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精誠讀後感5篇

大家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名著故事的瞭解,完成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書上內容的分析,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精誠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精誠讀後感5篇

精誠讀後感篇1

最初拿到書,剛剛翻開雄勁有力的四個大字——大醫精誠,就已勾起了我萬千思緒。自己已是即將邁入大三的學生,是否認真想過醫生這個職業,將來的自己可以有足夠結實的臂膀可以扛起。所謂“大”,乃大醫之體,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這樣的精神面貌才會顯得與白大褂一樣聖潔;”醫“乃為醫之法,為醫之人需自矜已德,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就像醫院嚴格的規則要求一樣,謹慎謙虛要牢記心中;”精“就是要求學醫之人博學至精,切不可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而重中之重就是”誠“字了,誠心救人是醫者最根本的為醫之道了,是醫生恪守一生的誓言,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在這樣物質的社會,越來越多的滑稽變為流行,醜陋變為藝術,暴力變成維護正義的武器,在接連不斷的醫鬧慘案中,前線醫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作為醫學生的我們也越來越忐忑,這樣一顆鬥志昂揚的心不曾想會籠罩在越來越重的陰霾裡。反反覆覆地讀著《大醫精誠》,細細領悟其中句句箴言,心頭似乎有一縷春風,吹散那厚重的烏雲。我想我更堅定了做一名醫生的決心,也明白了前路之艱辛,責任之重大。世界與我,互相而已,我給予世界微笑,定能換來溫暖擁抱。我會以青春、熱血訴說了一個亙古不變真言:奉獻的天空是最美的,真誠的力量不可抗拒。

大學,以前看來是輕鬆自由的代名詞,而對於醫學專業的學生而言,真正的求學之路才剛剛啟程。在學校,圖書館永遠是最熱鬧的地方,從開學到放假。教室滿滿的學生,書本密密的筆記,青春匆忙的身影,快捷有力的步伐,這是我眼中的南醫,濃厚的學術氛圍是學校最好的標籤。德藝雙馨薪火傳,杏林春色意闌珊,既然選擇了醫學,便只顧風雨兼程,朝著前方,揹著行囊矢志不渝的走下去。一代大師孫思邈說道:”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一個基礎紮實、業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務大眾。這就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多吸取教訓和經驗,在前人的求醫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得不承認,剛剛接觸醫學知識的我們都明顯感覺到要掌握的知識量大乏味,沒有太多臨床經驗和學習技巧,這需要我們投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這一語道盡了學醫之路何其漫長,盡然走上了這一條路,就不回頭的走下去。生命是一個整體,他複雜又靈巧,他多變又永恆,他可恨又可愛。當知識不斷堆積,理解不斷深入,會有融會貫通,水到渠成的一天。生命的知識不是文字,他需要我們用心領悟,在腦海裡深深地刻上一副生命的圖譜。在醫院暑期時間的時候,經常能感覺到身邊凝重的空氣,病人的呻吟,家屬的落寞,當別人把生命交到你手中的時候,再多辛勞的不算什麼,分分秒秒你要做的事就是和死神競賽,你能贏得籌碼就是你現在踏踏實實走的路。是啊,我們沒有鬆懈的理由,沒有抱怨的權利,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精誠讀後感篇2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藥王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既然已決定投身杏林,不論專業還是業餘,必然要通讀此文。週六晚上,我開啟老師發過來的《大醫精誠》原文,以自己淺薄的文學知識並對照著現代文翻譯。

讀完全文後,我第一個最強烈的感想就是“學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到困難,首先是醫道本身對於專業的要求非常高。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現可能一樣,相同的病,外在表現又可能不一樣,做為一個醫生如何能夠準確地判斷病症併合理地治療,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許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與實踐方才能夠摸到門檻,“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在學醫的道路上,我需要認識並正視困難,不懈怠,不道聽途說,不盲目自大,在專業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無愧於心。

第二個強烈的感想是“做醫生不容易,做一個好醫生更是難上加難”。拋開醫術上的困難,在醫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謂醫者,應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區別對待,不因病灶的各種性狀感覺不適而趨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擾而亂心神。在當今社會的功利和浮燥的氣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當然,我本身學醫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學到一些知識,為家人減輕病痛。但在學習的入門過程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又讓我對於“醫者”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以功利學醫,不以求財學醫,並且如果我將來能夠學有所成,一定會發自本心地盡我所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當然,作為一個不甚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對於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藥”略有不解,因為別說以活物用藥,平時我們吃飯也是葷素搭配,有魚有肉。何況若說“萬物皆有靈”,平時摘的草藥不也是有生命的嗎?此外,對於文中所提到的“陰陽報施”言論,我也同樣認為可以拋開神鬼之說而換個角度理解,那就是為醫者,應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醫學的道路上“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以上為本人對於《大醫精誠》一文的粗略見解,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先生批評斧正。

