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有關2022《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讀後感的寫作和作文一樣,要想讓人印象深刻,文章結構文章是必須的,其實是要有自己犀利的觀點表達,你看過《人間詞話》嗎?記得寫讀後感哦,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2022《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有關2022《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三篇
《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1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說,理論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他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讀了他的詞論後,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詩詞的意境之美。

《人間詞話》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於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是對人生的反思。它將個人自我拋入茫茫大塊的宇宙、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永恆中,讓自我去面對註定的人類悲劇,甚至將自我做展示的人格分裂,作靈魂拷問,去追究人生無根莖的命數。是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生命與死亡等基本人生問題討問和思索的結晶。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的執著追求和最終的頓悟。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於王國維的這“三境界”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

《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2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可不經歷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邊路。(晏同叔《蝶戀花》)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歐陽永叔《蝶戀花》)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境界也。王國維。

記得當國中語文老師對我們講起這三種境界的時候,我們都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對於境界一詞也不是很瞭解,儘管那時已經讀背了不少的詩詞。直到後來,讀了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之後,才意識到原來詩詞之中有著豐富的情感,深遠的意境。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是我國近現代的著名學者,王國維一生在考據、哲學、文學評論等多方面成就俱佳。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是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在清代眾多的詞話中,《人間詞話》以其見解之新奇,理論之獨創熔中西美學、文藝思想於一爐,突破清代文壇某些學派的門戶之見,獨樹一幟,為中國美學、文藝理論研究開創了一條新路,在中國學術思想寶庫中佔有重要地位。它雖為論詞而作,但涉及的方面很廣泛,不限於詞,“可以作為王氏一家的藝術論讀”(夏承燾《詞論十評》),它突破清代詞壇浙派、常州派的門戶之見,獨創一派。這《人》是在探求歷代詞人創作得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自己藝術鑑賞和藝術創作的切身經驗,提出了“境界”說,為王國維藝術論的中心與精髓。境界說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一個觀點,即文學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所描寫的生活實際和它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觀和客觀,理想和現實,情感和理智的統一所謂境界,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有造境,有寫境,即有創造的境界,有寫實的境界。在此,對境界的含意作了明確的說明,繼而又對境界的構成作了具體闡述,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雖寫實象,亦理想家也,這就是說,境界是詩人模寫自然又表現理想構成,成功之詩必然是理想與寫實的密切結合。王國維先生在書中對於境界的闡釋有:詞以境界為最上。-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縱觀古今詩詞,能夠流傳千古的名片名句,哪一句不是有獨特的境界呢?我們先來討論有我之境界,有我之謂在境界之中有作者,重點在於以我觀物。即從自我感情出發,藉助自己所觀之物抒發自己的情感。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詩人藉助眼前之花,表達出自己的悲傷之情。一般而言,花是一種美好的食物,但是正是這樣美麗的東西也會觸動詩人的傷心之處,可謂樂景襯哀情。這就說明是從自我本身的情感出發的,不管是多麼美好的事物,都能引起詩人的傷感。因為有我,此之謂有我之境界!

那麼無我之境界又是怎麼樣的呢?無我之境界主要強調以物觀物,強調客觀存在的真實性,將主觀意識客觀化。如陶潛詩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輕鬆、淡雅的田園風光圖。通過這樣一句詩,通過這樣對自然客觀景物的描寫,我們感覺到作者對自然田園的嚮往之情,表現出一種隱居田園山水間的悠然、閒適之情,可謂意境深遠,令人心嚮往之。正是因為詩人描繪了一種意境,才能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正是王國維先生所言之無我之境界。

那麼如何才能寫出“境界”二字呢?一就是創作要有真情實感,講求一個“真”字。在這裡,先要講明的一點便是“境非獨謂景物也”。境界並不是只指景物,人之情感更是境界。不論是寫景或是抒情,能寫出真情實感,做到情景交融,使人身臨其境才算是做到了“真”。然而“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池塘一角、西風大漠與霧失樓臺怎能相提並論?很多傳世之作都是作者隨興所至,即揮毫潑墨抒其所見所感,無所拘束,常常命為“無題”或者直接從詩中抽出二字。然則若給定了題目,依然抒其真情,但總在潛意識裡受到題目的侷限,所求境界亦彷彿裁剪過後,並不完整。這或許就是王國維所說的“詩有題而詩亡,詞有題而詞亡”吧。其二,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作詞要做到“不隔”,也就是用詞平實易懂。“歐陽公‘闌干十二憑春,晴碧遠連雲。千里萬里,二月三與,行色若愁人’。語語在眼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已。”不難看出,前者如畫一般呈現在讀者眼前,令人身臨其境,但無晦澀之詞語;而後者,如不知道“謝家池上”指的是春草一說,就會不知所云。

