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8篇

通過讀後感,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文字背後的內涵,我們的內心常被書中情感所觸動,留下讀後感,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蘇軾的詩後讀後感8篇,感謝您的參閱。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8篇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1

無豐五年(1082年),此時已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蘇軾在黃州身處八百孤寒的處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卻仍然能保持自己樂觀的人生態度。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春日,蘇軾和友人一起出去郊遊採風,誰知天氣驟變,自己身邊的人個個忙著躲雨,惟獨詩人自己仍然能樂觀的在雨中吟詠,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b&b一曲《定風波》就這樣自然而然的從詩人口中脫穎而出。

詞的上片寫了詩人冒雨徐行時的心境。首句寫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表示意態安閒,在這裡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著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竹杖芒鞋三句並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麼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並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本是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並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鬆。詞人想,只要懷著輕鬆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麼,有什麼可怕的呢?詞的下片寫雨晴後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風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溼而並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回首三句複道心中事,含蘊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結句透過一層來寫,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蘇軾詩歌的典型風格——坡仙化境的很好體現。所謂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摯、迫切、執著之後,忽然能夠迴轉、放開。在此詞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瀟灑鎮靜中不免帶些抗爭之心,也仍是另一種形式的執;也無風雨也無晴,則是對之的昇華。 讀了蘇軾的這首詞,讓我突然之間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風雨,只要我們能坦然面對,這些又能算什麼呢。這無時不刻的給了我們後人很多的啟發和感想。我感覺我在讀的不是一首詩,而是在讀一個人,一個擁有曠達的胸懷、開朗的性格以及超脫的人生觀的勇者。 蘇軾這一生命途多舛,他屢遇艱危卻不悔,身處逆境而泰然,但內心深處的感傷卻總是難以排遣。這種感傷有時很濃,有時又很淡,並常常隱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聲的背後。這首定風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寫照,也是我們後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他面對生活是那樣的坦蕩不拘,那樣的鎮定自若。我想這樣使我們平常人很難做到的,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遇到一點小困難,或者小的挫折,就乾脆認命了,就這樣跪倒在命運的裙襬低下。這又使我想起了一首周杰倫自導自演的歌曲《稻香》中的歌詞:不要那麼容易就放棄就像我說的,追不到的夢想換個夢不就得了,為自己的人生鮮豔上色&b&b這首歌主題和定風波十分相似,都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他還或者,就應該活出自己的態度,活出自己的精彩,哪怕生命中充滿了狂風暴雨,哪怕命運女神對你的種種不公,只要你能堅強的活下去,那你這一生來到這個世界上,也是值了!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2

今年寒假,奉老師之命買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沒想到自己卻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

首先,林先生在文中向我們先介紹了東坡的家世,對他影響比較大的應該是他的母親程氏,他小時讀完《範滂傳》,東坡抬頭望了望母親,問道:“媽,我長大之後若做範滂這樣人,您願不願意?”母親回答道:“你若能做範滂,難道我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嗎?”。他母親從小就給他進行好的道德薰陶,也是以後成長成才的一大要素。

接著介紹了他的學習經歷,他從小就展露出他的超於常人的才氣,但這一點也沒妨礙他的努力。蘇東坡讀書時就將經史詩文、經典古籍都背的滾瓜爛熟,這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因為每當他向皇帝進諫或替皇帝草擬聖旨之際,或在引用歷史往例之時,他決不會毫無頭緒。蘇東坡的學習經歷也告訴我們天才也需要勤奮學習,也需要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蘇東坡傳》裡不只是介紹了蘇東坡其人還介紹了與他最相關的三蘇其他兩人,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父親蘇洵天性沉默寡言,氣質謹嚴,思想獨立,性格古怪,自然不是與人易於相處的人。再一個就是弟弟蘇轍,蘇轍的性格與他哥哥不太一樣,他的性格是恬靜冷淡,穩健而實際,因此也比他哥哥在官場上得意些。寫完三蘇,又要說說蘇軾的妻子,他的第一任妻子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所以蘇東坡則事事多聽從妻子,她是一個妻子,也更像一個聰明的管家,睿智的伴侶。不幸的事她英年早逝,這讓蘇東坡很是難過,曾專門寫過一個詞紀念她,這就是與賀鑄的悼亡詞並稱為悼亡詞雙絕。文中給我們重點介紹了東坡在官場的幾次沉浮。蘇東坡,他既反對王安石比較急進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而是主張穩健行事,凡事皆從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實際效果出發,不去阿附迎合,不為“新法”或“舊制”所囿,因而在新舊兩黨間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蘇東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渦之中,但是他卻風光霽月,高高超越於蠅營狗苟的政治勾當之上。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至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幽默的他在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熱愛生活的他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許多軼事。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傳給後世“東坡肉”、“東坡壺”等。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多愁善感的他在《江城子》一詞中,“十年生死兩茫茫”,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正直的他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保持“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文章一樣千載有餘情!經萬古流不盡!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讓我們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3

