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8篇

大家應該都懂得,寫讀後感是記錄我們讀書後感受的最直接方式,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8篇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1

《雙城記》是一曲時代節奏的起始音符,是一幅恢弘的歷史畫卷,最初的那一筆重重的色彩。它有其不同於一般歷史小說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法國大革命廣闊的真實背景下,作者以虛構人物梅尼特醫生的經歷為主線索,把冤獄、愛情與復仇三個互相獨立而又互相關聯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情節錯綜,頭緒紛繁。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書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仁愛的化身,如馬奈特醫生、路茜、代爾那和卡爾登;另一類是復仇的化身,如得伐石夫婦、甲克,以及法國革命中“瘋狂”的群眾。兩廂對立,壁壘分明,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展示其鮮明的性格特徵。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愛別人甚於自己的人都是傻子。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感受到的卻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這種愛純得像冰、熱得像火,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最悲壯的行為,是一種理想化的美。它可以默默的悄無聲息,也可以爆發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為了情人的幸福犧牲自己的生命,哪怕這種犧牲是因為拯救自己的情敵。這樣的故事不可思議,也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能力。但它傳遞給我們的卻是作者對於人性、對於愛情的思考。愛一個人,就是要給他(她)幸福,哪怕這種愛會傷害自己,哪怕這種愛會讓自己消失……

當今的愛情似乎被強加了更多的東西。金錢、權力、地位、利益……這些本不該成為愛情的影響因素的東西卻佔據了越來越重的份量。人們不是為了愛而愛,而是為了生存而愛。很多情況下,虛偽代替了真誠,物質凌駕於精神。也許我們是一群理性的動物,也許我們所做的是最好的選擇。但我們是否應該感到慚愧,是否應該正視自己的每一段感情呢?難道人活著只是為了吃好喝好睡好麼?媒體上報道出的一個個為情仇殺的事件,應該為當今的人們敲響警鐘了,大家應該仔細想想,他們,究竟是為愛而殺還是為恨而殺呢?如果我們不能博大的活著,世界就會了無生趣,失去色彩。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2

當我們如同露西一樣,遇到心愛之人牽起了雙手,我們的愛情開始發芽了!為愛人做一頓美味的飯菜、撫摸著他(她)帶著陽光般溫暖的衣物、將心愛的人擁入懷中……我們撫摸到了愛情,它帶給我們溫暖、希望,愛情逐漸成為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但若為心愛之人犧牲生命,不知道能否心甘情願的奉獻呢?

書中另外一位主人公—西德尼·卡屯先生,早年受過良好教育,因不善於計較個人利益而不得發跡,僅僅做個律師助理。在平凡的生活中,他只是一個懷才不遇、彷徨迷茫的人,他寂寞孤獨、不修邊幅、酗酒無度。當遇到露西· 馬奈特小姐後,深深被這樣一位美好、善良、美麗的人打動,自己深知無法給予馬奈特小姐幸福美滿的日子,只是默默的守護著她那個幸福的家庭。在夏爾·達奈深陷牢獄時,西德尼·卡屯利用貌似達奈的條件,李代桃僵,毅然代替達奈上了斷頭臺,用自己的性命維護了露西的幸福。這種愛情雖然帶著浪漫主義色彩,但從西德尼·卡屯自從決定為所愛之人赴死開始,始終朗誦著:“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的禱告文中可以看出西德尼·卡屯因愛情而從迷茫中清醒過來,尋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作者狄更斯因自身的生活經歷緣故,對社會邊緣人群著重關注。卡屯作為社會邊緣人群的代表,更突出了他們彷徨迷茫的一面,他們雖然有血有肉,終究一生碌碌無為,往往是被社會最容易忽略的一群人。西德尼·卡屯在所從事的職業中尋找不到自己存在價值,每日如同行屍走肉一般生活。直到遇到露西·馬奈特小姐後,這個愛的源泉才使得他發現生活意義,成為他生活的信仰。感謝愛情拯救了他!

可憐如螻蟻的我們,生活在這無邊際的城市中,每天為了生計匆匆忙碌,談論的話題永遠圍繞著“今年掙了多少錢”“買了多大的樓”,慶幸這些話題目前暫時還能代表著我們內心奮鬥的目標,如果運氣遺忘了我們中的某些人,那麼他們也將成為社會邊緣人群,無信仰、無目標、無意義,真正的三無人員!當信仰和道德建立在物質和階層基礎上時,我們也如同斯揣沃和卡屯一般,都是被憐憫和卑微的!

