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四篇

《中國通史》的主編是劉曉菲,主要記載的是我國這五千年曆史中發生的一些大事件,你有寫過關於它的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四篇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1

今天我看了中國通史,雖然我看了,可是我真的不確定我看的是不是對的,不過,這不影響。我看的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到魏晉佛教。

一開始,他是從劉備託付給諸葛亮國家大事開始的,當時,魏國大敗蜀國,而諸葛亮又是當時的大臣,所以他要把蜀國的經濟重新恢復。所以他先要平定南方。南方一直有很多豪強乘著劉備去世來造反,可是蜀軍在諸葛亮的統帥下,很快就打敗了那些豪強。現在就只剩豪強的首領孟獲了。從此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最後,孟獲終於臣服諸葛亮了。現在沒有威脅了,諸葛亮決定發展經濟,所以他改進了鹽井,本來是戰亂時期,盛產鹽的屬國現在在戰亂時期根本沒有經濟來提取鹽,後來經過諸葛亮的改進,鹽井比以前的產量又高了。他還做了很多改變經濟的事情。改變了經濟,就又要去北伐了在此之前,他一共出徵了五次,只有一次打敗南方的時候成功了,其他事事都失敗了,所以他決定再北伐一次,可是這一次北伐卻成了他人生最後一場出征。司馬懿和他對戰的時候,還是採用原來的戰術,只是死守。諸葛亮,不管怎樣到曹營門前罵,結果司馬懿還是死守。這樣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呀,所以才重病了,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了。

諸葛亮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打了很多勝仗,可是最後也是因為擔心國家而病死了。

我只說了諸葛亮這一個段落,還有其他的幾個段落,但是我覺得諸葛亮這個我感觸最深。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2

我本次讀的書是《中國通史》。這本書把中國有記錄的歷史,從盤古開天地直到新中國成立,全部記載在內。看完這本書,我頗有感受。必須說的一點,是我收穫了很多很多知識。把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全部容納進取的一本書,讀完後能不收穫知識嗎?它記述了中國五千年來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狀況,描繪了中國古代各國家的興起、發展與衰落,記載了各種軍事謀略,讚頌了古代各國的英雄好漢,詠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詩人用自己的靈魂所書寫的詩歌,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或喜或悲的故事…這本書,無愧稱為“人類歷史比讀經典”。

它把中華上下五千年,寫的淋漓盡致。當然,讀完這本書後,我不止是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我還發現了,瞭解中國的歷史,對於語文來說,是多麼重要的。先來說平時應用最廣泛的成語吧。中國文學裡基本上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是來自於古代的一些事情。沒有這些事情,也就沒有現代豐富多彩的中文詞彙。我們要想充分了解一個成語的含義和用法,就必須知道它背後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去哪裡找呢?不用看別處,就在這本書裡。之後,再來談談對於背書的作用。看完了這本書,瞭解了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就能夠把那些平時背起來能煩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蘆一樣串起來。其實背作家作品,從某一方面來說,就像吃糖葫蘆一樣。零零散散的詩歌作品,就像裹著糖的山楂。

而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就像中間的那個棍。單獨吃糖裹山楂,的確挺好,但用棍子串起來,吃著就更方便了。看完這本書,把糖葫蘆串起來後,瞭解了作者寫詩寫文章的背景,就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他的感情,以及詩歌想表達的思想。有些詩歌,寫的是在那個時代能體會到,而現在我們無法體會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說對官場鬥爭的痛恨,戰爭中士兵報國的忠心,和家人與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為什麼寫詩,詩理解起來就會困難許多。中國的興衰成敗,五千年滄桑流變,自中華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勃興,仡今已有五千年。我們有過沉默,也有過輝煌;當然,也有過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們奮進,輝煌使我們自信,屈辱使我們清醒。

在我們古中國,有著無數的英雄。

說到秦始皇,無人不說他是一個暴君,但誰又能否認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統一了我們中國,是他修築了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他,建築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馬俑,也是他建築了規模巨集大的阿房宮。

這些事,在當時的百姓眼裡,是一個苦不堪言的結果,都認為他是暴君,而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裡,則是一個偉大的英雄。

遠古雖然已經逝去已久,而他們所創造的奇蹟卻留了下來,他們的事蹟都記在了人們的心裡。雖然他們可能當初並未意識到。

最後,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看這篇文章的人,尤其是同學,因為它是在太經典,太值得讀了。看完了後,無論是誰,都一定會有收穫的。希望你喜歡它。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3

