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5篇 《自由思維的突圍》讀書筆記

《拆掉思維裡的牆》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籍。作者以生動的文字和富有啟發性的觀點,探討了人們思維中的種種侷限和固有觀念對我們的發展與創新的限制。這本書不僅能開拓我們的思維邊界,還能激發我們的內在潛能,成為一個具有創造力和開放思維的人。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5篇 《自由思維的突圍》讀書筆記

第1篇

大家好!今天我想給大家分享的書是《拆掉思維裡的牆》,作者古典。

這是一本解決職場和人生困惑的書,噹噹特約評論員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試著換個角度去思考,換個方式去行動,換個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維裡的牆”,你就會發現“牆”外的世界更華麗。

1、真正限制我們的,是我們思維裡面看不見的牆

書中寫道:“人類不可能4分鐘跑一英里”(1.6公里)的思維模式在1954年5月被英國的長跑者班尼斯特突破,用時3分59.4秒,兩個月後,另一位澳大利亞選手取得了3分58秒的成績。在接下來的三年內,其他16名選手也紛紛打破了這個記錄。

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不能,而是我們被固有的思維模式“禁錮”了。

2、心智模式:我們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世界

去年6月,先生買了一輛長安cs75,他驚奇地發現滿街都是長安cs75,並不是長安汽車多了,多的其實是他想看到的那一部分。

一個酗酒的父親有兩個雙胞胎兒子,20年後一個成為了成功人士,一個則窮苦潦倒。

究其原因,兄弟倆擁有不同的心態。哥哥認為,自己的幸福自己做主,和老爸無關,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能成為那個成功的人;而弟弟則認為自己的幸福跟老爸有關,老爸不好,自己活得不好是正常的,自己不努力,他就成為那個窮苦潦倒的人。

選擇不對,努力白費,錯誤的努力比不努力還要可怕。

我們的心智必將經歷:混沌(不知不覺)—察覺(後知後覺)—醒覺(當知當覺)—超越(先知先覺)這個過程。

古典老師在書中對success 這個詞,從詞源上做了解釋。這個詞來自中古英語“succeden”,前面是拉丁文字首“suc”代表“靠近,接近”,後面是一個代表“走”的詞根“cess”。

古典老師說,成功這個詞的本義,不再是有錢、超過別人或者最終達成一件事情的代名詞,成功的真正本義應該是:越走越近。

正如電影《荒島餘生》中,因為飛機失事,查克掉在了一個孤島上,他告訴自己:只要保持呼吸,那就是成功。

我女兒小時候對寫字感興趣,於是我們給她報了書法班。在學習的過程中,書法給她帶來了樂趣。

經過幾年的練習,她獲得了不少榮譽,從去年開始,女兒過年寫對聯。那一下午,她很興奮,一下寫了五副對聯,寫字這件事貴在持之以恆地寫下去,即讓樂趣變成志趣。

有一位禪師外出雲遊,把心愛的蘭花交代給徒弟照料。槽糕的是就在禪師回來的前一天,他不小心把蘭花摔到地上,蘭花摔壞了。徒弟非常擔心,他害怕師傅會生氣傷心。

禪師回來以後知道了,並沒有生氣,也沒有懲罰。他告訴徒弟:“我當初種蘭花,不是為了今天生氣來的。”

不管外界怎樣變化,我們都應該向禪師一樣,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現在清單寫作營,一天一本書,然後輸出500—800字,對於讀書小白,壓力很大。我常常翻書就要2—3個小時,遲遲不能落筆,所以每天寫完文章,打卡就很踩點。

如果抱著“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態,是不是能早些打卡?

楊瀾說過,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長。但是什麼是成長?

古典老師在書中寫道,成長是你內心的一個尺度。你能夠感受到你的成長,你內心知道你會成長為什麼樣子,就好像一棵橡樹籽,無須教導,也會成長為一棵挺拔的橡樹。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成長為自己最好的樣子,同時我們也擁有關於成長為這個樣子所有的資源。

來到剽悍讀書人營的小夥伴們,我想大家一直都在努力成長,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20xx,我們一起加油!

