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800字9篇

心得體會是人人都應該會寫的抒發自己想法的書面材料,優秀的心得體會除了讓我們的思想得到進步,還可以讓讀者產生思考,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800字9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幼兒園老師讀書心得體會800字9篇

讀書心得體會1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推薦》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裡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狀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我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下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裡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此刻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長,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讀書心得體會2

《致青年教師》是吳非先生的工作日誌和反思隨筆中的結晶。文章短小精悍,所述問題直白犀利。它所關注的,都是教育教學一線的事。豐富的例項講述了很多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整本書讀完,給我最深的感觸是“教師要關注教育中的點滴小事”。只有教師以身作則,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諦——教本領、育人才。

教育無小事。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的特點,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學生的真正需求,做到心中有學生。要想心中有學生,首先就要眼中有學生。文中《等一會,讓他把話說完》。有位母親告訴我,她的孩子從小就懂事,三歲時就有些讓人想不到的話。有一回,客人問:“如果你有兩個蘋果,一大一小,你把哪個給媽媽?”這類愚蠢的測試往往令人生厭,可是民間教育經常熱衷於用這類問題折磨孩子。——孩子回答說:“我在蘋果上都咬一口??”客人驚愕的叫了一聲:“這孩子??”她想說的是:“這孩子心眼兒太壞了,兩個蘋果都霸佔了!”可是孩子慢吞吞地說:“??然後我把甜的那個給媽媽吃。”客人很羞愧,對做母親的說:“我差一點兒以為??”母親笑著說:“我的習慣是讓她把話講完;而且可以等他,讓他把話重講一遍。”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在於有耐心。一個孩子的成長,要好多年,作為家長和教師,要有種樹人那樣的耐心,在平靜中等待。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說得真的很準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然而走進了這個學校,其中的很多東西不適合拿來教導學生,特別是在國小。在學生面前,我們是榜樣,小孩子尤其喜歡模仿。吳先生在《不是活潑,是缺乏教養》中毫不客氣地批評了“自以為是”的諸多個性行為。這篇短文雖僅有寥寥千餘言,但對我們來說,這是應引以為戒的。除了教授知識以外,國小中所教授的更重要的是習慣,而習慣的培養應是每天每日從不間斷的,這就要考老師敏銳的觀察能力了,不放過每一個教育契機。書中《的確有難教的學生》這篇文章寫得讓人難過。確實教師的力量很有限,它遠不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可是,如果在孩子小時候,作為老師能不斷地在他心裡種下善的種子,至少他不會變的太可怕。教育不僅是教師自己的事情,不僅是學校的事情,教育是整個社會的事情。但作為教師,特別是國小教師,如果我們能在這六年裡,一直告訴他什麼是好的,一直做給他看什麼是善的,就算他學不會,他也會記得,就不會走的太遠。因為在他小時候,也只有在他的思想、心靈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小時候,我們對他的教育才能有點用,便更不能放棄。把學生的心靈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護不需要很多語言,需要的是用行動去證明,用微笑去感化,用愛去澆灌。

相對於專業、業務的學習,吳非先生認為更重要的是教師自身品德、素質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筆墨來論證它。《教師心中要有陽光》、《你為什麼不快樂》、《我們將留給學生的記憶》、《教學樓裡有多少個洗手間》都是在告訴我們,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影響之大,在學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要向學生表明我們的愛憎》等文章告訴我們教師不是“聖徒”,否則便是苛責教育。一開始自己覺得這樣的觀念會不會是矛盾呢。後來也就瞭解了,這不是矛盾,說到底,都是要求教師一定要修煉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給學生的要求也給自己一份。

如果我們想讓學生努力學習,我們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大方得體,我們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體。我看到很多喜歡整理東西、整理自己的老師,他們的班都很乾淨,他們的學生儀表得當。對別人大方的老師,他們的學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說什麼樣的老師帶什麼樣的班,真是一點不假。

書中的故事還有很多,要當一名合格教師要關注的問題還有很多。學無止境,路也沒有盡頭。每一處的風景,哪怕是一草一葉都需要我們發現的眼睛、熱愛的心靈。不輕視每一件小事,力所能及地認真教育,和學生一起成長。

讀書心得體會3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終止。

這本書作者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幾方面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具有的理想和素養。特別是每一個章節前面短短的幾句話對我的感觸最大。

一、就讓你的眼淚流下來

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由得想起一次課堂上,由於幾個男學生的故意搗亂,我停止正在進行的課,對學生講我的求學經歷,希望能夠感動他們,由於感情過於投入,邊講邊流淚,事後覺得自己過於幼稚,竟然在學生面前流淚。讀了 吳非 老師的這篇文章之後,想想:是啊!我們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也需要有情感宣洩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就不能當著學生的面流淚呢?

