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格爾達的讀後感6篇

大家在讀完一本書籍後,一定要養成寫讀後感的習慣哦,我們在寫讀後感時要想立意深刻,首先就要將原文讀懂讀透才行,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格爾達的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格爾達的讀後感6篇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1

這是發生在法國的故事……

當時法國勢力很小,又常打敗仗,許多士兵因受傷而無法再打仗。但是,自從有了南丁格爾這個女護士幫士兵治療傷口,士兵的傷很快就治好了。南丁格爾是一位早被人們遺忘,但是對法國士兵貢獻很大的護士,她在很小的時候看見自己的國家這麼腐敗,國內的官員仍然過著奢侈的日子,而且還以為自己比英國還強。南丁格爾不喜歡這樣,所以她長大後走向當護士的路,寧可當護士,也不當貪官汙吏!

南丁格爾是一個責無旁貸且恪盡職守的護士。每天下午,她都會關心士兵,在士兵心中,她是一個白衣天使,醫術高明到有如華陀再世,她的關懷有如父母像春陽一般的恩情,許多士兵都對她讚不絕口。

後來,有一名修女跑來,要向她學醫術,南丁格爾便教她一些醫術。果然“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那位修女把南丁格爾所教的醫術學得已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她也不辱使命,也有如南丁格爾一樣,溫柔又親切、美麗又大方、認真又勤勞。

南丁格爾做事很認真,可惜的是她都沒有做大官,我覺得很莫名其妙,為什麼一個認真的人,都沒當大官呢?“關懷”最重要的是付出行動!各位老師、各位讀者、各位評審,再見嘍!也給我一點“得獎的關懷”,好嗎?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2

就在夜深人靜,一個提著油燈的和藹可親婦人輕聲細語地從每個病房匆匆走過。無論那些勇敢的病人醒著還是睡著,無論他們是面帶笑容,還是痛苦地呻吟。她都向每一個病人投去天使般的微笑。

她就是19世紀時的一位偉大女性,為生命而戰的女性——佛羅倫斯·南丁格爾。南丁格爾生於英國貴族家庭,在那時,護士被稱為一種卑微而貧窮的職業。然而,她並沒有因為身份的差異,而放棄自己的追求。

她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而動搖自己的決心,為了自己的理想隻身奔赴到了戰場。在730個日日夜夜裡,她給予了病人們心靈的慰藉,甚至讓病人們忘乎疼痛。南丁格爾對病人披肝瀝膽,她堅持與死神們對抗,爭奪著死神無權抹殺的生命。她在忙碌著,她使病人們在這冷酷無情的戰場中,看到了一團溫暖的火焰。

南丁格爾平易近人,不在乎她是貴族的身份。她走到哪裡,哪裡便有了歡笑,簡直像一位上帝派來拯救人們的天使。只要這位天使在,有限的生命中也可能創造奇蹟。

也許,這正是凡人難以想像的事實。正當南丁格爾沉沉睡去時,她仍孑然一生;當南丁格爾奮力拯救素不相識的病人時,這顆純潔的愛心促使著她這樣做。

醫生救死扶傷,而“白衣天使”時時刻刻給病人以歡樂。她們每天穿梭在聖潔的長廊裡奔走於患者的病床間。時而如同熾熱的火焰,時而又輕盈的似一朵白雲。她們就是一名普通的護士。那愛比慈祥更偉大,比熱戀的情懷更寬廣熾熱。

作為一名普通的護士,她們是平凡的而偉大的。要的就是她們頑強的信念。保護生命促進健康造福於人民是我們永遠的驕傲!

南丁格爾的精神永垂不朽,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3

其實在《米格爾街》這本書裡面,這些人的結局都是很淒涼的。要不是成了社會最底層,就是離開特立尼達島,去了委內瑞拉。因為文中多次提到委內瑞拉這個國家,所以我特意去查了一下這是個怎樣的國家:狂熱崇拜美女、治安非常混亂,據說搶劫,綁架,殺人,已經是家常便飯了。那麼米格爾街人是無地可去了,才去委內瑞拉的麼?而我從書中得知的坐落在特島首府西班牙港的那條米格爾街,感覺也不怎麼文明。說不文明,倒不如說是和外界脫軌了,僅存著那麼一點點微弱的意識。而且自我感覺異常良好,當一個清潔工,開個垃圾車,穿著西裝革履就說明很富有,其實內心還是那麼貧瘠,永遠生活在自己所幻想而構成的美好生活中。他們生活在生活最底層,卻還是有很多理由可以開心地活著,但我一點也不羨慕。他們的追求及其低俗,更是對自己做的事毫不後悔,似乎失去了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

