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雙城記讀後感例文

雙城記讀後感範文5篇

雙城記讀後感例文

《雙城記》是十九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現實主義批判家查爾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雙城記》的讀後感,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雙城記讀後感1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深刻地揭露了法國大革命前的社會矛盾,強烈地攻擊貴族社會階層是放蕩和殘忍,和真誠同情抑鬱類。小說還描述了許多巨集偉的場景像起義人民攻擊巴士底獄等,顯示人的偉大力量。這部小說描繪許多不同的人。曼內特醫生其實是誠實和善良,但遭受迫害,露西是美麗和溫柔,查爾斯是優雅和高貴,卡車是忠厚老實,悉尼是表面上的冷漠,內心的溫暖,非常規還無私和崇高,普羅斯小姐是簡單,忠誠,埃弗雷德侯爵兄弟是殘酷和邪惡的……複雜的仇恨很難解決,殘酷的報復使得更多的仇恨,愛在地獄的邊緣再生,但以生命為代價。作為一位傑出的作家,在狄更斯的作品中,語言技能是至關重要的。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誇張,對比,幽默、嘲諷巧妙地處理,工作的藝術性也交付高峰。“雙城記”有其區別與一般的歷史小說,它的人物和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法國大革命的廣泛的實際背景,作者把小說中的人物曼內特醫生的經歷為主要線索,交織不義的人,愛情和復仇三個惡果,還事件互相關在一起,故事情節巷道,線索是複雜的。作者使用插入了伏筆,傢俱和如此多的技術,使結構完整和嚴密,情節曲折緊張而富有戲劇性的性質,它展示了卓越的藝術技巧。“雙城記”風格是嚴肅和憂鬱,充滿憤怒,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雙城記讀後感2

《三大師》的解讀難度遠遠超出我的意料,在下筆寫狄更斯的時候,覺得對大師太過陌生,倉促下筆簡直是一種褻瀆,於是下定決心花點時間讀一下大師們的主要作品。幸運的是,在成年之後第一次耐下性子讀名著,首先選擇的就是被稱為幽默大師的查爾斯狄更斯。如果要用三言兩語來向讀者推薦狄更斯的作品,以及介紹鄙人的閱讀感受,恐怕是不可能的,畢竟我不像茨威格那樣擁有離子切割刀一般的洞察力,也沒有他那般嚴絲合縫、精準無誤的表達功力。這裡只能先拿他的一部代表作來稍作品讀,以致敬意。名著置於任何時代都具有發人深省的力量,而這部被狄更斯視為自己“掌上明珠”的《雙城記》更是給當代讀者帶來了震撼人心的時代演繹。

開篇的名言大概沒看過書的人也都能背上幾句。毫無疑問,狄更斯寫作《雙城記》時的全部情緒和思想都包括在這幾句話當中。

這是最好的時代。故事發生在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的歐洲已經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和帝國殖民競賽的瘋狂,西歐經歷了啟蒙運動、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各國實力都已經超越中東和亞洲的傳統帝國,如奧斯曼土耳其、印度和中國,生產力遙遙領先於世界,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全球貿易紅利使得這些西歐國家變得前所未有的強大,利益、慾望、野心、征服,一個可見的光輝前進擺在他們面前,毫無疑問,這是歐洲蠻族後代們所遇到的最具誘惑力的歷史時期。

這是最壞的時代。生產力的爆發、資本主義的興起,雖然帶來了財富,但財富只屬於1%,同時也帶來了極度的壓迫和不平等,而這卻屬於剩下99%的勞苦大眾。統治者的腐敗、資本家的貪婪、貴族們的殘忍,使得法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動盪。作品開篇部分那揪心的一幕是這是個殘忍時代最真實的寫照:侯爵大人的馬車橫衝直撞,碾死了一個平民的孩子,侯爵問車伕的第一個問題是車輪子有沒有壞,然後看了看那個孩子以及此刻痛苦不堪的孩子的父親,丟下了一枚金幣便揚長而去。

