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7篇

心得體會在我們現在生活中的頻率已經越來越高了,心得體會既是我們對自己經歷的回顧和思考,也是精進我們寫作能力的重要檔案,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7篇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1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新的歷史發展方位,著眼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關口的關鍵期作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經濟總部署,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築牢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堅實基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到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對於我國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對於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產業是經濟之本,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根基,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

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

當前,我國處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需要更加深入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叢集,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二是發展先進製造業,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積體電路、第五代行動通訊、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三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世界經濟加速向以網路資訊科技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要把握這一歷史契機,以資訊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加大投入,加強資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網際網路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智慧化,做大做強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努力讓數字經濟成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構調整和效率提高的重要驅動力。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強大動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國要實現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就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

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有標誌性科技成就。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沿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核心科技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從過去以“跟跑”為主,逐步轉變為“跟跑、並跑、領跑”並行,且“並跑”特徵日趨明顯,個別領域開始顯現“領跑”態勢。同時,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時刻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重要方向,補齊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體制機制、創新氛圍方面的短板,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實現根本性轉變,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積極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佈局實施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應有之義和重要任務。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要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重塑城鄉區域發展格局。一方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另一方面,以提升區域協同性發展為目標,加大力度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過程中,要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經過多年努力,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樑八柱”框架已經穩固搭建起來,並在實踐中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和制度成果,為改革的進一步破冰攻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了改革的總目標和重點任務,強調繼續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上下功夫,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把“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全社會資源要素配置的效率,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這也必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更加均衡、更加充分、更加可持續發展。

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繼續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交流合作,在“雙迴圈”發展格局下謀求更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出路。”我們要遵循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當今時代發展潮流,推進結構性改革,創新增長方式,構建開放型經濟,旗幟鮮明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我們要加強巨集觀經濟政策協調,以推進經貿大市場、金融大流通、基礎設施大聯通、人文大交流為抓手,走向國際開放合作最前沿,在國際舞臺上積極發揮引領作用。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與世界發展的相互聯絡、相互影響明顯加深,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和影響顯著增強。但是我國開放型經濟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出口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等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因此,客觀上需要深入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程序,培育和增強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同時以高質量營商環境“穩外資”,因勢利導加快構建國內國際經濟雙迴圈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從整體上來判斷,我們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歷史機遇期,應當充分發揮“全球規模最大的國內市場”的競爭優勢,儘早形成國內國際雙迴圈良性互動的新格局,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2

 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指出:“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這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必須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另一方面,大力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努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載體。更好發揮文化產業的作用,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增加先進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當前,新一代資訊科技多點突破、快速發展,廣泛滲透到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勢頭日益強勁,網際網路普及率和使用者規模大幅攀升。要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全面推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壯大數字創意、網路視聽、數字出版、數字娛樂、線上演播等產業,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創新,努力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文化已經成為衡量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尺度,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當前,我國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給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缺不缺、夠不夠”問題總體上得到解決,“好不好、精不精”問題越來越凸顯,高水平文化服務相對缺乏。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著眼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提供更多優質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文化需求。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硬體”和“軟體”建設,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加快建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推出更多反映新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系統性保護,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3

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協調規劃、建設、管理和生產、生活、生態等各個方面,處理政府、市場和市民各個主體的關係,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戰略性抉擇,著力以經濟進中求優、提質增效推動高質量發展,以高標準治理、高品質生活詮釋高質量發展,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高質量發展。

聚焦更高質量發展,著力聚合創新濃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動力變革是基礎。充分認識加快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意義,始終堅持創新在發展全域性中的核心地位,推動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在增強創新策源上下功夫,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建設更多高層次、綜合性、開放式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廣揭榜掛帥,用好賽馬機制,著力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領域、重點領域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上形成一批重大成果。在深化創新協同上下功夫,暢通創新鏈和產業鏈最後一公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化為目的的新型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體系。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向發力上下功夫,打造創新創業生態。發揮政府的服務引導作用,全面推進制度、政策、法治等方面的協同創新。

聚焦更有效率發展,著力提升經濟密度。更有效率的發展,即要求資源要素通過合理配置,使其邊際生產率達到最高、邊際報酬達到最高。更加依靠功能、產業、空間、環境、人才等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促進城市經濟密度和投入產出效率的提高。打造人才、資金、技術、資訊等吸附高階要素的引力場。放大平臺的吸附功能、品牌的輻射功能、要素的通道功能和開放樞紐門戶功能,讓更多人流、物流、技術流、資金流、資訊流引進來、聚起來、散開來,在流動中爆發能量、創造價值、提高效率。著力構建以高階產業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格局。圍繞區域優勢主導產業細分領域、關鍵環節和價值鏈高階,加快推進產業鏈鍛長板、補短板,不斷提升優勢主導產業的集聚度、影響力和辨識度,塑造區域產業核心競爭優勢。倍加珍惜土地資源,加強土地資源全生命週期管理和產業用地全要素標準化出讓措施,推動低效用地的高效複合利用,讓好專案不缺空間、好企業不缺載體。

