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7篇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記錄下自己在閱讀中的感動瞬間和頓悟時刻,讀後感不僅僅是總結,還可以是對書中觸動深處的思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7篇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1

最近在開始看一本書,書名是《拆掉思維裡的牆》,一個只有幾面之緣的朋友推薦的。目前我剛好看完整個書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隸,就忍不住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想。

其中列舉的故事:巴菲特結婚前,讓蘇珊自己決定怎麼支配他們的積蓄,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購房,另一個是創業。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買房子,這樣做顯得更穩妥。因為創業的風險很高,有太多的不可預見性。而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選擇了前者,所以現在的生活和大多數房奴一樣悲慘。當我們在面臨培訓學習、人際交流、跳槽等機遇的問題往往力不從心。導致我們的個人能力、關係圈、升遷機會等遠不及他人。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創業者都像股神巴菲特一樣是成功的。但是購房作為一種穩妥了方式,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一個安定的居所,一個溫馨的家。但是有沒有想過就是這樣一個安定的居所,把我們侷限在了這個狹小的地方,失去了與整個世界的親密;就是這樣一個家,沒有親密愛人,關心你的家人能溫馨嘛?我們什麼也沒有得到,只是在尋求一個依靠,得到我們想要的安全感。特別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類似的行為舉止值得我們深思。諸如裡以第一次加強戀愛的安全感、結婚來獲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來鞏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終的結果是怎樣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賴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緊握的沙子。。

所以從中我深刻的體會到,安全感不是別人能給與的,而是自己給與自己的。不要被面紗矇住了我們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2

始終相信走過必有痕,雖然是8年前的讀物,現今讀起來依舊熱情澎湃,不能自已。有些觀念很中肯,自然有些觀念放在現在不合時宜,我是秉著開卷有益的態度讀完此書的,就我個人而言,感受有幾點:

1、不要把它當成《聖經》一樣的讀物,信以為真的可以憑藉此書擺脫拖延症、丟掉苦行僧的生活,一躍而上放逐自我,實現夢想與現實的跨越,把它當作成功學來看,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所以拿到一本書本著學習吸收的態度去看就好,不要奢求索取過多。

2、作者前文提到買房婚姻觀、戀愛觀我和大多數人一樣,是不贊同的,愛情的保值保鮮、幸福感和有沒有房有關係嗎?有!要說絕對的有關係那就是房和車代表著家庭的生命力與經濟基礎,就像生態系統中萬物需要陽光、空氣、土壤、水一樣。麵包與牛奶,必須有。但是沒有房車就代表著不幸福嗎?那是你自認為的不幸福,也許他的婚姻因為種種遭迫只過著比一般人還要普通的日子,他未來的生活很不幸,但是簡單的一屋兩人、三餐四季就足以讓這家人滿足。你還會說他們不幸福嗎?

3、自我係統與社會系統的切換真的需要時間。這和情商高低沒關係,和你有沒有錢沒關係,和你的心智模式有關。看開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不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些取決於內心的心智的變化。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3

用了十天時間讀完了古典老師的書《拆掉思維裡的牆》,書中很多觀點解釋了一些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讀來頗有共鳴。當然共鳴是一回事,對於書中的一些觀點理智的認識是另外一回事,暫且記錄,或有有一天,閱歷夠了,對這些事情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1)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

書的最前面就寫了“買房,賣掉夢想的房奴”和“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這個觀點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因為,我不也不希望在年輕的時候被一套房把我拴住。在我買房之前我認為買了房,就會被拴住,困在這個地方,當真正買了房,我並沒有覺得被房子所困。反而讓我沒有了這種束縛感,因為這個動作已經完成,我認為積極去面對就可以,不需要認為它有多麼沉重。

因此,我個人並不完全認同古典老師的這個觀點,當然也包括網上很多故事說馬雲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馬化騰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史玉柱有50萬的時候沒有買房。其實買不買房並不是根本原因,而是他們心中對他們所做事情的清晰認識和對時代潮流的順應。

?老男孩》最後有一行字“夢想這東西和經典一樣,永遠不會因為時間而退色,反而更顯珍貴”,因此,買套房並不能毀掉一個人的夢想,而真正毀掉一個人的夢想的是個人的思維,有人因為買了房,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需要謹小慎微,不敢去做,甚至不敢去想,如此,夢想就無從談起。

