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黑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書上理論的認識,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就像在和作者對話,並且可以寫一篇讀後感來記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黑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供大家參考。

黑孩子讀後感精選8篇

黑孩子讀後感篇1

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笑是我們生活的一筆寶貴財富,你聽說過有人為了金錢而出賣自己的笑嗎?有,在《出賣笑的孩子》故事中就有這樣一位孩子。

故事主人公叫蒂姆,他從小失去了母親,父親再娶後,他常常受到繼母的虐待,只有星期日由爸爸陪著上賽馬場才感到快樂。不幸的很,他的爸爸一次在建築工地上被木板砸死了。這以後,他煩悶的時候,也去賽馬場散散心。有一次,他在那兒遇見子一個怪老頭,他以“讓蒂姆逢賭必贏”為條件,換取了蒂姆的笑。蒂姆失去了笑,嚐到了生活沒有笑聲的苦楚。於是他決心贖回自己的笑。費了許多周折,經過一番鬥爭,最終戰勝了怪老頭,奪回了出賣的笑。

蒂姆最開始雖然很貧窮,但他有獨一無二的笑容,為了金錢,他放棄了笑容。他的生活從此失去了陽光,被陰暗籠罩。成功有很多種,並不是擁有金錢就是成功,擁有快樂的生活也是一種成功。真正的快樂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金錢買不來快樂,如果沒有快樂,擁有多少錢都等於零!現實生活中,像蒂姆這樣的人很多,有些人為了利益、金錢出賣自己的自由、尊嚴等,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人無論在做任何事時都要權衡一下得失,不要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而失去最寶貴的東西。真心希望所有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從故事中得到啟迪。

黑孩子讀後感篇2

寒假裡,我讀了《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這本書。故事中的主人公珍妮弗家境不錯,平日裡衣食無憂,但是對學習和生活有不少疑惑,爸爸給珍妮弗講了一個又一個小故事,還把自己小時候參加過得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試驗拿來跟女兒分享,讓珍妮弗懂了許多道理,從中,我也受到一些啟發。

著名的試驗是這樣的,讓一個孩子單獨呆在房間裡,給他一顆棉花糖。告訴他,如果能堅持15分鐘不吃那塊棉花糖,就再給他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10年來經過調查,15分鐘內忍住沒吃棉花糖的那些小朋友長大後都比較成功,學習成績比較優秀,人際關係也處理得比較好,而且比較懂得控制情緒。

記得以前大人打電話時,我因為有事要說,總是急著打斷大人的講話。現在,我懂得了遇到事情要學會忍耐,就像書中提到的三十秒法則,在必須決定某件事的那一瞬間,一定要多考慮三十秒,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戰勝誘惑,必定有機會迎接燦爛的成功。

書中提到了建立自信心的橘色棉花糖。珍妮弗為了上臺演講而苦惱,她怕講不好被同學們笑話,心裡很緊張,她的好朋友鼓勵她。這讓我聯想到一次,我在做口算題,為了讓我自己檢查,媽媽說:“再仔細檢查下。”我檢查了一遍,結果把正確改成錯的了,媽媽再次讓我確認檢查,我又把錯的改成對的,這其實就是不自信的表現。現在我懂了,只要有信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書中還提到掌控時間的黃色棉花糖,又一次讓我聯想到:一天早上上學,定好7點20分出門,因為我吃飯磨蹭,晚出門5分鐘,結果到校遲到了。現在我意識到,守時是一件我們生活中必須注意的事情,不守時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別人的信賴。

生活中的棉花糖五彩繽紛,我希望自己也能像珍妮弗一樣,變成一個自信、堅強、會管理自己、對自己的未來有目標,有理想的人。

黑孩子讀後感篇3

?孩子,你慢慢來》是龍應臺的書。

讀龍應臺的書從最早讀過的《野火集》到後來的《孩子,你慢慢來》,從最初的言辭激烈、橫眉冷對、萬丈豪氣,到《孩子你慢慢來》的款款深情,凝聚了作為母親的龍應臺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臺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說,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

“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鬆了開來,於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裡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算是一個沉重的開頭。婆婆對孩子的呵斥,也許只是一種對客人的尊重,而作者對孩子的耐心等待,讓我看到了一種對孩子的尊重。作為教師的我們,作為孩子在平日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女性長輩之一,作為對孩子們的生活、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的我們,更應該對這句“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有深深的思考和認識。

