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巨人的讀後感通用8篇

個人感受和思考通過寫一篇讀後感,以便更好地回顧和總結自己的閱讀經驗,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拓展思維和觀點,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寫出更富有思想深度的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巨人的讀後感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

巨人的讀後感通用8篇

巨人的讀後感篇1

一個很小的族群,卻創造了驚人的經濟和社會成就:美國三分之一的百萬富翁是猶太人;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人當中,有25%是猶太人;馬克思、愛因斯坦……為什麼人口數只同我國上海的猶太人其天才卻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們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猶太人能夠如此優秀的祕訣是什麼?

然而,實際上,其中毫無“祕密”可言,猶太人與其他任何種族的差異都不大,與中國人還些相似。關鍵在於猶太人之所以成為猶太人,與他們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極大關係。在猶太人的整個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動力,使孩子有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的強烈願望。猶太人皆遵循的價值是:追求真正的.財富——知識。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個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猜一個謎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燬,你的財產被搶光,你將帶著什麼東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說是錢或者鑽石,母親將進一步問:“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當孩子無法回答時,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會伴隨你的一生。” 猶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視對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就是教導孩子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猶太父母懂得用書本來武裝自己孩子的頭腦,給他們以豐富的智慧;通過人性與科學的結合,使孩子更能體會到智慧所體現的魅力所在,以獨特的教育方式結合教育理念,使孩子們透過現象更深一層地認識教育的本質。知識源於書本,知識更活用於書本,教育子女更要從知識中演變成智慧,體現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猶太家長們從小便培養孩子們讀好書的習慣,使他們知道書中賦予他們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另外在培養方法上崇尚個性,鼓勵創造;從小培養孩子的好口才。

這本書讓我更多地瞭解了猶太民族,瞭解到了猶太民族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如何優先追求子女教育改變自己和孩子的命運。 其實,最重要的是,這本書裡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體做法,從而徹底改變自己和後代的命運。

教育為什麼會如此沉重?教師的壓力為何如此不堪重壓?家庭教育或家庭學習環境的營造才是孩子教育成敗的關鍵!當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為是目前教師教育引導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礙! 如果我們在督促教師加強教學技能的學習和專業知識的提升的同時,也加大家庭培養孩子能力的培訓,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會出現。否則,割斷了家校的聯絡,單方面要求教師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終耽誤的是孩子的一生,給家庭帶來無數令家長頭疼的後續問題!

巨人的讀後感篇2

我最喜歡的事情是看書,所以書本就成了我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前段時間一位同學借了一本書給我看,故事中的情節讓我十分難忘。那本書的書名叫《想變成人的猴子》。當我看到書名時,不禁想:為什麼猴子想變成人呢?它們每天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餓了就摘果子吃,渴了就喝幾口山泉水,多寫意的生活呀!有必要變成人嗎?

我帶著疑問讀完這本書,我終於弄明白了,原來主人公是一隻猴子,但被一個男人從山谷裡捉住了,帶到街頭賣藝。一天,五個正義的夥伴救下了猴子,把它藏在一個祕密山洞裡生活。可那個男人不厭其煩每天出來尋找猴子。嚇得猴子每天都躲在山洞裡,男人連一根毛也沒有找到,後來,五個小夥伴把猴子放生回了山谷,讓猴子在山谷裡快樂地生活。

我看完這本書,想:我們人類也是高階動物呀!動物們也有血有肉,有感情,和我們根本沒有多大的區別。人類把狐狸弄死,只為一張狐狸皮。把大象弄倒,只為了一根象牙。人類,是多麼的殘忍呀!如果人人愛護動物,呵護它們,給它們一個溫暖的家,也許,它們就不會這樣了吧!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所以請不要傷害我們的朋友!

巨人的讀後感篇3

雖然猴子很像人,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想變成人的猴子》這本書就講述了人與猴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主要人物有杜真子、馬小跳、唐飛、毛超、張達。動物有笑貓、猴子。我最喜歡杜真子、馬小跳、唐飛、毛超、張達他們。因為他們都有愛護小動物這一特點,特別是馬小跳。除了杜真子以外,他們他們雖然都很喜歡小動物,但卻沒有能力保護小動物。

