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資料時代讀後感7篇

大家可以在讀完一本書後用心寫上一篇讀後感,能夠寫好讀後感說明你的個人綜合能力是值得肯定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資料時代讀後感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資料時代讀後感7篇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1

讀完《大資料時代》這本書後,我意識到:我們即將或正在迎接由書面到電子的跳躍之後的又一重大變革。

這本書介紹了大資料時代來臨後,接踵而至的三項變革——商業變革、管理變革和思維變革。

其實,這場變革已經打響。商業領域由於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而推陳出新。前幾年,一家名為farecast的公司,讓預訂到更優惠的機票價格不再是夢想。公司利用航班售票的資料來預測未來機票價格的走勢。現在,使用這種工具的乘客,平均每張機票可以省大約50美元,這就是大資料給人們帶來的便利。

大家應該都知道2009年出現的h1n1型流感,就拿美國為例,疾控中心每週只進行一次資料統計,而病人一般都是難以忍受病痛的折磨才會去醫院就診,因此也導致了資訊的滯後。然而,對於飛速傳播的疾病,google公司卻能及時地作出判斷,確定流感爆發的地點,這便是基於龐大的資料資源,可見大資料時代對公共衛生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我看來,如果想在在大資料時代裡暢遊,不僅要學會分析,而且還要能夠大膽地決斷。

在美國,每到七、八月份時,正是颱風肆虐之時,防澇用品也擺上了商品貨架。沃爾瑪公司注意到,每到這時,一種蛋撻的銷售量較其他月份明顯增加。於是,商家作了大膽的推測,出現這樣的結果源於兩種物品的相關性,便將這種蛋撻擺在了防澇用品的旁邊。這樣的舉措大大增加了利潤,這就是屬於世界頭號零售商的大資料頭腦!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但是,如果讓大資料主宰一切,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大家應該都知道電子地圖,它可以為人們指引方向。但大家應該還不知道,它會默默地積累人們的行程資料,通過智慧分析可以推斷出哪裡是自己的家,哪裡是工作單位。我們的隱私就這樣被不為人知地收集著。

大資料時代的到來,讓我們的生活更安全,更方便,但與此同時,我們的隱私不再是隱私,資料的收集變得無所不包、無孔不入。世界已經向大資料時代邁進了一小步,一個嶄新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讓我們用知識武裝大腦,做好準備,迎接新時代的到來!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2

在看《大資料時代》之前,我只知道社會越來越數字化了,看完之後,才覺悟到:人類將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數字化已經把我們帶入一個資訊時代,大資料卻把我們捲進了一場科技風暴之中,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開啟了一個更包容更廣闊的新時代,大資料把社會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了一起,曾經看似因果聯絡緊密的事物,可能變得不再那麼重要;毫無關聯的事物,可能隱藏著重要的資訊,從科技、商業,到醫療、政治、教育、文化,大資料一概席捲囊括,它改變著我們的傳統思維,為這個時代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就像作者書中所說:“這項技術終將改變我們所居住的星球上的許多東西。”

大資料最顯著的影響是對於電子商務,通過大資料,最先洞察出潛在市場的,也必然最先佔領市場。而電子商務對實業的衝擊又是勢不可擋,可見,掌握了大資料就主導了市場,擁有了先進的科技才能擁有堅實的競爭力。在醫療方面,曾經的非典時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正是有大資料的預測功能,才使疫情得到了控制。在更小的方面,他也同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書中提到美國著名計算機專家奧倫·埃齊奧尼發明了飛機機票價格預測軟體,就是利用大資料造福我們生活的很好例子。

大資料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效率,更將人類帶入一個新的文明階段。從分析因果總結經驗,轉變為蒐集資料預測未來;由原來的滯後性變為現在的預見性——大大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變被動為主動。大資料為我們掀開了歷史新紀元,不敢想象它將會為我們帶來什麼,或許會出現新奇的生活方式,從未有過的職業,聞所未聞的商業模式,百家爭鳴的文化高峰;也或許會解開更多未解之謎,探索到宇宙之外的祕密。總之,毫無疑問的是,大資料為我們帶來的未來是超乎想象的。

這本書中作者提到最多的是:改變我們的傳統思維,摒棄精確性轉向巨集觀。從總結因果轉向預測。這個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資料大爆炸的波及範圍遠超乎我們的想象,單純靠人類的主觀判斷力是多麼的有限,大資料早晚會取而代之這一現象,這必將影響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也只有認清這種趨勢,改變思維,調整步伐,緊跟時代才行。即使不能與時代同步,也儘量做到避免固步自封,認識大資料、利用大資料趨利避害,為我們的生活造福!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3