五年級下學期,我閱讀了講述了蘇軾一生經歷的一本書——《蘇軾傳》,我瞭解了這個大文豪的特點與生平經歷。

我特別喜歡蘇軾的文章,即使他過上了農家的生活,也下肯放下手中的筆。我尤其欣賞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將赤壁之戰刻畫得淋漓盡致,描繪出周瑜容貌俊美與智慧。

令我讚不絕口的不只蘇軾流芳百世的詞,也有蘇軾廣為人知的詩。我比較喜歡《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喜歡蘇軾的另一面——美食。他是一位美食家,但吃飯之際總不忘禮儀——只吃眼前菜。有一次,蘇軾的朋友來他家吃飯,蘇軾的妻子王弗在他的位置對面放了一盤蘇軾最愛吃的兔肉絲,蘇軾只顧吃眼前菜,完全沒有注意到餐桌上有兔肉絲。在黃州,蘇軾還做了“東坡羹“,還附一首《東坡羹頌》,深受大家喜愛。這位美食家做的東坡肉更是享譽千載的名餚,在《豬肉頌》中,他寫道:“淨洗鍋,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黃州還盛產鮮魚,蘇軾摸索出一和烹調法,常常請朋友品嚐魚羹。

蘇軾還有許多特點,這本好書中都提到了。我讀《蘇軾傳》知道了許許多多蘇軾的人情世故,讓我們從這本“蘇軾寶典”中發掘更多的知識吧!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4

世人都說蘇軾曠達、豪放,這一點我無可否認,說蘇軾是繼李白之後最豪放的人了。但是蘇軾也畢竟不如李白,因為李白是純道教的思想,他的詩才會有綺麗譎詭的美感,他崇尚道教又嘲笑秦始皇追求不死,“尚採不死藥,茫然使心衷……但見之泉下,金棺葬寒灰”於是從精神上追求永遠不朽,永遠成仙,永遠解脫,而道教的始祖是戰國的道家,他們主張“無為”,李白便不再屑於從政,揚長於名山之間,飄逸於大川之上,就連死,也是被淹死在月下。蘇軾就沒有那麼幸運,他的家庭背景和天賦決定了他要在仕途上打滾,從來沒有人想過,被天賦所操縱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這種問題就類似於從未有人想過“我”看地見,聽得見是好是壞?蘇東坡自己也沒想過,因為他有太多的天賦,他對政治很有主見;他寫文章行雲如水,才思敏捷,他學識淵博,他很幽默……常人難得有一樣天賦卻容易被埋沒,尤如一顆閃閃發光的鑽石被放在眾多發光的鑽石中間。其實每一項能力都是天賦,常人總覺得“個個都出類拔萃,便沒有出類拔萃”了,於是天賦也就是這樣被越看越扁,但凡有腦子的人都會覺得有才能有個性,即使是在一群天才中,也不會埋沒了自己,這也是同樣的道理,蘇軾便是很有腦子的,他的天賜樣樣得到很好的表現,光憑這一點,王安石就該好好反省自己。其實,蘇軾的曠達、灑脫,不來自於道教,自然山水是給他一些啟發,便更多的是來自於幽默,他真的很有幽默的天分,而他幽默的天分卻又來自於他用博學,拿一肚子的學識開玩笑,足夠看出此人是多麼聰明。

