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橋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

為了更好的記錄我們讀書的內容,寫讀後感就是不錯的記錄方式,為了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將讀後感寫好,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橋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橋小說讀後感精選8篇

橋小說讀後感篇1

看完的時候心裡是堵著的,感覺有什麼東西卡在喉嚨眼裡有點難受,不知道怎麼說,也不知道該從哪裡說起,可能因為人是活的才會有這種感覺吧[咖啡]

曾經在電視上看到有人問:

“人為什麼要活著?”

最讓我有感觸的回答是“人不就是為了尋找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的理由而活著嗎?”

初閱不識文中戲,再看已是戲中人...

福貴活的一輩子都在和這個剛成立不久的中國一起成長,或許他的一生更是當時廣大貧苦農民的真實寫照,這一輩的人們經歷過太多風浪,看過太多世事變換,相信還會有許許多多個福貴活在這個世上,還會有許許多多的人生味道值得我們去仔細品嚐,有人說,老死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死法了,站在生命進化常理的角度看,這確實是件美好的事情了,儘管福貴在年輕時候如此放蕩不堪,卻總有些人的生命平淡無奇羨慕福貴這樣的生活,人活一世,總得過的精彩一點,沒有些起起落落,沒有些跌宕起伏日子總是索然無味,如果可以,希望自己也能來一次福貴這樣的人生,有過輕狂放縱,享過榮華富貴,經歷過生死的瞬間,嘗受過離別的痛楚....最後可以清楚的記得自己一生的過往,然後平常的講出自己的故事,原來也不過如此啊...

不是不會痛心,而是已經習慣,習慣了一個人承受,一個人懷念,一個人活著,活著活著就那樣了...

其實,人活著已經不易,你還能跟這個世界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人活著已經是幸福,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希望每一個生命都不要辜負自己活著的每一個日子,直到生命的盡頭[愛心]...

橋小說讀後感篇2

孔乙己是我很早就讀過的一篇文章,當時我還沒能琢磨透其中的意義,單純的覺得孔乙己很慘,但是當我現在再細細品讀之後,所感受到的就不僅僅是孔乙己悲慘的生活,更感受到了正是當時的社會塑造出了“孔乙己”,殺死了“孔乙己”。

孔乙己講述的是,在一家小酒館裡,孔乙己是唯一一名站著喝酒而穿長袖的人,他有一定的知識,品德良好,卻好吃懶做,經常被人嘲笑。最終他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裡,死去了。

這篇文章全文都給人強烈的思考,孔乙己他是一名學者,雖然他沒有考上秀才,但是他也有著學者的尊嚴,所以他堅持穿著他破破爛爛的長袖衣喝酒,不與短衣的人為伍,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失敗的學者,所以他也沒有臉面去坐著喝酒,於是他便成為了他人所嘲笑的,形單影隻的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這能說明很多事。一是當時人們的冷漠,對於他只有嘲笑而沒有關心,二是孔乙己這種性格就是被當時的社會所塑造出來的。反觀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人心依舊冷漠,估計放到現在,孔乙己依舊會被人所嘲笑的。魯迅先生所想要表達的事情在現在依舊不過時。我們應該對悲慘的人抱著關心的態度,而不是嘲笑他們。

“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汙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麼“君子固窮⑻”,什麼“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這段話給我的印象是最深的,因為這一段中,孔乙己被所有人嘲笑,而他自己那無力的辯解也無力迴天。孔乙己就是這麼一點點的被逼上絕路的,正如下文所說的“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麼過。”他並不是一個被大家所需要的人,他只是大家生活中的點綴。在當時,一個人的意義比現在要低得多,一個人死或生,對於別人或許沒有什麼影響。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容不得一般人生存,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

魯迅先生寫孔乙己這個人,難道只是為了告訴我們他的悲慘麼?當然不是,在那個年代,有無數的“孔乙己”遭受著同樣的命運,魯迅先生沒有能力拯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筆,向當時與現在的人們展示他們的生活,來改變當時的社會,讓現在的人不要忘記歷史。