對於暢銷書刊、熱點話題、時尚科技,始終不太感興趣。書刊,喜歡有一定年份的。話題,鍾情於務虛的觀點。新奇的產品於我無緣,習慣使用成熟的科技產品。既不清高,也非冷漠,就是要與現實保持一定的距離,給自己留一點思考的空間。這一習慣最近破了例。由於工作的原因,耳濡目染,“大資料”這個新興概念開始頻繁步入我的視野。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網購《大資料時代》,手不釋卷,三天讀完,頗有收穫。此書有如下特點。

首先,作者站在理論的制高點上,條理清楚地闡述了大資料對人類的工作、生活、思維帶來的革新,大資料時代的三種典型的商業模式,以及大資料時代對於個人隱私保護、公共安全提出的挑戰。其次,文中的事例貼近現實生活,貼近時代,令讀者既印象深刻,又感同身受。此外,作者沒有使用大量的專業術語,沒有假裝一副專業的面孔。縱觀全書,遣詞造句,均通俗易懂。

作者認為大資料時代具有三個顯著特點。

一、人們研究與分析某個現象時,將使用全部資料而非抽樣資料。

二、在大資料時代,不能一味地追求資料的精確性,而要適應資料的多樣性、豐富性、甚至要接受錯誤的資料。

三、瞭解資料之間的相關性,勝於對因果關係的探索。“是什麼”比“為什麼”重要。

作者指出,隨著技術的發展,資料的儲存與處理成本顯著降低,人們現在有能力從支離破碎的、看似毫不相干的資料礦渣中抽煉出真知爍見。在大資料時代,三類公司將成為時代的寵兒。一是擁有大資料的公司與組織。如政府、銀行、電信公司、全球性網際網路公司(阿里巴巴、淘寶網)。二是擁有資料分析與處理技術的專業公司,如亞馬遜、谷歌。三是擁有創新思維的公司,他們可能既不掌握大資料,也沒有專業技術,但卻擅長使用大資料,從大資料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天地。

面對即將來臨的大資料時代,個人將如何應對自如?這是個嚴肅的問題。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4

?大資料時代》是由盛揚燕、周濤翻譯的英國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的一部力作。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被譽為“大資料時代的預言家”;譯者周濤,是我國大資料和網路科學領域的青年領軍人物。強強聯合、中西合璧,使這部中譯本自2013年1月與英文原版同步面世以來,即獲好評如潮。至2015年10月,在短短不到三年時間裡,已加印到第18版,足見其閱讀面之廣、影響力之深。

?大資料時代》,是我目前最喜歡的一本書。它點燃了我的“紙質閱讀”熱情,引導我從以休閒、娛樂為主的片斷閱讀轉向了與工作需要相統一的深度閱讀。我是比較愛讀書的,但自從去年手機啟用了上網功能後,我對網上閱讀也由最初的好奇逐步發展為習慣,坐著看手機、躺著看手機,甚至上廁所都拿著手機。但在這樣的閱讀中,思維彷彿禁錮在了手機螢幕的方寸之間,怠於思考。久而久之,思考能力怕是會退化,甚至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網路空間裡,與現實脫節。對此,我感到警醒和焦慮,一直想從這樣的閱讀習慣中擺脫出來,儘管期間也讀了幾本書,但被動閱讀成分居多,直到我讀到《大資料時代》。這一次,我只用一個週末兩、三天的時間就讀完了這本書,閱讀速度堪比早年讀《哈里·波特》。這樣的手不釋卷,這樣的閱讀速度,讓我對自己又有了信心,我還是可以閱讀紙質書的。《大資料時代》字裡行間洋溢的時代氣息深深地感染了我,令我發自內心地渴望瞭解時事,理解國家、企業面臨的形勢任務。於是,捧讀起《中國油氣產業發展分析與展望報告藍皮書》、《中國國情報告》,也同樣興趣盎然。這一刻,我感到我的閱讀興趣與我的工作需要統一起來了,這是我近年來一直在努力探索和追求的。《大資料時代》,讓我的生活充滿閱讀快樂。