這些病態的人性與當時的社會事件有一定關係,他們為什麼叫西班牙港,因為他們是被西班牙殖民的國家。從中我們可以見微知著,這個社會中被殖民主義人民的生活就是這樣自我麻醉,毫無生氣的。而對這些人來說,活著似乎也只是為了給自己找點事兒,找點樂子。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樣的社會中麼?為什麼被殖民的人們都活得如此扭曲?是長期的壓迫感?

那麼再來談談殖民這個話題吧。通俗地說,殖民到底好不好?回答:雖然可以促進文化經濟交流,但是給殖民國和被殖民地都帶來了不少的損失,對於被殖民國家,通常會受到殺戮和壓迫,這種傷害有情感層面的,更多的還是經濟上的。而這種破壞力的大小取決於殖民國的方式。從各種資源中瞭解到,西班牙的殖民是所有殖民運動中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海外殖民的目的是單純的對於黃金白銀等稀有金屬的渴求。西班牙人採取的是強硬地,暴力的方式,採取軍事打擊屠殺,毀滅當地宗教文化,強制推行天主教等方式進行殖民,這種行為對美洲原住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米格爾街的人們得到了一些小利益,卻不知人性正在逐漸被麻痺。 從廣義相對論中簡單的說:“由扭曲所造成的矛盾衝突,正是這個世界發展動力的來源。所以扭曲的世界才是正確的世界”可以說我並不很理解,所以我很想加幾個字,“外人看來扭曲的世界是自己認為正確的世界,而自己一無所知”。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4

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1770-1831)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卓越代表,在近代哲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18世紀末,法國爆發了震動全歐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對德國影響非常之大,它迫使德國各部(包括普魯士在內)的統治階級不得不進行某些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但是,軟弱無能的德國資產階級根本沒有力量用革命的手段從封建主手裡奪取政權。德國國家政權仍然保持在貴族手中。當法國的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的革命行動愈趨激烈,鬥爭規模愈益擴大的時候,害怕人民更甚於害怕封建勢力的怯懦的德國資產階級,立即嚇得匍匐於普魯士國王的座下,和封建貴族妥協,反對法國革命和本國人民革命了。這時的德國資產階級固然對封建勢力有些不滿,在政治上、經濟上有一定程度的進步耍求。但是,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對革命對人民群眾的畏懼和憎恨,對封建勢力、地主貴族的屈從和妥協,卻使得它變成一個愈來愈反動的階級了。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資產階級所走的道路,就只能是一種在貴族、封建主領導下,由君主政權實行的從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地主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經濟,農民更加痛苦。

黑格爾的哲學就是這種處於特殊矛盾地位的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德國資產階級的兩面性,進步和反動相互交織的特徵,在黑格爾哲學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義體系和辯證方法的矛盾。

黑格爾誕生在斯圖加特的一個高階官吏的家庭,曾在圖平根大學讀書。大學畢業後,黑格爾當過幾年家庭教師,在班堡做過報紙編輯,在紐綸堡做過中學校長,後來做了海得堡大學教授。1818年應普魯士政府的聘請祖任了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黑格爾成了普魯士王國的官方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高踞著普魯士王國國家哲學的地位黑格爾對普魯士君主國家極盡其吹捧頌揚之能事,說“國家存在就是神在世界上的莊嚴的行進”,在普魯士國家中自由已經實現,理性已成為現實,因此,他認為普魯士君主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是最好的制度,應該永世長存。他認為貴族是社會上第一等級,國家政權應該交給貴族管理。

黑格爾又是私有財產的辯護者,他認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是合理的,法權應當保護市民社會的私有制。他認為資產階級可以參加國家管理,但是有限制的。

黑格爾一方面擁護資產階級的私有財產,容許資產階級參加國家管理;另一方面又維護等級制度,把貴族看做國家的第一等級,反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正如馬克思說的:“黑格爾希望有中世紀的等級制度,但是要具有現代立法權的意義;他希望有現代的立法權,但是要披上中世紀等級制度的外衣。這是最壞的一種混合主義”。(《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一卷864頁)黑格爾的這種看法不僅反映了他在社會政治觀點上的矛盾,也是他的哲學思想上的矛盾的社會根源。