這本書主要講了對對眼老頭靠猴子賺錢,如果猴子不幹,就會打它的故事。但最後被馬小跳他們發現了,他們絞盡了腦汁才想出跟猴子照相這個辦法,好幫猴子脫離他的身邊。由於對對眼老頭見過他們,從他們手裡拿到錢後,不但沒有讓他們跟猴子照相,還把他們趕走了。因為對對眼老頭沒見過杜真子,所以他一上場,計劃就一直很順利。他們先讓猴子暫時待在馬小跳的家裡,猴子對周圍的一切都很好奇,幾乎每天都說如果我怎麼怎麼樣,就可以變成人嗎?可是猴子不是家養動物,就有被送回了深山裡。

猴子以為只要變成人,就可以不被打,這是不可能的,畢竟人是人,動物是動物,猴子是動物,是不可能變成人的。不過抽打動物也是不對的,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去賺錢,那樣的話,世界會變得多麼殘暴。

巨人的讀後感篇4

我特別喜歡看《笑貓日記》,到現在已經看了十幾本《笑貓日記》的系列叢書。裡面的主人公笑貓善良又可愛,整套書都是以它的日記形式寫的.。

我最近又看了《笑貓日記之想變成猴子的人》,裡面講述了在夏天已經開始的時候,笑貓帶著一顆受傷的自尊心,離開了杜真子的家,住進了翠湖公園老老鼠稱“夏宮”的家——一個神祕的山洞裡,在那裡和一隻猴子變成了好朋友。後來笑貓和猴子一起回到了馬小跳的家裡,馬小跳一家人的生活方式讓猴子羨慕不已,猴子一心想變成人,發生了許多好玩而又有趣的故事。猴子以為學會了做飯、洗澡、看電視就可以變成人,但最終笑貓告訴他,猴子就是猴子。最後,猴子失望的回到了深山,繼續過著以前的生活。

我對這本書的猴子印象最深,因為看到人們的生活豐富多采,猴子就很羨慕,也想變成人,可是猴子還是猴子,不可能改變。其實無論人還是動物,只要做一個開心快樂的自己就會很幸福。

巨人的讀後感篇5

這個暑假,我讀了《笑貓日記》系列的6本書,其中《想變成人的猴子》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最好。

主要講笑貓被主人趕出門以後,住進了翠湖公園的一個山洞裡,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中,它認識了一隻被一個壞老頭偷下山的可憐的猴子,並和馬小跳等人把它救下,和它一起住進了馬小跳家,在馬小跳家,猴子看見了人的生活,心裡很羨慕,於是一心想變成人。結果它先是學馬小跳洗澡,結果把混著沐浴液的水弄了一屋子,水位高達100毫米;然後又學馬小跳有自己的房間,晚上在冰箱裡睡覺,差點把自己凍死;然後又學馬天笑先生看書,戴上眼鏡後被弄的暈頭轉向等等……一個個有趣好玩的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人物分析(笑貓、猴子)。笑貓:有感情,會思考,能聽懂人類的語言,然而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會笑,什麼大笑、微笑、狂笑、苦笑、獰笑、冷笑、皮笑肉不笑等等它都會,它用笑來向人類表達它的意思。馬小跳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笑貓對他冷笑,每當笑貓對他冷笑時,他身上就會起雞皮疙瘩,感覺得慌。猴子:猴子是隻可憐的猴子,它的經歷是這樣的:一天晚上,它們那群猴子吃完晚飯,都睡覺了,它還沒吃飽,就出去找東西吃,這時,天上掉下了一根裡面塞著藥的香蕉,正中它的腦袋,猴子不也不知道,想都沒想就吃了,過了一會兒它就暈了,那個壞老頭就出來,拿著事先準備好的麻袋把猴子裝了起了,偷下了山。還好,世上還是好人多,它最終還是被馬小跳等人就了,並且被放歸山林。

?笑貓日記》系列是我最喜歡看的童話書,如果那個同學也想看的話,開學可以來借我,我絕不吝嗇。

巨人的讀後感篇6

我在找書的時候,從我身邊找到了笑貓日記全集。有《保姆狗的陰謀》、《塔頂上的貓》、《想變成人的猴子》、《能聞出孩子味的烏龜》……這些書我都有,我找了一本,名叫《想變成人的猴子》。

初夏的那一天,杜真子的媽媽把笑貓趕出了家門。是因為老老鼠,來杜真子家,笑貓不想下手,被趕了出來。老老鼠為了道歉,把自己的祕密山洞“夏宮”給了笑貓,還注意他不要捉公園裡的老鼠,他們都和老老鼠有血緣關係。