精誠讀後感篇3

從醫已經十五年了,對於我的職業也有了很深的理解。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聖的捍衛者。今年衛生局要求衛生系統職工學習《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關鍵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其實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為習醫者所必讀。作者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世簡稱為《千金方》。孫氏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突出地強調了作為一位優秀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修養和精闢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為此,該書一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為歷代臨床醫生修養的準繩。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為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為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為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

一是細心:《大醫精誠》中有這麼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說:“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說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緻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為什麼診斷學要我們深刻的認識每項檢查的臨床意義的原因。醫療活動也應該屬於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物件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二是專心: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紮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基礎。文中提到“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說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三是靜心:有人說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說學醫要辛苦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說得是很實在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為祖國的衛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為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為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淨”。這就是為什麼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醫的緣故。

精誠讀後感篇4

昨天晚上,正準備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醫講解孫思邈的《大醫精誠》節目,感覺這篇關於醫道醫德的文章特別不錯,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於是今天專門度娘了一下,找到後,通讀幾遍,特別喜歡,於是便截圖下來,以自勉。

袁樹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說:“先君子課讀之暇,嘗以醫卜二學授阜曰:讀書而達,固可身列廟堂,為蒼生造福;讀書而不達,亦可藉一藝以自立。昔賈誼有云: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良以卜可決疑,醫可療疾,同為民生日用所必須。”

自古醫易同源,古之善醫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緒,命理大師袁樹珊,都是名醫世家。一生從醫從卜,兩不相誤。兩位名家不但醫術精湛,而且易學造詣也高深無比,王師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師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經典之作,是後人習命習卜的必讀之書。

古之醫易名家在從事醫易的過程中,不但要求自己醫術易術精湛,而且特別重視德行,像孫思邈所著的《大醫精誠》,還有袁樹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讀起來,讓人深深地感動,倍感親切,特別是《大醫精誠》中所述正像觀世音菩薩的大願一樣,讓人覺得溫暖敬畏。那種不講貧富賢愚,不論仇親,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不正是觀世音菩薩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境界麼?對比古人,想想自己,簡直是無地自容。

一個人的心胸,決定了他的層次,所以在今後的易卜過程,還是需要向古人學習,不但在技術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進一步,以來人之苦,視若自己之苦,以來人之念為己念,以人為本,以己為末,精誠待人,至誠感召來人。

精誠讀後感篇5

按:近日關河夢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鄭重。鄭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學博士,現為某大學教授。中年感興趣於醫,問道求學,實屬難能可貴。聞道無先後,得之者為貴。現將鄭教授讀藥王孫思邈之《大醫精誠》的讀後感發於下,與同道共勉。

?大醫精誠》為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精"與"誠"。今有幸得夢師指導,拜讀原著,略有所感,記錄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這篇文章。愚以為這裡面討論的是醫者的德藝雙修的問題。

對於"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永無止境。我們面對的人體及其所在關聯環境是一個複雜大系統,輸入變數很多,關聯因素和條件也很多,輸出的各種表象也變化多端,各種變數的隱性關聯非常複雜,目前我們還不甚瞭解。輸入條件或關聯因素稍有變化,整個系統的反應與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進入混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我們不清楚事物發展過程的時候,現有的分析推導手段往往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我們手頭現有的案例只是個例,醫方也只有統計上的意義,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與以前的個例完全一樣,也很有可能與總體統計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現誤判誤診,很有可能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對於學醫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對每個病人每個方劑體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經驗主義錯誤,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謂"醫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於"誠"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對人,誠心做事,修身養性,內慈外謹。內慈是指醫者心胸要寬廣,做到心存天下蒼生,慈悲為懷,以一顆善心普救眾生。為人處事要穩重,不為名利所累,不為聲色所難。如前所述,行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極難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達到效果,對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則極大。所以優秀的醫者往往隨時隨地都處於各種名利的誘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一方面很難控制事情的邊界,最後很可能捨本逐末,導致醫術停滯不前,不能精進;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將為名利所害,難得善終。外謹是指醫者要謹言慎行,低調做人,專心做事。醫者掌握著病人的生殺予奪之大權,如何能夠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夠達到醫患之間相互理解與配合,以取得最佳的醫療效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養自己的代入感,同時注重言行舉止端莊得體,以建立患者對自己的信任。醫患交心,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標籤:讀後感 精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