在暑假裡,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國通史》的課外書,書裡面講的都是關於歷史方面的知識。我被書裡面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時期。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的是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個內容。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專門掌管修史的官員,受父親的影響,司馬遷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了司馬談的官職,並且牢記父親囑託,一定要完成史書。一次,因為司馬遷為一位將軍辯護,所以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酷刑。他幾次想血濺牆頭,了此殘生,但史記還沒完成,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就這樣,他忍辱負重,發憤寫作,整整用了13年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前無古人的著作《史記》。

讀到這裡,我被這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所感動。又想到了國家體操隊的隊員們,她們一個個在賽場做出優美、輕快、高難度的動作,可又有誰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諺語來說最合適不過了,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在讀完了司馬遷忍辱寫《史記》這篇文章,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漫長的人生途中,難免會有崎嶇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恆而不半途而廢的精神,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雲。

書籍《中國通史》讀後感範文4

《中國通史》一套共3冊,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冊主要講述的是古文明的開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漢的交替。說到此書,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們都是近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張蔭麟曾在《老子身後孔子百餘年之說》中,針對梁啟超對老子事蹟的考證提出了異議,是當時大為震動的一件事,並且得到了梁啟超的讚賞。他以史、學、才出眾知名,是文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國內外史學家對他的著作《中國史綱》評價甚高。讀他的書,會有一種“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嘆。呂思勉從小就學習寫讀史札記,5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足以說明他對歷史的熱愛與痴迷。30年代前期他開設了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文化史、社會史、民族史等課程。畢生致力於歷史的研究工作。蔣廷黻反對“治史書而非史學”的傳統方法,採用重綜合、重分析、重整體把握的新史學方法,並將其引入當時尚屬荒漠的近代史領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編著的《中國近代史》,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以學術的形式對國家前途、民族命運表達了關切,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我對他們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張蔭麟在序言中提到寫通史的根本在於應該判別史事的重要性,應該嚴格採用新異性、實效、文化價值、現狀淵源來闡述歷史。蔣廷黻認為研究並接受歷史,分析成敗,找出教訓,則是其根本。

讀完此書,感覺歷史的畫面在眼前一一浮現,太震撼了。就本書而言,按著歷史的程序如下:中華的立國是以漢族為中心,漢族大抵在黃河流域,其開化當推三皇五帝,即堯舜禹的禪讓。之後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興,雖然夏代迷信、專制但社會風氣質樸,人們的生活節儉。而興起於西方的商代王位繼承較為特殊,是長兄死後,傳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長兄之子。商代的物質文明比較發達表現在絲織、漁獵、畜牧、鑄銅技術。甲骨文是帶有影象性的文字,意義比現在的漢字更為詳細。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說盛行,而楚國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個敵人齊國。齊桓公的霸業之一就是南制荊楚,越國勾踐的臥薪嚐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子產對鄭國的革新整飭讓國家變得強大起來,孔子對他的評價是:“古之遺愛也”。或許因為子產是一個把經驗轉化成原理的實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書較大的篇幅敘述孔子所經歷的時世。而我恰中學時習得《論語》,對孔子有一定的瞭解。孔子丘,魯國人,字仲尼,後世尊稱為孔子。他性格剛毅,和藹中帶有嚴肅,不驕矜,謙虛守信,對晚輩尤為愛撫。注重人倫日用,有治國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負,教育是他的職業,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復古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順利,反而在教育上頗有成就。他提倡有教無類,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門下弟子頗多,大都成了魯國的人才。他以道德學說和人生理想教訓生徒。《論語》是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根據他的教訓記載下來的,是我國第一部語錄。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訂了《詩》的舊曲調。他曾受業於老子,隱退後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他是儒家的創始人,儒家思想對現世都有深遠的影響。他的人道精神和禮制精神即現在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義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經濟等其他方面後世也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本書也有很多比較有趣的知識。1.姓、氏的區別: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特殊的族號,謂之氏。2.夏、商、周綜錯團結為一大民族,自稱“華”,中華民國的“華”字起源於此。3.周是唯一一個封建社會。4.奴隸以家為單位,世襲罔替。貴族家庭中多妻是一個普遍現象,多因陪嫁人數之多。

本書很嚴謹,對於推測或沒有史實依據的會做出說明,對於史書來說很用心,值得學習。另外我想提個建議,書中引用的古文比較多,很難理解,如果有註解就好了。還有繁體字較多,很難查到,也做一下標註吧。在書後附錄上歷代紀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總之,《中國通史》帶給我的是比較認真、用事實、資料等嚴格考證的一本書,對於歷史類的書籍來說它是不錯的,值得細細品味閱讀,會學到很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