讓我們為“孔乙己”默哀,向魯迅先生致敬。

橋小說讀後感篇3

這次的作文是寫外國名著的讀後感,我剛好看了霧都孤兒,對於裡面的事情,我真的很感動。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叫《霧都孤兒》,《霧都孤兒》這本書試一個大作家創作的,這個作家名叫狄更斯,《霧都孤兒》是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又名《奧利弗·退斯特》這本書的作者在書中寫到:本書的一個目的,就是追求無情的真實,這本書我反覆的讀了很多遍,才真正理解他。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書中的主人公叫奧利弗特維斯特。他出生在於濟貧院,剛出生不久,_媽就去世了,他過著艱苦的生活,他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_,他被當作一個物品似的,被人拋來拋去的,送來送去,但是他並沒有想_,而是堅強的,勇敢的活了下來,有一次,他誤入了強盜公司,小偷們想把他訓練成一個小偷,但他不願意作小偷,就逃了出來,這集的他才10歲,他寧願逃出,也不願意做一名小偷,他是一個多麼正義的孩子呀,面對生死關頭,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正義,他的正義和勇敢,恐怕我們誰也比不上他,他一個人經歷著這麼多的折磨,這麼多的這麼巨大的痛苦,但他還是堅持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的生活那麼苦,那麼我們這些生活在蜜罐裡的人抐?我們總是不滿足,總是在抱怨,可是他沒有來抱怨,我們有父母在,有健健康康的父母,但是我還一天跟我的爸媽吵架,有些失去雙親的人,就連跟自己的爸媽說一句話的機會還沒有,我想我應該好好反省下自己…

看了這本書,我深深的體會到:我真的很幸福。

橋小說讀後感篇4

高中歷史老師有一次提到《瓦爾登湖》這本書,說是一本好書,所以上了大學在賣書攤上看到時便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嗯,只是買了下來。直到要寫一篇讀後感或美文時,我才把他的包裝紙撕開。

這是一本寂寞的書,尤其是剛出版時,沒有人注意它,對之冷落、譏笑。但可能是現實生活太過複雜、繁冗,又或者是人們發現了它本身的價值,所以就變成了“整個世界閱讀和懷念的美國最好的書”,但它終究是一本寂寞的書,就像徐遲先生所說,在繁忙的白晝他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為之神往了。剛開始時我也覺得它只有無聊,瑣碎,甚至覺得這本書就是多餘的,但後來我被這本書深深地吸引,是否因為在今天喧囂和浮躁的社會裡,看到的只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爾虞我詐,看到的更多的是這個社會的冷漠,這本書讓我看到遠離一切紛繁複雜,給內心前所未有的平靜。

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28歲的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花費了28塊1毛2分5建了一個小木屋住了下來。他的“隱居”是不同於其他人的,因為他是主動的,是真正追求樸素生活的,他在那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你也許最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會讀不下去。”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

梭羅說“當我要求定做一件具體式樣的衣服的時候,女裁縫會鄭重的告訴我‘他們現在不做這個樣子的衣服了’,她絲毫沒有強調這個‘他們’就好像是在引用和命運三女神一樣的客觀權威的話,我發現很難得到我要求樣式的衣服,僅僅因為她不相信我說這話是當真的,不相信我這麼草率。”就好像流行是一種權威,使我不得不遵從,如果你穿了一件貌似“不流行”的衣服,人們就會大吃一驚,會嘲諷你的“過時”。這似乎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想法,穿戴已經上升到了具有藝術尊嚴的地位,這在梭羅看來是可笑的。

就人體來說,最大的必需品就是保暖,延緩生命的熱量。最聰明的人的生活,甚至比窮人過得還要簡單、樸素。按照智慧的要求,過一種簡樸,獨立,豁達大度與富有信心的生活,用梭羅的話來說他們才是更富有的人。

他用事實告訴我們,曾經堅持的物質要求是枷鎖,是對自由的放逐和對生命的浪費。生活越簡單,宇宙的規律也就越簡單。他主張弄清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些大自然慷慨提供給每一個人的需求;而不是以複雜的方式來解決簡單的問題,不以多餘的錢和精力去購買多餘的東西。適當降低生活的標準或追求,生活更得到滿足。要真正做到梭羅這樣是很難得,甚至在現在是不切實際的,難以實現的,但這種思想還是值得借鑑的。