這是智慧的年代。經歷了科學革命,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次由理性代替了迷信,由科學代替了宗教,由法院代替了教廷,男主角查爾斯達爾奈是開篇那位侯爵的侄子,他被這個智慧的年代所啟迪,極度厭惡自己的貴族身份以及他叔叔的所作所為,決心放棄自己的地位和家族財產的繼承權,並離開法國。民智漸漸開啟,底層社會和中產階級開始向統治者示威,要求得到應得的自由和權利。

這是愚蠢的年代。雖然有法庭,但沒有公正和公平可言,腐敗、愚昧和專橫充斥著整個政府機構。女主角露西的父親馬內特醫生因為侯爵和他弟弟(男主角的父親)要掩蓋自己強搶民女、殺害平民的醜惡行徑而被陷害,未經審判,入獄十年,出獄之後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患上了嚴重的精神障礙。好在善良的女主角露西悉心照料,才得以過上正常的生活。男主角查爾斯也因為幾個間諜作偽證,差點被冤枉入獄,幸好有女主和男二好西德尼卡頓(因為男主長得跟自己很像所以出手幫忙)作證,才得以勝訴。

這是信仰的時期。人們依舊堅信上帝,依舊堅信人性的善良和愛,查爾斯和露西因愛結合,成為夫妻,在英國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男二好卡頓也愛著露西,但是對自己的遊手好閒、頹廢不堪、迷茫墮落十分自知,自卑的而無望的他向露西表達了愛意,又真心的祝福查爾斯和露西,併成為了他們真正的朋友。查爾斯隱瞞了自己的貴族身份,在倫敦靠著自己的雙手養活家人,對美好生活的信仰給予了這家人一段幸福的時光。而在巴黎,大革命的浪潮已經開始,小酒館(門前就是侯爵裝死孩子的地方)老闆德法爾日夫婦是雅各賓派的地方首領,他們也擁有的堅定的信仰,正謀劃著一次偉大的起義,他們堅信人民終會推翻暴政,受壓迫者終將成為國家的主人、法律的制定者、正義的裁決者。

這是懷疑的時期。貴族們紛紛逃離法國,統治者們被時代的洪流淹沒,人們不再信仰上帝能拯救靈魂,不再相信法律能拯救公正,他們更願意相信手中的武器;更願意相信革命領袖的宣言;更願意相信巴士底獄的囚犯。馬內特醫生則陷入了長久的自我懷疑,十年牢獄的後遺症不時復發,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他不相信自己的靈魂能最終得到拯救。

這是光明的季節。大革命進入高潮,人民推翻了統治者,革命的浪潮席捲巴黎,德法爾日太太成為鎮上革命者的領袖,沒來得及逃跑的貴族們紛紛入獄,對形勢估計錯誤的統治者們都人頭落地,侯爵來不及處理財產落荒而逃,只留下他的僕人成為他的替罪羊。查爾斯收到來信,決定回去處理家族事務,順便對自己的身份做個了斷,99%的人彷彿看到一片光明的未來近在眼前,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即將徜徉在歷史的狂潮之中,為自由吶喊、為民主吶喊、為博愛吶喊。

這是黑暗的季節。查爾斯一進入巴黎就被雅各賓黨人抓捕入獄,理由就是他那可恥的貴族身份。封建貴族的壓迫是一種黑暗;階級分隔的絕望是一種黑暗;議會政治的腐敗是一種黑暗,可是,混亂、血腥、無序、殘忍的革命又何嘗不是一種黑暗。查爾斯看到監獄裡善良優雅的貴族小姐們向他行貴族禮,殊不知第二天這些美麗的頭顱就將經過人民憤怒的審判被一顆顆砍下;他在監獄裡一關就是好幾年,殊不知孤獨焦急的露西此刻已經和他的父親趕到了巴黎,卻遲遲無法將他營救出去;革命者在街頭跳起癲狂的舞蹈,他們露出聖潔而可怖的笑容,手牽著手歡快的走向刑場,那閃亮的鍘刀每天都要做固定數量的上下運動,卻從不管它下面的靈魂究竟是善良還是邪惡。