喜歡《大資料時代》,偶然中有必然。本書語言生動,內容豐富,可讀性強。特別是上百個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基於大資料應用的鮮活案例,發人深醒。比如,書中所舉的排查紐約可能發生爆炸的沙井蓋(下水道檢修口)案例,就非常有代表性。紐約每年會發生多起沙井蓋爆炸,爆炸能使重達300磅的沙井蓋衝上幾層樓的高度,非常危險。為紐約提供電力支援的聯合愛迪生電力公司每年都會對沙井蓋進行常規檢查和維修,但因沙井蓋量大,僅在紐約最小的行政區曼哈頓就有大約51000個沙井蓋和服務設施,難以及時發現爆炸隱患並排除。哥倫比亞大學的統計學家魯丁和她的同事,從大資料角度切入,通過對一些歷史資料的研究,預測出可能會出現問題並且需要維修的沙井蓋,既利於及時發現並排除隱患,又有效降低了檢修成本。由此我聯想到,我們大慶油田經過50多年的開發建設,水網、電網、油氣網密佈。即使沒有大的事故發生,也容易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隨著歲月的增長,這樣那樣的問題會更加令人疲於應對。特別是隨著燃氣入戶,天然氣管網遍佈身邊,一旦發生事故,直接關係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人心穩定,影響社會穩定。若能從大資料角度系統考慮這些安全問題,配套完善技術裝備和手段,及時收集資料、整理資料,讓資料說話,傾聽資料聲音,排查事故隱患,必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會像愛迪生電力公司初期“撞大運”式的抽檢沙井蓋那般,即使全員日夜不停地努力工作,也難以有效解決問題。

?大資料時代》提出的觀點,同樣令我眼界大開。本書前瞻性地指出,大資料帶來的資訊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資料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並用三個部分講述了大資料時代的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以大資料時代的思維變革為例,本書明確提出“讓資料‘發聲’”、“允許不精確”、“知道‘是什麼’就夠了”等觀點,非常有衝擊性。尤其是“知道‘是什麼’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麼’”的觀點,與我們的傳統認知和行為習慣相去甚遠。但仔細想來,卻非常適用、實用、管用。在這個越來越講究效率、越來越講究速度的時代,若是對任何事情,都執著於探索現象背後的原因,也就是必須在知道為什麼的基礎上開展下一步工作,難免會降低工作效率,甚至會錯失良機。就像上文提到的排查紐約可能發生爆炸的沙井蓋案例,若魯爾和她的同事糾結於探索因果關係,總是試圖揭示“為什麼”,怕是其有生之年都不能完成該項任務。也許,作者本身並非不重視“為什麼”,只是用這樣的闡釋方式,引起人們對“是什麼”的重視。突然想起孔夫子那句頗受爭議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想來以孔子之“仁”,一定沒有小看“民”的意思,他所關注和強調的也只是效率。跨越2000多年,東西方文化在此相互碰撞、相互佐證,令人歎為觀止。

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國家戰略層面,做出了實施大資料戰略的部署和要求。善用大資料、融入新時代,是我們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的重要體現。真誠希望更多人閱讀《大資料時代》,在盡享閱讀快樂的同時,關注大資料、開發大資料、應用大資料,充分釋放資料效能,加快成功腳步,實現人生精彩,為企業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5

去年的“雲端計算”炒得熱火朝天的,今年的“大資料”又突襲而來。彷彿一夜間,各廠商都紛紛改旗換幟,推起“大資料”來了。於是乎,各企業的cio也將熱度紛紛轉向關注“大資料”來了。有一張來自《程式設計師》微博的漫畫很形象。我覺得這張圖,很真實地反映了現實中小企業雲端計算,大資料的現狀。

不過話又還得說回來,《大資料時代》是本好書。

當然,很多it知名人士也大力推薦,寫了好多讀後感來表述對這本書的喜歡沒看此書之前,對所謂大資料的概念基本上是一頭霧水,雖則有了解關注過現在也比較火熱的bi,覺得也差不多,可能就是更多的資料,更細緻的資料分析與資料探勘。看過此書後,感覺到之前的想法,只能算是中了一小半吧—。巨量的資料,而另一前:著眼於資料關聯性,而非資料精確性,或許才是大資料與現時bi的不同,不僅僅是方法,更多的時思想方法。不過坦白講,到底是資料的關聯性重佳,還是資料的精確性更好,還真的需要時間來檢驗一下,至少從現在的資料分析方法來論,更多的傾向於資料的精確性。

看完此書,我心中的一些問題:

1、什麼是大資料?