黑格爾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黑格爾認為有一種永恆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現象的基礎。一切現實事物都是從世界精神派生出來的。他把這種世界精神叫做“絕對精神”或“絕對觀念”。黑格爾所說的“絕對觀念”,“絕對精種”不是別的,不過是把人由客觀現實中抽象得來的概念從人的頭腦中獨立出來,加以吹脹、誇大,變成脫離物質的神聖的絕對物。

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處於運動、發展之中的。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可分為三個基本階段,即邏輯階段,自然階段和精神階段。最初,“絕對精神”完全處在自身之中,以純粹抽象概念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邏輯的發展;然後,它

使自己“異化”,即向外轉化為與自己不同的物質性的東西——自然界,在這個階段上,“絕對精神”沒有意識到自己;最後,“絕對精神”在人的身上達到了自我意識,於是它就擺脫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來的形式——精種的形式。因此,“絕對精神”的發展,就是“絕對精神”自己認識自己的過程。黑格爾哲學的整個體系也就是按照“絕對精神”的發展階段而分為三個部分:“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

由上可見,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象宗教上的“上帝”一樣,是世界萬物的創造主,實際上,它就是用哲學語言來稱呼的“上帝”。費爾巴哈曾說黑格爾哲學是“理性化了的神學”,這是完全正確的。

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是他哲學的保守的反動的一面;不過在他的唯心主義哲學中,也貫穿著一種極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辯證法。黑格爾哲學之所以有辯證法這一重大成就,不僅是因為它反映了德國資產階級的進步要求,而且也由於黑格爾擁有的自然科學材料比他的前輩要多得多。

從18世紀下半葉開始,自然科學上的許多新成就,不斷地衝擊著舊的形而上學的世界觀。康德和拉普拉斯關於大體形成的星雲學說在形而上學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隨後地質學、胚胎學、動植物生理學,拉馬克和哥德的進化思想,無不向人們表明:事物是運動變化的。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5

“南丁格爾”,從我們踏入護校的那天起就已熟悉了她的名字,學習了她用一生精力開創護理事業,獻身護理事業的感人事蹟。今天詳讀了南丁格爾小傳後,我的心靈再次受到震撼,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動了。

南丁格爾出身於名門望族,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多國語言,並有豐富的歷史、數學、哲學等知識,接觸的都是社會名流,她本該選擇優越的生活,活躍在上層社會的圈子裡,但她沒有,她對養尊處優的生活並不覺得快樂,而是對慈善事業特別感興趣,她從少年時期就懷著這種服務人類的自我信念和堅實的濟世行善的意志。

她選擇了護理事業,要當一名護士,這在當時是令她的家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當地醫院的狀況是破陋不堪,環境惡劣,護士形象是粗陋老化的女人,既愚昧又無知,更不可能執行醫療任務,而她就想從事這個職業,就想改變醫院的面貌。為此,她決定獨身,她決心以獻身護理事業為己任,這在當時是個多麼了不起的決定!

1854——1856年,她率領38名護士奔赴克里米亞戰場,在那髒亂的戰地醫院裡,她積極改革,改造醫院環境,改善傷兵伙食,開展戰地救護,在她的努力下,英國傷兵在前線的死亡率由50%降到2.2%。這項成就使英國朝野大為振奮,她的名字在前線廣為傳頌。在前線醫院裡,她每天無視風雨寒冷,必然手提一盞油燈,沿著崎嶇的小路,在4英里之遙的營區裡一間病房一間病房地探視傷病員,給予全心全意的安慰與關愛,“提燈女神”也就成了她的代名詞。

戰爭結束後,她仍致力於醫院護理工作的管理,並創辦了護士學校,培養專業護士,著書立說,她的許多著作都當作了教科書,培養了一大批護理人才,南丁格爾也被公認為是現代護理事業的鼻祖。

如今,一百多年過去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護理工作者接過南丁格爾手中的小油燈,繼續這份偉大而富於奉獻精神的事業。

讀過南丁格爾小傳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在我國護理事業起步較晚,護士大多是中專學歷,長期從屬於醫療,被動地執行醫囑,工作沒有主動性,以致人們對護士工作沒有正確認識,認為護士是侍奉人的工作,總是低人一等,而從事護士職業的這個群體大多數沒有積極進取精神,認為自己只是個小護士,沒有成就感,沒有太大的出息,這些因素導致了人們和護士自己對職業的偏見。殊不知,一百多年前,我們的護理事業創始人能夠拋棄世俗偏見,成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性,從而也倍受人們的尊敬與愛戴。護理工作原本就是個崇高的職業,她需要護理工作者無私的奉獻,真摯的愛心,豐厚的知識方能樹立起職業形象,而我們是否缺少了什麼呢?

