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6篇

讀後感是我對作品中人物形象、情節發展等方面的觀察和思考的總結,讀後感可以展示我們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行為動機的獨特解讀,從而拓寬我們的思維和觀察力,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人生的枷鎖》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閱。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6篇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1

?人生的枷鎖》是英國作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造的長篇小說,該小說通過描寫主人公菲利普迷惘、失意、彷徨、悽苦、波折、痛楚、失望、探索的成長過程,從而表達了作者呼喚人們解放思想、解放天性的主題思想。該小說以“枷鎖”為喻,痛斥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壓迫、冷漠、戰爭、紛爭的冷酷現實,從而鼓勵人們勇敢追求公平、正義、和平、現實的正常生活,因此這部佳作被稱為二十世紀百佳小說作品之一,可見其影響之深遠。

菲利普是個悲情、可憐的人物,因為自幼雙親亡故,身世悽苦,又加上患有先天性的跛足,所以自卑、卑微、可憐成為了壓在他心底的一塊石頭,自此他也就慢慢演變成了一個孤僻、敏感、執拗、冷漠的青年。而且更加殘酷的是,苦難從來沒有給過菲利普一點好臉色,當他進入寄宿學校之後,那不合理、不公平、不全面的教育制度更是嚴重摧毀了他內心所剩的一點點希冀之情,這讓人不免為他感到痛心。而步入社會之後他更是舉步維艱、處處受難,就連最甜蜜的愛情也變成了最苦澀的毒藥,這樣黑暗的生活讓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鎖,所以他每走一步都荊棘叢生、痛徹心扉,這也難怪他的心靈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和難以治癒的創傷。

不過好在困難並沒有剝奪掉菲利普對於生命最後的渴望,所以他選擇放棄迷幻的理想,選擇掙脫精神上的枷鎖,然後和善良、專情、可愛的薩拉一起迴歸到安逸、現實、靜謐的小漁村去幸福生活,這樣的結局讓人覺得欣慰又快慰。

其實從菲利普艱苦的一生中我們可以發現,人生的枷鎖都是因為貪慾、自私、奢望、幻想、誘惑、不甘和不公造就的,所以要想活得體面、活得自由、活得自主,那麼就要學會淡然、學會坦然、學會堅強、學會和解、學會原諒、學會放下,唯有這樣才不會自己為難自己。

多走一些冤枉路、多受一些人世苦,這並不是丟人的事情,也不是無望的災禍,相反這都是一筆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和人生經驗。因此,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領悟到生活的真諦,然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唯有這樣才不會給自己戴上繁重、可惡的枷鎖。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2

這本小說讀的頗費勁,半是因為這部並不像其他的小說那樣行文洗練,而是略顯嘮叨;半是因為毛姆在嘮嘮叨叨中用一如既往的辛辣赤裸裸的揭露了生活的現實。包括在學校裡被嘲笑和自己的內心鬥爭、因教員的賞識熱情萬丈達到目的又覺得不是自己所想、對未來的憂慮、對米爾德里德無望、荒謬又無法停止的愛.......我想很多人都在其中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30歲之前的菲利普是追求個人幸福的,這從他每次毅然決然的人生選擇中不難看出。追求實現自我價值、追求對於自身才能的探索和發展。然而生活一遍一遍教育了這個善於自省的年輕人,學業、愛情、生活的挫折,以及對於“這些人獲得的成就和他們的付出多麼不成正比!”這一人生悲劇的認識,讓他最終意識到克朗肖贈予的波斯地毯的意義——“人生毫無意義”,人生的唯一意義不過是用個人的經歷鉤織出一副人生圖畫,無關美醜、無關成敗、無關幸與不幸。所有的人事都不過是經歷,也僅限於經歷,這樣想來做什麼工作、和誰一起生活、選擇何種人生,也都不重要了,於是人終於擺脫了“追求幸福”——這一“人生枷鎖”的束縛,而可以心平氣和的接受上天的任何賜予。菲利普想通了,於是他安然接受了命運的給予(賢良淑德的標準人妻薩利),準備開始一種安穩寧靜的生活。

對宗教的熱忱、對愛情的憧憬、對自我價值實現的堅定、對幸福的追求,在菲利普之後的生活中,都被一一否定。而年輕時不以為然的世俗的快樂、普通人的生活,最終被這個歷經跌宕人生的青年所接受。否定之否定之後,某種程度上走向了關於人生的“虛無主義”——人生無意義。

我想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揹負著“人生的枷鎖”,這個枷鎖包括對現實的不甘、對幸福的渴望、對自我實現的期許,看看那些遠離家鄉追求夢想的8090後,看看那些在北上廣漂泊的年輕人。當然現實中也有那些卸下了人生枷鎖安於安穩生活的人,活在小確幸裡,每天知足常樂。對於這兩種人生,至少現在的我是絕不會選擇後者的,卻是很多人最終獲得的成就和付出並不成正比,甚至即便成功對比下付出的代價這成功也顯得過於慘重,以至於成功並不比失敗成功多少。然而即便人生只是一塊毫無意義的波斯地毯,地毯圖案是簡單反覆還是妙趣橫生也是有區別的。

