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7篇

優秀的心得體會是一種深層次的思考,通過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的反思,更好地規劃未來,心得體會是人生智慧的祕籍,使大家更加深邃的思考和內在的充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7篇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1

被通知去聽了一場關於科學做好“幼小銜接”的講座,報著嘗試的態度去聽,卻有了受益匪淺的感悟。教養孩子是一門學問,陪伴孩子更是一種修煉。成長,是雙向的!

記得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我激動地整夜無眠。第一次看她邁入幼兒園大門,我已在遠處泣不成聲。還記得當初的落寞,還記得當時的承諾。對於孩子的教育,我一直覺得好性格好習慣的培養要比成績單上的數字重要的多,雖然這與傳統觀念有些背道而馳,但是幼兒園期間我對孩子的要求就停留到此,嘗試過就好。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雖然我的要求沒有那麼高,但是經過幾年的幼兒園生活,孩子“回報”給我的卻是太多的驚喜和意外。

而今,即將進入國小,我的觀念有了稍微的改變。從之前性格的培養,到了現在自律的加強。我是一個自律性比較差的媽媽,一直以來都是隨心所欲的做所有的事情。在鍛鍊孩子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約束著自己。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指導。

關於困難:

講座中,老師提到幼小銜接過程中要注意三個適應:身體適應、社會適應、學習適應。回家後第一件事就做了一份近期的作息時間表,令我萬萬沒想到是,她把作息表很認真的貼到門上,非常認真的執行。這一點,令我感到萬分慚愧。社會適應能力我沒有太多的擔心,但是細節方面還是需要更好的把控。之前有培養孩子理財的經歷,卻因忙碌而夭折。講座結束後,又做了詳細的計劃並實施。彌補之前的不足,應該以堅持為前提。學習適應是我比較擔心的問題,前輩媽媽們都反應說現在國小作業都比較多,現在孩子偶爾寫字多了也會嚷著手疼。之前以為是為了逃避書寫,後來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孩子手腕的協調力量與手指協調力量沒有得到平衡發展,孩子寫字多了是會容易感覺手腕痛手指酸。這種痠痛就是手部肌肉群與手臂肌肉群負荷過大造成的。從幼兒園沒有作業過渡到國小的多門學科,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關於成長:

講座中,老師用“修煉”詮釋了這個版塊,這讓我不由想到了曾經看過的一本書《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裡面列舉了種種問題爸媽。之前看過之後特地拿出這本書和朋友們一起探討,對號入座,幾乎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或許也是現在家長都存在的一個通病。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學會放慢孩子的速度,用等待、堅守與信任的心來看待孩子,讓節奏慢下來,給孩子一個健康的生活節奏,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的飛翔,教與養,我們和孩子一起行走在成長的路上。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2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是幼兒園進入國小的第一步,幼小銜接這個重要的轉折點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可忽視。有效的幼小銜接必定是“以兒童為中心”的,引導兒童學會學習、提升問題解決與創新實踐能力,使孩子順利渡過幼兒園到國小生活的過渡期,為孩子的國小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鼓勵孩子上國小,激發他們的嚮往之情。

其實一般來說6歲左右的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都具備了上國小的條件,他們內心對於國小是非常向往的,他們會羨慕戴著紅領巾揹著書包上學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書包,新的鉛筆盒,新的衣服,時時刻刻都流露出對國小的`嚮往之情。

家長在這個時候要特別留意孩子的心理狀態,積極鼓勵孩子上國小,時常以鼓勵的口語激發他們對國小生活的嚮往之情,例如家長可以這樣說:“寶寶真棒,寶寶長大了要上國小了!”,讓孩子對於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充滿期待,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家長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國小的校園裡面逛一逛,走一走,讓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國小的校園和氛圍,見到校園裡的國小生,也可以趁機教育孩子,激勵他們:“以後你也會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樣,在國小的校園裡面認字,數數,學很多知識,你也會跟他們一樣聰明一樣棒!”