聚焦更加公平發展,著力體現民生溫度。高質量發展,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的目標,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增進人民福祉,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讓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兼顧生存與發展、物質與精神、效率與公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城市發展的首位,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讓人民更好融入城市、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要加強前瞻佈局,主動研判城市人口、空間、功能等變化趨勢,提高民生工作預見性,加大政策供給力度。把民心工程、民生實事一件一件做實辦好,讓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在高質量發展中落地生根、精彩綻放。統籌抓好底線民生、基本民生、質量民生。既要突出問題導向,聚焦老、小、舊、遠等民生突出問題,在住房、就業、養老、教育、衛生、托育等各個民生領域,不斷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聚焦更可持續發展,著力保持生態容量適度。綠色生態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始終堅持城市是生命體、有機體,構建自然環境有效保護、比較優勢充分釋放、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體系,讓城市有更高顏值、更加宜居、更有魅力。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珍惜城市寶貴的水綠自然資源,進一步推動城市空間融合優化、生態環境品質提升。建立資源高效利用機制。推進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把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放在重要位置,著力推進重點領域、重點單位節能降碳,推進海綿城市、綠色建築等新理念、新技術應用,加快低碳生活軟環境建設。完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環境治理體系,落實基層政府、園區和企業的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動員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匯聚起生態環境保護的磅礴力量。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4

為貫徹落實“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擴大開放、擔當實幹,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學習討論活動的具體要求,本人對相關活動內容和有關材料進行了學習研究,深入領會,對照檢查,主要體會有:

一、存在的問題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對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公共資源交易這一尚處於較新的領域和社會現象,在思想認識、精神內涵的領會上,還存在守舊封閉、遲緩等待、思路偏窄,套舊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問題,主動跟上,開拓創新、服務主體的意識有待轉變和提升。

2、擔當實幹有待加強。

面對錯綜複雜的環境和機遇與風險並存的態勢,擔當幹事的付出還不足,攻堅克難的本領還不強,敢於碰硬的意志還不夠,應對打壓的辦法還不多等。

我區公共資源交易領域的改革大約在2011年左右開始,當時在全國的該領域的改革中,無論從體系構架、思想理念、發展態勢等,還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和很有發展前景的形勢;但時至今日,我區該領域的改革,由於種種原因,在全國而言已經處於較為落後的位置,這其中的緣由和反映出來的諸多問題,不得不引人深思。

二、對策措施

1、以本次學習討論為契機,在改革大環境中,進一步解決思想上的束縛和弊端,深刻吸取這些年來在我區公共資源交易改革中的經驗教訓,在改革實踐探索中進一步弄清“我是誰、我來自何處、將去往哪裡”這一問題,進一步明晰個人以及單位的工作性質、職能與內容,通過“六破六立”,真正領會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講話的精神核心,緊密團結在我中心黨委的領導下,解放思想謀發展,放開手腳幹事業,心無旁騖向前進。

2、比學先進,查詢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廣泛學習身邊的優秀人物和事蹟,取長補短,大步跟上,更好的為事業、為單位貢獻力量。做好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認真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加強理論學習和政策研究,為做好工作提供紮實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建議單位充分學習國內先進省份相關機構的制度安排和具體做法,加強與高校的對接交流,尤其是國內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有一定研究的學者及高校的溝通交流,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擴大公共資源交易事業的影響力,為我區公共資源交易事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援。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強對本領域以及相關行業發展的學習和了解,進一步夯實基礎,提升工作本領,具體在自身的工作即為政府集中採購業務尤其是監督檢查質疑答覆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質量,力求“牢牢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建議單位立足於把握當前“自治區本級公共資源交易綜合服務平臺”的地位和性質,順應公眾呼聲,儘快落實統一場地及相關場內交易管理和服務,持續推進公共資源交易專案全流程電子化,抓好業務流程再造,抓好主業務“交易服務水準”,改變公共資源相關行業分散交易、管辦不分導致的假公濟私、權力尋租、“後花園”、“自留地”等固有頑疾,著力提高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議單位及主管部門繼續加強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接,協商進場交易服務具體事項及行業監管不到位的薄弱環節,研究場內交易、服務及管理的環節要點,注重事中、事後的交易跟蹤服務,設定提供公共資源交易公共服務對接埠,按照不同專案性質,提供通用性和專用性服務和管理事項,體現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價值,為業務流程再造及推進分類統一的制度規則及服務辦法創造條件。

