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釣魚的啟示》課稿最新三篇

老師是養育祖國下一代的無微不至園丁,老師是奮鬥的鬱金香,努力奉獻自己散發香味。那麼關於相關的課稿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釣魚的啟示》課稿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釣魚的啟示》課稿最新三篇
《釣魚的啟示》課稿


當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還是比較多的。首先,在研讀“為什麼不願放時”,處理不夠靈活。預設中將“釣魚的細節”與“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鱸魚”的理解聯絡起來。即:學生說到“魚大”時引導從哪裡看出來?生必然會讀到“啊,好大的魚……”;再引導質疑,從這句話一定能看出魚大嗎?如果“我”是個新手,第一次釣到魚呢;引導讀釣魚的細節,一是讀懂我是個釣魚“高手”,在“高手”眼裡大得吃驚的魚,必然是真正的大魚;一是品味釣魚過程的不易,“不僅是技術活,也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實踐下來感覺這樣的處理,教師牽引痕跡過重,不如簡單處理——學生說到“大”,就引導抓住“啊,好大的魚……!”讀出魚大;說到釣魚“很不容易”,引導讀悟釣魚的細節,相機點撥從中也可看出“我”是個“高手”,進一步說明魚大,順勢再讀“啊,好大的魚!我……!”一句。使對魚“大”的品悟更加豐滿,教學流程的推進也更為自然流暢!

其次,按照由“事”到“人”再及“理”的教學線索應該沒有問題,但具體操作時“事”和“人”不應機械地割裂開,事情的推進和人物心理的演變,本來是融為一體的,人為地分開,最終造成第一輪閱讀不夠深入豐滿,第二輪閱讀又顯與第一輪的重複。如果,在品悟“魚大”,釣之“不易”的基礎上順勢引導:“此時‘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而‘得意’?”(“得意”的理由有哪些?)→讀出“我”的這份得意。這樣,層層深入,每一環節教學更顯豐滿,而環節流程進一步精簡,必然使教學推進更加緊湊。

第三,就整堂課而言,教師“控制”的痕跡明顯,尚未做到放手。主要體現在各環節推進上,教師“教路”主宰一切,學生“學路”被嚴重弱化。如何讓教學的推進,由學生的主動“探究”來引導,而非教師的預設來主宰?這是一個需要很好研究的課題。此外,這種“控制”還表現在第八、九自然段的學習上。教學中的安排:學生自讀體會→師生情境對話→再次讀兩段話。其實像這樣兩段內涵豐富,意蘊深遠的話,除了讓學生自讀自悟,必須提供小組內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的學習收穫有個展示交流,思維碰撞的過程。

《釣魚的啟示》說課反思

這是一篇教育學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人的哲理性文章,課文講述“我”十一歲時和父親去釣魚,釣到了一條誘人的大鱸魚,因為不到捕撈時間,父親命令“我”把魚放回湖中,這件事和父親告誡作者的話使他一生受用。

1、我引導學生研究父親的言行。當我們捕撈到大鱸魚時,父親雖然很高興,可是他此時看了看錶,離開放捕撈的時間還差兩個小時,面對道德難題,父親沒有商量餘地讓作者放魚,此時父親的心裡會怎麼想呢?研究父親的言行,感悟課文要揭示的主題。

2、讀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變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寫作目的: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

3、聯絡生活,教育學生做人。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當時是怎麼想,怎麼做的?要求學生暢所欲言,師生共同給予評價,使學生既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夠認識生活中的是與非。

《釣魚的啟示》課稿

聽了徐老師的這節習作課,我感慨頗多。面對習作,我們總感覺要給予學生很多訓練要點,但點一多又無法做到一一落實。徐老師的這節課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可謂是“一課一得”,緊緊圍繞“啟示”來選擇材料,一條線貫穿到底。習作的指導思路層層推進,分為四大塊展開:一、直接揭題,明確習作要求;二、回顧舊知,兼顧實際生活;三、圍繞啟示,選取材料詳略;四、操刀練筆,師生合作探討。整堂課展現了兩大特色,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一、熟悉事物,深入淺出。