他幽默說明很關於思考,他很善於把腦子裡儲存的知識玩弄,說明他善於用思考處理知識,這樣的人難道不聰明嗎?這樣的聰明能換到呆貴的笑聲,難道不曠達嗎?蘇軾像雜技藝人一樣玩著自己的天賦,別人只能在一旁羨慕,很多東西都是必有因果的,蘇軾的曠達,絕非只是哈哈大笑,對自己的遭遇孰視無睹,他有這麼多的天分,他能熟練地操弄這些天分來應對各種變故,因此他的曠達中還多有一樣。否則,他怎麼有自信“西北望射天狼”,否則,他怎麼會在沉浮的仕途中從不絕望,人們都說是,這可絕不是樂觀那麼簡單,任何人都可擁有樂觀,但不是任何人都敢擁有自信。伏爾泰被流放後,他靠自己的腦子買票中獎回國;李敖被關進監獄,天天鍛鍊身體,思考人生,併為女兒寫了一部簡明世界史;周文王被囚在美里,研究八卦,演成64爻,窮探天下之理,還創作了《拘幽操》蘇軾有了自信,便覺得世上並沒有值得擔心的,人的境界便於更上了一層,所見之事見比他人更遠,這是“曠”,所想之事比他人更開,這是“達”。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5

平凡的人對於“光芒夜半驚鬼神”的天才總是有種不可名狀的畏懼,如徐渭、如梵高。但對於性情平易近人,骨子裡流淌著溫和謙恭血液的天才,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和親切感,比如蘇東坡。

蘇東坡是樸實的中國百姓腦海裡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體。他實實在在就那麼人人眼、他輕輕鬆鬆就能夠暖人心。他滿足了我們對中國文人的所有幻想。

頂著一副粗獷老農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讓人看得太舒服。一脈浩然之氣用盡,不只為自己,還將那福音傳給大江南北的百姓。一聲“如蠅在食,吐之方快”,可見他清狂而非輕狂。一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愛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那蒼茫天地之間如同一株小草——在奮力鑽出黑暗的夾縫之後、在見到慘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堅定之心相信光明,從此長成一棵參天大樹。鬱鬱蔥蔥,屹立不倒。滄桑筆直的樹幹是他的獨善其身,伸展而開的綠冠是他的兼濟天下。幾十年人生跌宕,風風雨雨使得他從肉體到心靈,都變成一個不能被輕易傷害擊敗的人。中國文人敏感脆弱的靈魂,在他這裡去掉了多愁與傷懷、抑鬱和不安,只留下一種叫“看得開”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懷。

走近蘇東坡,從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開始。這種生活不同於陶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淨,也沒有劉禹錫“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麼“高水平”。蘇東坡是和誰都玩得來。他可與三教九流為伍,並且從不失那顆赤子之心。這不僅是一種本領、一種生活,更是一種活法!在他眼裡,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寬容之泉早就將政敵帶給他的不愉快全部帶走。因為知愛,因為懂愛,更因為有愛,他成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個。這種活法是他受人歡迎的原因,是他心靈幸福的祕訣,也是他留給這略顯蒼白的人間巨大的精神財富。

感悟蘇東坡,從他那一句“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開始。一個人能對浩然之氣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該精神必定貫穿他人生始末。蘇東坡正是如此。從朝廷上的當仁不讓,到貶謫為地方官的身體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績無一不透露著那不謀私利,一心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場中,諸多不由己。卻因為有那股浩然之氣,他把決心下得更徹底,他把脊樑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風,吹散了所到之處的汙濁之氣。

想起蘇東坡,腦海裡總是浮現出一個大腹微便便,體態微寬的形象,讓人安心讓人貼心。他身上沒有“文人相輕”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溫溫暖暖的陽光的味道。時常忍不住在心底喚一句“老東坡”,因為羨慕,因為喜愛,更因為感嘆。羨慕他的才華橫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腸好脾氣。喜愛他儒者的翩翩風度,那是一個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嘆那一顆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氣、一片坦然心境。