4、加強調查研究。充分利用對區本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的職能,組織申請研究課題,向到平臺開展交易工作的市場主體、社會公眾以及相關交易當事人進行調研,向國內先進的省份進行調研,向有關行業調研,讓市場主體說話,讓群眾說話,讓事實說話,有針對性的找到“應進不進”,脫離監管,腐敗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調研報告供有權部門處理。利用承擔交易信用評價的有限職能,將原來單一的僅由個別行政主管部門的單一評價組織實施,向行業組織、社會主體、同行等多元主體參與的多維度信用評價體系轉變。

5、加強請示彙報。對於工作中的困難和考慮,本人要主動向中心領導進行請示彙報和情況反映;對於各種部門、團體利益糾葛的形勢,也建議我單位對於面臨的實際情況和障礙,通過專題彙報、代表委員開放日等各種可以採用的形式,向黨委人大政協及政府有關部門多反映,爭取更廣大的支援和理解,不畏固化和既得利益勢力,不受人為干擾,努力消除誤解,爭取輿論支援,更好地發揮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作用。應當堅信,無論公共資源交易改革和發展是動了哪些人的乳酪,無論前行的道路有多少複雜曲折多少艱難險阻,只要是有利於人民的,只要是有利於國家的,就是我們所從事工作的最大靠山和不竭動力。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5

當前,儘管全球經濟復甦初顯,美國經濟穩定回升,歐洲經濟好於預期,新興經濟分化減小,但仍然處在低迷狀態。尤其是美??加息、減稅、縮錶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國際經濟形勢依然複雜多變。同時,國內經濟結構調整任務繁重,能級提升的挑戰不少。因此,2018年仍然需要圍繞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高質量發展。

其一,穩定經濟預期。當前,穩定增長、投資、房地產和實體經濟的預期至關重要。合適的增長率是重要的風向標,否則會產生連鎖反應;投資仍然是穩定經濟增長一個不可或缺的推動因素,需要保持合理增速;房價得到初步遏制,但要防止大起大落還需完善政策體系;而實體經濟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

其二,轉變政府職能。要深化推進放管服改革,突出制度供給,優化營商環境,充分啟用市場主體、市場要素的動力活力潛力。要繼續拆除各類市場門檻。推進負面清單管理,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各類證照,減少審批事項,縮短審批時間,統一審批標準,加強基層部門視窗建設。

其三,精準調控經濟。巨集觀調控要穩。政府部門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對穩定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在穩字上仍需下功夫。微觀政策要實。針對微觀層面企業的各項政策,既要實,也要快。近年來,針對企業生存發展遇到的困難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為企業化解矛盾和困難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四,推動創新驅動。要對自主創新的技術、產品、服務等實行必要的產業保護政策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政策,為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保駕護航,如探索實行2至3年的產業保護期政策。要推行務實的企業家創新激勵機制,所有的政策都需要落腳在企業、企業家的創新動力上。

其五,保護實體經濟。要處理好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係,在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繼續推動企業降成本行動。如減稅減費、降低社保成本等,還有降低空間。要重塑新型政商關係,保障企業家全心創業、安心發展、恆心安居。

其六,提升民間投資。要對民間投資政策進行梳理,對不能落地的要抓緊清理,對沒有落實的要抓緊落地,對需要配套政策的要抓緊出臺。要為民間投資開啟大門,尤其一些壟斷領域和行業成為民間投資死角,應打破利益格局,向民間資本開放。要切實解決實體企業在土地和房租貴、稅費和人力成本高以及融資、用工、轉型難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其七,防範金融風險。要管控好資金流向,保證資金進入實體經濟,解決好實體經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要防範好各類金融風險,尤其是銀行表外業務、中小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可能出現的風險。同時,既要鼓勵金融改革創新,又要把監管重點放在建立新業務的制度規範和監管標準上。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6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再上新臺階。國內生產總值相較於“十二五”期間大幅度上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根據國際組織預測,我國是今年疫情衝擊下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較於“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過去5年,我國數字經濟動能大幅釋放,2019年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國民生產總值的份額高達36.2%,相較於“十二五”末提升8.7個百分點。經過5年的努力,我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更趨完善,先進製造業實現快速發展,傳統產業進一步轉型升級,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