查了查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大資料(bigdata),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資料的4v特點: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這個好像是ibm的定義吧。

以個人的觀點來看:資料海量,儲存海量都是大資料的基本原型吧。

2、大資料適合什麼樣的企業?

誠然,大資料的前提是海量的資料,只有擁有巨量的資料資源,方能從中查找出資料的關聯性,才可以讓通過專業化的處理,讓其為企業產生價值。針對電信運營,網際網路應用這樣海量使用者的資料的大企業,也是在應用大資料的道路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是針對中小企業呢?銷售訂單資料?若非百年老店,估計資料也是少得可憐,能用的可能只有消費者資料了吧。貌似大多數廠商,用來舉例的也就是消費都購買行為分析為最多。

同樣,在公共事業類的政府機構,大資料的作用也許也能很好的發揮。反而感覺在大多數中小型企業應用大資料,似乎有點大題小作。書中說:大資料是企業競爭力。誠然,資料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無形資源(利用得好的話),但是否所有的資料,或都換則方式說:所有的企業都以大資料為競爭力,是否真的合適麼?是否在中小企業中,會顯示得小題大做呢?

3、大資料帶來的影響

當一波又一波的it技術熱潮源源不斷地向我們鋪面而來的時候,你甚至都沒有做好準備,你都要開始迎接它所給你帶來的影響了。經過物聯網,雲端計算的推波助瀾下,大資料開始登場了。但它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1)預測未來書中以google成功預測了未來可能發生流感的案例來開篇,表明通過大資料的應用,可以為我們的生活起一個保駕護航的指向標。實質很簡單,技術改變世界。

2)變革商業大資料所帶來的商機,同時會衍生出一系列與大資料相關的商業機遇與商業模式,資料的潛在價值會源源不斷地發揮作用可以容易想到的是未來有專門的資料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生成的一條資料產業鏈產生。影響的,當然是it公司

3)變革思維書中所說:因為有海量的資料作基礎,未來,我們可能更關注資料的相關,而非精細度。對這條,本人還是持保留意見的。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6

如今說起新媒體和網際網路,必提大資料,似乎不這樣說就out了。而且人云亦云的居多,不少談論者甚至還沒有認真讀過這方面的經典著作——舍恩佰格的《大資料時代》。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何許人也?他現任牛津大學網路學院網際網路研究所治理與監管專業教授,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資訊監管科研專案負責人。他的諮詢客戶包括微軟、惠普和ibm等全球企業,他是歐盟網際網路官方政策背後真正的制定者和參與者,他還先後擔任多國政府高層的智囊。這位被譽為:大資料時代的。預言家“的牛津教授真牛!那麼,這位大師說的都是金科玉律嗎?並不一定,讀大師的作品一定要做些功課才好讀懂,才能能與之進行一場思想上的對話。

舍恩伯格分三部分來討論大資料,即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

在第一部分”大資料時代的思維變革“中,舍恩伯格旗幟鮮明的亮出他的三個觀點:

一、更多: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資料。

二、更雜: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

三、更好: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對於第一個觀點,我不敢苟同。

一方面是對全體資料進行處理,在技術和裝置上有相當高的難度。另一方面是不是都有此必要,對於簡單事實進行判斷的資料分析難道也要採集全體資料嗎?

我曾與香港城市大學的祝建華教授討論過。祝教授是傳播學研究方法和資料分析的專家,他認為一定可以找到一種數理統計方法來進行分析,並不一定需要全部資料。聯絡到舍恩伯格第二個觀點中所說的相關關係,我理解他說的全體資料不是指數量而是指範圍,即大資料的隨機樣本不限於目標資料,還包括目標以外的所有資料。我認為大資料分析不能排除隨機抽樣,只是抽樣的方法和範圍要加以拓展。

我同意舍恩伯格的第二觀點,我認為這是對他第一個觀點很好的補充,這也是對精準傳播和精準營銷的一種反思。”大資料的簡單演算法比小資料的複雜演算法更有效。“更具有巨集觀視野和東方哲學思維。對於舍恩伯格的第三個觀點,我也不能完全贊同。”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不需要知道”為什麼“,只需要知道”是什麼“。傳播即資料,資料即關係。在小資料時代人們只關心因果關係,對相關關係認識不足,大資料時代相關關係舉足輕重,如何強調都不為過,但不應該完全排斥它。大資料從何而來?為何而用?如果我們完全忽略因果關係,不知道大資料產生的前因後果,也就消解了大資料的人文價值。如今不少學者為了闡述和傳播其觀點往往語出驚人,對舊有觀念進行徹底的否定。

