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論語》心得體會最新6篇

為了加強思考能力,我們必須認真撰寫心得體會,工作總結是對過往的工作體會進行深入思考的書面材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學《論語》心得體會最新6篇,供大家參考。

學《論語》心得體會最新6篇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1

儒學的思想正日益滲入到人們社會生活和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每讀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穫很多的東西,比如:

當讀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時,我懂得了要先行後言,莫言過其行,說與做是做人的兩個重要方面,無論何時何地,少說多做,說了就做,先做後說永遠是我們應該信奉的說話行事規則;

當讀到道聽途說,不足為缺時,我懂得了,一個傳聞,入乎耳,出乎口,不經過考證和內心的思考就說出來,委實輕率,不負責任,但現實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訊息,飛短流長,看著鬧得滿城風雨,心裡竟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其實,無論是從道德還是現實做人來講,這種心理行為,我們都應該擯棄。

當讀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挺有感觸的,對父母孝順,是從古至今我們中國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判斷這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孝是一個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實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 近些年來,受西方所謂的自主獨立 意識的影響,年輕人不願依賴父母的同時,也把孝的意識拋到了腦後,也許真到我們切切實實想為父母做點什麼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了。

當讀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我意識到了,做人得將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別硬塞給別人;自己想要站住腳,也得先讓別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別人有所成就的夢想。

當讀到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時,一位仁厚長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寬巨集大量,與人為善,他教育弟-子們,要多看人家的好處,進步的地方,也許我們永遠都無法成就,也絕少擁有孔子那樣的胸懷,但我們應該儘量的從中汲取點什麼。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2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係。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裡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於《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對孔子的朋友產生了興趣。我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我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後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並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沒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係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係。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我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我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後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我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我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後來,通過網路,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我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我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典選讀》這門課於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於《論語》。像“父母在,不遠遊。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祕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並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於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開啟《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3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一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之後記成了《論語》。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裡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我們都說孔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潛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裡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與西方不一樣,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

?論語》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匯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度十分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個個性講信念的人。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以前說過自我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大家明白,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孔子的學生樊遲以前問過孔子什麼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麼叫智?孔子說:“知人”。瞭解別人,就是智。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

就是這麼簡單。《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4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後人稱為“萬世師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論語》中的“仁”指的是關愛別人;而瞭解別人就叫做“智”。我想在我們教學實踐中更應該提倡“仁”與“智”,就是教師要懂得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教師要了解、關愛學生就應該站到學生中間來,善於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瞭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提倡教師應該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要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充分體現民主與平等,用心的去了解、愛護學生。多參與孩子們的活動,多和他們談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讓學生評說自己,給自己的教學提出意見,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可見孔子的“仁”、“智”與我們現代的新課標要求是一致的。

?論語》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強項,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也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5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古代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種獨特文化心理定勢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文化,就沒有中華民族;沒有強大的文化支撐,中國不可能延續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論語》,《論語》是一本中國傳世經典叢書,內容涵蓋了政治、軍事、文化、宗教、藝術、醫藥、民俗等各個領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紹了源遠流長、內容巨集富的中國古典文化寶庫中之精華。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觸,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意思就是孔子說:“勤求學問但不用心思考,就會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卻不認真讀書,那還是疑難叢生得不到確實的知識的。”

對啊,學習要勤學好問,學問是要自己用心去學的,有了學問但沒有用心思考,就會迷惑,是沒有作用處的,不能領貫通和有新的發現。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學問來培養,如青少年們,天生聰明,但不愛學習,就像美國有些青少年一樣,由吸毒而裸奔,以後還不知道會玩出什麼花樣。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學問,兩者必須兩相兼顧,只想不學終究一無所得,只學不想會糊里糊塗。像我們現在這麼小就應該用功讀書,做什麼事都從娃娃抓起,像我看書都是家長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學,但有時一有興趣的話,就會看看一兩眼。一個人只知道讀書,而不是用心去讀,那麼只如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讀書必須用智慧來分辨書中所講的道理是否正確,要從書中找出一個自我。書讀多了,想深了,見廣了,便會離開書本,足見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認識,成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也使我懂得了,讀書就要用心讀,而不是讀了就過了,還要反覆的讀幾遍,不懂的地方要不恥下問,這樣才能吸取裡面的知識,相反,讀書不認真讀,那就不要讀,因為那都是惘然,所以從今天我懂得了這個道理開始,一直到未來,都要有方法的去學習。

學《論語》心得體會篇6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麼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一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闢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

標籤:心得體會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