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書心得範文五篇通用

《中國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義》,是我國晚清著名學者辜鴻銘所著的,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很大的影響。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書心得範文五篇通用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關於《中國人的精神》的讀書心得範文五篇通用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篇1

我們都知道,中文就是漢語與漢字,經歷了3000多年演練變化的語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維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現階段人類文明中最穩固也是最先進的語言文字。在《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中,作者辜鴻銘講述了他對中文的一些獨到的認知與理解。

作者認為“漢語史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必定戰勝英語”,並從思維速度、發音、構成組義等角度進行了論證,真實誠懇令人折服。但我卻對自己提出了一個疑問,我們到底為什麼要學中文,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偉大最優秀的語言,還是因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進而學習它?對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箇中國人的象徵。它代表了你的歸屬、你的身份,更像是一個標誌。這不僅是針對個人,而是針對整個民族。中文,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舉一個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跟隨父母背井離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沒有及時教他關於他的民族文化的東西,如方言、歷史、習俗,段時間來說他還可以說那裡是他的家鄉,是他的歸屬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過去,當他的子子孫孫再回過頭來,除了血脈,他們已經喪失了全部可以標誌他們家鄉身份的東西,或許也可以說他們已經有了一種新的文化,一種新的傳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已經不再是原來那個地方出來的他們了。這就是原始歸屬的喪失,文化標誌的一種丟失。中文,它並不像護照、身份證等具體的一個物體,證明你的來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如中國心一般的精神上的東西,別人或許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淺,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歸屬。我學習中文,因為我仍想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

中文,也是中國文化精神的一個具體的表現。它記錄了中國的文字系統,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並且在不斷的發張過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對聯等文化,還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漢字書法藝術。試想如果不學習掌握漢語與漢字,如何能夠真正體會、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可能有的人會提出疑問,連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話文進行翻譯,中文也可以通過翻譯成其他的語言進行學習交流,理論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對比過兩者的同學應該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譯,與自己用原來的語言明白的文化內容肯定還是有一定差異的。這就像是一個需要驗證的傳承一樣,要想得到其真正的傳承,就必須有一個相對應的鑰匙,才能通過考驗。中國文化也是一樣,你必須學習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窺視到它的“博大精深”之處。

這就是看了辜鴻銘這本書的一些對中文的觀點後,對自己所提出來的提問以及解答,或許解答的還不是很充分,很透徹,但無論如何我們都需要給自己一個繼續前進的理由,一個支援下去的信念。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篇2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著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說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說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說,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著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著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著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著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說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慧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型別,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慧,是同情與智慧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說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閱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篇3

“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懷和純樸的思想,因為中國人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就是:深沉、博大和純樸。”這是辜鴻銘在1915年寫的《中國人的精神》裡的一句話,此書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當時歐洲文明陷於危機,清政府倒臺,中國社會外憂內患。此時辜鴻銘用全英文寫了這本書,他嘗試著向西方人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他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為當時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自己認為的出路。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號稱“清末怪傑”,他學貫中西,遊學歐洲14年,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與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與泰戈爾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受蔡元培邀請執教北京大學,與張之洞創辦武漢大學,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難以精準和完整回答的問題,辜鴻銘在書中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逐步展開了論述,闡述了他心中所認為的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他說,或許真正的中國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絕沒有卑劣;或許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絕沒有狂妄;或許是圓滑的,但圓滑中絕沒有狠毒,給人的總體感覺是溫文爾雅,其原因是中國人所受到的良民宗教的影響,會在每個孩子剛認識字時就教導他們“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認為人應該有某種宗教信仰但中國人沒有,這是人活著的精神基礎,不過辜鴻銘說,這些教派更多的是要求人具有想象力,而不是心靈和靈魂。與其說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倒不如說中國人不需要信仰——沒有感覺到宗教存在必要,原因在於中國人生活在儒教這樣一個哲學與道德規範體系,一個能夠替代宗教信仰的人類社會和文明的綜合體系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說明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深刻影響。他說,其核心就是普通中國人的特質,愛父母愛國家的家國情懷,支撐著中國人的世世代代。