《拆掉思維裡的牆》讀書筆記5篇 《自由思維的突圍》讀書筆記 第2張

第2篇

我很喜歡讀書,經常讀書可放鬆身心,開拓視野,散發思維。近期閱讀了《拆掉思維裡的牆》一書,書中提到要成長為自己的樣子。自己是什麼樣子?從小接受義務教育長大,大學畢業後找到工作,結婚生子,這是社會中普遍的樣子,誰又能說這不是自己的樣子呢。

偶爾看到一些微信推送,有些人選擇歸隱或者離開都市生活,離開焦慮與不安,尋找小城的安寧。這似乎與我們平常認為的拼命努力在大城市生存生活有些背道而馳,是對還是錯?我認為這無關乎對錯,究其原因大體是這些人認為在喧囂的城市中忙忙碌碌,機械式的工作和生活脫離了生活本質,沒有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愉悅,沒有夢想,沒有追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而換一種生活方式,換成自己想要生活的樣子。

上學時候的我很膽小,和同學們買了一樣的羽絨服,雖然穿起來毫不起眼、普普通通,但我會感覺安全,其實我並不喜歡。很久以後我每每想起這件事都記憶猶新,通過這件事讓我懂得自己喜歡的才是需要的,不被他人的行為言語改變自己,那不是我的樣子。忙碌中的我們應該靜下心來思考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什麼是我真實的想法,要追尋的是什麼。就我個人而言,我要為夢想而努力奮鬥,我要在九三這個舞臺上實現我的人生價值,這就是我所追尋的,也是我想長成的樣子,我也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拼搏。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節奏很快,越來越多的人用金錢、權利、職位來衡量人生價值,忽略了自己內心真正的訴求,其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很喜歡張曼玉、林青霞、王祖賢那時候的美女,他們各有千秋,風華傾城,而不是現在統一版的“瓜子臉、大眼睛、天鵝頸”,相貌如此,追求亦如此,人的`追求不能人云亦云,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追求才有夢想,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

世界上有各行各業,聲色犬馬流光溢彩,確立自己的追求目標,把握自己的內心,丟掉無用的顧慮,保持清醒的頭腦,努力為自己的夢想奮鬥,人生畫卷由自己,濃墨重彩總相宜。

第3篇

萬事萬物都是一對矛盾體,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壞的一面。

以前,因為早之前的經歷,讓我漸漸的只看到壞的一面。所以,會恐懼會害怕。就像書中所說的漂泊者,在行進的過程中目的就是躲避那些風險和困難,而忘記了自己本來的初衷,本末倒置,偏離了航線。這就是我的思維和心智模式的問題。

現在,希望自己能像一個航海者,堅定一個最原始的'目標,只看到目標達成之後的成功和喜悅。不管路上會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不去想。讓自己只看到好的一面,讓自己更有勇氣和力量。須知道,只有經歷過海浪和風暴,自己才能更強大。困難,來了就來了,著手解決便是。

想起了李鴻章說過的一句話:“過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未來遇到的困難不去想它,等其到來了著手解決,不因自己內心的恐懼而使其更強大。過往的事情後悔的也不去念念難以釋懷。

萬事萬物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壞的一面。明白了穿越過壞的一面便會到達其好的一面!世上沒有純壞的東西,所以能要在壞東西面前看到其背後的好東西,這樣就不再害怕!