我認為一個正確的態度是,計算好自己的實力,在能承受或者有壓力情況下可承受而且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買房。而買房就如同買一件東西一樣,購買動作完成之後,貸款就當每月固定消費,如同吃飯一樣。把剩餘的錢進行計算,將錢用到刀刃上,同時不要讓擔心佔據自己的太多的時間,忘掉房子的事情,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工作和提高自己的事情上,漸漸你會發現本來的壓力已經完全不是壓力,而自己也變得足夠strong,而買房這件事並不會毀掉自己的夢想,反而給自己一個穩定的家,在心理上更促進自己勇敢的去做事和麵對挑戰。

(2)工作和生活中不同表現的合理解釋

或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生活中和工作中完全兩種不同的狀態。生活中比較被動,做事欠思考,比較隨意。而工作中卻積極主動,思維相對比較系統,同時紀律性很強。在兩種環境下,個人的心理空間不一樣,生活中,具有依懶性,認為這些事情都不用我操心,周圍的親人會把這些事情處理了,而我做不如他們做的好;但是在工作中,心理上認為自己需要做好,別人不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可以做的更好。

兩種心理空間給了自己不同的心理暗示,因此促成了不同的外在表現。從這一點來看,有時候對一些人在不同場合下表現的巨大差異也不能單純的用虛偽來評價,不同場合下個人心理空間完全不同,甚至相悖,於是有巨大發差的表現也就不足為奇。

(3)幫助別人時需要為別人長久考慮而不是暫時的舒坦

書中有個故事,作者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有一個空房間,每次來朋友都免費住在那,吃飯一起吃,全天可以上網,書隨便看,幾乎就是零成本在北京待著。後來作者搬家,發現在這兒住過的六個人發展都不太好。有人開玩笑說房間風水不好,但是自己分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這個房子及配套提供的太好了,太有安全感。這會給人一種暗示,幸福可以如此輕易得來,何必那麼拼命。作者本是好意,卻最終間接導致了朋友的發展不好。因此有時候,作為朋友需要遠見和胸懷,用遠見為想的少的朋友想遠點,用胸懷去接受由於朋友暫時不理解產生的誤解。

(4)做事多少需要分情況

最近看各種書悟出一個道理:目標不明確時需要多做事,以此來尋找合適的事情和目標;目標明確時要少做事,這樣才能把精力投入到達到目標的事情上。這改變了以往自己認為的只要多做就好,也就是努力是最重要的,哪怕方向是不對的,其實這個時候少做就是多做,因此分清楚自己所處的環境,選擇正確的方向、明確目標,再專注的做下去。

(5)一切真實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式,而一切的心智模式對你來說,都是實在的世界。

我們總是對類似企業文化的東西嗤之以鼻,覺得這些都是很虛的東西,但是其實,當一個人從一家公司離開的時候,對自身而言最有意義的只有兩點:第一,自己所掌握的資源,包括自身技術和人脈;第二,就是企業文化形成的心智模式。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就是一種心智模式,而這種心智模式會促使員工依照其要求給自己創造出一個自己所接納的實在的生活世界,進而按照自己創造的世界生活和工作,因此類似的東西並不是虛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企業文化帶給員工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就如同學校最應該帶給學生的是學習方法一樣。

(6)願上帝賜我一顆平靜的心,去接納我所不能改變的事物;賜我無限勇氣,去改變那些有可能改變的東西;

並賜我智慧,去辨別兩者的區別。這句祈禱詞太經典,我只能記住。

(7)希望成為什麼就利用業餘時間積極準備

最近看書的最大收穫就是明白,不要總認為需要什麼再去學習什麼,這適合於做技術。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不要等到需要再去做,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希望從事什麼工作,就利用空閒時間去準備。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等到機會到來再去學習和了解,已經晚了。

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證實這些準備是很有必要的。部門交給一個產品設計的任務,雖然任務已經討論多次,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方案。由於兩個月前對產品設計的瞭解和學習,很明確需要涉及哪些內容,哪些內容需要詳細設計,因此,搭好框架,一天半,完成了整個產品方案。最終方案得到了部門的高度認可,對自己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常讀書,讀好書,用挑剔的眼光讀書,結合自身情況去領悟書中的道理,並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4

