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楷模心得體會7篇

很多人在產生不同的想法之後,都要認真寫心得體會,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來抒發自己的感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楷模心得體會7篇,供大家參考。

楷模心得體會7篇

楷模心得體會篇1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做一個好老師,共同的特質必不可少,這就是提出的四條標準。

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正確的理想信念是教書育人、播種未來的指路明燈。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一個有理想信念的老師,才能在學生心中播下理想的種子。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做一個好老師,就是要按照的要求,不能只“授業”“解惑”而不“傳道”,而是要把“傳道”放在第一位,既要精於“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做到“經師”和“人師”的統一,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我們的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培養的是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做一個好老師,應該以這一要求為基準,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注重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積極引導學生築夢、追夢和圓夢,讓一代又一代年輕人都成為實現我們民族夢想的正能量。

楷模心得體會篇2

對標時代楷模 弘揚時代精神

新時代呼喚新楷模,新楷模彰顯新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學習的榜樣,一代榜樣引領著一代人奮力前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祖國偉大事業的開拓者、偉大事業的引領者、偉大事業的建設者,他們的壯舉無一不體現他們身上所閃耀的人性光輝以及對偉大夢想的執著追求。

“我們不脫離群眾,群眾就不脫離我們”,申紀蘭如是說。

50年代初期,作為西溝村的女社長,申紀蘭發現,由於男女勞動計分不同導致婦女的勞動積極性不高,於是倡導“男女同工同酬”並推動將此內容寫入憲法。在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後,每次在參加全國人大代表會前,她都要走訪群眾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第一手資料,還要去人大、政府等部門徵求意見,每次到北京開會都要跑到有關部委,具體落實群眾的訴求。初心不改,矢志不渝。60多年來她帶領群眾艱苦奮鬥,為老區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申紀蘭用她的一生守護並踐行著群眾路線以及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對標新時代的楷模申紀蘭,我們每一位黨員都要切實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弘揚心繫群眾、奮力開拓的申紀蘭精神。作為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始終如一地站到人民的立場上,心繫群眾訪民情,動真碰硬解民憂,真抓實幹為民生,將人民的需要切實落到各項工作中,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當作首要的工作抓緊抓好,真正當好人民的“勤務員”。

“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孫家棟如是說。

在做了9年時間的導彈研究之後,1967年,孫家棟擔任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技術總負責人。1970年,“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就了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2004年,我國的探月工程正式啟動,75歲高齡的孫家棟,又一次擔起了工程總設計師的重任。他在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成長,與此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甘於奉獻,報效祖國。60多年以來,他帶領航天人為我國空間事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幾乎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給了航天事業。對標新時代楷模孫家棟,我們每一位黨員都要切實提高自身專業能力,弘揚追求卓越、奉獻自我的孫家棟精神。新時代的黨員幹部,作為中國夢的重要構建者和參與者,更應該有一分光,發一分光,有一分熱,發一分熱,腳踏實地、甘於奉獻,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書寫屬於新時代黨員幹部的奮鬥篇章。

“作為一個共產黨人,你不帶頭去又要誰去”,張富清如是說。

他曾浴血疆場,戰功赫赫。1948年,在陝西永豐鎮,戰況異常慘烈。作為突擊隊員,張富清在槍林彈雨中炸燬敵人兩座碉堡,打退敵人多次反撲,可謂九死一生。在戰役中,有一顆子彈擦著頭皮飛過,在他的頭頂永遠留下了一條淺溝。解放戰爭期間,榮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戰鬥英雄”稱號兩次。然而,1955年,張富清轉業到地方,主動選擇去湖北省最偏遠的恩施來鳳縣建設貧困山區。雖然脫下軍裝,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軍人本色,在新的崗位上為新中國的建設默默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浴血奮戰、清廉自守。60多年以來他深藏功名,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造福人民。對標新時代楷模張富清,我們每一位黨員都要切實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弘揚捨己忘我、淡泊名利的張富清精神。當前,我們處在一個更加開放、複雜的環境中,面臨著各種意識形態和思想觀念的衝擊,如何在多變的環境下始終堅持崇高的信仰和嚴格的自我約束,是每一位黨員幹部的必修課。只有堅持“無我”的品格,踐行“忘我”的追求,不放縱、不逾矩,才能真正做到“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

楷模心得體會篇3

近日中國共產黨剛過完98歲的生日,他仍然意氣風發、恰如同學少年,9000萬共產黨員團結一心,固若萬里長城,繼續引領著華夏兒女朝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繼續前行。“中國共產黨黨員總量突破9000萬”,這不僅是數字帶來的震撼,背後凝結的是無數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其中就包括了為了人民解放英勇犧牲的劉胡蘭、雙槍老太婆、董存瑞以及今天為脫貧攻堅犧牲的黃文秀等。