孩子們的世界,和我們成人是不一樣的,孩子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尷尬,就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願望出發,應該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其次,孩子與生俱來,對外界新奇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我們驚奇的問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培養孩子的這種質疑能力。再者,孩子們的觀察力又有著他們獨到的一面,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觀察結果,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觀察這個世界。所以,教師要做好這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談,不新增任何的主觀色彩。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在現代如此快節奏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人生的態度也顯得越來越急躁,不知是誰高喊出了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千萬家長整裝待發摩拳擦掌,在這千千萬萬的希望與期待下,孩子們收拾起童心,規範地坐在課桌前,從“你我他”到“123”而後又是“abc”,從鋼琴到小提琴而後又是琵琶古箏,從畫畫到書法而後又是圍棋象棋……林林總總,家長用自己曾經想學的,認為孩子要學的種種課程填滿了孩子的童年。這種拔苗助長的教育,真的能讓孩子成長的更快,還是反而毀了孩子的天真爛漫,天生的創造力呢?我們何不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慢慢的地學會識字,讓孩子慢慢地與人交往,讓孩子慢慢地觀察世界。而作為一名老師,要去改變父母的教育理念上是需要長時間溝通的,但是努力在自己的工作中為孩子尋找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卻是一定要堅持實施的,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與耐心,按照孩子的發展規律來給予教育與指導,這樣的教育理念應該更值得推廣。

“我的手還小,請別要求我在整理床鋪、畫畫和打球時做得很完美。我的腿還短,請你走慢些,好讓我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的眼睛還沒有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請讓我自己觀察。我的年紀還小,請拿出時間和耐心向我解釋世界上的精彩事情。我的感情還很脆弱,請照顧我的需要,不要一天到晚指責我。”孩子是一個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人,他們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心和耐心。“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那是不是更多的是對我們成人說的呢?

書的最後,龍應臺說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地“放手”或許也是必要的。回過頭去看第一個故事,婆婆呵斥著孩子的動作太慢,但她卻又能放手讓孩子幫助她,去做這些為客人服務的事情,看得出來,婆婆已經將這個最難的“放手”做到了,這種信任,又是對孩子怎樣的一種尊重啊!

黑孩子讀後感篇4

世界上有一種永恆的愛,叫母愛。世界上有一個永遠愛你的人,叫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愛自我的母親,她無微不至地呵護著我們長大成人,願意用盡一生的心血陪伴你我。《孩子你慢慢來》的作者就是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文章字裡行間體現了作為母親內心最柔軟、最細膩的的款款深情。我記憶最深刻的莫過於《葛哥與底笛》這一片段了。哥哥安安認為媽媽更愛弟弟,所以他玩“失蹤”變得很麻煩,剪弟弟的衣服……可是,媽媽每次都用溫暖的懷抱和愛解決了問題,同時也讓兄弟倆的感情更加融洽了。哥哥有時欺負弟弟,媽媽要打哥哥,弟弟飛飛卻把整個覆在安安身上,為哥哥求情。兩人相依為命的抱成一團,再抬頭時,媽媽已經不見了。我彷彿看見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做一件事。是的,孩子慢慢來,慢慢來,她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刻,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我也有這樣一位母親,她把自我看似普通而又深沉的愛,注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日子和細節中,給了我無數的溫暖和啟迪。媽媽是一位中學教師,但她從不強求我讀書。每當夜幕降臨,我和媽媽都會坐在床頭,面前擺上幾本兒童讀物。此時,溫暖的燈光撫摸著我和媽媽的臉龐,媽媽溫柔的讀書聲迴盪在耳畔,“這天的故事叫‘老鼠開會’”,很久很久以前……”每一個字讀來都是那麼慢慢的,柔柔的,像音樂一般舒緩人心。而我有時會情不自禁地打斷媽媽,提出自我心中的疑問,媽媽則會耐心地透過比喻或遊戲讓我真真切切地體會明白故事的內涵。從一個個短小、搞笑的故事到富含深意的寓言再到優美的散文,媽媽都一向在我的身旁陪伴著和支援著我。漸漸地,我越來越愛讀書了,閱讀在我的心裡已然成為了一種受益終生的習慣。

