑了。雖然是玩笑,但是真的是內心情緒的投射。

疫情下學生心理防護策略:

學校層面:

1.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學生心理諮詢工作正常開展。

2.加強教育教學工作統籌;科學規範線上教學安排;減容量,降難度,緩進度;家長訴求,及時解決回答。

3.加強師生人文關懷;做好學校封控生生活服務保障,面向封控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感悟:前幾天,學生聽說本週又要封校,很多學生跑到校長辦公室,請求在監控下限定時間,允許他們玩一會手機。校長和老師都不敢答應。因為沒有這樣的先例。很感動也很吃驚,李妮老師在講座中提到了學校可以開放微機室,允許學生一定時間上網,讓他們瞭解外面的世界,和現實生活接軌,緩解心理焦慮,體現學校的人文關懷。我想在疫情防控下,真的不能重壓,一味地採取壓制的方式,否則學生心理反彈力度會加倍。還是要注意疏導。

班主任層面:

1.利用網路做好家校溝通,關注學習情況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瞭解學生情緒變化等。及時與家長溝通。

2.利用網路班會,對孩子進行引導教育。

3.引導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親子共聊,共同參與家庭活動,給身邊的人一個擁抱,笑臉……

感悟:班主任的責任重大,不僅要引導教育學生,同時也要指導家長正確和孩子溝通。引導學生學會表達正向的情感,合理發洩負面情緒,疏導壓力和焦慮。幫助學生理性平和。

心理教師層面: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傳;

2.開好心理健康課程;

3.做好網路支援系統;

4.危機個案的跟蹤,特殊群體的關注;

5.不忘自我關照和成長。

感悟:只有自己溫暖有愛,做個小太陽,才能給他人帶來溫暖和光明。心理教師責任更任重而道遠,更要不斷學習成長,提升素養。如何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值得用心去思考,用行動去踐行,用責任詮釋職業

聽線上講座心得篇3

疫後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

當今社會競爭激烈,造成人們心理壓力重,學生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下生存,面臨升學壓力,心理脆弱,心理壓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洩。特別是因為疫情,學生在家上網課,沒有了課堂上教師的約束,學習不像在校時那麼高效,開學後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落差,而導致心理與行為上的失誤,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在教育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體會。

一、名人為榜樣認識自我培養自信

眾所周知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科學家,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他在上國小時卻是一個“笨小孩”。有一次老師叫每個學生做一個小板凳,當他拿出自己做的板凳時,同學們都大聲嘲笑起來。他告訴大家,這個不像樣的板凳,是他做的第五個,前幾個比這個還要差。很顯然,小愛因斯坦有一種自信心理,他相信自己能做好板凳,事實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正是有這樣一種自信心,才使得他在科學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最終取得豐碩成果。我把這個故事告訴學生,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潛力,相信自己通過努力一定會獲得成功。

二、在鍛鍊中挑戰自我培養自信心

交給學生辦的事,老師最好不要插手。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打掃衛生時,有的老師往往幫學生甚至替學生掃地、抹桌、擦窗。我在工作中力戒這種做法,結果是,同學們分工合作,有的去擺桌椅,有的去掃地。有的拖地,有的倒水,打掃得特別乾淨。實踐證明,只要放手讓學生去做,他們會越做越好,學生在鍛鍊中不斷增強了自信心。

三、在集體生活中感受自我培養的自信

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我是集體中的一員,那麼他們就會自覺地愛護這個集體,時時刻刻想著為這個班集體爭光。要不失時機地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每當班上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獲得一點榮譽,我都會讓學生知道,這個榮譽來之不易,都凝聚著全班每個學生的心血和汗水。

還要開展經常性的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從小就熱愛自己的祖國,給學生講清楚,我們班是祖國的一個小小的分子,愛國就得愛我們班集體。平時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強化集體榮譽感意識。

聽線上講座心得篇4

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從來都不只是一家一校一社群之小事,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指出,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但在實踐中,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同卻成為一道難題。筆者看來,重建信任是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重要舉措。

信任危機,協同育人的難題

信任是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基礎。然而,在現今教育領域,學校、家庭和社會恰恰存在信任危機。一是人格信任的薄弱。家長和教師對彼此人格抱有正面評價,對維繫家校之間的信任關係尤為重要。然而,當下一部分家長和教師,對彼此持有一種單向度的信任評價,即相信對方行為卻不信任對方品德,如家長信任教師的教學過程卻不信任對方的職業道德。二是能力信任的缺失。能力信任是理性信任,是指家長、學校、社會三方對各自“教育專業能力”的信心。現今,一些家長對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出疑問,部分教師也對家長家庭教育能力持懷疑態度。三是關係信任的脆弱。家庭內部、學校內部的關係屬於“強關係”,而不同組織成員之間的關係屬於“弱關係”範疇。這種“弱關係”對於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一把雙刃劍,善加利用能充分挖掘信任功能,處理不當則會導致“弱關係”各方互不信任。

