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蘇武記讀後感5篇

優秀的讀後感可以使我們的感悟得到記錄,在寫讀後感之前,我們需要熟讀書籍中的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蘇武記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蘇武記讀後感5篇

蘇武記讀後感篇1

每次讀《蘇武牧羊》時,我心中都會湧起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讓我懂得要像愛媽媽一樣熱愛自己的祖國。

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人不講信用,把蘇武囚禁起來,還不給他食物和水,蘇武又餓又渴,昏死過去。就在這時,天上下起了大雪,冰涼的雪花飄在蘇武身上,蘇武被激醒了,蘇武手撫旄節,心想無論如何不能這樣死了。於是,他靠吃雪和身上禦寒的氈毛活了下來。後來,狡猾的單于派人給了蘇武五十隻小公羊,讓他去北海放羊,還說只要讓公羊生了小羊,就能回到漢朝。蘇武沒有屈服,每天拿著視若珍寶的旄節,在天寒地凍的北海牧羊,嚮往著能有一天回到祖國。

十多年過去了,在漢朝強大的軍事打擊下,匈奴和漢朝講和,經過許多人的努力,蘇武終於回到了祖國。當白髮蒼蒼的蘇武手持光桿旄節出現在大家面前,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大家像迎接凱旋的大英雄一樣歡迎蘇武回來。

有人會問:“什麼是豪放的英雄本色?”我想,像蘇武一樣,無論自己遭遇了什麼,始終不忘精忠報國,不忘初心,繼續前行,這就是豪放的英雄本色!

祖國就像母親一樣撫育著我們,如果沒有祖國的`保護,我們怎麼會有幸福安寧的生活呢?祖國像媽媽一樣愛我們,我們更應該像愛自己的媽媽一樣愛我們的祖國。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祖國都不愛,那他的生活就沒有了意義,在遇到困難時也會變得孤獨無助,就像大漠裡的流沙,不用風吹,自己就會陷下去。

每個人都要在社會上立足一個“忠”字,讓我們做一個跟蘇武一樣的人吧,心裡時刻裝著祖國,學好本領,讓我們的祖國更強大!

蘇武記讀後感篇2

雪吹過,無盡的草原。

孤獨的身影,在風中屹立。堅定的目光,射向家國的方向。而唯一的信念,依舊在心中熊熊的燃燒。

千年來,繁華落盡,有幾人,晰你心中所念。

月光微稀,零散的落地,漾起一陣清波。我手捧後人為你撰寫的《蘇武傳》,久久未語。不是無言以對,而是,在沉默中與你溝通,在無聲中悄露真情。我自無言,卻以靈魂對話於你。我的靈魂,在呼喚你,在奔向你,穿過月光,灑向大地。它急切的想要表達,我晰你。因我懂你,明你,解你。

我懂你,懂你仍憶念妻兒的歡笑。

我明你,明你仍記得長安的煙花。

我解你,解你仍不忘武帝的殷囑。

心中永駐家國,你是真正的英雄。

歲月無痕,悄然帶走了十幾年的華光。流彩易逝,你已不再擁有殿堂上的輝煌。只恨人生多少甘苦事,竟卻無人知。如今的你,只能孤獨的行走在茫茫的雪原上,與羊群為伴,以草氈作食。或許,有人問過你,這值得嗎?你不覺得自己可憐嗎?這會不會很可悲呢?可你那堅毅的眼神卻將一切懷疑都否決了。你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尊嚴是不可侵犯的,國家是不可背叛的,你這個大漢朝的使節是不會投降於匈奴的。不管是否已經被人遺忘,不論將來能否再歸故土,不畏自己徘徊在生死之間,你只是要向世人證明,氣節永不屈。

古今而來,你是我認定的真正的英雄。任他刀兵,哪怕風雪,天地間自有我之氣節在,此節可支天,可遍地,可壯我雄心,可驅走陰寒。在凜冽的寒風中,你是一道不可磨滅的光,為後人指明前進的方向。