二、為什麼你的學生缺乏氣度

其實,不管是什麼地方,每個中國人的根都在農村,我們的祖先都是農民。小農意識哺育了民族性格,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知識階層。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把小農意識帶進教育。可怕的是這種習氣又通過教師的示範,傳染給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有些教師回憶自己的學生,會發現在做人上差異過大,其實種子是在青少年時代種下去的。如果你嫌自己的學生“小氣”,既需要從家庭教育方面找原因,可能也得反思:自己是不是個“大氣”的人。

三、說學生聽得懂的話

教師不瞭解自己的學生,對學生缺乏耐心,說話方式不當,都可能形成隔膜,使學生畏懼老師,從而失去很多學習機會。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溝通,主要責任在教師。

在教學不順利的時候,教師們能不能做點反思:自己的教學語言是否有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這些人的成長需要靠我們的耐心和勇氣去實現,如果能時時想到每一節課,每一次談話,都關係到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關係到他的人格養成,關係到他個體生命的價值,我們可能會更加重視話語方式,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

書中還有很多動人的故事、深意的道理,要當一名合格的老師需要注意學習的還有很多,作者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與希望,激勵我前行。

讀書心得體會4

“請別摘走那朵向您微笑的小花,她還要向別人問好”、“一棵大樹,可以製造千萬根火柴,一根火柴,可以毀掉千萬棵大樹”,“請讓綠水長流,請讓綠樹常青”等,這便是最近看的一本書《旅遊心理學》中關於景區景點服務心理的一段闡述,這些在景區裡本沒有生命的文字標語,而被賦予人情後,既讓遊客感覺到人格受到了尊重,又能讓其領會到景區景點的善意提醒,從而自覺遵守景區的管理,做文明遊客。與此同時,這些人性化的新鮮標語構成了景區旅遊文化建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誠然,這就是心理學中細微服務在旅遊服務各行業的運用及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

旅遊心理學是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是對旅xxx為心理、旅遊服務心理等進行研究的一門邊緣學科。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後才開展對旅遊心理學的研究工作,目前正處於發展和完善階段。讀了全國高職高專旅遊專業規劃教材《旅遊心理學》之後,體會最深的就是旅遊服務心理中一些彰顯細節過程的實際操作問題,以前只聽說旅遊服務無小事,現在卻深深地體會到小事做到細微處的困難。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認識及其在教學工作過程中所產生的一些感悟。

一、細微服務的理念及其特徵

細微服務,是對傳統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的擴充套件和深化,具有四個基本特徵:

1。要注意細節。細微末節往往被人忽視,也往往是容易出紕漏,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

2。要注意從小事做起。服務過程的大事大家也想到了,也都有人做,只有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人們不關注,不願去做,或不想去做。

3。要親歷親為不想當然。如在客房服務中,每個電器的開關要天天檢查。不能認為這個燈昨天還亮,沒壞,懶得動手,有時恰恰是這種想法會出現問題,引起客人的投訴。

4。以人性化服務為基礎。中國有句老話:“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的性格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的喜好、需求都是不同的,現在的客人更喜歡符合自己個性的服務產品。有了個性化的需要,就應有相應的個性化的服務。細微服務正是個性化產品中所必須體現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有通過細微服務來滿足客人個性化的需求,使其需求得到滿足,心理得到尊重,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對企業的忠誠之心,維持和擴大企業客源。

二、尊重是搞好旅遊細微服務的重要基礎,也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求尊重的心理是馬斯諾需求理論中的一個高層次的要求,也是旅遊服務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平等與自由是人人所向往的。人們常說:“客人是上帝,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感謝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惡習中最不好的”。可見,尊重客人在旅遊服務中的重要性。因此,我們要笑臉迎客,禮貌待客。讓客人處處感到溫馨,處處得到尊重,即使是景區裡那些沒有生命的文字標語,我們也要賦予人情,體現對人的尊重,遊客既能感覺到人格受到了尊重,又能領會到你的善意提醒,自覺遵守景區的管理,做文明遊客。