與其說卡屯是因愛情而殉情,倒不如說他因找到信仰而獻身更為恰當!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3

我是讀完這部文學作品之後立刻寫這篇讀後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激動。特別是讀到最後兩三章的時候,原先迷茫如大霧般的情節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陽光而將迷霧驅散後的天空一般明朗起來。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這部小說使他“深受感動,無比興奮”,並且渴望能親自在舞臺上扮演西德尼·卡頓;在我看來,西德尼·卡頓確實是一個能讓人“深受感動,無比興奮”的人物,雖然我一開始對他的出場沒十分感興趣,只是一個放蕩君子而已;最後兄妹兩人相繼奔赴斷頭臺的那個場景真的讓我淚如雨下。尤其是最後的留言,包含了小說的結局,又顯示了西德尼·卡頓的性格,以及讓我們再次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之處。“我所做的,是我一生做過的、最的事情;我即將得到的,將是我一生最安詳、最最安詳的休息。”,確實是五段催人淚下的“臨終告別詞”。

這是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題記

眾所周知,法國大革命是人類的一個血的印記。而《雙城記》真實地描繪了統治階級的凶殘和腐朽。通過閱讀《雙城記》,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統治階級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尖銳矛盾,體會到了作者狄更斯的思想“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代替愛”。

卡爾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也是最為複雜的一位人物,他頹廢消極,渾渾噩噩地生活著。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工作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他仍然選擇默默無聞的打工。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沒有看到他有一份深沉的感情。他溫柔的,執著的愛著露西,甚至最終為了露西願意奉獻出自己的生命。他讓我們看到了他對露西那深沉的愛:用自己的性命換回自己心愛的女人的家庭幸福與她的笑顏。無論在哪個時代,卡爾登對露西的愛都顯得那麼珍惜和高貴。

相較於卡爾登所代表的溫柔與愛,得伐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因為親人慘死在代爾納叔叔與父親的魔掌下,所以她一生只為仇恨而活。得伐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也叫人不禁感嘆仇恨的力量。18世紀末的法國,就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了修羅地獄。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4

那是最完美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期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此刻十分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杯具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場。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完美,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下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大家不分青紅皁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但是堅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一樣的命運,在應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取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正因在他的心底,一向有一個信念在支援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5

人生歷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順境居十三四;南明順逆兩境又常相間經送乘。順流逆流總在人生中交替不息。有些人在挫折面前,倒下了,甘心於失敗與屈服,但更多的人在緩慢的人生長河遊弋,泰然自若,即使遇到了驚濤駭浪,也無所畏懼,仍然昂著頭,挺著胸,始向那成功的彼岸。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難免要遇到一些挫折,要想有所作為,就不應屈服於命運的安排。不要抱怨,不要消沉,因為挫折能磨練一個人的意志,挫折能鍛鍊一個人的品行。由此可見,挫折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條道路。回首中華歷史五千載,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從挫折與苦難之中磨練出來的,挫折是勾踐卑事夫差三年,臥薪嚐膽,成功是越國滅掉吳國,成就了一代偉業;挫折是司馬遷含冤被投入獄中,遭受腐刑,成功是一部《史記》,留偉數千載;挫折是劇作家曹禺三次落榜,從醫夢破滅,成功是《雷雨》、《日出》等作品震憾人心。試問,如果沒有挫折,他們都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之中,他們都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們能否成就輝煌,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可見,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選不出時代的偉人,惟有挫折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條道路。

沿著成功的一條路上,有許多事先無法預料的挫折排列著,最後的成功是在能用堅毅的精神、伶俐的眼光,從挫折中汲取營養,從失敗中吸收教訓,利用他們,向前猛進。

挫折不僅成就了中國的偉人,同樣為外國名人成功奠定了基礎。

面對耳聾的折磨,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喊出:“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決不能讓命運使我屈服。”直到現在,他仍作為我們崇敬的物件活在我們心中。

面對貧困和屈辱,英國傑出現實主義批判作家狄更斯,不懈地學習和鬥爭,一部《雙城記》豐富了世界進步文學的寶庫。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們要學習先輩們的精神,在挫折面前,永不退縮,堅持不懈,攀登知識高峰。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難免會滑落、跌倒,甚至會摔得頭破血流,但當我們戰勝了自己,繼續攀登、前行,才會發現成功的彼岸就在不遠處。

永遠相信,挫折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條道路。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6

這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作品。顧名思義,他記敘了兩個城市間的故事。整個故事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記敘了露茜以及她所愛的人們的悲慘命運。

作者創作這部小說的時期,正是英國和法國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國王和王后相信什麼都不會改變。”作者的這句話讓人發笑,覺得太天真太荒謬,而事實的確如此。在這兩個國家的首都巴黎和倫敦,人們痛恨國王和一切貴族,而巴黎情況更為嚴重。貴族們依其權勢將他們的仇人送進活墳墓——北塔監獄。主人公露茜的父親馬內特醫生,他僅僅因為知道了一個祕密。這部小說是圍繞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在巴黎和倫敦兩座城市間徘徊並斷送生命。巴黎人民在暴怒之下將國王王后和貴族們打入死牢——北塔監獄。用新型機器——斷頭臺將他們處死以解其恨。露茜的丈夫——查爾斯·埃弗蒙因為是貴族後裔而被打入死牢。可他並沒有傷害過窮人,他是無辜的。律師西得尼·卡登與埃弗蒙酷似。他為了露茜和其餘她所愛的人們依然代替埃弗蒙登上斷頭臺,並在最後希冀法國的明天會變得美好。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是露茜。但我認為露茜的作用不大。她出現的次數不很多,也只說過幾句話。主要人物是她所愛的人們。他的父親馬內特醫生是法國沙皇統治時期苦難人民的代表;她的丈夫埃弗蒙原來是個貴族,而他從小受母親的教育,愛護窮人,幫助窮人。從小寄居英國,用自己的努力幹下一番事業。他代表了善良的貴族,他的朋友律師卡登為了拯救朋友付出生命的代價,被暴怒的人民送上斷頭臺。他和埃弗蒙都是無辜的,是長期被壓迫的巴黎人民害死了他,準確的說是壓迫人民的凶惡殘暴的貴族們害死了他,他只是個替代品。他正代表了法國黑暗統治下正義無畏的人民。