是否猶記那一天的清晨,薄薄的霧,若即若離的纏繞在身旁。武帝的面龐卻是清晰的印在自己的腦海,長安子民送行的聲音亦是清晰的傳入耳中,定格成畫面,繪成一幅不變的圖景。只是,未經意間,便是十數年沒見到他們了。為了自己堅守的信念,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人民的平穩,你與那匈奴單于鬥智鬥勇,牧羊於北海,在無限寂寞裡的時光中感受無限時光中的寂寞。吶,難為你了,真的。英雄,從來都不需要張揚,而你的沉默,成就了你的英雄,即使那些被喚醒的記憶,會遊離於你的心間。

“劍煮酒無味,飲一杯為誰。天有多長,地有多遠,你是英雄就註定無淚無悔。”尚還記得這幾句歌詞,我想,可以把它說給你聽。因為,雪原中,你便是那真正的英雄!

蘇武記讀後感篇3

?蘇武傳》好像是第一次選入中學語文教材,以前我也沒讀過,這是第一次講。前面幾段寫蘇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裡如何艱難生存,我都覺得一般般,到李陵勸降以下,我才覺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李陵勸降蘇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蘇武在漢朝的家人已經死的死,離的離。兄長因為侍御時不小心“觸柱折轅”,被“劾大不敬”,導致“伏劍自刎”;弟弟因為追捕犯下殺人罪的“宦騎”不得,“惶恐飲藥而死”;母親去世;年輕的妻子“聞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換言之,在漢朝已經沒有蘇武的家,回去已經沒有意義。二是漢武帝“春秋”已經高到經常犯糊塗的地步,大臣經常無辜被滅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蘇武效忠。

李陵是降將,本身有人格汙點,心含愧疚,對蘇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勸蘇武的出發點,不在於投降有多麼好,而在於不投降也已無路可走,這是實實在在地為蘇武著想。但正如我們所料,蘇武並不動搖,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願肝腦塗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無所恨,願勿復再言!”

分析起來,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當隕身相報;二是“臣事君猶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條件,雖死無憾。這段話真是可圈可點。

先說“報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祿都來自“陛下”的恩賜,所以現在面臨單于的“斧鉞湯鑊”,正是報恩的大好時機。在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這倒真是一個“硬道理”,沒什麼好說。問題在於,漢武帝不見得是一個值得讓人為之“肝腦塗地”的主兒。李陵本身就是一個例子。李陵率孤軍五千深入不毛,與匈奴八萬主力作戰十餘日,殺敵數千,彈盡糧絕,而“貳師將軍”(相當於代表皇帝監督軍隊的職務)、國戚李廣利卻不發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餘騎的情況下,無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沒有道理暫且不說,至少漢武帝用人不當,過後又把責任全部歸咎於李陵,將李陵滅族。司馬遷只不過站出來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慘遭宮刑。那蘇武撈了什麼好呢?兩個兄弟,因為小小的工作過失,一個“伏劍自刎”,一個“惶恐飲藥而死”。不要輕描淡寫說這是畏罪自殺,沒有強大的壓力,是不會做出這種激烈的舉動來的。這種“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對他有什麼恩好報。

再說“君臣父子”不過這個問題雖然很大,卻似乎沒多少討論的空間。在蘇武的時代這是一個公理,不需要證明;今天它當然顯得很好笑,但我們又沒法拿現代的倫理價值去要求古人。愛國不等於愛皇帝,但事實上蘇武的不降就是站在愛皇帝的立場,所以我對此無話可說。

回頭再看降將李陵。我覺得《蘇武傳》裡頭寫他的有一段讓人感觸特別深。蘇武被釋放回漢朝前夕,李陵“置酒賀武”,最後唱了一首歌: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

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頹。

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我試著把它意譯一下:

行軍萬里啊穿越漠漠黃沙,我率領將士為君奮勇殺敵。英雄末路啊彈盡糧絕,血染疆場我卻落得千古罵名。老母親死了,縱想報恩我也已無家可歸!