正是因為有了無數個南丁格爾式的優秀護理工作者,才有瞭如今蓬勃發展的護理事業,我們接過前輩手中的聖火,繼續從事著她所從事的事業的時候,是否更應該繼承她那份對事業執著追求,對病人極富愛心,對工作潛心鑽研的精神呢?

讀過南丁小傳,令人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感動於她的偉大創舉,感動於她為事業獻身的精神。她,永遠是我們心中的女神,她手中那盞永不熄滅的提燈永遠照耀著我們,沿著南丁格爾的足跡繼續走下去。

格爾達的讀後感篇6

在我從某女人手裡接過《米格爾街》之前,我對這本書和它的作者一無所知。說真的,當時還有點納悶:就這麼一本簡單的小說,值得她旅途輾轉揹回來給我看完,年後再揹回去嗎? 孤陋寡聞惹的禍啊。

沒有前言沒有譯者序沒有名家推薦語沒有後記,拿在手上它好像更陌生了。可是當我開始讀它的第一個故事《鮑嘉》時,濃郁的生活氣息,輕淡又詩意的筆調,幽默而傷感的情緒,一下子抓住了我,真想丟下手頭所有的事,一氣讀完啊--要知道現在能讓我欲罷不能的書不多了。

這是由17個短篇小說組成的一本書,每一篇都是獨立的寫一個小人物和他的故事,雖然這些個故事互相沒有什麼聯絡,但是這些人卻同時出現在多個故事中,最終組成了米格爾大街上的眾生相。平實樸素的寫法,幾句簡單的對話,小小的動作,一幅白描式的人物畫卷就傳神地出現了,米格爾街上各色人等一個個面目逐一清晰起來,形成一個底層社會。他們中有瘋子,詩人,智者,小丑,弱者,浪蕩的母親,為愛放棄優裕生活的女子。而且他們都有這樣那樣的怪癖:“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瘋子”曼曼,頻頻參加議員競選;“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他們編織著生活謊言,並藉此微茫的希望或生存的本能而活著,勉力出演一出出生活的悲喜劇,直到大幕合攏的那一天。

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好看好讀,但並不代表它的意義淺顯,事實上,每個小人物的命運背後都有耐人尋味的啟悟。注意到17個人物故事裡,只寫到兩個女人,“母性的本能”和“只是為了愛、愛、愛”。生的8個孩子有7個父親的勞拉,知道自己的女兒走了自己的老路時傾瀉全部痛苦的大哭令人窒息;“職業選擇”中的伊萊亞斯在命運面前一再放低自己的底線讀來令人心疼,印象最特別是詩人b華滋華斯,他一個月寫一行詩,夢想著寫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篇;他以唱克里普索小調為生;他告訴“我”他曾經與一個姑娘相愛,但姑娘和他們的孩子一起死去。但是,臨死之前,詩人說:“很好,現在聽我講,以前我給你講過一個關於少年詩人和女詩人的故事,你還記得嗎?那不是真事,是我編出來的。還有那些什麼作詩和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也是假的。你說這是不是你聽過的最好笑的事情?” 他的聲音中斷了。我離開了小房子,跑回家,大哭了起來。像詩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哭。

悲傷的詩人推翻了他在一個孩子心中的認知,並且不經意間種下了詩人的憂鬱的種子。

奈保爾是印度移民,在英國長大,他生長在一個貧民窟裡,就是米格爾街。這是他的成名作,我想,當奈保爾沿著時光遂道溯洄到米格爾街,回憶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時,他是超脫的,也是投入的,他不悲傷,他有的是無盡的悲憫。

明天這本書就要交還給它的主人了,今天,我又拿起它,花了一個白天的時間,把它重讀了一遍,就像面對一位過完年就要出去打拼的朋友,當別離來到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找一個安靜而不被打擾的地方,再做一次傾心的交談。

標籤:讀後感 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