二、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在幼兒園裡面孩子過的是一種被照顧著的集體生活,幼兒園的老師整天都跟著,吃飯、穿衣服、繫鞋帶、上廁所,老師都會看護周到,及時給予幫助。但是進入國小後,則是相對獨立地生活,孩子必須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學會照顧自己,自己繫鞋帶、穿衣服、上廁所。這時候老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國小也有很多學生守則,學校規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學會集中注意力,學會自控能力。

作為家長,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寵孩子,什麼事情都替他們打理好,要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繫鞋帶、如廁,自己的玩具學習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家長們也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先引導他們,然後讓他們想辦法去解決。這是培養孩子獨立性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對於他們以後進入國小甚至是以後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家長不能隨時隨地看護陪伴著孩子。進入國小後,他們需要自己去處理他們遇到的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上的問題。

此外,家長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制定一些家庭的小規則和獎罰制度。這對於他們培養自控能力和良好的習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培養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

相對於幼兒園,國小生活更加獨立,自主和多變,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性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於他順利、成功地展開新的校園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效的幼小銜接不僅僅是大班下學期或者這學期內某一個月的目標,而應該是幼兒園三年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期的目標。培養孩子良好的溝通能力,家長們可以帶孩子多出去走走,多和陌生人見面,消除孩子對陌生人的畏怯心理。多讓孩子與不同年齡的孩子交往,讓孩子既可以跟大哥哥大姐姐溝通,也可以做比自己小的孩子的領導者,增強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在平時生活中,家長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一些見聞,誘導孩子也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心聲,分享自己的食物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還可以讓孩子邀請他們的小夥伴到家裡做客,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招待小夥伴。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3

xxxx年4月15日我們乘客車千里迢迢、一路奔波來到了四川成都,參加了有關“快樂玩,有效學—幼兒園遊戲與教學研討會”為期兩天的培訓活動。在這兩天的學習過程中,讓我瞭解了不少、學習了不少、懂得了不少;總之是感受頗深、受益匪淺。

通過各位專家的講座、培訓,引發了我在平時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其實,我們的孩子應該回歸到遊戲中,在遊戲中成長、學習。針對我園的教學實際情況,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問題一:對遊戲教學化、教學遊戲化的認識誤區;問題二:遊戲是幼兒自己的,應讓幼兒迴歸到遊戲中;問題三:正確認識教學與遊戲的關係。

一、遊戲教學化、教學遊戲化的理解及運用

遊戲教學化即強調遊戲的重要性,提醒我們關注遊戲;教學遊戲化即避免幼兒園教學的國小化傾向,關注幼兒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活動中發展個性。教學活動中可以運用本體性遊戲即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還可以運用手段性遊戲即體育遊戲、音樂遊戲、智力遊戲。在教學活動中,遊戲可以運用在開始部分,引起幼兒的注意力及興趣;遊戲還可以運用在高潮部分,讓幼兒加深體驗,幫助幼兒理解;遊戲也可以運用在結束部分,讓幼兒運用經驗,延伸拓展。總之,遊戲運用於教學活動的不同環節,其組織策略也不同。

二、遊戲與教學的關係及教師應具備的各種能力

遊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促進:發展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遊戲有具特殊的發展價值。遊戲與教學對兒童發展的效應:即未來效應與即時效應;潛在效應與顯在效應。教學讓幼兒直接獲得知識技能,遊戲讓幼兒變得聰明和智慧。遊戲的兩個特徵表現在:一是重過程輕結果,二是轉換替代。遊戲生成教學—遊戲中捕捉教學契機—不中斷遊戲。這時,教師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一是準確解讀幼兒遊戲行為所蘊含的發展水平;二是判斷課程目標與幼兒當前發展的可能性;三是支援幼兒行為意願前提下的引導機制。

三、當前教師在組織和指導遊戲時存在的問題和困惑

1、關於遊戲的時間

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自由遊戲時間不夠,但沒有時間可增加了。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因為按照教師的要求玩和按照自己的意願玩對幼兒發展的意義是不同的。保證一次連續遊戲時間,有助於提高幼兒的遊戲水平。

2、關於區角活動的性質

有了區角活動遊戲反而減少了,這是教師普片意識到的問題。為什麼區角活動不是遊戲呢?因為區角活動中的大量材料都有教師預設了特定的目標,規定了玩法,而幼兒對很多內容並不感興趣,常常需要教師引導著去選擇。教師的困惑是區角活動究竟應當如何定位,它是自發性遊戲還是個別化學習?區角活動應該是遊戲性的還是個別化學習性的?我的觀點應該倡導遊戲性的區角活動。

3、關於主題活動與遊戲的關係

大部分幼兒園都是以主題的形式來實施課程的。然而,如何通過有內在聯絡的各類活動來展開主題,可以反映教師對主題活動的不同理解,從而決定遊戲在主題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幼兒園開展主題活動的形式差異很大,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分科教學,那麼遊戲至多就是服務於某種特定教學目標的手段;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探索活動,那麼具有遊戲意義的自主探索和自發表現就會滲透在主題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與主題名稱相關的系列活動,那麼教師就會根據這些活動的需要組織不同形式的遊戲;如果教師把主題活動做成主題背景下的環境創設,那麼幼兒的美工建構活動就會佔據主題活動的主要過程。