王國維認為“人能於詩詞中不為美刺投贈之篇,不使隸事之白,不用粉飾之字,則於此道已過半矣。”個人理解就是作詞能做到不諷刺不讚美,不用典仿古,不用替代字,完全都是出自於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和真實所想,才稱得上是純粹的創作。正如“桂華流瓦”不如“月流瓦”的意境好,倘若用詞自然、易懂,感情真實,何必非有替代字呢?“意足則不暇代,語妙則不必代”。以免會讓人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其三,詩人詞人要做到“雖理想家,亦寫實家”。王國維認為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絡的,沒有一個詩人可以憑空虛構,肯定都是立足於現實世界的。詩人雖然是很理想化的,但是他們的理想化從某一個側面也會顯現出社會的現實,即理想源於現實。正如王國維所說的“有造境,有寫景,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事實上,從表面可能很容易分辨出詩人是理想化的還是在寫實。但是細細品味,再理想化的境界也是在抒發一種真實的感情或者從真實發生的事情所昇華的一種境界。寫境的同時在抒發自己的抱負,造境的同時亦是在反映現實。然而,僅此也是不足的。王國維認為“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這正是他對前文所提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進一步闡述嗎。有我之境界就是“入乎其內”,無我之境界不就是“出乎其外”嗎?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寫出境界,就在於一個“真”字,感情要真,景物要真,只有這樣,讀者才會有所共鳴,才不至於不知所云。

然而,我最喜歡的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所言關於三種人生境界的闡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她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第一境的落腳點應該是在“獨”和“望盡天涯路”。是指一個人在孤獨中尋求自己的夢想,這就表明人生應該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也可理解為獨自地準備追求理想,要有自己的人生規劃。第二境界則是當自己的目標確定之後,付出全力為其打拼而不後悔。第三境就是該做的事情都做了,發現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其實就在自己的身邊。人生就是如此,因此我常常引用這句話來比喻人生。

《人間詞話》讀後感精選範文3

幾年前在陪譚總在彼岸書店喝茶時,閒來無事在書店裡隨意找本書讀,看到葉嘉瑩先生對顧隨先生講課的筆記《中國古典詩詞感發》,本來只是想用幾首熟悉的詩詞打發一下時間,沒想到讀來酣暢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買了帶走了,書中對詩詞的揣摩對我這種除了在國小、國中、高中後再沒接受過更高語文教育的人是一個全新的角度,一時間心潮澎湃。書中多處引用王國維先生的《人間詞話》,印象深刻,但最近幾年看專業類的書多,看文學類的書較少,今年適逢讀專業書有些瓶頸,厭書情緒上升,正好找來經典品味品味,果然藥到病除。

王國維先生不愧為國學大家,書不厚,酣暢淋漓,多處讓人不由得拍腿較好。

文中論文體興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習套。豪傑之士,亦難於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於此。故謂文學者不如前,餘未敢信。但就一體論,則此說固無以易也。”聊聊數語,道盡中國文學文體更替之緣由曲折,宋詞到元曲也是一以貫之,文體之間有繼承性、連續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國古典文學的波瀾壯闊,一浪又一浪。

王國維先生對詞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由名句。”那什麼是境界呢?“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無境界。”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發,而不是無聊湊騷,“境界”二字著實精妙,讀書筆記王國維先生的“境界”可運用到所有領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則就是無境界。以境界而分,王國維先生認為北宋的詞有境界,南宋無境界,南宋詞人中,能和北宋並駕的只有辛稼軒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寫境,即理想與寫實兩派,“然二者頗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論述實在精妙,“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理想與寫實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而王國維先生似更推崇無我之境,這可能是因為無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優劣。“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但巨集大的詩詞似乎更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蘇東坡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讀起來比“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肯定帶感很多。王國維先生貶李清照、溫庭筠之詞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響。

有無境界,除了詞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與詞作者的品格關係更大。“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遊雖作豔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王國維先生根據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詞而貶南宋之詞,祖李煜、崇謝靈運、歐陽修、蘇軾、秦觀、辛棄疾而貶溫庭筠、韋莊、柳永、姜夔。

國學大家能根據自己的標準褒貶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應了文中所說“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雖然有些觀點在後世看來有些偏頗,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罵間指點江山,讀來讓人酣暢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