母親,母親,天下所有的母親們,我向你們致敬。你陪著自我的兒女度過無數個日日夜夜,隱約間你的青絲已斑白;你送了兒女一程又一程,恍惚中你的雙頰已佈滿滄桑。

黑孩子讀後感篇5

一個胖胖的,純真的“重量級選手”,六年級的女孩金鈴,是這本書的主人公。

這本書主要講了女孩金鈴在六年級快要升學的壓迫力下始終保持著她的天真活潑,努力做著好孩子,卻不失孩子的活潑,認真學習,生活,最終帶著家人的期望走進考場的故事。

這本書在提醒我們:學習要勞逸結合,如果只會學習,而不懂放鬆,那豈不是就成了學習的機器?就像書裡的主人公金鈴,快要國中了,學習壓力肯定大,可她卻可以樂觀面對,在學習中可以發生那麼多的趣事,什麼擅自做主將沒人撫養的倖幸帶回家、做當家理財的人卻太過於節省導致第一次的飯只給媽媽一塊錢去買青菜,而一塊錢能買多少青菜呢?結果可想而知。

而我的生活中,就遇到過因學習時間沒掌控到位反而耽誤了學習的事。有一次在暑假,我參加一個培訓班,還有幾個星期就要考試了,而現在還在上新課,所以上課速度加快了很多,有一些例題快速講了一遍就過了,也不管學生聽沒聽懂。那時,我很多都沒理解,就經常課後進行“自我理解”,就是自己去根據解題思路理解這些題。我的家人都很忙,沒時間幫我一步步理解,而我又總是理解不了、不懂,就總是反反覆覆琢磨這些題,有時琢磨出來一點,又被新的不懂的例題打斷了,所以我除了吃飯、睡覺等正常作息基本上我都捧著課本。過了幾天,我的眼睛越來越疲勞,而一般我都要比較早起,眼睛實在堅持不住了,上課精神越來越差,看著題目覺得頭昏腦脹的。過了一段時間,調整了學習時間,我才慢慢好起來。

雖然學習固然重要,但身體才是學習的前提,希望我們能勞逸結合,像金鈴一樣快樂成長!

黑孩子讀後感篇6

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盛夏,然而一隻背上刻滿了甲骨文的烏龜的到來,使笑貓度過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夏天。

那隻烏龜突然闖進了笑貓的祕密山洞。在大雨滂沱的深夜,烏龜馱著笑貓,一路聞著孩子味兒,穿過城市中密林般的樓群,找到了馬小跳的家。烏龜是一隻神龜,因為笑貓睡在烏龜身上,燥熱的身體可以一點一點的涼爽起來,躁動的心也可以一點一點的安靜下來;烏龜是一隻神龜,因為它可以看透別人的心,知道別人在想什麼;烏龜是一隻神龜,因為烏龜能聞出馬小跳身上的孩子味兒。烏龜還是一隻長壽的龜,因為烏龜身上有甲骨文。烏龜說,只要生活在有孩子味兒的地方,心就永遠不會變老。

是啊!只要心不變老,你就永遠不會老!

黑孩子讀後感篇7

暑假我我讀了許多書,其中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我那本《這個孩子,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這本書主要講解的是:主人公國小生珍妮弗她家庭條件優越, 衣食無憂,但是她和所有同齡的小女孩一樣,對學習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親喬納森是一個事業很成功的人,但是他的工作太忙,他為了幫助女兒讓她快樂成長他給女兒講了一個又一個的小故事,其中有《三十秒法則》等等,還把自己小時候參加過的斯坦福大學的棉花糖實驗拿來跟女兒分享。終於在他的努力下,珍妮弗有了很大的改變,她不再遇事抱怨,變得更自信、更快樂、更會自我約束,在無形中養成了受益一生的好習慣。

看了這本書後我有很大感觸,認識到了學習成績好有許多好處,做什麼事情都很自信,在班中可以樹立威信成為他們的榜樣,將來可以上好的學校受到高等教育,父母會為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

在學習生活中如果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會造成延誤事情,失去誠信。在學習生活中要樹立目標,只有那樣才能為目標而奮鬥,當目標實現時自己會特有成就感。

我馬上就要升到五年級了,就要國小畢業了。我也要向主人公那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變學習態度,建立自信掌控時間,善用金錢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找到許多好朋友,為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

黑孩子讀後感篇8

一直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我們現在,又或者是等到為人父母,都可以讀一讀。初讀龍應臺的書,便是這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龍應臺的作品,幾乎都是鐵骨錚錚,有著女權主義意識,鍼砭時弊的。然而這一本,卻是例外,作者的筆下,不再是《女子與小人》裡的為女權抗爭的胡女士,不再是《野火集》裡追求民主的評論者,有的,只是講述,或者說是記錄,自己作為母親,和兩個孩子一起成長的經歷。