無論我們怎麼理解遊戲,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遊戲是幼兒按自己的意願開展的活動,因此教師只需為幼兒提供遊戲的時間、空間與主題相關的某些材料。在幼兒園課程中體現“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理念,可以有兩種做法,一是模糊教學與遊戲的界限,是兩者融合互為生成;二是分清遊戲與教學的界限,是兩者並列,相對獨立。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4

今天有幸聆聽了薛威老師的專題講座,使我受益匪淺,現體會如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創造性遊戲它是幼兒主動的、創造性的反映生活的一種遊戲。以幼兒生活為原型,是學前期幼兒典型的,特有的遊戲。它包括角色遊戲,結構遊戲和表演遊戲。薛老師的講座裡還提到了傳統遊戲和主題創造性遊戲區別,傳統遊戲主題是教師制定的,是成人教出來的經驗,是根據教師的意願調控遊戲發展程序的,將幼兒納入教師有目的的遊戲計劃中幼兒被動遊戲。而主題創造性遊戲是幼兒自發生存與教師引導產生,在成人引導下通過幼兒調查、探究、模仿創造在生活中逐漸豐富積累,根據幼兒的需要按幼兒意願逐漸豐富,幼兒主動遊戲師幼共同發展。

其次,我們要知道創造性遊戲重點在“創造”,幼兒以自身生活經驗為原型,在此基礎上,融合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改造和再造,所以說創造性遊戲其實是再造的過程。創造性遊戲有利於兒童身體健康;有利於全面提高兒童的能力;有利於兒童意志品質的培養;有利於兒童個性的矯正與完善;有利於擴充套件兒童的視野,增加對社會的瞭解;有利於培養兒童的審美心理。

最後通過本次的專題講座,我對於創造性遊戲開展過程中易出現的誤區更加清晰,對於如何在創造性遊戲中更好發揮孩子的主動性和主體性有了新的見解。在今後的遊戲中,我會尊重幼兒,讓幼兒成為遊戲的主人。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5

通過本次直播學習,我學習到了很多有關創造性遊戲的知識。創造性遊戲是幼兒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種遊戲。幼兒園創造性遊戲包括:角色遊戲、結構遊戲、表演遊戲等。不同的遊戲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材料準備、場地佈置與指導策略上也各有不同。在幼兒遊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追隨幼兒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創設豐富的遊戲環境、提供適宜的遊戲材料,最大限度地為幼兒自主遊戲提供支援,滿足幼兒親歷體驗的需要。在幼兒園的創造性遊戲活動中,數師應該為每個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遊戲材料,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決定想玩什麼,怎麼玩,和誰玩,並與材料和玩伴積極互動。合理的遊戲材料的投放能夠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並保持活動的永續性。教師應不斷創造與兒童互動的材料,吸引兒童的注意力,激發幼兒遊戲的熱情,讓孩子與材料“對話”。隨著兒童年齡、需求和興趣的變化,考慮材料對兒童年齡的適宜性,為孩子們準備可供探索的遊戲材料,以使材料能夠滿足現階段的兒童發展的實際需要,促進兒童的發展。為小班的孩子提供同類型的.、數量多的玩具和類似於簡易拼圖的簡單智力玩具;為中班幼兒應準備各種型別的主題玩具及具有一定難度的智力玩具(如雪花插片等);為大班幼兒應準備多樣化、複雜化的各種玩具材料及具有一定難度的智力玩具(如棋類等)。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6

幼兒園和國小是兩個不同的教育階段,它們之間有著前千絲萬縷的聯絡,但同時又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習階段。從5日的研討會中,我感覺到了國小老師和幼兒園老師之間存在的“代溝”,正是這些“代溝”造成了幼小銜接中的諸多障礙,也致使我們走了許多的彎路。增加幼小之間的聯絡,吸收先進的教育觀念,明確幼小銜接正確的教育方向正是我們現階段所要急迫解決的問題。

一、幼小形式大不同

幼兒園和國小在內容和形式上存在有著諸多差異,從幼兒園進入國小,幼兒的學習和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1. 學習形式的差異。幼兒園教育主要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形式,在遊戲中幼兒可以無拘無束的模仿、學習,幼兒在遊戲的同時收穫知識。而國小教育以學習為主,孩子們要在課堂上認真地、系統地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完成各科作業,並要認真地遵守學校、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相對來說較為枯燥。

