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

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讀完一本好書就是在源源不斷提供精、氣、神的所在。那麼讀後感怎麼寫?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供大家參考。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

《戰爭與和平》是俄國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的代表作,創作於1863—1869年間。

小說以1805—1820年的歐洲大陸為背景,在戰爭與和平的交錯中描述了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等四個貴族家庭的愛恨情仇。幾個主人公在經歷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人生起伏之後,最終安德烈博爾孔斯基在戰場上犧牲,皮埃爾別祖霍夫和娜塔莎羅斯托娃終成眷屬,而尼古拉羅斯托夫和瑪利亞博爾孔斯卡婭也組成了美滿的家庭,小說的敘事部分以兩個家庭的幸福家常收尾,令人倍感溫馨。

主人公們生活在動盪期的歐洲,拿破崙治下的法國與亞歷山大一世治下的俄國是19世紀初決定歐洲命運的主要力量。托爾斯泰不僅以恢弘的場景描述真實的歷史事件,而且在行文中穿插了大量的評述。可以說,對歷史的探討是小說的一大基幹,其重要性甚至不亞於幾位主人公的命運沉浮,歷史如何被描述?推動歷史的決定性因素又是什麼?這些問題貫穿著小說的始終。

托爾斯泰以非常寫實的手段還原了眾多歷史場景,1805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和1812年拿破崙攻佔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事件。儘管托爾斯泰站在俄國人的立場上描述歷史,但如果你想從這部小說裡挖掘俄國的“愛國主義”,那恐怕就要略感失望了。在小說中,我們看不到“智慧”的俄國軍隊,也看不到“英勇”的俄國人民。儘管後人認為拿破崙進軍莫斯科是俄國軍民故意“誘敵深入”的結果,但托爾斯泰卻認為法軍得以長驅直入只不過是俄軍的內部矛盾和指揮紊亂造成的,而所謂“誘敵深入”之戰術只是後人的歌功頌德而已。恰恰是俄軍的作戰失敗在客觀上導致了拿破崙孤軍深入,並最終使他走向滅亡。歷史就是這樣,後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刪減了很多東西,同時也捏造了很多並不存在的“輝煌”和“醜惡”。

在感情色彩上,我們看不到作為侵略者的法國人有多麼“可惡”,也看不出抗擊侵略的俄國人有多麼“崇高”。托爾斯泰的對整個戰爭過程的描述是中立的,也是真實的。“侵略”和“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之分不能說完全不存在,但這種區分更多時候只是“政治產物”,是人類為自己的可怕行為尋找正當理由的遮羞布罷了。當這些事件的政治意義被剝離,當一個個平凡的人走上戰場去殘殺同類的時候,不管你是進攻的一方還是防守的一方,都是罪惡的、也是值得憐憫的。

尼古拉在追擊一個法國軍官的時候,因為他的“狼狽相”而心生憐憫。皮埃爾本來打算留在莫斯科刺殺拿破崙,卻陰差陽錯地救了一個法國軍官的命,他還懷著“負罪感”和那位法國軍官徹夜暢談。俄國人是他們的同胞,這沒有錯,但種族和國別的區分畢竟是人為的、相對的。一個天然且絕對的事實是,同樣作為人類的一員,法國人更是他們的同胞。儘管人類總是給戰爭冠以“正義”、“反侵略”等名號,但這些政治意義難道能改變同類相殘的悲劇本質嗎?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紀念某一場戰爭或戰爭中的某個事件。但是,我們要紀念戰爭裡的什麼呢?在中國,“9。18”、“7。7”、“南京大屠殺”每年都要被紀念,可是大家除了“日本鬼子侵略過中國”之外又記住了什麼呢?戰爭對普通士兵意味著什麼,對一個個普通民眾又意味著什麼(包括日本人),這些基本上被我們忽略了,大家不去從人性的角度去反思每一個珍貴的人類個體在戰爭中的遭遇,而是都去關注政治意義了。於是,人們一邊高呼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卻除了“30萬”這個注了水的統計數字之外一無所知。

在史書和歷史教材中,平凡的個人只不過是政治巨浪中的一滴水,或者是一大串統計數字中的分子或分母,人性近乎被泯滅了。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正是在這一方面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它還原了那些被所謂的政治意義泯滅了的最樸實的個體生活,而恰恰是那些個體生活才能反映人類最真實的一面。托爾斯泰在評價拿破崙是否偉大時說到:“哪兒沒有純樸、善良和真實,那兒就沒有偉大。”是的,脫離了善惡標準的“偉大”不過是另一種“渺小”罷了。我們的史書和教材可能是為了“普及常識”,有意無意地誇大了那些渺小的“偉大”,卻恰恰忽略了“偉大”的立足之本——人性與善惡。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範文1500字左右