文中的龍應臺,是不是初為人母的欣喜,才決定用這樣細膩溫情的文字,這樣充滿母愛和童真的片段,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只看了幾頁,我就醉心於她的文字,才發現,這個以筆為劍的作家,竟也有萬丈柔情的一面,也許是同許多家長們一樣,一被加上媽媽或者爸爸的角色,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見證孩子的成長,欣喜地與我們分享。也許,之所以愛上這本書,也是愛上那種關懷孩子的感覺,不摻雜多餘的情感,只是出於自己的疼愛。

讀到後來,在那些文字裡,也找不到一處刻意修飾的溫情。龍應臺習慣把文中的稱自己為“媽媽”,在大部分的時間裡,她就像是和讀者一起,看著這兩個調皮又可愛的孩子,和他們溫柔的媽媽,在這小小的冊子裡,一起經歷天真爛漫的童年。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歲月自然不會總是快樂,無憂無慮的,也會有孩子的吵鬧調皮,會有自己感覺累的時候。然而,在書中,並沒有看到作者絮絮叨叨抱怨的一面,也沒有太深情的言語,甚至於沒有刻意分享的喜悅,沒有標榜自己的教育理念,龍應臺只是用自己淡雅的文字,記錄下自己和孩子一起,那些看似瑣碎,不經意的細節,比如媽媽耐心地教孩子認識周圍的事物,偷偷跟在孩子後面看他回家,警惕童話故事裡殘酷、不符合準則的情節,當孩子偷拿了超市東西的時候,手捧鮮花和孩子一起向老闆道歉,也就是在這些細節中,表達自己對於孩子們的.愛和期盼,希望他們都能成為“像樹一樣正直的人”。

龍應臺在書中說,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大人成長的過程。因為知道了如何去關愛一個更弱小的人兒,如何用孩子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學會了耐心,學會了處理孩子們的各種問題。她始終認為,孩子是上帝給予母親的天使,所以並不遺憾孩子佔用了自己太多的時間,在朋友來歐洲拜訪她的時候,她還得滿足孩子的願望,以致於和朋友交談幾句的時候,還給抽出時間給孩子講故事。當朋友問起她遺不遺憾孩子打亂了自己計劃時,她覺得陪伴自己的孩子是幸福的,也就沒什麼遺憾可言了。文中龍應臺對於孩子的愛,也體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她尊重孩子的權利,耐心盡到自己的義務,也教導他們不能因為是孩子就能隨意犯錯。她並不刻意要求孩子們去達到什麼目標,但卻關心他們能不能成為有真正道德的人,正因為如此,在看到孩子們能夠知錯改正,內心逐漸成長時,我也總是能夠在字裡行間,細節之處,體會到她作為母親的幸福。

不同於“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龍應臺的教育觀是“孩子你慢慢來”,她不主張消滅孩子的天性來強迫孩子,不認為調皮搗蛋的孩子就不好,她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善良而純真的,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人”,用平等的身份來對待孩子,孩子如果犯了錯,就應該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讓他們的內心逐漸成長。但是,她也注意不讓孩子過早接觸到過於世俗化的東西,比如比較殘酷的故事情節,她會把《水滸傳》放到高高的書架上,不讓孩子們拿到,講童話故事的時候會警惕一些不適宜的情節。孩子犯了錯,她會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武力。慢慢來,因為龍應臺希望孩子們可以珍惜他們的童年,期盼他們能夠學會獨立自主,慢慢成長為“正直的小樹”,而不是過早地接觸這個社會,和那些本不應該過早出現在孩子世界裡的東西。並不是跑的早就一定能夠堅持到底,最先衝到終點,慢慢起步,也未嘗不能後來者居上。

“你在想什麼,媽媽?”釣魚的小男孩提醒深思的母親。母親嘆了口氣,說:“媽媽不快樂!”伸手去攬那小小的身體。小夥伴卻站直了身子,摸摸媽媽的臉頰,正經地說:“媽媽不要不快樂,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母親像觸了電似地抬起頭來,不可置信的問:“你說什麼?你說什麼?”“安安很快樂呀。安安快樂,媽媽快樂。媽媽快樂,爸爸快樂。”孩子的內心單純,簡單,慢慢來,不也挺好的。

標籤:讀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