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

在平日裡,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要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供大家參考。

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
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1

歷史新課程標準及教材實施已有好年多的時間了。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相信“課改”這一名詞在我們的腦海裡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進我們的課堂,走進千萬師生的真實生活.為完成這一光輝而艱鉅的任務,不讓自己被歷史潮流 淘汰,我們教師必須轉變舊的教育教學觀念,改變陳舊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斷學習,永遠做個新老師。經過對新課改的學習,以及在教學中的運用,我對新的教學改革有了更高層次認識。

一. 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其總體思路是“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編寫上,則拋棄了過去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和專業化、成人化的內容,真正體現了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設定上,更加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求“培養對祖國曆史文化的認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理解、寬容和尊重”、“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把握時代的脈搏”是這次歷史課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將知識的構建和學生的個體世界緊密相連,將歷史知識和社會實際相連,提倡生活即課程、自我即課程。改變過去那種“一考定終生”的單一評價模式,轉而關注對學生的綜合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再是老師出題學生做,而是將教師的評價、小組的評價、學生的自評和家長的評價結合起來。在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更關注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不僅要重結果,但更注重過程,要看到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建立自信。讓他們覺得自己“真偉大”、“很了不起”。

二. 教學方法和觀念的改變

1.有“傳授型”向“導向型”的轉換

以前課堂上的情況是:40分鐘老師一個人講完,滔滔不絕、一氣呵成,還生怕學生沒聽夠,生怕知識點沒講透,生怕考點沒講到。老師挺喜歡講的一句話是:“只要你們跟著老師的上課、複習的步伐,你們一定能考一個好成績”。學生則一個個無精打采,小話不斷,呵欠連天。課改之後,老師的角色更多的象一個導演,在教學過程中起的是組織、引導、示範和協調的作用。我們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引導學生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將他們從被動接受知識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讓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知識,讓他們改變“學歷史只要背就行”的觀念。

2.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教學,寓“學法指導”於教學過程之中

歷史課本中有許多現成的結論,如“……的歷史意義”“對……的評價”等,學生有的並不贊同,有的不明所然。這就要求教師將得出結論的過程、自己的思維過程儘量的暴露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分析、討論中來,引導他們主動發現和探究知識。

3.利用課本中的活動課和學習與探究內容,有計劃的開展歷史課的研究性學習。

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許多的學習與探究的內容和4節活動課,這些內容不注重結果,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與他人合作、共同探討、社會實踐等活動。要達到理想的目的,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工夫了。從別的實驗區反饋的資訊看,這些內容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樂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想辦法從不同的途徑力求解決問題,這就為開展研究性學習創造了條件。

4.由“專業課”向“綜合課”轉變

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複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育也必須向這個趨勢轉變。作為歷史教師在從事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努力尋求歷史與其他學科,如語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點,突破學科的封閉,使個學科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用多學科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事實上,有的實驗區已經開始了綜合課的實踐,如深圳南山區開設的《歷史與社會》,就綜合了各學科的知識。

三. 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

1.自主(參與式)學習:各種各樣的調查表明,歷史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但歷史課卻是學生不喜歡上的。糾其原因就是:學生的學是被動的、消極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和實踐而是通過老師的灌輸被動的來獲得知識。這樣的學習方式使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課改要求這種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分組或集體討論;通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佈置的作業是諸如觀察、製作、社會調查等實踐性作業;在活動課上放手發動學生,從組織、主持到課程的實施都交給學生,老師在旁邊協助;讓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當中等。教材第一課的活動建議:“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精神。

2.合作學習: 新的課改中特別提現了提倡學生的合作學習。在新的課改目標中有一點是(讓學生)“樂於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討問題,交流學習心得,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事實上增設的學習與探究課說明了這一點。在活動課中,要求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個人的責任;小組的成員要積極的相互支援、配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建立小組成員之間的信任等。這種合作的學習完全有別於以往的學習。

3. 探究性(創新)學習: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課改中,特別強呼叫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去感悟。為此,新的課標提出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建議”,鼓勵學生勇於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學習通過多種途徑探索解決歷史問題。在評價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的。

在新的課程改革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方法都發生著根本性的轉變的今天,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壓力的巨大和責任的巨大。成為改革中的“弄潮兒”不容易,成為其中的勝利者更難。但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轉變觀念,充實自己,迎接挑戰。

課程改革迫在眉睫,我們已開始嘗試。課堂中真正落實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還需 要我們教師充分以學生為主體,體現教師的輔助作用。我們還需不斷的探索和總結。

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2

《新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大綱》修訂之後,教育部頒佈的《新課程標準》),作為一線教師學習了新課程標準以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這將能更好的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落到實處。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提醒自己做一名好老師。

那麼如何做一名好老師呢?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好老師,這個問題好難。我想首先要愛業,愛業也就是敬業。而敬業與愛學生是分不開的。不愛學生,就稱不上敬業,不愛所有的學生,就談不上敬業。愛學生,就要像春風化雨般無聲,讓他成為莘莘學子心目中的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最為催人奮進的有效情愫,讓他成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賞心悅目的亮麗景緻。師愛是每個學生都應充分享受的權力,充分沐浴愛的霞光。留有死角的師愛是一種不公平的師愛,不成熟的師愛,不要因為他們差而去放棄,因為他們就像是一顆蒙著塵埃的珠子,作為教師,有責任去發現他們,重視他們,為他們擦拭,幫他們發亮。也許他們的光是微弱的,但是我們要相信有光就會有希望。他們的接受能力差,我們要不厭其煩地一次又一次為他們講解。讓這些後進生不斷取得進步,慢慢跟上班集體前進的腳步。

而且,通過學習我知道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自己去親自思考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我領悟的能力,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另外,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

總之,課程的革新,還必須落到實踐當中去,在探索中前進,願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能走得更好。

關於教師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範文最新3

十分有幸參加了本次江蘇省新課標國小數學教師網路培訓,本人認真研讀了《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開闊了視野,有了全新的全面的體驗。《課標》修訂中在繼承我國數學教育注重“雙基”傳統的同時,突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出了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思想方法是學生認識事物、學習數學的基本依據,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將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最終通過自身的學習轉化為創造能力。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澱,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逐步積累。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重觀察、重操作,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體驗性經驗。其次要注重結合具體的學習內容,設計有效地數學探究活動,使學生經歷學生的發生發展過程,從而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下面本人就結合國小數學的.日常教學進行淺淡。

例如,數軸的認識,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全班分為三個大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學舉一個箭頭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學作為原點位置,把o寫在大卡片上,掛在相應的同學的胸前。各人代表數軸上不同的整數點。由教師發出-3,1、大於2的數等指令,符合教師指令的同學要舉手,比賽各個小組的正確性高低。學生通過扮演實數,合作成數軸這一遊戲,既掌握了知識,對數軸的數和點有了深刻的瞭解,又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再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時,本人先引導學生回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教師配合演示,給學生視覺的刺激。整個過程不是僅僅為了回憶,而是通過這一環節,滲透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那就是轉化的思想,引導學生概括出:新的問題可以轉化成舊的知識,利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推及到圓的面積能不能轉化成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如果能,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它的計算方法了。讓學生明白可以用剪拼法把圓轉化成近似的長方形求面積的方法,從而獲得新知。這樣發揮了知識的遷移作用,促進知識內化,使學生不僅長知識,而且長智慧。

多讓學生參與一些數學活動的體驗,遠比我們老師口頭說教的效果好得多,所以,我認為我們老師應給學生提供有價值的數學活動,這是獲得基本活動經驗的前提和核心。沒有經歷數學活動,就談不上獲得數學活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