流金歲月、時光飛逝, 98個年頭,路漫漫,其修遠兮。一個世紀的光輝歷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其中遇到外部敵對勢力的破壞干擾,遇到過內部發展面臨的頻頻障礙,近年為攻克脫貧帽子實現共同富裕流血犧牲,種。種跡象表明這支始終為民而戰的隊伍,從未因遭遇困難挫折而停滯不前,始終堅定理想信念,牢記為民使命,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時刻以優秀共產黨黨員的標準時刻要求自己,讓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之路在腳下不斷延伸、行穩致遠。在目前的9000萬名黨員中, “80後”“90後”黨員佔到一定的比例,這意味著年輕人已經把入黨作為一種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他們努力向黨組織靠攏、積極申請入黨。而在這些“新鮮血液”加入後,也為黨自身發展注入了一股清新躍動的活力,尤其是發生在我們當代的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廣西,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的黃文秀,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這名優秀的共產黨員我們只能用“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的詩句來表達對她的思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像黃文秀、馬金濤一個個甘於奉獻的優秀共產黨員用實際行動,彰顯著初心使命的強大力量;一個個感天動地的奮鬥故事,匯聚成奔向民族復興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無論是戰火紛飛的革命歲月,還是熱火朝天的建設年代,亦或是砥礪前行的改革開放時期,一代代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推動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跨越。

楷模心得體會篇4

“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1979年春天,李桓英第一次前往雲南西雙版納考察麻風病情,那時的西雙版納3個縣,分佈著大大小小十幾個麻風寨。過去,由於缺乏特效藥物,以及社會對麻風病的恐懼、歧視和偏見,麻風病人忍受著肉體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

“麻風病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歧視!”為了拉近與麻風患者的感情,李桓英沒有穿戴任何防護衣服和麵具,走家串戶給病人做檢查,甚至與病人見面時總是握手擁抱拍肩膀。

由於長期的疾病折磨和遠離人群,寨子裡的人們對治療既缺乏信心,又難以適應按時按量服藥的治療要求,有的病人甚至自暴自棄,把送來的藥丟進水塘裡。

李桓英聽聞,十分著急,親自上門送藥,口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揚頭就喝,飯捧起就吃。時間一長,寨子裡的村民都傳:“村寨來了個女醫生,不怕麻風!”

“我們做醫生的是沒有恐懼的,我走遍世界,恐懼對我不是個事兒。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傳染上——讓你們親眼看看我能治好它!”

李桓英還會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手一下子伸進病人剛脫下來的髒鞋,“摸摸有沒有砂子和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出燙手。李桓英不怕髒,就是為了教給他們防止面板破損潰爛的自我防護方法。

她用自己的行動來消除大家對麻風病的歧視,不斷向人們證明:麻風病是可治之症,麻風病人並不可怕。

為了我國麻風病防治事業,高齡的李桓英長期奔波在雲、貴、川貧困邊遠地區,7個地州、59個縣,幾乎每一個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在她的努力下,雲南省勐臘縣的麻風病患者被全部治癒,1990年的潑水節,他們摘掉了麻風寨的帽子,作為一個行政村,被正式劃入勐侖鎮,李桓英為它取名為“曼南醒”,意思為“新生的山寨”。這一天,李桓英和人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舞蹈。

1998年,李桓英在第十五屆國際麻風會議上作了《在雲南實施麻風病防治特別行動計劃的報告》,報告結束後會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世界衛生組織官員諾丁博士緊緊握著李桓英的手說:“全世界麻風病防治現場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楷模心得體會篇5

觀看視訊,幾度哽咽,王紅旭老師捨己救人的精神讓我們震撼,為了救起兩名落水兒童,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3歲的兒子還在岸邊等爸爸帶他回家,父母還在等著您回家,可6月1日這一天,王紅旭老師家人永難遺忘的一天,因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兩個生命,拯救了兩個家庭,可您再也沒有回來。

看視訊聽講述,這一天就在這天,本該陪3歲孩子開開心心過節的王紅旭老師,因救兩名落水兒童不幸遇難。事發地點在x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一對兄妹(一人六歲,一人五歲)意外落水。在此危急關頭,x育才國小的王紅旭老師飛奔入水,行動十分果斷,沒有一絲猶豫。最終兩個孩子被救了起來,但體力不支的王老師卻被湍急的江水捲走,永遠地離開了他深愛的人間。

意外無情,人間有愛。

當發現兩名兒童意外落水後,周圍的群眾迅速自發開展了救援行動。大家手拉手,築起了一道守護生命的“人牆”。

而在“人牆”最外延的正是王紅旭老師。

大家緊緊拉住彼此的手,在滾滾江水中站穩。接著,從王紅旭老師手中傳遞出一個女孩,人牆立刻接力,大家一個一個地傳遞著生命,將女孩託舉到安全地帶。

接著,王紅旭老師又救起了那個男孩。

兩個孩子脫離了危險,然而人群還沒來得及慶祝,王紅旭老師就因體力不支被江水捲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續到6月2日下午,在距離落水點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員發現了王紅旭老師,但他已經沒有生命特徵了。

事發現場的人回憶說,如果王紅旭老師放棄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來,但他一直沒有放棄救人。