2. 課程內容的差異。幼兒園課程是綜合性的,將各領域內容有機整合起來,以主題方式呈現。而國小則要依據一定的培養目標和課程標準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德、智、體、美等全面、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各學科分科明確:語文、英語、數學、自然、體育與健身、唱遊、美術等,還有各類興趣活動和探究活動等。區別於幼兒園每班固定配備兩名教師,進行五大領域的教學活動,國小則各學科都有專門的教師傳授知識。

3. 學習方式的差異。從幼兒園到國小,不但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生活環境也隨之改變。在幼兒園,活動室佈置得五彩繽紛,桌椅可以移動,遊戲材料豐富多樣,有各種活動區、各類圖書、玩具,可供兒童自主遊戲、觀察、娛樂,活動的空間較大。而在國小,教室佈置比較單調,密密麻麻地排滿了桌椅,幾乎沒有活動的空間。幼兒的自由、活潑、自主的學習環境轉換成學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 在幼兒園,教師像母親一樣照顧幼兒的飲食、睡眠、冷暖、衛生等,與幼兒有相當多的個別交流。在國小,教師固然也會去照顧兒童的生活,與他們個別交流,但其主要 精力放在課堂教學、批改作業和班級管理上。

4. 行為要求的差異。在幼兒園,老師們雖然也很重視幼兒行為規範的要求,但紀律的約束度並沒有國小那麼高。孩子一旦上了國小,他們不僅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還要學習他雖不感興趣但又必須掌握的知識。因此兒童為了完成學習任務必須有較強的控制和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幼兒園是從尊重孩子角度出發,以孩子興趣點為重。所以,我們更側重對幼兒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 理解能力的培養,為幼兒跨入國小更能適應國小生活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

二、幼小銜接全方面

何為幼小銜接?孩子從幼兒園走向國小教育這個過程也就是幼小銜接。在這幼兒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該如何幫助幼兒實現兩個階段的平穩過渡呢?

1.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避免重知識準備,輕能力培養的片面教育觀,拒絕國小化教育傾向。根據幼小行為要求上的差異,教師應該為幼兒適應國小的學習模式而打下堅實基礎。幼兒園應當更加側重學習興趣,學習和生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培養。而幼兒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養,更能為幼兒跨入國小更能適應國小生活學習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以語言領域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一些活動中通過引導幼兒聽故事、兒歌、看圖書等使幼兒喜愛文學作品。同時,引導孩子對這些文學作品大膽提出質疑,激發幼兒積極動腦思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提高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不要放棄任何可以幫助幼兒閱讀的途徑,讓孩子之間相互學習,以互相帶教的方法一起閱讀,增加閱讀興趣。

2. 培養幼兒對國小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幼兒對國小生活的態度和情緒狀態,直接影響著幼兒入學後適應能力。所以,幼兒園階段應注意培養幼兒上國小的願望,激發幼兒對於國小生活的興趣和嚮往,從心底裡準備好成為一名國小生。從而在主觀上有配合做好幼小銜接的願望和行動。同時幼兒園應當讓幼兒有機會獲得對國小生活的積極情感體驗,可以和國小相互配合,開展參觀國小,聆聽國小課堂,嘗試成為一日國小生等等活動。

3. 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本次研討會中,我們接收到了許多國小老師的希望,老師們希望幼兒園更多的關注到幼兒的良好傾聽的習慣、正確的握筆姿勢、養成課前做好課堂準備的好習慣。是的,這些都是幼兒學習所需具備的良好習慣。幫助幼兒養成這些良好習慣,除了平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的提點和滲透外,我們還可以在教室中的區域角中創設模擬小課堂的情景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國小學習的知識經驗,促使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4.幫助家長轉變教育理念。許多幼兒的家長教育理念不正確,因擔心幼兒在國小跟不上班級學習進度,為孩子報了國小課程的興趣班。以至於幼兒因在進入國小後重復學習相同的知識內容而對學習喪失了專注力和興趣,對其一生的學習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許多教師都有被家長要求增加國小學習內容的要求,這時候老師應當進行耐心的解釋和疏導,幫助家長轉變錯誤的教育觀念。同時,為了解除家長的顧慮,幼兒園可以和國小相銜接,家長和國小教師相銜接,請國小教師為家長朋友開展一次座談會。幫助家長了解國小的學習環境,解除家長的顧慮。

幼小銜接,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密切聯絡,才能讓幼兒平穩過渡。雖然,幼兒園和國小的差異巨大,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幼兒擁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願在我們幼小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孩子們能順利的過渡到國小生活,從而快樂的學習成長!