據說美軍士兵手冊裡有一條,如果遇到敵人包圍,在無法突圍取勝的情況下,應該第一保證自己的生命,投降對方,並要求受國際法保護。這種觀念對於孔子的精神後裔們來說,可能太過振聾發聵。不過我讀這首歌時,我真不覺得李陵的投降有多麼可恥。把仗打成那樣,夠對得起劉皇帝了吧,誰還能一輩子不打場敗仗啊?從這首歌裡,我們似乎可以讀到李陵內心的痛苦,屈原式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痛苦。

蘇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英雄,值得敬重,不過他的不降只是為了對劉皇帝效忠,我覺得有點遺憾;李陵投降匈奴,不能說不是一個汙點,但我覺得可以理解和寬容,他是一個人,和你我一樣有血有肉的人。最後我要說的是,對於“忠”,應該允許有討論的自由。如果確實有的話,那我先表達一個觀點,那就是,“忠”是個好東西,但要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忠”是無條件的,我第一個反對。

蘇武記讀後感篇4

讀《蘇武傳》,也不應該強迫自己讀出蘇武的忠誠。這只是蘇武的生存狀態,是“少以父任,兄弟併為郎”的報恩者和把“臣事君,猶子事父”作為自己最高行動準則的儒生的生存狀態。

細讀文章,李陵的生存狀態真實感人。他沒有衛律幸福,他雖然投誠,卻始終以投誠為恥。他沒有蘇武幸福,沒有蘇武信仰的單純,眷戀著俗世的幸福。他是一個痛苦的人。當衛律去勸降時,威逼利誘,惹得蘇武的一頓臭罵,但李陵去勸降時,蘇武卻沒有動怒。同樣對勸降者,班固對衛律著墨不多,但對李陵卻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飛將軍”李廣之孫,名門之後,他繼承了其祖英勇善戰,也繼承了其祖悲劇的命運。不甘沉默,請纓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戰成名。然而最終因彈盡糧絕,突圍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為什麼不殺身成仁呢?將軍戰死沙場,不正是死得其所嗎?然而誰不想活命呢,誰能輕易地捨棄生命呢。何況他還想以另一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庶幾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還是假降,他都覺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儘管與蘇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終不敢求武”。後受命勸降,其說辭如實地道出蘇武真實的生存困境。終不得歸漢,忠誠無人知曉;家破人亡,沒有必要歸漢;皇帝喜怒無常,即使歸漢,面對是鮮花還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終有果,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蘇武守得雲開見日出之時,置酒相賀,與武決別,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個假設,如果漢室能夠赫免他的罪過,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來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誠。李陵內心的悲傖全化作了眼淚,當初不得不降,禍及老母,今生無家可歸,長作域外之人。

個人在命運面前的無助幻化成了那淚流滿面的李陵。

蘇武記讀後感篇5

蘇武是漢武帝時的大臣,奉命出使匈奴時被扣留,不得南歸。匈奴貴族多次對其威逼利誘,欲使之投降,都被蘇武言辭拒絕。蘇武歷盡艱辛,持節不屈,最後得以獲釋回漢。

蘇武,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單于送給蘇武金銀財寶,讓蘇武投降,蘇武不肯;後來又威脅蘇武讓蘇武投降,蘇武依舊不肯,可見蘇武是一個多麼有氣節的人啊!

蘇武因為不肯屈服,被單于派到北海放羊,等公羊生出小羊後,才能放蘇武回國。而這一條又是多麼苛刻的呀!

就這樣,蘇武受持旌節,扛過去了一年又一年,終於,十九年過去了蘇武終於回國。

蘇武牧羊,持節在手,十九年不辱使命。十九年,這個數字對於我們,就只是一個數字而已,然而,對於蘇武來說,他在那高寒之地待了十九年,十九年他身邊只有一群羊,一個旌節,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十分巨大的考驗,十九年,蘇武吃野鼠,啃野草,渡過了十九年。而蘇武這堅忍不拔、熱愛祖國、留居匈奴十九年而不屈服的高尚氣節,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沒錯,蘇武這崇高的民族氣節和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們學習。

從夏商周到元明清,有許多像蘇武一樣的有高尚氣節的人,有許多,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像蘇武一樣,有高尚氣節的人!

標籤:讀後感 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