看完古典老師的作品——《拆掉思維裡的牆》,我很受感觸。我認為古典老師正是這個時代中為數不多的獨立思考者。任何困於現狀無法突破或者試圖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它將有助你改變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式。推倒束縛自我的思維之牆,就會發現改變命運的鑰匙。

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深知一種好的思維方式是如此的重要。記得小時候,因為父母為我提供上學的機會,我才能夠有機會學習知識。然後進入國中,但我不知道這樣一直學習意味著什麼。後來,我又進入高中,因為只有通過高中三年以後的大學聯考,才可以進入大學,所以我拼命地學習。可是即使進入大學,以後的生活又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也許以前是父母在引導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維處於被動狀態。但現在,作為成年人,我必須要鍛鍊自己,讓自己拆掉思維裡的牆,從而不斷超越自己!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裡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及未來的思考。或許會有一些擔憂——對未來的擔憂,但我也會克服它們,自信、快樂地生活下去。

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誠然,既然上帝賜予我們生命,我們為何不珍惜?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鐘,換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樣你才會對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5

最近閱讀了《拆掉思維的牆》,讀到了《安全感的奴隸》和《有興趣一族與沒興趣一族》覺得說的比較貼近自己,所以說說自己的感想。

在生活中,我覺得有很多人就像作者說的那樣,他們希望有自己的歸屬感,他們希望在某個地方有著屬於自己的安全窩。其實我覺得作者說的那種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的人就是那些安全感的奴隸,他們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其實他們不是天生就這樣。每個人生下來其實都是一樣的,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的好奇,對什麼都特別的感興趣,這也是為什麼熊孩子們這麼喜歡問為什麼,但是生長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對於處理事情方式的不同。那些保留了對事物熱情與興趣的人變成了有興趣一族,他們敢於冒險,敢於去探索,因為在他的思維裡覺得世界之大,在哪都是家。而那些失去了對事物熱情與興趣的人則覺得自己在哪都是多餘的,世界之大居然沒有自己的一片安身之地!他們這群人就渴望著有著自己的安全感,所以理所當然的成了安全感的奴隸,在找到一份安心的工作之後,也就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他們覺得如果他們努力奮鬥了,確實會收穫更多,但是哪裡又是一方新的天地,那裡什麼都是陌生的。於是因為內心安全感的緣故,他們開始失去奮鬥的動力,他們開始安逸於自己現在的生活,沒有了追求,當然對於生活也就沒有了熱情與興趣。這就是那群安全感的奴隸,他們也是沒興趣一族。

而作為有興趣一族,他們就對生活很熱情。因為他們沒有所說的安全感,他們不害怕失敗,他們覺得失敗也是一種收穫,和成功同樣值得人欣喜。他們也不安逸於自身的生活,他們有著自己的奮鬥目標,他們不需要那種安全感,他們喜歡並且樂於去冒險。

在這個公司,遇見的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幹勁,都有著自己的奮鬥目標。趁著年輕去拼搏這是最常聽見的一句話,但是真的要執行的時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堅持呢?作為一個新人,在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把自己歸為了安全感的奴隸,但是在身邊人的影響下,逐漸在朝著有興趣一族靠近。確實在這個朝氣蓬勃的年紀,我不應該過著暮氣沉沉的生活。人總要有追求,不然和鹹魚有什麼分別呢?

讀完書的我不能說瞬間煥發新的活力,但是自己的思想在轉變,自己的態度在你改變,自己的目標也更加堅定。失敗一直都是自己害怕的,但也正是嘗試的少,所以經歷的失敗也不多。但是我們這個年紀最該經歷的不就是失敗嗎?沒有人能夠一帆風順直到功成名就,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頭破血流的時候還在奮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相信這群人裡不久也能有著我的加入!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6

