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真與誠讀後感6篇

要知道很多人對於讀後感的寫作覺得不是很難,完成一篇讀後感能夠深化人們對書上故事的瞭解,有美篇範文網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真與誠讀後感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真與誠讀後感6篇

真與誠讀後感篇1

今天,我終於把《湯姆·索耶歷險記》這本書看完了,湯姆·索耶歷險記讀後感 朱子涵。我覺得第二章節是整本書最精彩的環節。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這精彩的內容吧!

這一節主要描述的是這個勝利者—湯姆的衣服因為打架而破爛不堪,姨媽罰他去把牆刷白,湯姆把刷牆說成是可以放縱恣意的藝術,瞧!他正在一邊吃蘋果、一邊發出一種音調低沉的“叮咚”聲,因為他正在模仿一艘蒸氣機船。他集汽船、船長和輪機鈴鐺三種角色於一身,因此他只得想像自己站在頂層的甲板上發號施令,同時還得實行這些命令:“停住,夥計!丁零零!”“汽船”快要停住了,他慢慢地將“船”向人行道靠去。“倒船!丁零零!”“倒右舷!丁零零!嗚!嗚!嗚!”“倒左舷!丁零零!嗚!嗚!嗚!”“右舷輪停止前進!丁零零!左舷輪停止前進!右舷輪往前開!停止!”……過路的孩子都被湯姆活靈活現地演技吸引住了,個個都心甘情願把心愛的東西交給他,以換取一次刷牆的機會。湯姆卻悠閒地坐在一旁,一邊吃蘋果,一邊晒太陽。

這一章節就如湯姆所說那樣:要讓一個人或一個孩子極力想得到一件東西,只要讓那一件東西不容易得到就行。其實我們在學習中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同步字帖》上的星星達到100或150顆才可以換字帖或鋼筆;“願望樹”上的100顆星還可以許一個願望……為了這些來之不易的獎品,我們個個都躍躍欲試地“搶奪”這些積分,來兌換獎品。

真與誠讀後感篇2

安妮的日記陪伴她走過了少女成長的幾個年頭,然後戛然而止,就像她的生命一般。

故事的開始,或許不是在6月14日的那個星期天——安妮得到這本日記的時候。而是從她出生開始,作為一個猶太人的身份開始。

當你——我親愛的安妮,開始寫這本日記時,你才13歲,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年紀,你開始變得成熟,卻還有著小孩的童趣。在你的生活中,一切都那麼輕鬆,生活中的小事也能讓你格外驚喜。

但好像有些人不想讓你這麼輕鬆地長大,他們抓捕同你一般的猶太人。一時間,猶太人四處逃竄。

你現在大概有些不自在,不自在地生活在密室裡。你在這必須小心翼翼,卻好像被人忘記了,自己還是個孩子,你開始反抗父母,或自詡自己為“神經病”。但你還是沒有忘記學習,創造著內心世界的財富。“擁有勇氣和真誠信念的人,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這是少女內心的獨白,卻又是不幸之人死守的堅強。

我從來理解不了戰爭,它只會讓我們擁有的東西越來越少。侵略戰爭的背後,是侵略者一方的貪婪,如果他真正擁有了什麼的話,卻失去了人性。希特勒的做法,大同小異罷了,他只不過為了自己的利益,使猶太人處於水深火熱當中。

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15歲生命,扼殺在納粹的手下,更何況,不止這一個安妮呢。

真與誠讀後感篇3

一紙泛黃的封面,素靜而淡雅,我們仨——三個字赫然在中,正是這如此簡單的三個字,卻蘊含了多少感情色彩。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就是仨個,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一個小團體,似乎他們所說的每句話語前都會加上“我們仨……”這像是他們彼此間的自豪。

165頁,薄薄的小書,輕輕地,拿在手上看不出裡面的份量,卻承載著63年的風風雨雨。一個學者在回首她的一生,如同孩子般的方式敘述著,她的“懷人憶舊”風格如終是靜謐的,他們三人的相遇、相守到相別,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可敬的學者家庭,恍如一夢的相守相助、相得相失。我輕輕地翻過一頁頁,心中慢慢被填滿,看到那一句:“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我的淚水潸然而下,寂寞而又堅強的老人,如一盞黑夜中的燈,默默地獨自照亮人生的路程。

然而這盞燈,卻照亮了許多徘徊在黑夜中的靈魂。我相信並不止我一人,在這樣豁達清朗的文字前被滌盪,被震撼。楊絳先生的文字一如《他們仨》的為人——低調、平實、真切,她在《我們仨》中如是說:“三河裡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我們仨。”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很平實的話語,似乎中央電視臺的《講述》節目,楊絳先生就坐在我們的對面娓娓道來,她的家事,她的事業,她的人生的夢想就這麼小,這麼平凡,只求一家人聚在一起,相守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一個優秀的女性骨子裡最溫情的夢想,我們仨聚在一起。

楊絳遇到了錢鍾書,一個是書香門第的才女,一個是出身名門的才子。也許真的上輩子就是夫妻,否則兩人一碰上就一見鍾情並攜手終身呢?她淡泊名利,她十分喜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是她淡然的心境,後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她自己的寫照。而他也一樣,個性鮮明,不見介石、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他們埋頭做著學者應做的本份的事,看書、寫書,專注自己的學術,專注自己的愛。