滿足遊客求尊重的心理,讓他們高興而來,滿意而去,同樣也適用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和與學生相處的每一件小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時刻感受到濃厚的師德、師愛。對所有學生都要一視同仁,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充分發掘出其閃光點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和人生的態度產生重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在每一個細節問題上給予學生更多的尊重,如課間情緒的低落、某次課上的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完成質量的不高、甚至是遲到的理由等這些細小的、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學生只有在這些小事上感受到老師對他的重視,其受尊重的心理才會得到滿足,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從而學會去如何尊重他人。

三、細微處的尊重是優質服務的體現,也是教師授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遊客的需求日趨個性化,只有從小處著手,從細微入手,在服務中真正做到“無微不至”,才能及時地、準確地為客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反之,忽視了服務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使服務質量大打折扣,導致優質服務的失敗。模擬導遊課授課過程中涉及到許多關於導遊服務心理方面的細節,如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帶客人進黑店或用隱語來向客人索要小費;導遊應忌諱當著客人的面議論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談話時可適當做些手勢,但動作不要過大,更不要手舞足蹈,用手指點人等等。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這些細節的細緻分析與生動講解,讓學生意識到細微處的尊重在旅遊服務中的重要作用,使其始終本著細微處體現尊重這一原則來為遊

客服務,從而使其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教師尤其要注意以下具體操作細節的講授:

1。接機——提前到達,體現禮貌與尊重

從迎接客人開始,導遊一定要有時間觀念,比如飛機7點30抵達機場,但是導遊一定要早到半小時,絕對不能讓客人等。導遊在下車時還應特別囑咐司機不要在車內吸菸,原因是外國遊客對煙味非常反感;此外,導遊的穿著要正式些,特別是第一次接機一定要給外國客人留下一個可信的、職業化的形象,這也是一種職業禮儀。當然,這也要因不同的團隊而有所不同。如果接待的是美國團,在隨後的遊覽中就可以穿得隨意些,因為美國客人不太講究服裝;如果接待的是日本團,就需要每天都穿得十分正式,因為日本客人認為講究的穿著是對他們的尊重。而且在帶團的幾天裡,最好每天都要換一套衣服,這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在這個環節的講授中,要讓學生充分感覺到自己即將從事的職業的守時性以及在生活中時間觀念的重要性。

2。迎客——默點人數,尊重信仰

客人出關後,主動上前迎接並把客人引導到相對空曠的地方開始清點人數。最好大拇指朝上,一邊從客人身邊走過,一邊自己在嘴裡默數。清點人數時,最忌諱用手指直指對方或用手指著對方的後背一個個的數,因為一些外國客人有宗教忌諱,例如穆斯林客人最忌諱用手指指自己或被觸控身體。另外,由於外國客人對中國的交通也會感到不習慣,如不習慣走人行橫道,因在他們的國家只要有行人,機動車會主動停下讓行人先過。他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在中國如果他們過馬路時司機應該停車,所以導遊在有必要的情況下應走到馬路中間將過往車輛攔下,向司機說明情況,請求先行通過,哪怕只是在機場出口到旅遊大巴的短距離過程中,也要這樣做。教師應通過這些細節問題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文明禮節中的每一個細節所體現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在職業生涯和生活中對人際關係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3。遊覽——輕聲講解,顯示修養

中國國內團的導遊一般都用喇叭大聲向客人介紹,如果喇叭的質量不好,導遊的聲音聽起來就有些像噪音。而對於外賓來說,一般情況下是不能用喇叭進行講解的,而且在介紹景點時還要特別注意音量的大小,因為外國遊客會認為大聲講話是不禮貌的。在這個環節的授課過程中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做正反兩方面的示範,然後讓旁觀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培養學生在課堂或者其它公共場所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和良好職業道德的意識。

4。小費——得體接受,體現尊重

西方一些國家有顧客給服務人員付小費的習慣,以對其提供的服務表示感謝,在有的國家的一些行業,小費甚至被看作是服務人員的一部分固定而且是重要的收入。雖然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東方國家一直沒有給付或收取小費的習慣,但是隨著世界旅遊業的發展,很多西方遊客也把付小費的做法帶到了東方國家。我國的涉外服務員一直是明確不收取小費的,但是當客人真誠地以小費向服務人員表示感謝時,服務人員應做到得體對待。既不能因為遊客付了小費,就興高采烈;也不能因為小費的數目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而冷眼相對。正確的做法是禮貌地收下,並以理智又不失真誠的微笑予以感謝,並熱情地歡迎對方下次再來中國做客,體現了對對方的尊重。因為此時如果拒絕,遊客會覺得是不是小費給少了,心裡會感到不舒服。此外,在接受小費時需要注意不可以當著客人的面清點小費。這個環節的授課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四、細微服務在涉外旅遊服務中體現了國家形象和公民素質