這部小說用露茜和她所愛的人們揭露了法國的黑暗統治。而作者所在的英國何嘗不是這樣的呢?在小說結尾,卡登希望法國明天會變得美好。作者只不過是借卡登之口說了自己的心裡話。英國的美好明天正是他的希冀!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7

今天,我終於讀完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著作《雙城記》。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小說以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敘述馬內特醫生一家充滿了愛與冒險的遭遇,中間穿插了貴族的殘暴、人民的憤怒、審判間諜……主要揭示了那個時期英法的社會治安,以及大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

這部著作主要講述了:可憐的馬內特醫生在被貴族以“莫須有”的罪名關在巴士底獄十九年後,他的女兒將他接到了英國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認識了法國貴族達雷和潦倒師父卡頓。後來,馬內特的女兒露西和達雷結了婚,過了十年的幸福家庭生活,卡頓也給了露西一個承諾,要讓露西生活快樂。

人民生活在困苦無助、飢寒交迫、貧病連連、受盡欺壓的困境中,他們心中積壓了對貴族的刻骨深仇,終於引發了推翻政權、爭取自由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爆發後,達雷為了營救無辜的僕人,趕到法國去給他辯護,卻因他曾是法國貴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頓為了實踐要讓露西生活快樂的承諾,利用他跟達雷相貌相似,在達雷被處刑前,用自己跟達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斷頭臺。

黑暗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充滿希望與光明的年代已經到來,那時的黑暗令人慘不忍睹!起先,天下是屬於國王的,後來,天下是屬於人民的。1789年7月13日,人民攻佔了關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獄;1793年1月21日,革命把國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這象徵著封建統治的結束;1793年2月20日,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充滿黑暗和壓迫的18世紀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百姓受苦受難的悲慘生活已經徹底結束。我們迎來了被希望沐浴下的21世紀,從那個時代到今天的漫長歲月不過像昨天到今天那樣短暫。我認為卡頓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重情義,信守諾言,為了實現他對露西的諾言,不惜一切代價,包括寶貴的生命。

當今的人民絕對不會讓歷史重演,歷史也不會重演。讓我們過好每一天,讓屬於我們的21世紀更加充滿光彩!

關於《雙城記》讀後感範文8

法國大革命是人類史上一個血的印記。在那個混亂的時代,充滿不確定;在這種無秩序的狀態下,人性的一切表露無疑。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透過為族與平民之間的仇恨衝突,作者狄更斯只想傳達出---鮮血無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愛貴族的暴虐對平民造成的傷痛不會因為鮮血而癒合,平民對貴族的仇恨也無法替代對已逝親人的愛。

故事中,梅尼特醫生從監獄中重獲自由和女兒一起到倫敦生活。五年後,他們在法庭上為名叫查爾斯?代爾那的法國青年做證,露西和代爾那因相愛而結婚。1792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故事場景轉至法國。代爾那因身為貴族後裔而遭逮捕並判死刑,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一直愛戀露西的英國青年西得尼?卡登替他上了斷頭臺。

卡登是書中最富魅力亦最複雜的角色之一。頹廢、消極,求學時,他只替同學寫作業;出社會後,即使擁有一身才華,它仍然選擇為另一名律師工作。但是,在他冷漠的外表下,有著深深的溫柔。憑這一斛溫柔和對露西的愛,卡登做了一個意義重大的決定---代替代爾那上斷頭臺---用自己的生命換回另一個人的性命,換回一個家庭的幸福和笑顏。這是卡登守護露西的表現,為愛而犧牲,這在那個大時代、甚至現代,是多麼高貴的舉動!

相較於代表的溫柔和愛,多法石太太則是殺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親人慘死在代爾那的父親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終其一生為仇恨而活;為置代爾那一家於死地,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讓自己死於擦槍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慄,但也叫人不禁感嘆恨的力量,將本該快樂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復仇女神。十八世紀末的法國,被這種執拗復仇的火焰燃燒成阿修羅地獄。

教訓和意義不能因為歲月而被遺忘。如果我們無法從其中獲得一些什麼,相同的悲劇依舊會重演。兩百年後的今天,希望活在這個世代的我們能創造出真正平等、自由、博愛的新世紀。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輕柔的飄落水面,沒有水花,卻有一個個漣漪,提醒人們:真正的自由平等無法用斷頭臺建立。有一天,世界會變得更好,就像卡登臨死前看見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會是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