幼兒園研討課心得體會篇7

一、因地制宜,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運動環境。

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小樂園,為讓孩子們的生活更精彩,戶外活動必須保證。首先,根據幼兒園戶外活動形式多樣的特點,決定戶外活動的裝置、器械、材料必須多樣化,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滿足孩子的實際需要。例如:我們利用廢舊紙箱做好了“坦克兵”,孩子們特別喜歡,而且鍛鍊了幼兒爬的能力。不一會兒大家又將它變成了捉迷藏的好工具,頓時場地上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看來器械不需要“多”,而是需要“精”,要能做到一物多用,並能充分體會孩子們的主動性,而這些恰恰靠的是老師們的聰明才智和對幼兒的正確引導。

其次,可以適當添置民間遊戲的器械。我們為孩子們的戶外運動準備了許多的民間自制材料:小木馬、鐵環、跳竹竿、摘果子等……同時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要,利用廢舊物品自制了不同功能的活動器械。如:小班孩子喜歡色彩鮮豔、可愛的玩具材料。我們為他們設計了烏龜殼、陽光隧道等。中、大班孩子好奇心重,喜歡新奇、刺激的遊戲活動。我們用報紙製作投擲的子彈、用奶粉罐做了小推車、喝完酸奶的瓶子也派上用場了……

再次,因地制宜,創設有趣的遊戲情景。操場的的大樹也成了孩子們的遊樂設施,大班的孩子比賽攀梯摘果子;還有的挑著水桶、推著獨輪車,運送著稻草,忙得不亦樂乎。不管是否真會找到寶藏,也不理誰摘的果子多,這些貼近生活的活動是讓孩子享受戶外活動的快樂過程。當遊戲設施與周圍環境相融合時,孩子們會以更自然更放鬆的狀態投入到遊戲中。

二、角色扮演,增加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開展戶外活動,一般以體育遊戲為主,根據天氣情況、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動靜交替原則,有時也在戶外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小的遊戲,如角色遊戲。這種遊戲型別可以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從而達到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如:我們開展的運動稻草比賽,在活動前我們給孩子們進行了喬裝打扮-——戴上草帽,拿上鐮刀,園裡的稻草地是他們的目的地,遊戲目的是讓孩子們練習翻、割、捆、搬、運的動作以及耐心。整個遊戲中,孩子們動作有模有樣,有的還把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成人的動作也用上了,有的孩子相互尋找夥伴,大家一起來幫忙,孩子對活動形式、過程很感興趣。通過遊戲不僅有助於孩子形成克服困難、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助於增強他們的團結友愛和集體榮譽感。

三、因人而異,引導孩子快樂遊戲

教師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透過孩子的行動去把握他們的內心,理解孩子獨特的感受方式,同時在整個遊戲活動中,教師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引導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富有童心的遊戲夥伴。對於膽小、不愛動的、或動作發展較為緩慢的孩子,應該鼓勵或請其他幼兒帶動他們一起活動,而不是去孤立他們,對於需要幫助的孩子,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不是全部包辦。

例如:孩子在平衡活動中,我們把梅花樁之間的間隔設計得有寬、有窄,能力強的孩子可以在寬的地方一跨而過,能力差的可以在窄的地方跨過而不會躊躇不前,讓每個孩子都能克服自己心裡的障礙,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同時,自己也加入了遊戲隊伍,玩得不亦樂乎。這樣不僅讓水平高低的孩子各有選擇,同時又照顧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起到了班級的均衡發展,達到了活動的最佳效果。

四、自由活動,給孩子更多的探索

在戶外自由活動中,老師除了有意識地組織一些遊戲活動外,還應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如組織幼兒自由活動時,可以與其他年齡段其他班級的幼兒一起玩,從而打破了年齡、班級的界限,擴大幼兒之間的接觸與交往,使孩子在活動中相互影響,共同進步。老師在孩子們活動時要認真關注孩子的情感、態度、積極性,既要引導又不要干預過多。也可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運動器械,自由結伴,讓孩子在快樂,有趣的環境中進行與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快樂。使兒童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讓孩子更好的去實踐和探索。同時老師應做好相應的活動記錄,並回班及時做好總結工作。

總之,我們應該做個有心人,使孩子從狹小的空間走出來,充分發揮戶外體育活動相對自由、自主、輕鬆愉快等優勢,孩子就能在積極主動的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

我們在自己的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學會不斷反思,以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去引導每一位孩子,和可愛的孩子們同成長,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