據北京市旅遊局公佈的預測資訊顯示,到xxxx年,北京入境遊客將達440萬人次,而預計在奧運會期間北京入境遊客人數將達到80萬人次。導遊、翻譯、酒店服務員、家庭旅館主人等這些直接為外國遊客提供服務的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將會影響到世界對北京、甚至是中國的印象。導遊是一項接觸外賓較為頻繁的工作,涉外服務人員應該把自己的工作提升到愛國主義的高度來看待,每一位導遊都應該是不同文化交流的媒介,都應該將本國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通過自己優質的服務傳達給外賓,如與外賓的談話中一定不要批評長輩、身份高的人,不要議論當事國的內政,不要恥笑諷刺對方或他人,不要隨便議論宗教問題,並且要尊重各國文化習俗上的一些禁忌等。這些細節上的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會提升一個國家在外賓心目中的形象。

目前,很多省份都在開展旅遊細微服務年的活動,這是旅遊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誠然,也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才能把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古人云:“知微見著,可見天下事,必要於細。細則成,細則勝”,這是歷史的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在細微

處尊重學生外,更應該以自己的講解和行為來培養學生的細微服務的職業素養和意識。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應做不一定會做。每一個旅遊從業人員都要立足本職,著眼當前,考慮長遠,花大力氣做好小事,把小事做好做實。這樣,建設一個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社會便指日可待。

讀書心得體會5

最近,我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為我們青年教師打開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戶。我邊讀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教育行為,真是受益匪淺!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吳老師在書中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有的理想和素養。

如在《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裡,吳非老師說我們教育孩子們成為人,我們自己首先必須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當無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動和傷感時,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作為老師,我們要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老師。說實話,面對學生,我笑過,也哭過。我曾為學生那純潔善良的心靈感動得流淚,也曾為他們中一些同學的不爭氣而傷心落淚。事後,我還埋怨自己太沒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吳非老師這篇文章後,我明白這是我真情實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為教師,就是教學生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人,而不是一個對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冷眼處之的人。如果我們教出的學生都是冷血動物,那麼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我認為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真正的人,所以,作為老師,我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該是引導學生去關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發現真善美的引導者。

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當好學生們領路人,我們還要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因為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原。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所以說,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這其實跟我們常說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個道理。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不能事事斤斤計較,不能嫉賢妒能,不能心胸狹隘,我們不妨也做一個“肚裡能撐船”的老師,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

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專業知識和能力很強的老師。工作中只有愛我們自己專業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而優秀教師一定是一個與書為友,勤奮好學,博才多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心裡的底氣才足,我們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識與智慧,為學生照耀他們的人生之路。現在的孩子接受的資訊很多,很快,知識面很廣,興趣很多,如果我們老師還停留在原來所學的知識層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長,那就會變成我們自己與學生不合群,從而被學生所疏遠,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我們教師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素養應當遠遠高於學生,還要多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樣樣精,但起碼能通一些。在當前新大課改的形勢之下,我們老師更應當表現得比學生善於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用我們的智慧照耀學生面前的道路。

讀吳非老師的文字,更多地是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讓我們在教育事業上繼續學著、繼續努力著……

讀書心得體會6

暑假期間,學校給老師們購買了很多書籍,我分到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我就細細地讀了這本書。書中平實淡雅的文字,真實形象的案例,非常貼近我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讀後讓我對自己的職業,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致青年教師》全書共分六輯,分別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共計85篇文章。讀完這些用心靈澆注的文字,彷彿和智者經歷了徹夜的長談,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個境界。

吳非老師善於觀察、勤于思考、樂於動筆,發現了很同行在教育中的問題並寫了下來。給我深的感觸是他在“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一文中說: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有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中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他在“我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文裡也說:我們是來欣賞別人的,並不是來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長處。他也說,所謂“公開課”,本來也不過是大家在一起切磋切磋教學藝術,交流心得體會,何心非得比出個高低?我是來欣賞別人的,我是來參觀的,有什麼必要評頭論足,說三道四?他舉的案例最使人印象深刻,曾有著名教授榮退,系裡安排上一節課,有紀念的意味。70多歲的教授精心地準備了兩個月,隆重地上了最後一課,的確絕倫逸群,無奈教授耗盡心力,上完課已無法走下講臺,其後大病一場。請記住,我們是在上一節課,這節課課是向學生講授的,這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而不是為了坐在後排聽課的老師,而且,我們在這以後還有很多節課要上,不是非得在這節課上把一切美好的東西展示出來。