愛默生說:“梭羅以全部的愛情將他的天才貢獻給他故鄉的田野與山水。”在瓦爾登湖畔,讀書、招待客人、種地、觀察野獸、摘野果……做他想要做的一切,在這裡他將最大的熱情投身於生活,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受世俗的羈絆。但這也讓很多人只能理解,卻不能接受。他的一個朋友這樣說他:“我愛亨利,但無法喜歡他,我絕不會想到挽著他的手臂,正如我決不會想去挽著一棵榆樹的枝子一樣。”

儘管我們不能放棄一切去尋找梭羅所追尋的“最簡單的生活”,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儘量去尋找最本真的東西,去尋找真正的“心靈故鄉”。

橋小說讀後感篇5

?戰爭與和平》故事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役為中間,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嚴重事件,包含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敗退等。經過對四大家庭以及安德烈、皮埃爾、娜塔莎在戰役與和平環境中的思維和舉動的描繪,展示了其時俄國社會的面貌。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是世界上簡直無人能與之比美的無窮作家。他的文學創作,不只數量眾多,並且體裁豐厚,被譽為19世紀俄羅斯社會日子的百科全書,象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俄羅斯社會日子的全部對立和無窮的社會變化。

假如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著敬重的心情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由於,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今日,當我完好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瞭解。

領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明顯、賦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毅力堅決,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踐活動能力,更側重於品德抱負的尋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厚,生氣勃勃,酷愛大自然,挨近公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性。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役中得到了訓練和生長,這幾個首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瞭解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蛻化的個性,也被光禿禿地描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役與和平年代裡的日子為情節頭緒,生動地展示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侵略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戎行敗退等一系列嚴重歷史事件,體現了兵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力,謳歌了俄國人同仇敵慨精力和公民力氣的無窮勝利。場面壯麗,構造明白,具有強烈時代感。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艱深而新鮮,但經過這次學習,我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開始的瞭解和學習願望。

橋小說讀後感篇6

"契訶夫有大量的中短篇小說和戲劇作品都在表現同一個主題:奴性和奴性產生的歷史根源和心理,契訶夫也許是俄羅斯第一位作家,認識到金錢、官職、權威和權力不過是奴役的外部原因,而奴役真正的工具是恐懼。"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契訶夫在日記中寫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像我們俄羅斯這樣,人們受到權威的如此壓制,俄羅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貶損,害怕自由……我們被奴顏婢膝和虛偽折磨得太慘了。”

與前人相比,契訶夫不僅在表現內容上有所不同,而且如俄羅斯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所言,他“創造了全新的書寫形式”。這首先體現在他改變了文學形象的塑造方法本身,他的小說以表現各種各樣的人物為主,但是他卻放棄了傳統的、細膩的肖像描寫,在他那裡最詳細的肖像描寫也沒有超過十幾行的,因此他的作品總的風格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代替肖像描寫的是比喻,是對服飾的典型細節的表現,如“套中人”別里科夫:在這裡作家詳細地描寫了主人公的物件,像套鞋、散眼鏡、帽子、各種小套子和房間的擺設,卻惟獨沒有面部描寫。

,契訶夫的創作雖然是以俄—國生活為背景,以誇張和諷刺的筆觸表現的是俄—國人的劣根性,但細細讀來,他的作品對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人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他鼓勵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尊嚴,要消滅精神奴役,追求平等、自由、勇敢和心靈的純潔。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契訶夫是“一個生活的藝術家……

他創作的價值在於,他的創作不僅讓任何一個俄—國人明白,感到貼切,而且讓每一個人明白並且感到貼切。這是主要的。”而這也就是契訶夫創作的真正意義和永恆價值。

橋小說讀後感篇7

橫須賀,雨,夜幕低垂。

為看英仙座流星雨,年幼的三兄妹深夜偷偷外出,孰料父母竟慘死家中。他們的童年隨之被剝奪,人生軌跡也徹底偏離常規。以流星之名,三兄妹立誓尋到凶手。

境遇多舛的三兄妹以欺詐為生,潛走於城市的灰色地帶,悲傷的回憶、酸楚的噩夢始終如影隨形。14年彈指一揮間,案件追訴時效將盡,他們的苦苦尋找忽然有了驚人的發現。然而,他們賭上一切的精心計劃,卻橫遭痛徹骨髓的.命運抉擇……