時光早已滌盪了蘇東坡心中那因貶謫、因顛簸、因月光、因夜風而生髮出的一切憂憂愁愁不達不快,只留下一個擺脫了官場的羈絆、人事的糾紛的大文學家的形象,由宣紙上的墨跡、石碑上的刻紋穿越千古傳遞到我們面前。翻開舊書,在那無數豪情四射的詩詞筆墨之間,我只看見我那溫溫暖暖的老東坡,帶著他的大黑狗,拄著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間。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6

認識了陸毅,便接著看了《甲午大海戰》,更加喜歡他,然後看了他主演的《蘇東坡》。正好前幾天去韓先生那裡去蹭課,他給我們講了宋朝的文化大奔流和其市井生活,而在《臺北故宮》短篇裡又看到了蘇軾、宋徽宗等宋代人物的書畫真跡,也聽了一些關於蘇軾的逸聞趣事,便對這個電視劇更加感興趣。看完後第一感覺並不是更愛陸毅了,而是喜歡上了蘇軾。而這對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饋贈。

?紅樓夢》中林黛玉彈琴的唱詞一句是“思古人兮俾無憂”,至今我心中只有三個古人能讓我在困頓或喜悅之時想起:

其一是楊戩,對,是《寶蓮燈》中的楊戩,我是因此喜歡了焦恩俊;

其二是李煜,對他的瞭解大多來自書本,我看過《李煜傳》及他的詩集,《問君能有幾多愁》的那個電視劇對我影響不大;

其三便是蘇軾。《蘇東坡》彌補了我知識庫裡宋代歷史的缺漏,讓我把記憶裡所有關於蘇東坡的東西連在一起,還附到了他的身上,於是他的形象愈加豐滿,到最後我目瞪口呆,五體投地。

百度百科: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國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又與陸游並稱蘇陸;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現存詩3900餘首,代表作品有《水調歌頭·中秋》、《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

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一:散文家、書畫家、文學家、詞人、政治家、詩人,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同時,也是著名的美食家,即全才。我以前也知道他是全才,卻沒有這麼深的感受到一個人如果是全才的話,他是多麼的出色,多麼的奪目奪心。當看到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時候,心跳都要停止了。

我喜歡他的原因之二:豐富的情感。我們可以從其詩詞風格中可以看出,大江東去的豪放,《赤壁賦》的曠達,老夫聊發少年狂的執著,《記承天寺夜遊》的澄澈和《寒食帖》中的悲苦無奈。以前他在我心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另寫了紀念亡妻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而此次把他的所有作品歸於他身,才發現了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他,一個情感豐富,至真至誠的他,怪不得王弗、王閏之、王朝雲及天下那麼多女子無不傾心。

而原因之三,便是他為民的功績,只說蘇公三堤和在海南儋州勸牛耕、掘水井,授鄉課,使黎漢兩族通好就已是千秋偉業了,他在宋朝被貶的地方最多,走過的路最多,但是每到一處無不盡忠職守、勵精圖治。因此,每到一處,臣民歡呼,每離一處,臣民跪地相送,每有危難,多義士拔刀相助。

這最後的原因之四,便是其曠達的性格。他雖嫉惡如仇,但是每遭被貶,從不沮喪墮落,反而說“吾心安處便是故鄉”,仍是盡己所能,為民造福。“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是多麼曠達的性格啊,或許這就是為什麼一個文弱書生竟能屢經挫折而不倒的原因吧。

看著最後畫面裡垂垂老矣的蘇東坡,我滿懷傷情,他說,他一生受制於人,不能自由而行,當道士勸解他時,他說,船外即是百姓,豈能不管。這幾句則正好概括了他的一生,本是大才子,生性自由,但自古文章憎命達,人生坎坷,受制於昏君佞臣,但為了百姓,只能頑強奮鬥,終老一生。嗚呼哀哉,嗚呼哀哉!蘇軾乃天縱奇才,不知幾百年才能有此一人,吾等小輩,遠不及也,但吾應以其為榜樣,以近聖人也。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7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超多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蔘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蘇軾的詩後讀後感篇8