世間萬物的複雜性多樣化並非非此即彼那麼簡單,舍恩伯格也是這種二元對立的幼稚思維嗎?其實不然,讀者在閱讀時一定要看清楚他是在什麼語境下說的,不要因囫圇吞棗的淺讀而陷入斷章取義的誤讀。比如說舍恩伯格在提出”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相關關係。“這一論斷時,他在書中還說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一旦我們完成了對大資料的相關關係分析,而又不再滿足於僅僅知道‘是什麼’時,我們就會繼續向更深層次研究的因果關係,找出背後的‘為什麼’。“[i]由此可見,他說的全體資料和相關關係都在特定語境下的,是在資料探勘中的選項。

大資料研究的一大驅動力就是商用,舍恩伯格在第二部分裡討論了大資料時代的商業變革。舍恩伯格認為資料化就是一切皆可”量化“,大資料的定量分析有力地回答”是什麼“這一問題,但仍然無法完全回答”為什麼“。因此,我認為並不能排除定性分析和質化研究。資料創新可以創造價值,這是毫無疑問的。舍恩伯格在討論大資料的角色定位時仍把它置於資料應用的商業系統中,而沒有把它置於整個社會系統裡,但他在第二部分大資料時代的管理變革中討論了這個問題。

在風險社會中資訊保安問題日趨凸顯。如何擺脫大資料的困境?舍恩伯格在最後一節”掌控“中試圖回答,但基本上屬於老生常談。我想,或許凱文·凱利的《失控》可以幫助我們解答這個問題?至少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維度。正如舍恩伯格在結語中所道:”大資料並不是一個充斥著演算法和機器的冰冷世界,人類的作用依然無法被完全替代。大資料為我們提供的不是最終答案,只是參考的答案,幫助是暫時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還在不久的未來。“謝謝舍恩伯格!讓大資料討論從自然科學回到人文社科。由此推斷,《大資料時代》不是最終答案,也不是標準答案,只是參考的答案。

此外,在閱讀此書之前還必須具備一些資料科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概念,比如說什麼叫資料?什麼叫大資料?資料分析與資料探勘的區別,數字化與資料化有什麼不同?讀前做些功課讀起來就比較好懂了。

資料時代讀後感篇7

首先,想談一談何為大資料,何為大資料時代。大資料是一種資源,也是一種工具。它提供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理解當今這個資訊化世界。為何說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在資訊缺乏的時代或模擬時代,我們更傾向於精確性的思維方式,就像是”釘是釘,鉚是鉚”,而在這種傳統的思維方式下,我們得到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

而在大資料時代下,我們打破了這種思維方式,換句話說,我們接受結果的不確定性。簡言概括之,我認為大資料是一種預測模型。在大資料時代下,我們關注的不是因果,即為什麼是這樣,而更關心”是什麼”這種相關關係。換句話說,在這種新思維的思考方式下,我們探究問題背後的原因也是不可行的。我們所做的是利用大資料這種工具,讓資料自己說話!

其次,我想談下如何利用大資料提升我軍戰鬥力。當然,大資料分析並不是精準的預測,精準的預測也是不存在的。大資料只能有利於我們理解現在和預測未來的可能性。

作為軍人,我所關注的是如何利用好大資料的工具提升我軍戰鬥力,打贏這場資訊化戰爭。毫無疑問,現在我們打的不是刀對刀,槍對槍的戰爭,更不是模擬時代,當代乃是數字時代,打的是資訊化戰爭!

四次戰爭的大勝,美軍的戰爭形態從機械化轉向資訊化,而且相應的在戰場取勝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這正是大資料時代下的必然結果。而我軍正在轉向資訊化的過程中。在此戰爭形態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計算分析師,大資料分析師,數學家等高等技術性人才來打贏這場資訊化戰爭。這正是大資料時代下我們不得不有的基礎。我軍戰鬥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當然大資料是一把雙刃劍,利用好了取勝也是得心應手,相反,利用不好會導致不可估量的損失。

畢竟,這只是一種預測模型,得不到精準的預測結果。我們更要讓資料為我們所用,不要被龐大的資料庫框住我們的思維。為適應時代的發展,在這個適者生存,弱肉強食的世界,大資料時代下的殘酷競爭已經給我們敲響警鐘,一場悄無聲息的資訊化戰爭已經打響!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