你是教師,你今天播下什麼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麼樣的花,結什麼樣的果實。他說,教育是“慢”的事業,它的特徵最像農業和林業,不能依賴“硬體裝置”,不能強調資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點,不能靠使用生長激素。教師的人文素養比業務更重要。愛因斯坦說:“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是一份美麗的事業,樸實的工作態度和發自內心的話語,就像把一粒種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潛心耕耘,就會開出智慧之花。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業,教育要培養理想。高貴與卑微的距離也許只有一步,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嚴。試著在心裡裝下學生的心,有些事,儘早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明確的態度,從小培養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識。作為青年教師,要自覺維護教師的集體,推動這個集體,實現集體凝聚的力量。每時每刻的關注和努力,關注小事,從我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學生面前,無需講話,教師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想、氣質和未來。

讀了這本書,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煉的是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東西。吳非老師的文字,讓我在平實的語調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地給我新的勇氣去愉快地正視教育。我要做的還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願我會做好!

讀書心得體會7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穫甚少。可是,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現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深入閱讀。於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或者現在正發生在我身邊的。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

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裡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合自己的切身經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作為一名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新教師,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現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於爆發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鬆,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後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於他們人性的甦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該珍視自己的專業。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讀書心得體會8

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下午好!

很高興能在這個下午和大家說說我的心裡話。有同學可能認識我,知道我是你們師兄師姐的美術老師,但我今天不是來和大家上課的,而是想和你們共同探討幾個問題,幾個大家也比較關心的問題。

第一.是否只有在重點學校就讀或只有生在富裕美滿的家庭才會有出息?

對這個問題,我先來說個真實的故事:國中畢業那年,我們班兩個成績一直都是中等的音樂特長學生同時面臨人生的選擇。結果一個上了職高,一個上了普高。三年過去後,大家猜想一下他們的命運?

結果那個職高生很輕鬆地考上了不錯的大學,而那個普高生卻名落孫山。這是為什麼呢?後面我們瞭解到,那個讀職高的同學一進高中就發現自己是竟是班上的前十名,感到很高興——原來我也是優等生!於是學習更加努力,而老師和家長也覺得他是顆好苗子,總是不斷地鼓勵他表揚他。慢慢地他成績越來越好,人也變得越來越自信,而且回憶起高中大多是快樂的情景。而那個普高生則恰恰相反。他作為藝術特長生,雖然大學聯考時可以享受一定的分數上的優惠。但在他周圍一塊學習競爭的,卻都是那些成績很好的同學。在國中他還是中等,可到了高中,無論他怎樣努力,他始終比不過那些專門學文化的同學,老是最後幾名。這讓他感到抬不起頭來,對學習也漸漸失去了信心。而且他非常不快樂,再也不想提到那段黑色的日子。

這也許只是一個特例,但這充分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所謂的好學生其實是比較出來的!有句話說:寧做雞頭,不做鳳尾。很多成績很好的大學生為了得到單位的重視,也往往選擇一些規模較小的單位,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至於淹沒在人群裡。

我們這裡的年級前十名,放到二中重點班去,也許就是最後幾名,你在那裡就不會有現在這樣良好的感覺。而你們面臨的考試卻是一樣的。所以說,在普通中學讀書沒什麼不好,甚至還是你們的一種福氣!

當然,我不是說只有小地方出人才,我是想告訴大家,其實無論在什麼樣的地方,只要我們自己相信自己,不斷努力,就可以成功。如果你實在不喜歡現在的環境,就更要努力,靠自己的實力考出去。只有正確面對現實,才可以扭轉命運。如果是一味的埋怨環境,只怕你連你不喜歡的環境都待不下去。

還有家庭環境,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甚至是富裕的家庭,有特別疼愛自己的爸爸媽媽。可很多時候,生活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麼美好。這個時候,你能怎麼辦,是抱怨父母沒有給你最好的條件嗎?如果是這樣,那你們的父母是不是也要向他們的父母——你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抱怨,你們覺得象他們抱怨有用嗎?當然沒用!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紈絝子弟少偉男。這句話不是諷刺,而是天大的真理。不信你們可以自己去查查,你們自己認可的成功人物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有幾個是出身在富裕家庭的?普通的家庭環境更能鍛鍊我們的意志,堅定我們成功的決心,從這個意義上講,生在平凡的家庭環境也是我們的福氣!