也許“人生的枷鎖”過於沉重,但是與其卸下枷鎖安於天命,不如戴著枷鎖翩然起舞。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3

很喜歡毛姆的書,風格坦蕩,不故弄玄虛,讓人有急切讀下去的渴望。

?人生的枷鎖》是毛姆的處女座,卻由於他索要的稿費過高,在最早的年華里沒有被出版,後來,毛姆休養生息,厚積薄發,按捺不住內心對這部作品的執著。

於是,修改後的《人生的枷鎖》上市,轟動一時。

毛姆用冰冷的筆觸描繪了主角菲利普平庸的一生,主角菲利普是個跛腳的殘疾人,自幼父母雙亡,由膽小死板的伯父和同樣膽小但是仁慈的伯母撫養長大。

菲利普一直在努力的掙脫一個又一個枷鎖,可是,無論如何掙脫,他都被迫的身處於一個又一個枷鎖中。

正如現在的我們,永遠做不到絕對的自由,只能儘可能的讓自己活的舒服自在。

菲利普想要掙脫的第一道枷鎖是盲目的信仰,由於伯父的牧師身份,他從小信奉國教,盲目的崇拜上帝,可是,即便如此,他仍然改變不了自己被孤立的事實以及自己的跛腳。

他認為那是因為自己的心不夠誠,因為伯父說,心誠足以移山,後來,遇到不一樣的人,有了不一樣的見解,他毅然決然的不再信教,並且來到了倫敦。

他想掙脫的第二道枷鎖是自卑的虛榮,做個普通的會計,滿足不了他的慾望,他需要用女人的習慣來證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的價值。

後來,追尋無果,他又離開了倫敦,辭掉了做會計的工作,來到了巴黎。

在日新月異,五光十色的巴黎,他覺得自己能追尋到自己想要的自由,他想掙破的第三道枷鎖是對藝術的妄想。

可是,同學的女同學因為藝術無法養活自己,活活被餓死,也引發了他的思考,是否自己有天賦可以做個大畫家,又或者是否自己窮極一生也只能做個二流花家?

在老師“只有當你追悔不急之時,才發現自己的平庸,那才是真的令人痛苦,才是真的可憐。”的勸告下,正逢伯母去世,他又一次放棄,放棄畫畫,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伯父指責他沒有毅力,可是,世上最苦的就是愛你的人,伯父和菲利普商量,最後,還是決定讓菲利普走上他爸爸的道路:做個醫生!

菲利普再次回到了倫敦,他出於嫉妒和攀比心理,愛上了咖啡館的服務員,他想掙脫的第四道枷鎖是愛情的魔障。

雖然心裡是不喜歡米爾德里德,覺得她身材幹煸,可是卻忍不住和她調情……

看完這本書,不得不說菲利普是我們大多人的縮影:自命不凡,冷漠,虛榮,沒有毅力,自負。

總是去傷害自己最親的人,比如愛他,一直遷就他的伯母,一次又一次的放棄,自負。

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總是想著去逃避,從一個地方逃到另一個地方,可是,事情依然存在,結果依然沒有改變……

即便我們是一個平凡的人,擁有一個再平庸不過的人生,被迫套在一個又一個枷鎖之中,我們遇到不好的事情,也應該迎難而上,不要再逃避,逃避解決不了問題,它只能說明我們是弱者!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4

用幾天的時間看完了毛姆的經典作品《人性的枷鎖》,之前以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情,看過才發現,他不僅僅是關於愛情,還有親情,友情,職業選擇,生活方向等等我們人生中都會遇到的各種迷茫和反思。

故事圍繞著主人公菲利普·凱利展開,剛開始,他還是一個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鎖中掙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掙脫了青春迷茫的枷鎖,蛻變成熟,步入三十歲的人生階段。

菲爾普斯,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讓本就孤獨的小男孩,變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讓他既想融入集體,又不敢向他們敞開心扉,努力討好卻始終得不到同齡孩子的尊重,就這樣,他一路磕磕絆絆,努力逃離童年的孤苦,以為長大了,就自由了,卻發現,生活永遠都不會讓你好過。

在友情裡,菲利普斯經歷過同伴的背叛,也經歷過摯友的不離不棄;在愛情裡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愛,也遇到了不屑一顧的被愛;在親情裡,父母的早逝,讓他很少感受過家庭的溫暖,寄養在大伯家,讓他對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爾普斯不是一個完美的人,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是你,也是我。時而善解人意,時而尖酸刻薄,時而慷慨大方,時而吝嗇小氣,時而慈悲,時而冷漠……月有陰晴圓缺,菲爾普斯就像那輪月,陰晴有時,時而明亮,時而黑暗。