過去5年,區域協同發展開創新局,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等為引領的區域合作進展良好。全面開放新格局更上一層樓,依託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開放平臺和上海自由貿易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開放前沿,深入探索對外經貿發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過去5年創造的成就舉世矚目,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沿著高質量之路闊步前進。展望未來,我們要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實幹、高效落實。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邁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上,我國正面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常態下滿足人民需求、提升發展質量的時代主線。“十四五”期間,我國應繼續調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促進高技術、高效率和高附加值產業發展,提高中高階產品供給能力,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消費需求。繼續調整區域經濟發展結構,推動全國一體化市場建設,解決好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優化要素投入結構,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競爭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舉措以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激發市場活力。同時,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片面追求產出總量和增長速度,應更加註重提升綠色產出含量和增長的質量。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生產方式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打造綠色生產模式迫在眉睫。應採取綜合舉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後產能和低質低效的殭屍企業,嚴格管控高汙排放,改善能源結構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今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正推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十四五”期間,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將持續衝擊國際分工體系,擾亂全球價值鏈產業鏈。我國應著力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通過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穩固脫貧攻堅成果、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等,充分釋放國內市場需求潛力。通過構建風險預警系統,定向跟蹤我國在關鍵領域存在的技術短板和產能缺位,綜

合施策緩解關鍵零部件供給短缺,有效保障國內國際產業鏈穩定,提升防範化解風險能力。充分發揮我國一體化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協調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等環節以暢通經濟迴圈。同時,通過建設全方位、高水平、多層次的對外開放體系,把我國建設成為吸引國際優質資源的大型引力場,吸引優質外資、高階人才,為企業創新賦能,為產業升級助力,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協同發展。

堅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當前及未來的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紅利將逐漸喪失,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勞動力優勢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經濟體超越,經濟發展亟須由要素驅動規模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當前正孕育待發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將顯著改變全球政治經濟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間,我們應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關鍵技術攻堅戰,夯實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底盤,以技術突破引領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積極擴大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和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能力,通過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養一大批創新型人才,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人才紅利。要注意合理借鑑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集中優勢資源儘快攻克妨礙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卡脖子”技術,提高創新成果的產出轉化效率。通過發展創新鏈引領產業鏈升級,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階攀升,實現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新時代下經濟心得體會篇7

從衣食住行到健康醫療,從社會交往到文化娛樂等方方面面,我們感受著十三五時期發生的歷史性變化。而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鼓催徵,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使命在肩,勝利在望但未全功,接力謀篇十四五,新發展任重而道遠。立足十四五新風口,黨員幹部需要做的不僅是追尋風口,而是努力讓自己變成一個風口,因為我們都是乘風破浪的黨員幹部,要帶著周邊的人一起飛起來,當如此!

當好頭雁,模範立起中國標杆。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回顧2020年的來時路,從疫情防控到防汛救災,一場場戰役中,鮮紅的黨旗始終插在鬥爭最前線。中國經濟三季度增速加快至4.9%,體現了強大的韌性,都是因為有著諸如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等人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時代精神。黃大年立起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奮鬥目標,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用35年的堅守,讓10多萬山區群眾擺脫世代貧困;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脫貧攻堅,親自掛帥,走遍了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人民至上我將無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以行動生動詮釋了頭雁要義,在風口立起了催人奮進的風向標,讓涉險灘、奪隘口、闖出一條條新路成為常態,點燃了人民群眾夢想和希望的火種。

帶上智勇,紮根基層破繭成蝶。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作為新時代黨的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正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時代使命。黨員幹部唯有當好追光者守護者,敢於做夢、勇於試錯,才能愈加讓鄉村煥發新光彩。從講述上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奮鬥和拼搏圖景的影片《中國合夥人》到《一點就到家》,從走出去到走回來,鄉村振興需要黨員幹部紮根基層,當好群眾心中的主心骨守護神。黃文秀將扶貧事業作為心中的長征,她用腳步丈量了土地,用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真正讓群眾感到溫暖、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將腳印深深地留在了人民群眾心裡。那句只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樸實的話語,凝聚起共產黨人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引領更多人爭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攀登者。

答好期末考,銜接做好升學考。謀大事必先觀大勢,開新局必先知變局。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要以辯證思維看待新發展階段的新機遇新挑戰,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立足歷史新節點,加快推進人工智慧、5g、大資料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抖音、快手、淘寶等雲平臺賣貨,線上扶貧、線上招商、線上簽約等工作新方式,農村環境建設、公共衛生事業改革、加強交通立法等網友好聲音……將發展是第一要務作為整體構建、完善落實國家治理體系的行動指南,圍繞增進人民福祉風向標,毫不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智慧和熱忱,逾9000萬黨員的每一分子,賡續發展黨的偉大事業,當好人民公僕,當摒棄事不關己的心態,按下預期提速器,讓藍圖擘畫未來、願景照進現實,啟航耕耘十四五不負十四億人民期待。

黨員幹部磨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硬功夫,不能只是站在風口,更要創造一陣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努力讓自己成為風口,甘當闖將,書寫人生最美華章,方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