第4篇

每一個成功人士,彷彿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理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嚮往的工作方式,所以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為了自己所想要的生活方式,毅然決然放棄原來好或者壞的工作,然後奮不顧身的為了心中那個真正想去的'地方不斷努力,最後獲取了成功這個果實。

但話題回到現實中,就像書中所說,成功的人畢竟少數,真正能夠做到的人,不是光有滿腔熱血,就完全可以的,很多種因素在限制自己,每一個人生活的環境都不一樣,遇見的機遇也有所不同,當然最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

書中好多說明,還是很贊同的,我們大多數人真的就是我們的心智模式在作怪,思想永遠先於行動,思想也決定行動。對於剛畢業或者進入職場的大部分人來說,之所以總是好像在一個不知的牢籠裡,不知道什麼東西阻礙了前進的路,時間久了,深深的空虛感,自卑感隨之而生,而面對這些,除了自責卻什麼也做不了,如此下去,究竟什麼時候可以擺脫自己,擺脫這個不知什麼的牢籠,最後破繭成蝶呢?

與其被自己不行的思想所禁錮,倒不如放開自己大膽的去突破,在撞的頭破血流的同時,自己想要的也就都來了不是嗎,所以從頭開始,打破安逸,不要讓自己過得太舒坦,總有一天,會在跌跌撞撞中發現自己真的收穫了,成長了~

第5篇

即使他們幫這個人找到最優化的道路,這個人也會繼續和自己玩yes,but的遊戲:“是的,但是……”這種人被自己的安全感囚禁,關在看不見的牢籠中間,我把這些人稱為yesbuter,大部分的yesbuter都是安全感奴隸。

“是的,但是……”式聊天比較常見,我們自己或身邊的朋友經常會表現出來。

道理大家都會講,因此大多數時候大家都在玩“說服”與“被說服”的遊戲,不過我們會發現,即便最終某一方“被說服”,事情也不會有多少改變。因為“被說服”的並不是問題的實質,所以才會有不斷迴圈的“是的,但是……”。

“是的”表示你說的有道理,“但是”潛意識裡表示這不是我真正的問題所在。不管是和別人還是和自己玩yes,but的遊戲,都是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

如果像作者這樣去提問,是找不到真正的恐懼信念,也解決不了具體問題的:如果害怕考研失敗,為什麼不嘗試找一個一起奮鬥的另一半?為什麼不去找工作?為什麼不平平淡淡的待下去呢?跳躍式的提問,然後直接給出“被安全感囚禁”的結論,顯然不能得出為什麼害怕考研失敗的實質原因。

回答中提到,害怕考研失敗是覺得自己不擅長學習,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要找到一面“安全感”的牆去拆除它,不害怕失敗就能解決的,而是應該思考如何去提高學習能力。在思考如何去提高學習能力的時候,還會遇到很多“是的,但是……”的情況,但只有深入去研究和分析一個問題,才能慢慢發現問題的`本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扯到找物件、找工作等新問題上。

比如有些人想考研只是受就業壓力、周圍考研氛圍、新聞報道等方面的影響,自己其實並不是真的想要考研,對於考研的結果也就沒那麼在意,當然去考肯定不希望失敗。這種隨大流的做法,表面上是害怕考研失敗,實際上擔心的是考研有沒有用的問題。如果選擇了考研,就不能去參加工作,少了幾年工作經驗;如果讀完研出來依舊找不到工作,那就浪費了幾年時間;如果讀完研和專科生、本科生做同樣的工作,讀研又有什麼意義呢?但是大家都在準備考研,自己不準備又會不會顯得不合群、不上進呢?承認自己隨大流,又顯得有點low。

因此在“說服”與“被說服”的遊戲中,一方有可能會選擇性的迴避自己真實的問題所在,另一方會先入為主的做出結論。最終看似說服者圓滿完成了任務,事實上被說服者的困擾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如果沒找對問題實質,下次再去問他“為什麼不去提高學習能力呢?這不是害怕考研的原因嗎。”他可能會回答“是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高學習能力。”即便被說服者不再害怕考研失敗,他也不會全力以赴的去準備考研,因為他的問題本質並不是考研成功與否。

所以,當我們遇到“是的,但是……”式聊天時,我們需要思考:是不是聊天偏題了,是不是自己先入為主了。也需要思考:我們自己是不是在逃避問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