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樹人文讀後感5篇

在平時的工作或學習中,大家一定經常會遇到寫讀後感的情況,只有真正體會到了書中的內容,就能寫出優秀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樹人文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樹人文讀後感5篇

樹人文讀後感篇1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再次《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讓自己的心靈又重新淨化一遍。

讀著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自己是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教書匠,還是一位教育家?但是回過頭一想,在自己每天教學過程中每一堂課,關注到每一學生,關愛每一個孩子,這不也是一項藝術嗎?

每每聽到旁人講起書中的一些精彩情節,我總是用那羨慕的眼神看著她——多好,空餘時間讀讀書,可是自己為什麼總是覺得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去讀書呢?(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書上的某一個片段,總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家人的態度。我慨嘆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沒有一雙慧眼,去發現學生的長處與潛力。平凡得沒有一雙巧手,把學生引領到更加廣闊的天地中去。

在《教師人文讀本》中,還收錄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種型別的文章,每一篇都讓我有所獲益。《學習的革命》一文告訴我:“做教師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學生都是天才,你才會認真地教每一個人。”我領悟到,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變一個人,而是要幫助一個人。

教育的本體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過程中讓一個人具備品德的高尚?我想: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不論他為金錢去奮鬥還是為理想奮鬥,只要是正常的奮鬥,正當的爭取。在奮鬥的過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時時去幫助別人,他都可以說是品德高尚的人。靜下來心來想想,教育的目的除了教給他們知識以外,更多是教育他們如何做人。

?教師人文讀本》同時也為我們指明瞭新的教學觀。這就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創設使人思考、激勵探索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心智發展的過程。與此同時,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教育者也應成為實踐“終身學習”理念的楷模。重視和加強繼續教育,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總之,終身學習是我們教師能走在時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師人文讀本》給了我很多新的啟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樹人文讀後感篇2

今天,我像往常一樣,看起了報紙。突然,一行醒目的黑字——“炸燬月亮”出現在我眼前,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段新聞。新聞說,美國有個叫亞歷山大·阿比恩的大學教授認為月球對地球產生一種引力,使地球圍繞著傾斜的23度軸心自轉,從而改變了太陽光線的角度,使地球出現了四季交替。他說,假如沒有月亮,地球就會比較平穩地旋轉,太陽也會把熱盆比較均勻地分配給地球每一個角落,人類就能生活在“永恆的春天裡,,所以,阿比恩教授建議把月亮炸燬。前蘇聯教授德羅巴德斯基也十分贊同這個主張。

我心想,現在人們利用衛星和太空梭探索了宇宙的奧祕,月亮是離地球最近的一順星球,科學家們打算往月球上移居,同時還要探索其他星球的祕密,如果“炸燬月亮”,不僅打破了我們奔向太空的計劃,也將給地球上的人類造成災難。因為那時地球上將沒有冬天,南北兩極的冰雪和高山上的雪地融化,地球上的陸地大部分將被淹沒。

再說,太陽系是由九大行星組成的平衡體,月球在整個太陽系中就像一穎小小的祛碼,如果失去月球,地球就會偏離軌道,整個太陽系就會出現不穩定。接著會產生連鎖反應,使整個銀河系隨之發生變化。那時對地球就會產生更大的威脅,很可能會級了整個地球。

我們現在應該不斷開發和探索月球這塊寶地,讓它為我們做出貢獻,而不是千方百計地去毀掉它。等到將來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時候,再讓我們考慮既能使地球是永遠的春天,也能使月亮成為人類第二故鄉的兩全其美之計吧!

樹人文讀後感篇3

在學校的組織下,假期裡東校的教師們紛紛借閱優秀書籍,浸潤在這種讀書的氣氛裡讓我覺得心靈得到了迴歸。先介紹一下我讀的這本書——《現代教師讀本(人文卷)》是由王棟生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於20xx年7月出版,內設八個部分,分別是:獨立精神與人格理想,教育者應當是思想者,以平等的教育實現平等,責任與操守,生命在於精神追求,愛的歌唱,修煉你自己,直面中國教育。只是讀這些標題,我就已經被深深地打動了,思緒立刻開始了延伸。翻開書頁,我立時覺得自己走近了那些文人學士哲學家科學家的思想和精神。讀書是一次精神之旅。

讀王彬彬的《心中的先生》一文,我悟到了獨立之人格對於人的意義,再次深切地體會到魯迅先生的偉大;讀王開嶺的《精神明亮的人》, “按時看日出”一句警醒我無論何時都不要忽略生命的意義;讀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讓我認識到他作家、學者外的一面,即作為教育者的身份他的嚴肅、端正和理想化的追求。

朱自清在文章中寫道:“教育界中人,無論是辦學校的、做校長的、當教師的,都應當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應該把它當作手段。”如果把教育當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結果不僅不利於學生的“發榮滋長”,而且還會“兩敗俱傷,一塌糊塗”。對於教育的目的,他說“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認為,如果學校太“重視學業,忽略了做人”,學校就成了“學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遠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遠一樣”。所以,他說:“教育者須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對於教育,須有堅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先生特別反對功利化的教育,因此對某些人將教育作為取得利益的手段的行為和思想更是嗤之以鼻。朱先生做人清正廉潔,做學問和搞教育也是如此。我以為,這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為師之道。聯想起目前社會上的一些辦學現象,不禁讓人搖頭。正本清源,才能給學生真正良好的教育。