在一個晴朗的早上,馬小跳他們發現了一隻猴子再和別人拍照,是因為一個人捉了他就用猴子賺錢。馬小跳他們來到笑貓的夏宮,大家和笑貓在商量對策,拯救猴子。一會猴子就成功的救出。

笑貓和猴子來到了馬小跳家住,猴子一心想變成人。自己來洗澡池裡洗澡。在用鍋炒香蕉吃,像人一樣跑步和看書。

可是猴子是大山裡的動物,所以大家乘車來到深山裡,把猴子送走了。

巨人的讀後感篇7

這個寒假裡,我認真閱讀了肖川先生寫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該書寫得豁達、平實與質樸,字裡行間折射出作者對教育、對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散發出作者心裡的真情呼喚。

文章中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麼?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讀了這本書後,我不但對肖川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我想:良好的教育應該是由人性的,有靈魂的教育。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愛學生、關心寬容學生與家長。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總有這樣一個信念——“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沒有差生和優等生,他們的“差”只是暫時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總是向學生暗示:每一位都是平等的!平日千方百計去激勵學生而不是批評打擊學生,尤其對待“差生”更是抓住其點滴進步,大加表揚和鼓勵。因此,他們總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做。

“每個孩子都是平等的”。讓我們處處為學生著想,用愛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燦爛的太陽!

巨人的讀後感篇8

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偶然機會得到西安交大李德昌老師的專著《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因為之前已讀過李德昌老師的著作《新經濟與創新素質――勢科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創新》和《資訊人社會學――勢科學與第六維生存》,深感震撼。勢科學是李老師集原創、新穎、邏輯、哲學於一身的大學問,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其相互聯絡與相互統一都具有普適意義。由於工作時有繁忙,拿到該書卻讀讀停停,雖將讀時的感受和想法在書頁上時加批註和亂劃,但並沒有專門整理。因為勢科學涉及的學科很多,知識及水平有限,加之融會貫通能力也稀鬆平常。要給予全面的介紹和評價實屬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是寫點想法,權當拋磚引玉。

1、資訊人假設揭示了資訊社會人類賴以生存的本質

資訊人假設的觀點既不同於“經濟人”(假設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社會人”(認為人不是機器和動物,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以社會性交往為生活之依賴的“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認為人的需要的最高層次乃是“自我實現”,即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的潛力),也不同於“複雜人”(假設人是極其複雜的,不僅人的個性因人而異,而且還因時、因地、因地位和人際關係等各因素的變化而異)和“文化人”(組織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價值觀的人)假設。資訊人的資訊需求表現在六個維度:貨幣、權力、知識、情感、藝術和虛擬抽象Ⅲ。雖然不同文化薰陶、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個性、不同專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們在不同資訊維度方面的傾向和追逐各有差異,但大多數人們在追逐某些維度的資訊時並不排斥對其他維度資訊的嚮往和佔有。當然,從群體社會的相對性考量看,不同維度的資訊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等位面或等效面。作為資訊人,資訊是其生存的必備營養要素,資訊使其產生自信,資訊使其具有活力,越有資訊越有身份、越有地位。筆者覺得資訊人假設更符合當今資訊社會下的資訊作用機制。因為資訊社會充斥著大量資訊並有許多冗餘,擁有資訊並使之有序化是資訊社會成功人士奮力追逐的目標,這既是人們應對複雜社會狀況、不確定性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人們消除自身內在焦慮緊張和不確定性的重要舉措。

2、勢科學理論揭示了資訊的本質及其作用機制

對勢科學理論,從自然科學看,就是發現、尋找和探索自然界的“勢現象”、“勢機制”、“勢科學”,而從社會科學看,就是摹仿、營造和推廣社會活動的“勢規律”、“勢結構”、“勢形象”。如果說在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及前工業經濟的物質文明中,勢=差別÷距離,勢即梯度、即斜率、即導數、即負熵的話,那麼到了後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的資訊文明中,勢=差別×聯絡(差別×聯絡=差別÷距離,距離和聯絡是反比),勢即資訊、即有序、即結構、即和諧。筆者覺得作者對勢的概括與表述揭示了資訊的本質,將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整體直覺思量的勢概念與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比例”邏輯考量的勢內涵統一起來。當然,作者在這裡描述的資訊是除去噪音、廢話等冗餘的有效資訊,資訊量與資訊勢是等價的。特別指出的是作者給出的勢定理――“差別促進聯絡、聯絡擴大差別”,揭示了資訊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從根本上闡述了資訊化社會加速發展的現實,恰恰也是由資訊的作用機制導致的“差別不斷擴大而聯絡不斷加強”,從而使資訊勢不斷增加,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不斷增強。