我讀《蘇軾傳》,覺得全書對蘇軾的評價,大體與《蘇東坡傳》相似,林氏的概括即所謂:"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等等。《蘇軾傳》大體是以這種評價展開的。不過書的副題《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又表明作者們是極力從蘇軾生活經歷來理解和描寫他的。因此這書自有它的不容忽視的特點。

一、它嚴格按編年敘事,而且強調蘇軾作為作家的一個方面。

全書將蘇軾的詩詞文章貫穿它的一生,對比看起來,《蘇東坡傳》就不是這樣,它要照顧英美讀者的理解力和趣味,詩文不能多引;它使用的傳說故事更多,也佔更重要的位置。因此,這本《蘇軾傳》對讀者從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瞭解他的生平,是更有益的。在敘事中展開對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闡釋,而且闡釋得極好。在此,就表現出王水照先生對蘇軾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研究的功底非凡,在傳記裡應用隨心自如。蘇軾的心事、文思,與天下的政事,交織一起,所以合了"在苦難中的超越",而且是一位"智者"的超越。沒讀過蘇集的讀者,從《傳》中引用的大量詩、詞、文中,特別是從並不常見的隨筆、短箋中,能領略的,真是不少。

二、林語堂酷愛蘇東坡。

林寫的是文學性更強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散文創作。當然林氏有他充分的歷史材料證明,而我總覺其著眼點在於蘇東坡的人格,而且是作者喜愛的人格。而《蘇軾傳》則更帶有學術性。它更全面,更講究論證。的確,蘇軾的風流瀟灑,幾乎是天成。但是,環境也造就它。不論從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看生平,還是從生平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都不單有瀟灑風流,而且有個人的痛苦和人民的苦難。烏臺詩案中國最可笑的文字獄之一後被貶黃州,是蘇軾生活的關鍵一步。在林、王二傳中,都重點寫。餘秋雨重要散文《蘇東坡突圍》也選這一段來寫。蘇軾的人生和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在此都是一個高峰。對這一段生活,《蘇軾傳》無疑寫得更豐富。它把痛苦和苦難展示得更充分,以至於驚心動魄。苦難充分,"超越"才有力。林氏過分地渲染了蘇東坡在苦難中的樂天、快活,甚至把他在"烏臺詩案"裡受審時的屈辱與痛苦也說成"有趣"。《蘇軾傳》則把黃州生活寫得更令人可信。比如當時蘇軾在許多信裡反覆叮囑友人"看訖,火之","傳聞京師,非細事也"。他是驚弓之鳥了。他在黃州又看到生平所未見的民間疾苦,苦日子也嚐到。在此有一點不可不提。蘇軾在黃州時寫過許多信,其中有一封是給他的朋友也是政敵章忄享的信中對已往表示悔過。林傳說,是"一封非常貼切的回信,悔過之意,溢於言表",是"再得體不過",簡直可請皇帝過目;言外之意是應付,巧於周旋而已。而王著則以為"可能夾雜著個人求助的動機"。我以為寫得較真。王著此是全面反對新法了。這似乎順理成章。王著寫出的詩人,更復雜、真實些。

三、關於王安石變法,林氏的否定也許太簡單化。

而王著則更客觀些。關於蘇、王二人,當然都是大作家,蘇比王高。此書提到變法時,曾對比蘇、王的見解說:"無論是思想的高度,還是目光的遠大,蘇軾都無法與一代名相王安石相提並論"。這也是客觀的。此書在王安石身上著墨不少,而且是從王安石與蘇軾的交往中寫的,重頭文章在王安石罷相以後。蘇軾在金陵訪王,政敵又成文友,舊懷盡釋,論文極樂。那一大段就寫出北宋文人的大度風雅,更寫出兩位大作家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