說到“信仰”,我想起一位當代著名的語文教師,為我們熟知的教育家,他是魏書生。他的故事,廣為流傳。最動人的莫過於那100多封申請做教師的信了。我曾數次聆聽他的講話,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學時代,撇開他的教育經驗、教育方法不談,我深深感受到他內心中充滿了對教育的崇敬、對教育的尊重和熱愛。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講話沒有提及“信仰”,但他的講話沒有一處不讓聽者產生激動的心情。“唯有源頭活水來”,具有對教育的忠貞信仰,才促使他這般堅持不懈地走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吧。

朱自清對教育者發出的警示是切實而必要的。作為一名普通教師,也許很多人並沒有想過教育的信仰是如此的重要(包括我在內)。身為人師,面對眾多稚嫩而充滿渴求的目光時,惟有心中保有那份純正清潔,擁有積極熱情的教育追求,才能擔當得起“教師”二字。在平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許多反覆的情形,工作中難免產生消極情緒,然而我們不會忘掉最初的理想,這也許才是普通教師的真實狀態。也許我們大多數教師都是人群中平凡的那一些,但是在孩子們的心中卻是目前的唯一。始終保持對教育的忠貞和熱情,做孩子們的陪伴者和領路人,這就是我——一個普通教師的教育信仰。

樹人文讀後感篇4

以前,我一直粗淺地認為,教師的專業基本素養僅僅包括教師的專業知識的提高、專業技能和能力的發展,以及教師職業道德的培養。但是,暑假我拜讀了教師發展中心推薦的《教師的十大素養之人文素養》之後,我發現我的認識是多麼的膚淺。

題記中有這麼一句相當振聾發聵:“教師唯一的也是終極的使命就是提升人之為人的素養”。是啊,人之為人,如果沒有人文的素養,則與動物無異。那麼什麼是“人文素養”呢?閱讀完這本書後,讓我對這一概念有了清晰的認識。“人文”是潛移默化的、長遠的、隱性的東西。所謂“素養”,一般來說,就是指人們後天形成的知識、能力、習慣、思想修養的總合,“人文素養”是人的整體素養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人文素養的最典型標誌是具有人文精神,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歸結為對人本身的關懷。“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師的日常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為在教師的日常教學和管理活動中對孩子的尊重和對孩子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教師如何在教育學生、轉變學生的過程中實現這個使命,是我們每一個教師苦苦探索的。書中一句句樸實真摯的話語,一件件發人深省的案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專家型教師的故事,都讓我掩卷長思、回味甘甜。做一個有思想、有靈魂的教師,應該成為我們不懈的追求。

1、熱愛教育是教師人文素養的核心。教育是愛心事業,一名教師能否出色履行自己的崇高職責和義務,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和才華,更需要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忠誠。只有具備了對教育事業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才能發揚無私奉獻的精神,正確對待教師工作的苦與樂。教師的奉獻雖然不見什麼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卻是用平凡與崇高的品質,打造出一片愛的樂園。

書中舉到全國優秀教師趙士巨集的例子。早在20世紀80年代,鑑於他卓越的教育教學成就,曾多次被美國多所大學邀請去留學。然而,為了他熱愛的教育事業,為了他熱愛的學生,他婉言謝絕了這些機會。一家三口人長期生活在學校二十年前分給他的不足六十平方米的小屋裡。全國又有多少像趙士巨集這樣的優秀老師,為了這份理想默默地奉獻著、耕耘著。

如今,在面對市場經濟的遍地誘惑時,我們該如何固守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真正遠離平庸、不為眼前利益所困惑呢?最關鍵的還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具有對教師職業深厚的感情,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始終投入到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尋求一種生命的意義、追求的樂趣,把“職業”看成“事業”,對課堂的教育教學進行全身心的投入

樹人文讀後感篇5

學習了《教師人文素養》一書,我對教師師德以及教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現在我就談一談自己的學習感受。

中華民族有著獨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諸如儒家的仁愛、節儉、謙讓,墨家的重實踐、任人唯賢等,得以綿延至今。我們如今所說的人文素養,即是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悠久歷史的深厚積澱的結果。現如今所提倡的素質教育與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動、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它主張因材施教,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生動活潑,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人的求知慾、興趣等各個方面的優勢,來填補教學過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為本。

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主導力量。教師道德品質不僅是教師自身的行為規範,而且還是作用於學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與否,關係到到素質教育能否得以正確順利地實施。通過暑期的學習,我對師德的含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髮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工作中,教師要安貧樂教,甘於奉獻。必須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將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說的“捧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教師對學生要有一顆慈母般的愛心。教師對學生慈母般的愛心應來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對教育事業的強烈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教師的母愛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徹底地化解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對抗情緒,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師要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學識。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當然很重要。因作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麼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沙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但知識絕不是處於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作“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的今天。因而,我們這些為師者讓自己的知識處於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顯得更為重要。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我們那點知識就是一桶死水,終會走向腐化。

通過學習,我深知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學生要有慈母般的愛心,且不斷更新、充實自己的知識,做到與時代同步,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這付教書育人的重擔。

標籤:讀後感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