?流星之絆》出版於20__年,作品追問人性,多角度描繪日本社會百態,為作家風格多樣化的絕佳寫照,情感真摯動人,情節峰迴路轉,謎底獨出心杼,令人低迴不已。

同名電視劇勇奪收視率冠軍,並獲第59屆日劇學院獎6項大獎。

東野是我比較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結構嚴謹,行文流暢。

這部《流星之絆》作為推理小說來看,相比《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故事不夠精彩(沒有什麼特別令人拍案叫絕的推理或者正邪間智慧的博弈),邏輯略為牽強(警察為了錢而殺人)。

相比東野其他作品帶給人的絕望和壓抑,這部作品雖然過程讓人忐忑不安擔憂三兄妹的命運,但結局還算圓滿,所以使得這部小說成為了東野圭吾眾多結尾黑暗作品中較為獨特的一部,可以用溫情來形容這部小說的特色。

說到這裡推薦《單戀》,也是東野一部比較溫情的作品,關於性別認同障礙的邊緣人群。

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男人,也沒有絕對的女人。

橋小說讀後感篇8

?復活》是托爾斯泰的世界觀轉變以後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思想、宗教倫理和美學探索的總結性作品。它是以一個真實的案件為基礎構思而成的小說,表現了主人公的"心靈淨化"過程,同時揭露了沙皇專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質以及教會的醜惡罪行,是最全面、最充分反映托爾斯泰世界觀的終結作品。小說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刻畫入木三分。以託翁晚年爐火純青的老辣筆法,比其任何其他作品都更為深刻地反映了男性與女性在"靈與肉"之間的痛苦掙扎。這部史詩般的經典著作,被譽為"19世紀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

聶赫留道夫為什麼會從一個積極向上的青年成為以後不思進取的人,其中也有他的姐姐和他在大學時最好的朋友—曾經善良、講義氣的謝列寧最後都變成了惟利是圖的、庸俗的、不思進取的人。這不能不承認他們所處的環境對他們真的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處在一個黑暗,麻木不仁的上層社會,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漸漸的原來在他門身上的美好品質就退化了,消失了,而他們自己卻全然不知!

有句話說: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其實我並不認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因為人是主觀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雖然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也有"出淤泥而不染"。我覺得一個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們不得不重視環境在一個人的成長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在幼兒成長階段,環境的影響十分明顯:一個人的性格表現受家庭環境的影響而千差萬別。假如一個孩子所處家庭環境,父母經常發生爭吵,常常充斥著緊張與對抗,這樣他往往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封鎖起來,慢慢變得不愛與人交流,對任何人都缺乏足夠的信任,甚至孤立使他在個別時候遇到某些敏感問題時會採取對抗的心理,情感變化無常,不能自己,甚至有攻擊傾向,這是幼時情感受到壓抑的結果。聽起來好像有點可怕,但這裡我沒有一點誇大其詞的說法。這是有關專家研究的結果。

由此看來,一個良好的環境對自己的成長非常重要。舉個簡單的例子,你處於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中,大家之間互相關心,平等相待。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會很自然的影響到你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中,將來走向社會對待他人的態度中,這樣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產生良好的關係,有一個融洽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會養成好的性格。

後天的環境和條件對人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於個人而言,複雜一些的環境對人的鍛鍊可能會更大一些,我們從“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身,睏乏其身"也可以看出艱苦環境對有大成人的磨練。然而有時自己周圍的環境自己是無法選擇的,一個優越的環境如果利用好了,是一個人發展的優勢,若只是安逸於裡面,不思進取,那麼就會不知不覺地喪失自己的鬥志與追求,迷失自己。

人生常常是苦和樂同行,悲和喜攜手,挫折和順利與我們的相伴。環境鍛鍊人,環境塑造人。讓我們以微笑面對生活中的苦難,以微笑面對挫折。嚴酷的自然環境鍛鍊人的意志,增強人的體質。艱苦的環境鍛鍊人,它使人發憤,使人振奮,使人不得不調動起全部精力為生存和發展而鬥爭。其實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千萬別讓安逸的環境寵壞!舒適良好的環境應該成為我們成長進步的基石,在這樣的路上我們應該走的更快,而不是沉迷於路邊的風景,忘記自己前進的路還很長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