徐老師不緊不慢、耐人尋味的教學態度,讓人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她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內容出發,拉近學生距離,降低難度,在教學時從本單元剛學過的三篇課文入手,讓學生依據“從……(事)中,得到的啟示是……”句式來回顧課文,在引導學生說話是切實關注學生,當學生說的不夠貼切時,一點也不焦躁,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導,紮實落實每一個環節。有了課文內容的鋪墊,再順勢回到實際生活,採用四人小組的形式再次明確生活中得到的啟示。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這幾篇課文內容和寫法的記憶,也為下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

二、循序漸進,拋磚引玉。

“圍繞中心,詳略安排”一直是學生習作的一個重難點,反觀學生平時的習作,不難發現記敘一件事時“流水賬”現象嚴重,重點不明。徐老師採用正面引導,反面列舉的方式,雙管齊下。在正面引導時,有課文順勢過渡到學生生活,自然有效。反面列舉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習作,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也授予學生判斷辨別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得出結論。如在指導選材時,藉助課文《釣魚的啟示》來指導選取材料,課文的經典毋庸置疑,但學生的寫才是關鍵,徐老師恰恰考慮到了這一點。她引導學生大膽說說如果自己寫會寫些什麼,學生一一列舉,與課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現得出:與啟示無關的不寫,與啟示緊密相關的詳寫,其次略寫。以此類推到800米的習作中,先陳列出可涉及的內容,再圍繞“啟示”進行篩選、強調、練筆,一氣呵成。

《釣魚的啟示》課稿


《釣魚的啟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冊第四單元的課文。它是一篇論理型的文章,講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親去釣魚,好不容易釣到一條大鱸魚,此時正是離捕撈鱸魚開放時間僅差兩個小時,父親竟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使我從中獲得終生啟示,那就是: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生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積累,但是本文的學習對他們來說仍有難度。特別是啟示部分爸爸告誡的話學生很難弄懂。好在他們能借助語文知識讀通課文,知曉大意。他們有了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能把自己的理解說出來,可以講述自己遇到的事情 見到的現象。他們已能看懂教材的插圖,說出插圖的大意。這為課文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說目標

1、能正確認讀11個生字,會寫14個繩子。能正確讀寫“捕撈、

魚餌、魚鉤、小心翼翼、操縱、交接、沮喪、誘惑、告誡、實踐”等詞語。

2、理解父親沒有商量餘地地要“我”把鱸魚放回湖裡的理由,讀懂“我”從釣魚這件事中所獲得的啟示,懂得從小接受嚴格教育的重要,並從中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提高抵制“魚”的誘惑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中體會“我”和“父親”的心理活動,並能概括“我”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課的教學重點: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初步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精讀重點語句和段落,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學關鍵:以讀為本,融情於境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以下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卻不止一次地遇到了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

“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要是人們從小受到像把釣到的大鱸魚放回湖中這樣嚴格的教育的話,就會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說教法學法

課堂是學習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且針對本文的特點,我選擇教法如下:1、以讀為主,讀思結合法;2、邊讀邊想象,合作交流法。

說教學流程

《釣魚的啟示》一課,應以培養學生髮現美為主,以學生髮展為本,活用教材,突破教材。通過課件的適當穿插,讓學生學得快樂,學得主動。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一談我的教學設想:

一.情景匯入欣賞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美妙的畫面往往叫人賞心悅目。欣賞美、品味美將能淨化人的靈魂。”在我語音未斷的導語後便點選滑鼠,伴著優美的樂曲,幾幅精美的月夜圖出現在大螢幕上,學生入神的欣賞著皎潔、清柔似水的月夜圖。同時提出:“在這樣一個月光如水的夜晚,會有一個怎樣美麗的故事發生?”要求學生默讀課文描寫月夜的片段:“這麼美的月色,誰能將這種美妙給讀出來,讓大家欣賞。”學生迅速找出了文中描寫月夜的句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練讀起來。之後,又給學生個性化朗讀創設了一個展示平臺。“誰願意到前面來配上音樂朗讀?”相信肯定會同學們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同樣一個句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朗讀起來也就不一樣。只要把自己感悟到的讀出來,老師就及時給予肯定。學生把欣賞文字美,想象畫面美,甚至字裡行間的意境美都通過感情朗讀給展現了出來。同時作者這種遣詞造句的表達方法也使小讀者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讀懂課文感受美

閱讀目標中要求學生“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釣魚的啟示》一文的重點和難點是理解父親說的話,父親的話中蘊含著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的內在美。如何讓學生去理解發現這種最崇高的美呢?”教師必須把學生自學、自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學會探究,學會發現。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自由讀4――9自然段。這一部分的內容是:父親划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錶,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爸爸!為什麼?”我急切地問道。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父親平靜地說。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我大聲爭辯著,竟然哭出了聲。

我又抬頭看了一下四周,到處都是靜悄悄的,皎潔的月光下看不見其他任何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親。

儘管沒有人看到我們,更無人知道我是在什麼時候釣到這條鱸魚的,但是,從父親那不容爭辯的聲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親的話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脣上取下來,依依不捨地把它放回到湖裡去。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在學生充分自讀的基礎上,分角色讀,然後我參與其中和學生合作表演。老師讀“兒子”說的話,學生讀“父親”說的話。在分角色朗讀中,我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體驗“父親”的話沒有商量的餘地、態度的堅定;體驗“兒子”的不理解,不服氣,內心的委屈。

“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爸爸!為什麼?”

“你還會釣到別的魚的。”

“可是不會釣到這麼大的魚了。”

課文中有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我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兒子說的話的語氣,感知人物心理活動,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悟。在學生入情入境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讀讀、議議、想想。學生這時的讀、議、想,就更深入課文內容了。在小組合作後,再來練習分角色表演這段對話,課堂氣氛會進入高潮。

學生各抒己見,會找到更多、更充分的理由來說服兒子。從而深刻地體會出父親此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是對兒子的關愛,另一方面又要態度堅定地嚴格要求兒子,在道德是非面前必須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學生再讀這段時,把“兒子”從感到突然、不理解的急切到委屈、不服氣的爭辯到再三乞求,最後無可奈何的放棄這一內心感受淋漓盡致地給表現了出來。從而體會到父親的言行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美麗。

通過我的組織和引導,從小不貪便宜、誠實守紀、有道德,這種高尚的情操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跡。

此時,我相機出示賀拉斯的名言:“父母的美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身教勝於言教呀!

三.理解昇華表達美

在學生還沉醉在感悟父親的行為美,感悟自覺遵守道德規範美的時候,我啟發學生:“在生活中,你們很可能遇到過與那條鱸魚相似的誘惑人的‘魚’,你和作者34年前的選擇一樣嗎?”我引導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說開去。這樣,將教書與育人,讀書與做人,讀文與明理,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起來。讀進去再走出來,啟迪學生的人生。

在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基礎上出示孟德斯鳩的名言:“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沒有人發覺的時候做些什麼。”此時,文字靜靜地定格在螢幕之上,字大而鮮明。教室裡是那麼的靜,老師和學生一起注視著,默唸著這句話。我相通道德美的豐碑會在孩子們的心中築起。

《釣魚的啟示》這篇美的課文讓我們的學生領略到美的故事,走進文中人物美的人生,感悟道德實踐之美,學會用美的眼睛體驗美的生活,做一個帶給祖國,帶給他人美的人;同時,《釣魚的啟示》一課的教學也啟示我今後從事語文教學要領略語文的美,感悟課文的美,去以“美”啟智,以“美”育人!最後,要求學生把故事的前半部分講給父母聽,聽聽他們會如何選擇,再次感受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但是實踐起來卻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