如果說錢鍾書是紅花,那麼楊絳絕不是一片綠葉,雖然她自甘為先生的“灶下婢”,但須知這樣的戲語中蘊藏著多少深厚的愛意!當初不識柴米油鹽的蘇州小姐、古月堂前吟詩作賦的翩翩少年,一起經歷過戰火、疾病、文革還有生離死別,幾十年的風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他說:“絳,好生過。我有沒有說‘明天見’呢?”簡單兩行字,卻讓我深感死亡給人赤裸裸的折磨,一鞭子抽在胸口上,綻出一個個血泡,心裡刺痛得卻聽不到一聲叫喊。一個陪伴自己經歷大半輩子的人忽然消失了,讓人措手不及,腦袋一片空白,忘記了呼吸,忘記了自己還活著,世界頓時就像缺氧的棺木,讓人找不到一絲生存的慾望。

兒女親情,人一生中最難割捨的。當看到楊絳以夢幻的筆法寫千里長夢,其實我心裡已經悽然。錢瑗,先生唯一的女兒,她是他們的驕傲和依靠,但永遠讓她牽腸掛肚,先於父母而蘭催蕙折,怎不令人扼腕!將心比心,白髮人送黑髮人,作為娘誰不斷腸?我忍不住幾番掩面落淚。然而,先生卻掩埋哀傷,絮絮叮嚀:“圓圓,阿圓,你走好,帶著爸爸媽媽的祝福回去。”“鍾書說:叫阿圓回去,回她自己的家裡去。”“三里河?西石槽?不,是她自己的家。”阿圓清澈的眼睛裡,泛出了鮮花一樣的微笑。她說:“是的,爸爸,我就回去了。”在母親的筆下,女兒已經是永生了,“死者如生,生者無愧。”

一盞青燈,照著一個溫柔堅強的靈魂,在向彼岸的親人無聲地傾訴,也許在漆黑的夜裡仍會有深深的傷痛,但這一幅畫面已經不朽,這一盞燈火永遠長明。夜深了,我收拾起書本,看一眼熟睡中的他和他,輕輕地關上案邊的檯燈。我知道,從明天開始,一定會做一個幸福的人。

真與誠讀後感篇4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每當讀到這句句子,浮現在我腦海的,必然是《傅雷家書》了。它也使我理解了“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真正含義。

?傅雷家書》共收錄138封書信,主要是父親傅雷寫給長子傅聰的。書中傅雷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才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由此可見,傅雷教導兒子是多麼循循善誘,教子有方。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傅雷幫助兒子排除煩惱和對兒子在藝術上的嚴格要求,兒子在信中表現出消沉的精神,傅雷就用“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晒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來比喻。提醒兒子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把握分寸,要把感情你的創傷當做心靈的灰燼看待。並列舉了其他名人發生的情形來安慰開導孩子,希望兒子要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在這段過程中,傅雷沒有責怪兒子,而是在一步一步地安慰開導兒子,間接地給兒子講述其中的道理,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讓兒子感悟其中道理。

傅雷在傅聰的藝術上也是十分嚴厲刻薄的,他會在電臺廣播中聽兒子的作品,並提出意見:低音部分很模糊得很。還會讓兒子必須深深地檢討自己的缺陷,傅雷在提出問題的同時,也不斷地鼓勵兒子,使兒子不丟失信心。

在這本書中,將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愛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嚴厲的教導中,又有著對兒子的關懷和安慰。

真與誠讀後感篇5

這本書是一個國小生的日記,反映了社會各階層的人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他們的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對各種事物的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情感與不同的處置方法。書中每個人物栩栩如生,以高尚的情感連繫在一起,組成了人生一幅幅生動的畫卷。

這本書使人感受到人類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而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助,都離不開人類最根本的東西——愛! 中國的文聖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愛人,可見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具備一顆美好的愛心。雖然這本書薄薄的,文字也不多,但卻其中內蘊深厚又沉重。作者用樸素平淡的語言,竟然塑造出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鐵匠、老石匠、買菜婦女、賣炭人、鐵匠的兒子、老石匠的兒子、愛國少年、倫巴底的小偵查員、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老師等等,這些平凡的人物,在我心裡激起了一陣陣強烈的感情。這本書有父母的愛、尊重老師終生不忘的愛、同學的愛、周圍人的愛、對窮苦的同情、對殘疾人的愛。對英雄的敬佩、對祖國的愛……書中形形色色的國小生形象,有學習好的、有學習差的,但他們都有自己的閃光點,這種閃光點被周圍人們的挖掘、發現和培育,他們即使不能成為國家棟梁,也會成為有益於社會的好公民。

?愛的教育》裡的每個故事,都有一個深深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讓我一生受用,這是課本學不到的。

真與誠讀後感篇6

當你讀到一本書,有了餘生要與書偕老的感悟,那才是真正地發現了好書。

第一本被筆者列入人生必讀、常讀、精讀的書籍,著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時期,走過戰國的烽火,經歷秦漢的紛爭,穿越唐宋元明清;從竹簡,到帛書,到宣紙;從卷軸,到線裝,到平裝。

該書為《孫子兵法》。

一.愛其苗條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

如果以書比人。厚可當枕之書,是豐腴之人,卻不免有肥頭大耳之憨;薄如蟬翼之書,是瘦削之人,卻難有風姿綽約之態。

而《孫子兵法》,堪稱綽約多姿,有多一分則贅,少一分便瘦的妙處。

好書不在於字數多少。

?孫子兵法》十三篇、五千言。可是大部頭小說的一個章節,甚至比一篇論文的字數還少。可是,就是這麼五千言的著作,自成書之日起,便歷久不衰。堪稱傾國傾城傾天下,讓無數人盡折腰。

如三國時的梟雄曹孟德,為之作注,成為《孫子兵法》注家第一人。這位“觀兵書戰策多矣”的梟雄稱《孫子兵法》“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

如南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在其鉅著《文心雕龍》中提到:“孫武《兵經》,辭如珠玉,豈以為習武而不曉文也。”

如北宋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提到《孫子兵法》:“但用孫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

諸如此類的盛讚,不勝列舉。

標籤:讀後感 真與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