這是希望之春。新的民族正在萌芽,新的理想正在萌芽,新的世界正在萌芽,而馬內特醫生也彷彿找到了救贖自己靈魂的方法。苦難教會了他堅強,他憑著自己舊時代冤獄的特殊經歷,成為了革命者擁戴的老人,他去監獄為犯人免費行醫,順便不時看望查爾斯,同時計劃著如何營救他的女婿。孩子們的無私關懷使他恢復了神智,而此刻,他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孩子們的幸福和這瘋狂的時代抗爭。終於,在他的精心安排下,查爾斯成為那一天審判的幾十個人中唯一一個無罪的人,當場釋放。

這是絕望之冬。正義的力量往往被仇恨所吞噬,革命換來的不是希望,而是無盡的絕望,真正使人類陷入苦難的不是制度、不是法律、不是政客、不是科技,而是亙古不變的醜惡人性。就在查爾斯被釋放的當晚,他再次被捕,舉報他的正是當地的雅各賓頭目德法爾日夫人。在法庭上,德法爾日夫人拿出了馬內特醫生在坐冤獄時寫下的血書,馬內特醫生在信中講述了自己的遭遇,並對陷害他的侯爵兩兄弟下了詛咒,發誓要讓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付出代價。於是,這就使得馬內特醫生同時成了本案的原告,突如其來的審判讓他的女婿徹底失去了生的希望。

我們無所不有。我們有從統治者那裡奪來的財產和土地,它只屬於人民,只要人民願意甚至可以一把大火燒燬整個國家;我們有和人民站在一起的公正的法官,他必須服從人民,只要人民願意甚至可以讓法官判自己死刑;我們有一座座此刻人滿為患的監獄,它是人民的遊樂場,只要人民願意甚至可以不經審判就用絞肉機把他們統統攪碎;我們有無比崇高的理想和覺悟,每個人必須服從革命,只要革命需要,馬內特醫生和露西小姐就必須大義滅親,親手將查爾斯推下地獄。

我們一無所有。美麗的靈魂正在消逝,正義的吶喊早已被浪潮淹沒,仇恨矇蔽了人們的心靈。革命的野火燒燬了房屋,燒燬了監獄,燒燬了宮廷,也燒燬了人心。德法爾日夫人原來竟是那位被侯爵弟弟霸佔的女人的妹妹,她的姐姐成為貴族的玩物,他的哥哥為了營救姐姐向侯爵弟弟(查爾斯的父親)發起決鬥,死在了他的劍下,結果他姐姐也被逼瘋,最後得病而死。這仇恨埋葬了二十年,此時此刻,報仇的時機來臨,這位革命女性要抓住這大快人心的機會斬草除根,她正在謀劃更可怕的計劃,在查爾斯被處決之後,她就會把露西和他們美麗可愛的女兒也一同送上斷頭臺,沒錯,現在是她的天下,她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她要用這權力為家人復仇。

我們都在直升天堂。在這絕望的時代,人心的善與惡被一種巨大的張力推到了兩極。就在查爾斯要被處決的前一天,西德尼卡頓(我們的英雄,隱藏男一號)找到自己的救贖之路,他用間諜的把柄打通的獄卒,用蒙汗藥迷暈了查爾斯,並和他換了身衣服,讓間諜將查爾斯送去那輛早已安排好的馬車,車裡是露西、小露西、馬內特醫生和他們的朋友,他們用卡頓的處境證明順利把查爾斯偷渡出了法國。我們的英雄卡頓踏上了死亡的旅途,與他一起面對死亡的還有一位無辜的女孩,女孩認出了他與查爾斯不同,他的英雄行為給了女孩莫大的勇氣,彷彿看到一位來自天堂的天使。最後一刻,女孩吻了卡頓,然後鍘刀落下,兩顆靈魂擁抱在一起升入天堂。

我們都在直下地獄。喪心病狂的德法爾日夫人親自前往露西的住所捉拿他們,而善良勇敢的英國保姆波西為了給露西小姐爭取時間,與她展開了激烈的搏鬥,最終波用西德法爾夫人日隨身攜帶的槍打死了德法爾日,一個被時代扭曲的靈魂終於下了地獄。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這是智慧的年代;這是愚蠢的年代!