語言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蘊含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和特質。辜鴻銘說漢語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種詩化的語言,他用中國的古典文學舉例學習漢語必須擁有的天資——心靈與大腦、靈魂與智慧的同步發展。漢語可以做到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表達深邃和深厚的情感,這是西方人難以懂得和理解的。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五千年,漢語一直沒有被泯滅而是不斷演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談到中國女性,他認為具有三大特徵,恬靜的愛、羞澀及靦腆、無以言表的優雅與魅力,他強調了女性對丈夫對家庭的無私奉獻,同時男人們對君主對國家的忠誠和犧牲,他還通過介紹中國男女傳統婚禮儀式說明在中國的男女平等其實是比西方做的好得多。當然,限於時代背景,作者談到的“三從四德”、“納妾”等封建思想和行為今天早已被廢棄,這也不是書中的主旨精髓。

全書通過對中國人的精神深層次的分析,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和舉例,說明了真正的中國人是指帶著孩童般的心靈,過著成年理性生活的人。112年前,一個清末學者用英文告訴世界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人精神,並以此驕傲自豪。100多年後的今天,舉國上下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重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學習辜先生的經典也有特別的時代意義,讓我加深了對民族精神內涵的進一步瞭解,增強了對祖國文化的自豪和自信,那就是他在書中所寫的,“中國人的精神是靈魂和思維的完美組合,寧靜祥和的心態使中國人看透事物本質的東西,那是富有想象的理智,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一種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篇4

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閱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為閱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裡,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著落日的餘暉,帶著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衛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裡,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裡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著“‘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著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著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人的精神》讀書心得 篇5

民國怪傑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提出中國的家族等同於教會。理解這一點,首先要看辜鴻銘對教會功能的論述:“在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宗教裡,教會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教導信仰,這就是我曾向你們說明過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謊’、‘你不可偷竊’之類的教條,而是靈感,一種讓人們服從那些準則的強烈情感。

因此,教會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導道德,而是激發靈感,激發人們成為有道德的人;事實上就是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第38頁)以筆者個人在家族這個組織中的見聞來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確實瞭如同教會。筆者姓林,筆者的家鄉福建泉州是一個家族文化遺留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譜。筆者翻閱家譜時,發現家譜上記載了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比如記載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個支系)的來源是這樣的:商朝時期的比干是紂王的叔叔,因忠諫被紂王殺害,當時比干的正妃陳氏已有身孕,害怕紂王傷害腹中嬰孩,於是帶著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後來在長林(今河南淇縣西南)石室產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後,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遺孤,因泉生於長林石室,故賜姓林,改名堅。此外,家譜中還詳細列有從比干到當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孫的名字,其中有的人還有簡要的介紹——一般是這個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裡供奉著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懸掛著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為在世人立的),常見的比如有“進士”“舉人”匾,這是表明這個家族曾經出過進士和舉人。對家譜和祠堂介紹到這裡,聰明的讀者或許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已經明白了家族為什麼和教會是等同了:家譜裡面記載的大量祖先的光輝事蹟和祠堂裡懸掛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額,正可以“激發並且點燃人們服從道德的強烈情感”,這種“強烈的情感”源於家譜和這些匾額告訴人們說:“你們的血統是高貴的,你們的所作所為要對得起你們的身份,你們不能讓祖先蒙羞。”

——某個意義上說,家譜等同於宗教經典,而祠堂等同於教堂——人們會在祠堂裡祭祀祖先,遇到困難時也會乞求祖先的幫助,因為人們相信祖先已經成了神一樣的存在,這很像基督徒乞求上帝的庇佑。到此,我想我已經把教會與家族在某種意義上的等同說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