喜歡某本書,多半是因為在這裡面的人物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喜歡娜塔莎。她是小時候的我想成為的那種女孩兒。但是現實中的我,更像是瑪麗亞公爵小姐與索尼婭的綜合體。

瑪麗亞公爵小姐,好像曾經的自己。膽小、自卑,尤其是第一次要見到阿納託利,像個木偶一樣任由小公爵夫人和布里安娜小姐擺佈,打扮得完全不是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挫敗感讓她悲傷至極。那段精彩的描寫,完全就是曾經自己的內心寫照:我的人生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難道就是因為我所呈現出來的一切在別人眼裡實在是太糟糕了嗎?他們覺得我實在是太差勁了,看不過眼,才對我指手畫腳,以期按照他們的樣子來過活。就是那種極度的自卑,讓我對瑪麗亞公爵小姐第一次產生了共鳴。還有見到阿納託利後的種種幻想:僅僅被外在迷惑,而不是去思考兩個人的性格和品質是否真的合適。這種事情也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讀過後覺得很害臊和愧疚。

隨著之後她豐富的精神世界的逐漸展現,虔誠、善良、仁愛、責任與擔當,讓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這個角色。如果說對娜塔莎的喜歡是一種羨慕和嚮往的話,對瑪利亞公爵小姐則是更多的認同。托爾斯泰給了她一個幸福的結局。她值得擁有。

喜歡索尼婭,是因為她很漂亮。托爾斯泰沒有吝惜自己的筆墨,在大段讚譽娜塔莎的美貌之外,也多次提到美麗動人的索尼婭,而且很多細緻入微的描寫也讓這個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在我心裡,索尼婭就是一個梳著兩條烏黑長辮子、有一雙烏黑大眼睛,為了羅斯托夫一家、她愛的尼古拉,可以犧牲一切的乖巧姑娘。她習慣於和喜歡犧牲自己,因為她覺得只有作出犧牲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尊嚴。在這一點上,我和她是多麼的相像!但是托爾斯泰毫不客氣地指出了這樣做的愚蠢:尼古拉心裡對她有一種無法報答的感激,讚賞她的耐性和忠誠,但是卻竭力疏遠她。尼古拉在心裡因為她過於完美、因為她無可指責而責備她。她身上有人們所珍愛的品質,但是能使他愛她的東西卻很少。有時,覺得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很偉大,但是除了父母,有多少人是真正在意你的呢?從小沒有父母、寄人籬下的索尼婭的那種犧牲精神更早已被家人習慣了。所以,我很同情索尼婭,與她產生共鳴的同時,也點醒了我,尊嚴和信心不是靠無謂的犧牲換來的。

男主人公里,安德烈公爵英氣逼人、有才幹、家境顯赫,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堪稱完美;尼古拉帥氣瀟灑,有男子漢的責任與擔當,能和瑪麗亞公爵小姐最後走到一起,也是我所希望看到的;但是相比於上述兩位鑽石王老五級別的優質男,我更喜歡大高個、胖且壯、一開始沉溺於聲色犬馬的上流生活、有些膽小又懦弱的皮埃爾。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這三個字,我腦海中就浮現出高曉鬆老師的形象。後來,看BBC版的《戰爭與和平》,皮埃爾儼然是長大版的哈利·波特,一副金絲邊兒的小圓眼鏡兒戴出了幾份親切和溫柔,更俘獲了我的芳心。他在心底對娜塔莎的愛和默默保護,應該是每個女人都渴望的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男主人公是老鮑爾康斯基公爵。那個脾氣暴躁、倔強固執、說話刻薄的犟老頭,從來都沒有好好地和自己的女兒說過話;甚至還故意借布里安娜小姐來羞辱瑪麗亞公爵小姐。每次讀到這樣的描寫,都會被氣得讓人懷疑公爵小姐究竟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作者大段諸如此類的描寫,以至於我都要相信老公爵確實厭惡自己的女兒。但是,哪怕稍微動一下自己愚蠢的腦子,也會想到,這樣是違揹人性的:有誰不愛自己的孩子呢?在老公爵臨終時,他抓住瑪麗亞公爵小姐的手,痛哭流涕,一個勁兒地重複“好閨女……謝謝你……謝謝你的一切……原諒我……”,父愛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這一段我看了很多遍,每一遍都和父女倆兒一起淚如雨下。我想,最難過的悲傷,莫過於曾經狠狠傷害過深愛自己的人,卻再沒有機會補償的那種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