讀書心得體會9

最近讀了《賞識你的學生》一書,讀後感受頗多。全書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詮釋了“期待效應”試驗、“需要層次”理論、“多元智慧理論”等教育理論知識,闡釋了實施“賞識”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過一個個令人扼腕嘆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師要善待每一個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讓人人都享受一份關愛

德育需要一種寬鬆、寬容和溫馨的環境,對學生偶然的錯誤和閃失,不要過分求全責備,因為教師偶爾也會有背離道德的言行。學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教師的關愛。愛,是一種重視,一種呵護。我們要站在珍視每個生命價值的高度去關愛每個生命個體的成長,像呵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保護學生的自主發展權。我們要重視每個個體的存在,每個人都是同樣重要的。所有的人都應該得到發展,不管是優秀的,還是發展有困難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帶任何功利的

心理學家威廉·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讚美。因此,當教師能夠以“賞識”的言行對待學生,就會激勵起學生無窮的勇氣,喚醒他深埋的潛能,鼓舞他向著成功之路大踏步前進。而要讓教師擁有“賞識”這一法寶,根本就是要激發起教師的愛,讓教師出於愛來工作,而不僅僅把教育當成一個職業或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賞孩子每一個幼稚的想法和行為。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以寬容之心對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傾注了愛,教師就會理解、接受、運用“賞識”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園中耕耘

二、讓人人都享有一次機會

“以人為本”,“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新的課程理念。每一個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而發展潛能的金鑰匙就是自信心。學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過程中,尤其是後進生特別需要教師的鼓勵和表揚。鼓勵和表揚的力量大於批評和處分的力量。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表揚和讚揚中,他會自覺地放大自己的優點,對自己表現出強烈的自信,極力使自己變得優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消除。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這個詞,《現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認識到別人的才能或作品的價值而予以重視或讚揚。這就告訴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必須首先認識到學生的才能,然後再予以重視和讚揚,要有針對性。也就是說並非“拉到籃裡就是菜”,胡亂指著學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讚揚、誇獎之能事,而是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賞識。賞識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鑽研、深入的學習,掌握賞識這一有效手段,並在適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發揮其的作用。

三、賞識不是萬能的,但可以接近萬能。

《賞識你的學生》中無數的成功者的經歷都告訴我們:外因並不是決定因素,內因才決定了事物的最終走向。學生的成長應該是學生自己的事,只有調動和依靠學生自身積極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國作家巴德·舒爾伯格七八歲時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對他的評價是“精彩極了”,父親的評價恰恰相反:糟糕透了。從母親的“賞識”聲中,他得到了愛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後靈感和創作的源泉;從父親的批評聲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於是不時提醒自己“小心、注意、總結、提高”。在這兩種力量的鼓勵下,他終於成為一個的作家。透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認識到,賞識是很多促進學生成長的催化劑中的極為有效的一種,它能夠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從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為可能。

很多時候,我們怨天尤人,埋怨學生不夠聰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報,靜下心來,想想平日裡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盡惹我生氣的寶貝,原來也都有可愛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是有時匆忙的步履,泥濘的心情遮掩了我們的雙眼;繁瑣的工作,忙亂的頭緒,鈍化了我們的敏銳;成績的鐐銬,升學的壓力擾亂了我們的心智,所以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學生的缺點,而忽略了那一雙雙天真的眼睛,那一顆顆純潔的心靈。他們需要老師的關心和認可,需要老師的呵護和鼓勵,即使因為無心犯了錯誤,也需要我們的老師溫和地指出,他們需要的是引導而不是指責,是真誠而不是偽善。他們是成長中的孩子,需要盡情地沐浴陽光,吸吮雨露,需要風雪的磨練,鮮花的簇擁。他們是最為敏感的一個群體,能準確地識別老師對他們的幫助是出於關愛還是僅僅是功利的表現。所以教育應該是牽手,是澄明,是溫情,是質樸,是師生間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學會賞識你的學生,先學會從心底去愛他們。

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我想我們也一定會得到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這樣的話:“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無論年齡大小,地位高低,人們都希望得到別人的不同,都不會拒絕別人的讚揚,來自別人的讚揚或獎勵,都會令被表揚者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那麼學生也一定會朝著你引導的方向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