看完《拆掉思維裡的牆》,感覺它是一本不錯的書,它的確是一本人生的開竅手冊。書中包含了心理學,職業規劃,人生哲學。各組章節主題也都是現實生活中的例證,鮮活可見,觸手可及,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要想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重要因素就是要有良好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自身素質包括很多內容,比如人品德行,文化知識,為人處世等等。其次就是你的態度,你是積極的還是玩世不恭?是開朗的還是悲觀厭世的?你生活的好與不好,成就是大是小都是由你的思維定勢所決定的。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麼,感受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麼樣的人。所以:拆掉思維裡的牆,改變我們的世界。

這本書,吸引我的不僅僅是古典,不僅僅是新精英,而更多的是書中的案例。書中的案例,某些是我經歷過的,某些是我正在經歷的,某些又是我將來不會經歷的。這本書,又像《誰動了我的乳酪》的加長版,因為這本書可以改變一些你思考的方式。

書中的“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麼簡單。”這讓我又想到了“靜”與“思考”,讀書多了,你自然會變得很靜,讀書的收穫多了你就會產生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天底下沒有什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概念,讀書無用論都是騙人的。或許讀書和工作讓你我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平,但是世界的不公平不能改變,那麼為何不好好地改變自己呢?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每個人都需要給自己未來設定一個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人人都是規劃師,關鍵是自己學會規劃和修正,先要打破思維的僵局。拆牆很重要,建牆更重要。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愛默生說:一個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我們的模式決定了我們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怎樣的人。這決定了一生的軌跡,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陽光,那麼你看到烏雲也是美的,如果你內心充滿了陰暗,即使你面對太陽你還能看到陰影。如果你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為金礦,當你被挖掘出來你要經過很痛苦的磨練,沖刷,浸泡,要讓你身上的雜質、不好的習慣、汙點被融掉,然後還要成型打磨和拋光,最後才能成為有價值的發光的金子。所以我們要有一個合理健康的心智模式。

?拆掉思維裡的牆》強調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不要固定不變,要經常隨事物環境的變化而變化,要變換角度,不然就會思維定式,給我們認識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礙,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客觀事物的存在並不因為我們而改變,只是因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樣,得到的結果就不一樣。如果你有夢想的話就要去捍衛它。當別人做不到的時候,他們就想要告訴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麼就得去努力去爭取。只要你一直在人生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當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

古典老師在這本書裡談到很多方面的問題,譬如買房,愛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過閱讀我產生好多對自身現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我要克服困難,自信快樂的生活下去。正如俞敏洪對此書的評價:讓我們的生命有自己的價值,我們應當珍惜每一秒每一種思考方式,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讓生活充滿無限的渴望與期待。

讀完這本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學會突破現實生活的禁錮,著眼於長遠與未來。突破心智模式障礙,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為教師我深知在我的思維中還有許多頑固的思維之牆,我所要做的是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拆掉思維舊牆。

拆掉思維的牆讀後感篇7

這一週我閱讀了書籍《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給了我很收穫。 《拆掉思維裡的牆》裡的內容主要幫助我們看清我們自己思維裡的一些模式,並且幫助我們分析這些我們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思維模式。

其中讓我最有收穫的是書中的第六章“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著”,這章主要講述著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的心智和思維模式。

其中一種模式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他人掌控你的情緒。人都有喜怒哀樂,但是很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別人掌控。有人罵你,你就會生氣;有人誇你你就開始;今天開車的時候堵車你就會抱怨。這些都是外界控制了你,就像堵車和不堵車一樣,如果堵車你就不爽,如果不堵車你就開心,那麼你就被他人掌控了。如果這樣的話,別人要你開心,你就開心,別人要你生氣,你就生氣。

這樣被他人掌控情緒的人,都裝有一個受害者的模式,他們把自己當做受害者,遇到問題總是怪他人,不去尋找自己的原因,或者不去想辦法解決,總是在抱怨。遇到問題會抱怨、推卸責任,這不管我的時,實在是太累了。

我也有這樣的模式,在平常我遇到一些問題我也會抱怨,怪外界的原因。這樣的行為可能會讓我成為一個推卸責任的人,這的行為還會讓我的成長緩慢,因為一直抱怨去找自己的原因,這樣自己的問題還在,得不到改善,下次依然這樣。

書中還講述了很多人很多根深固蒂的思維模式,以及一些思維中的“牆”。

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也許成功就是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