3、管理過程是不斷生產管理資訊量,營造管理資訊勢的資訊動力學過程

從勢科學視角來看,管理的本質即產生更多管理資訊,營造更強管理勢,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學研究的根本問題就是揭示管理資訊生產的內在規律,從而在不同的管理層次和不同的管理過程中生產管理資訊量、營造管理資訊勢。管理團隊中成員個性越凸顯,之間差異越巨大,通過常溝通與強聯絡越能使其提高團隊凝聚力、增強團隊管理勢、提高團隊競爭力。據此,可以認為:管理過程是應對資訊不確定性的過程,也是管理人才和管理組織的成長過程,而無論是應對資訊不確定性,還是促使管理人才和組織的成長,都是一個資訊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管理過程即資訊動力學過程,管理勢就是將具有差別的管理要素有機地聯絡起來。企業管理就是追求一定投入下的產出最大或一定產出下的投入最小或一定投入與產出下時間最少或效率最高。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就是通過各種方式的對稱化管理,突出管理要素之間的差別,加強要素之間的聯絡,實現管理資訊勢最大化。

4、教育過程的本質是通過集約型教育生產教育資訊量,營造教育資訊勢

從勢科學視角看教育,教育即“生產人才”、“生產知識”和“服務社會”的事業與產業,只有在充分尊重個性化的文化沉積與平等開放的環境氛圍中才能孕育出教育資訊強勢。在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及前工業經濟的傳統社會下,知識量少且之間的關聯度小,所實行的傳統教育是一種“點性知識”和“零散知識”傳授、解惑的線性教育,傳統的線性教育符合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特點和教育要求。而在後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的現代社會下,資訊爆炸、知識翻番、聯絡緊密,需要實行一種“面上知識”和“立體多維知識”教與學互動結合的非線性教育,非線性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不再受“疊加原理”支配。今天學到的“1”和明天學到的“1”,加上之間的聯絡,就會產生非線性作用,就可能出現1+1>2的局面。根據勢科學理論,要使教育過程實現資訊量最大,即資訊勢最大,就必須使教育過程中教育要素之間差別最大聯絡最緊,而差別最大聯絡最緊的要素就是對稱化要素。因此,實施對稱化教育是實現集約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對稱化教育、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對稱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稱化教育、直覺與邏輯的對稱化教育、具體與抽象的對稱化教育等。

5、創新的本質是資訊勢達到臨界值時的非平衡相變與非線性分岔

作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給出創新的邏輯定義:“創新是系統資訊勢達到某個臨界值時發生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並用傳統文化中的勢術語形象地描述了創新發生的邏輯過程:蓄勢待發一勢不可擋一勢如破竹一創新分岔。創新的內在機制不但來自經典場論下資訊勢達到閾值時發生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而且也來自於量子場論下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關係不對稱而產生的量子化創新。現代創新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約瑟夫?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顯然,熊彼特僅給出了創新是什麼,但沒有表述創新怎麼實現。而作者在書中則給出了由量變到質變、由線性作用到非線性作用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的創新實現途徑。在科學技術領域,創新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學科之間的滲透、碰撞、交流和交叉,學科交叉滲透的本質是在更深層面上將差別巨大的不同學科聯絡起來,營造更加強大的科技資訊勢,催生更多的技術分岔和科技創新。

通過讀《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有許多啟示和感悟。勢科學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普適性,作者以勢科學為基點,在教育、管理和創新等方面的見解開啟了通向勢科學的大門。但仔細思考,“勢現象”、“勢機制”、“勢規律”在人類社會各種系統或活動中的表現卻並不一樣,有的明顯一些,有的隱含一些。那麼究竟哪些物件更明顯?哪些物件更符合呢?在現代物理學中,對稱性是指一個理論的拉格朗日量或運動方程在某些變數的變化下的不變性。對稱性分為整體對稱性和規範對稱化(或局域對稱性),如果這些變數隨時空變化,這個不變性被稱為規範對稱性,反之則被稱為整體對稱性。數學上,對稱性由群論來表述,對稱群分為連續群和分立群。那麼不同的對稱性和對稱群以及對稱化程度與勢規律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驗證與檢驗呢?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