王紅旭老師母親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不禁痛哭失聲,她說,在最後關頭,他自己都快沒有體力了的時候,他還不忘把兩個孩子往岸上推。

這已經不是王紅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學時,他就曾經救過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熱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師,工作負責認真,待人友善。當他離去的噩耗傳回學校時,全校師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點,王紅旭的告別儀式在x市大渡口區寶山堂殯儀館舉行。數千名群眾自發前來悼念,人們靜默地送別著這位捨己救人的英雄。

“捨身有義古渡英傑救幼童,江水無情育才園丁鑄大愛”,低垂著的輓聯讓悼念廳氛圍更加肅穆。

在江邊,也有群眾悼念,獻花寄託哀思。

同時,x市委宣傳部、x市文明辦追授王紅旭為“x好人”。

據瞭解,王紅旭老師是家中獨子,還有個剛滿三歲的孩子。

他救起了別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

他的父母妻兒要怎樣面對這幕慘劇?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著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走出悲痛。

我們無意去責怪任何人,這是一場誰都不希望發生的悲劇。

但是在悲痛之餘,仍要提醒大家,特別是在暑假即將來臨的當下,身為家長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識,讓孩子遠離危險,防止意外。

楷模心得體會篇6

中日友好醫院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在危重症病房戰鬥了一個多月了。生死一線,他們用捍衛生命的誓言與時間賽跑。這裡的護士長趙培玉告訴患者,即便遠離家人,但是病房裡面沒有孤單,讓我們共渡難關。

剛剛進入病區,趙培玉就趕緊跑到了25床前。由於病情危重,已經在icu躺了十幾天的患者產生了焦躁的情緒,她一邊挪動著隨時可能被病人踢扯掉的導管,一邊安撫著患者,整個過程,護理團隊接力握住老人的手。20分鐘後,患者終於平靜了下來。

在這裡的近50位危重症患者,許多都患有多重基礎病。對於趙培玉和護士們來說,每天除了要面對病人可能出現的情緒波動,更大的挑戰是患者複雜多變的病情。

在護士們的眼裡,趙培玉對細節的要求近乎苛刻。從儀器上的資料指標,到每位病人的飯量,從病房裡的每一個針管,到每一臺機器的狀況,趙培玉都要帶著護士們逐一檢查,哪怕是一塊剛剛從病人身上取下的尿不溼,她也要稱重、記錄,和之前資料比對。在她看來,多一分細緻就能多提前發現一分風險,多一分準備,就多一分贏的機會。

今年,已經是趙培玉在護理崗位上的第18個年頭。2003年,25歲的她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了非典的病房。17年後,曾經的緊張彷徨,化作每一個細節的從容應對。但是,當以護士長的身份再次奔赴一線,除了護佑生命,她還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

團隊裡,許多都是第一次穿上防護服的年輕護士。從防護知識到操作技巧,每天趙培玉都會不停地叮囑。怕護士們記不住,她又錄製了操作小視訊。

今年,趙培玉的兒子就要會考了。她說,在兒子備考的關鍵時候來到前線,她不後悔。她給孩子寫了一封信,相信他會理解媽媽。

楷模心得體會篇7

?歷時36年,老黨員黃大發——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報道了80歲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帶領全村群眾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歷時36年之久,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一條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生命之渠的動人故事。

黃大發同志始終透著一股奉獻自我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一心為民的正氣,一心帶領群眾絕壁引水的事蹟讓各地幹部群眾深受感動,引發廣泛熱議。

織金縣龍場鎮副鎮長李江感慨道:“腳下的力量源於心中的信仰。老黨員黃大發幾十年如一日地貢獻著自己全部的力量和熱忱,用一字一圖一錘一釺築夢小康,那沾著泥土印記的工程圖就是最美的測繪畫卷,為黃大發老支書點贊!”

“堅定的信念,崇高的信仰,虔誠而執著!”中廣核電集團黨政幹部田犁說,我是從貴州出來到深圳工作的人,看到家鄉基層黨員幹部矢志追夢的感人事蹟,心中肅然起敬,也深感其中不易。黃大發老支書苦幹、實幹、巧幹的挖渠精神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一定能為貴州脫貧攻堅事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他把信仰熔鑄在行動中,他把理想實踐在作為裡,大氣凜然、大公無私,心中始終惦記著老百姓。”百里杜鵑管委會元巖村駐村幹部孫健說,身為一名駐村幹部,我將牢記黃老支書忠誠於信仰、服務於人民的精氣神,腳踏實地為人民服務。

“可以想象通水的一刻,老支書是什麼樣的心情!”遵義市赤水市桂圓林村65歲的退休老支書肖義武動情地說,黃大發同志的先進事蹟讓我渾身充滿力量。退休後這些年,我一直在紅軍四渡赤水一渡渡口義務為各界人士講解當年的紅軍故事,“大發渠”精神與紅軍敢於犧牲、奉獻自我的長征精神一脈相承,他的一言一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標籤:心得體會 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