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

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絕望之冬!

我們無所不有;我們一無所有!

我們都在直升天堂;我們都在直入地獄!

——《雙城記》開篇

故事結束,唏噓不已,在這動盪是歷史畫卷下,你看到了怎樣的時代?

歷史還在繼續,人性在歷史中迴圈往復,不禁讓我們思考何時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

沒錯,讓人們在作品裡看到自己並思考自己,這大概就是文豪們的力量吧。

雙城記讀後感3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

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西德尼卡爾頓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裡,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著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愛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物件,她的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洩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後,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手槍走火而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裡。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著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終於,他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接受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保持著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儘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著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雙城記讀後感4

十二歲前,我最喜歡的小說是《基督山伯爵》,沒有之一。躺在病床上的時候,我總要纏著父親給我講其中的故事,哪怕我都已經可以把他的話接下去了,我還是想聽。

埃德蒙唐代斯,一位年青的水手,因事業順利,愛情美滿,遭人妒忌並陷害,被投入死牢。歷經14年冤獄,他以超人的忍耐力和智慧掌握了在暗處生存的一切要領。成功越獄後,他化名為水手辛巴達和基督山伯爵,用神甫難友贈與的財富報恩與復仇。

這個故事驚豔了兩百年,同樣驚豔到了200多年後的我。像是一個傳奇的故事,卻又那般合情合理,多少人把自己帶入唐代斯這一角色中,感受愛恨情仇的交雜,感嘆錢財如山卻失去所愛的心痛,還有復仇報恩的快意,也有人因此看清了人性的美醜善惡。

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是一部不朽的世界大作。然而對於聞名世界的大仲馬,有無它,都不影響他文學大亨的地位。可是我卻格外感激這部不朽大作,因為它,是我幼年的記憶裡第一次看到了人們最真實卻最不願意承認的人性,美與醜。

十二歲以後,我看了《雙城記》,結局讓我落淚了。同樣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卻給了我更大的震撼!

在千篇一律的寫人民受迫害的時代小說裡,他卻天才般的看到了被迫害的貴族。

每一次革命,確實有很多人遭到不公的對待,畢竟時代在進步,過去的思想,習慣和人,有時會被蠻橫地改變。這些人,通常都是一些農民,工人,手無寸鐵的文人,無權無勢。

然而,這麼多次革命,有多少人想過那些因為革命失去權勢的貴族呢?他們揹負著家族的血債,哪怕一心向善,受到的依然是仇富的人無情的批判。

《基督山伯爵》不愧是世界名著,大仲馬也不愧為世界級文學大亨。然而這部小說,卻只是一個原本平凡的人在動盪的年代的傳奇,是大仲馬自己的一種浪漫主義,裡面是被剖開的最真實的人性。

《雙城記》卻是一個天才般的作家天才般的構想之作,它凝聚了一整個時代的真實面貌,無論是詳述的法國大革命,還是含蓄敘述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他看到的都是最底層的人民的艱苦。並以一個落魄性善的貴族的視野看一個不安的時代,真實而沉痛。卡爾頓為了得不到的愛情犧牲生命的結局,讓多少人忍不住落淚。這種愛與救贖遠遠比基督山伯爵裡復仇後的醒悟來的更透徹。並讓人相信,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依然有愛,有溫暖,有真情。血腥的背後,結束一切的,不是革命,不是復仇,沒有怨靈的喧鬧,只有愛。

所以我更喜歡《雙城記》,喜歡天才般的查爾斯狄更斯,因為比起用後半生來報恩和復仇的唐代斯,我更願意在寒風刺骨的年代,感受愛的溫暖。

雙城記讀後感5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

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西德尼·卡爾頓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裡,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著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愛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

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物件,她的憤怒之深是可

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洩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

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後,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手槍走火而

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

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裡。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著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終於,他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接受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保持著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儘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著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相關文章:

1.狄更斯長篇小說《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5篇

2.《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

3.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1000字3篇

4.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600字

5.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作文

6.大衛科波菲爾讀後感800字

7.關於《大衛科波菲爾》讀書筆記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