也許這就是人性,十惡不赦的魔鬼極少,盡善盡美的聖人鮮有,大部分都是介乎於黑與白的凡夫俗子,快樂有時,悲傷有時,自私有時,犧牲有時,掙扎有時,解脫有時……儘管如此,我們明知道會受傷,還是會去愛,明知道總會被生活打敗,還是會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會死,還是會好好活著,也許到頭來,我們還是會被人性禁錮,但卻從不放棄掙扎。

最後,借用高曉鬆的一段話,也許無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難題,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們早晚被生活打敗,只是你能堅持到下半場的什麼時候,換人名額用完,體力用光,最終還是會被生活打敗,所以當你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為生活絕對不會因為你膽小怯懦什麼都沒幹而饒了你。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5

成長裡自然生長出來的枷鎖,就像藤蔓一樣包裹住心,枝繁葉茂根深蒂固,太多人終其一生甚至得不到與那些枷鎖談談的機會,更何談去開啟枷鎖。那些枷鎖裡包含了太多,不肯放棄的驕傲,自以為是的純粹,桀驁的愛,不被理解的自由,還有深到望不見盡頭的孤獨。打不開鎖的成長和生活,就像帶著傷口前行,並不是不能走,只是比常人要慢,每一步都是煎熬,撐不住一個放鬆,崩潰和死亡就接踵而來。

?人生的枷鎖》主人公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學校不合理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入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主人公,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的精神桎梏,力圖在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主人公的人生經歷證實了人生不是自我慾望實現的結果,而是他們天性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產物。這樣一來,主人公的人生結論也就充斥著時代、種族、環境決定論的自然主義色彩,也浸潤著叔本華式的宿命悲觀主義色彩。

書裡衝破人生枷鎖的過程,就是打破那些相信——更美好的那個世界就是此時此刻,努力並不一定有什麼結果,而結果則是更無意義的事,自由從未存在,愛情總需面對妥協……本來就沒意義的這不完美世界,不相信的話,會比較容易幸福。

還是要活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裡,活在當下,無為,不浮誇。就算無意義,也要努力地活下去。吃茶,讀書,賞花,長談。一睡彷彿百年過去,回頭看看也曾有真真切切地快樂過。逝者們永遠十七,他們固守著無解的鎖孔沉沉睡去,等著很多年以後,他們的同輩人用更長的時間行完他們走過的路才意識到終點通向絕望和虛無——那些熱絡終究會過去,沉實也好輕快也罷,唯有冷是永恆的,也只有永恆才是真的冷。

幸福只能來源於自己的內心,如果迷失在別人的表象中,如果活出了別人眼中幸福的樣子,活成了一個幸福的模版,隨波逐流,只會離幸福越來越遠。對於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也是一種莫大的悲哀!依然活著,依然可以體驗到屬於自己的痛苦與快樂,這本身就是彌足珍貴的。遵循內心,走進生活,去希望去憧憬去追逐去體驗去哭去笑,用心去感受這點點滴滴,生活終不捨遺棄你,生活是不會放棄一個真正活著的人的。既然生命本沒有意義,那麼活出獨一無二的自己,便活出了屬於自己的意義。成長本就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有人隨波逐流,有人不可避免的沉淪,有人則找到了生活的真諦!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人生的枷鎖,總是會一個接著一個。

而生活的意義,就是不斷地掙脫枷鎖,這就是生活本身。

《人生的枷鎖》讀後感篇6

?人生的枷鎖》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小說主人公菲利普-凱里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童年時代在既陌生又壓抑的環境中度過,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當他步入社會之後,又經受了理想的破滅之苦和愛情的傷痛。

在備受煎熬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他不知道,一個人一生必須艱苦跋涉,越過一大片貧瘠的土地、地勢險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現實的門檻。說青春是幸福的,這只是一種幻想,是已經失去了青春的人們的一種幻想。

在整本書裡,凱里都在掙脫人生這個枷鎖,無論是最開始離開倫敦皇家公學院,還是放棄練習生去巴黎學畫,以及書的結局裡放棄那個到處行醫旅遊的夢想,娶莎莉並且到小漁村做醫生,他一直在改變,一直在所謂的掙脫,卻發現生活本身就是枷鎖。

在每一次痛苦中頓悟出人生意義,都被後來的經歷推翻;每一次狠下決心的掙脫和逃離,也多少帶著作繭自縛的意味。認識自己的過程將永無終止,他只能不斷地反省和探索,卻永遠無法抵達那個“最終定論”。在小說的結尾,凱里終於是找到了屬於自己內心的自由...但那彷彿也只是毛姆為了篇幅收住而採取的權宜之計。比起《月亮與六便士》和《刀鋒》,《人生的枷鎖》把那一點殘存的理想主義溫情都剝掉了。毛姆用清醒冰冷的筆觸描繪了所有人的平庸一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從一個枷鎖跳到另一個枷鎖,在不斷的前進中,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平凡,找到了生命中的停留之地,同時我們也明白了生活的毫無意義,活著也只是活著。“他想獲得的東西,生活就是不給。”這大概就是我們每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