強化價值認同,增強人格互信

價值是行為的先導,構築學校家庭社會價值認同是健全協同育人機制的前提。因此,要從價值認同入手,助力其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動準則,加強人格互信,從而築牢三方育人主體的信任情感根基。

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共同價值追求。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乃至社會教育,都應當明晰三方的職責與使命是一致的,猶如一個戰壕的戰友。只有確立這一共同價值定位,才能引發三方情感共鳴,為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互信奠定情感基礎。

確立“可信任”的身份認同。信任指向“相互信任”,而非“單向信任”。因此,教師和家長確立自身“可信任”的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教師群體需要愛惜自己的職業聲譽,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彰顯教師的“道德人格身份”,贏得家長和社會的信任。家長群體需要明晰自己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不僅要履行好子女監護人的法律角色,更要彰顯“第一任教師”的教育人格形象,形成學校和社會可信的身份形象。

明確權責邊界,促進能力互信

雖然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職責,但三者職能定位並不相同:學校教育旨在立足校園,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知識教育和理性薰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家庭教育則在於通過家庭生活,促進家庭成員特別是未成年人的全面健康成長;社會教育是以社會所有成員為物件,在社會生活和體驗實踐中,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人。但因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履職實踐中並不能實現無縫對接,進而形成一定空白地帶。一方面,學校、家庭和社會中的每一方都意圖擴大自己的教育權力,從而導致每一方的教育職權都想進入這一空白地帶,引發教育主體間矛盾,造成三者間的相互不信任;另一方面,這一空白地帶成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交流的想象空間,容易造成三者主觀上的互相猜忌,由此造成種種信任危機,影響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完善。因此,家校社的信任關係要以堅定邊界意識為支撐。在各方理性認識協同育人的權責基礎上,獲得專業能力信任。

制定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責任清單。明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職責和邊界,並非為了讓它們“各管一段”,而是要壓實三方具體責任,更好實施協同育人。因此,教育部門應牽頭研製《學校教育促進法》,明確學校教育的責任清單。全面貫徹落實《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的家庭職責,讓家庭教育正確實施。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社會教育責任清單,確定社會教育職責和許可權。確保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引領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迴歸本源。

明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不可為”之責。學校、家庭和社會既要向對方展示自己“須做什麼”“能做什麼”,還要向對方表明自己“不能做什麼”。可制定學校家庭社會的負面責任清單,明確各自“不可為”之責。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互相明晰對方的“能”與“不能”,為三方信任合作關係裝上“安全閥”。

共建協同平臺,實現關係互信

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屬於“弱關係”,也就是說,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信任關係較為脆弱,隨時可能演變為“不信任關係”。為確保三方互信關係落到實處並得以持久,需要進一步搭建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平臺,利用組織力量,夯實信任關係,建立三方互信的長效機制。

成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專門管理機構。我國絕大多數中國小都成立了家長委員會,地方政府也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這些組織對建立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奠定了基礎,也提供了寶貴經驗。然而,這些組織並非協同學校家庭社會的專門機構——家長委員會基本為學校教育服務,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則主要為家庭服務。因此,各級政府要統籌協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關係,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專門管理機構,配備專職人員,提供專項經費,統籌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發展,引導三方互信。

建設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共同體。協同育人共同體是學校家庭社會實踐互信關係的載體。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優勢資源,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平臺,如成立學校家庭社群教育理事會和家校社協同教育俱樂部等,基於共同目標和共同利益,協同開發育人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並以此為依託增進互信,凝聚共識,構建良好的信任關係,更好發揮教育合力。

(作者:嚴從根,系杭州師範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執行院長、教育現代化研究與評價中心執行負責人)

聽線上講座心得篇5

通過觀看王殿軍專家的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大學問。而我們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行為舉止更是深深地影響著孩子,我們不斷學習和提高自己,更要時刻學習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引導好孩子,如何教育好孩子。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環境是最為重要的因素—親子環境。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有一個通病就是責罵,比如經常會有家長說:“你怎麼每次都這樣粗心?”這樣的話語是亂貼標籤的。孩子如果常常捱罵的話,就會失去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我們面對孩子做錯事的時候,首先要記住我們是期望他更好,教育專家提出這樣的建議:“孩子,剛才發生了什麼?你很難過,對嗎?為什麼會這樣子呢?讓孩子思考後想辦法去解決它,並讓他認識到這樣的行為是不好的,而並不是讓他感受到自己任何事情都做得很糟糕”。

父母有一顆平常心,父母心態如何,直接影響孩子的,凡是心態好的父母,無論孩子考出多麼糟糕成績,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讓孩子在良好的親子環境下長大,總有一天孩子會學會感恩。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應該有他獨立的空間,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自由並不代表放手。我們陪孩子但不操縱孩子,教給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和培養良好的發展意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