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模板三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可以讓家長們感受到教育的價值,改善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方式,你也有這樣的感受嗎?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模板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模板三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1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關於選擇與運用教育方法的書,介紹了作者的一套獨特而新穎的教育方法,是李躍兒老師經過二十二年摸索的經驗結晶。

她倡導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腳,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質是協助人類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幫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無論教師還是父母,就像是給孩子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腳的大小、形狀、腳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夠製造出合腳的鞋子;同樣,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長機制的前提下才能夠設計出適合於孩子的教育方法。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後,我被書中的故事感動著,我被書中的情感感染著,我被書中的思想教育著,我被書中那濃得不能化解的愛融化著。

感謝李躍兒老師,在這個時候,為我、為許許多多迷失在教育裡的人們,傾情奉獻了這樣的一本好書,這樣的一個理念,這樣的一份情感,這樣的一聲愛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慶幸——今天我讀到到了她。

教育的難點不在於有沒有現成的方法,而是在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只適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適合於孩子,不是適合於普遍意義上的孩子群體,而是具體到每一個孩子的個體。

我們遵循這一理念,使用建構主義教育,尊重兒童自然的發展規律,尊重每個兒童的獨特性;相信兒童天生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同時,在兒童的先天發展機制下,給予孩子恰當的幫助,協助兒童獲得良好的發展。

古人講:藥無貴賤,醫病者良;法無高下,契機者貴,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還給孩子本應有的幸福,呵護與珍愛幸福童年,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數成績,而忽視孩子們的心靈成長。片面的應試教育,使我們不願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錯誤中成長啊!我們卻總是在斥責聲中磨盡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許會因為我們錯誤的教育方式,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剝奪了他們的幸福。

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兒歌裡唱的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能打小怪獸。也許就是能有一點兒時間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幾個懶覺,有點兒時間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躍兒老師已將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師、教育家長的經歷、經驗及成果寫成一本書:她告訴讀者:由於不懂孩子,本應給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卻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沒有幸福感,人就很難成材,因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會獲得足夠強大的內在驅動。

作為一名教師也要在瞭解孩子心聲上多努力多探索,爭取做一盞能照亮孩子心靈的明燈。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2

曾經,我對聽報告有一種逆反應,報告精英們據典引證,滔滔不絕,而我卻哈欠連天,為了尊重老師的辛苦成果,為每次都強迫自己,勤記筆記,哪怕一言半辭我都不放棄。但是,今天我卻例外,我深深地被李躍兒的文章感動,與其說文奪其心,而不如說,小巫和蓮子的兩篇序言的解說更聲勢奪人,扣人心絃,我摒棄雜音,致知閱讀之。

李躍兒的思想超越前衛,她把用靈魂感受孩子的靈魂,作為自己的開場白,大氣,母愛共存。而把愛和智慧喚醒孩子懵懂的世界,用天使之愛引領感化孩子作為自己思想的先導,把棍捧教育視為一種殘暴的開始,一種內心不調和的見證,嚴教是家長沒有智慧,思想單純的顯現。把貌似愛深的母愛,做了一個剖開分析,這樣,把家庭教育的誤處直抵每一個母親的心底的隱私區,讓家長們無以逃遁自己教育失敗的殘酷現實。

作者從孩子的角度慢慢地深化,把心中的千千愛付諸真摯的家庭教育引導,她從為愛搭起平臺,引領孩子發現愛,讓孩子感悟愛三個方面出發,以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家長細細的回味箇中的寓意,從而反思自己的行動準則,理解孩子,愛護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成為理想中的人。

李躍兒的第二部分,她就單刀直入於我們培養孩子的目的上,先提出了我們教育孩子的價值觀,是人才重要,還是為人重要。孩子的好時光在哪裡,為什麼中國孩子現在面臨的是四面楚歌。我們的道德教育是否形式化。反思教育讓我們體會到了什麼?孩子的想象力誰把他們扼殺了。學習和道德是否衝突。問題一個個擺出來,一個個加以解決,一個個貌似完整的教育,被她肢解得體無完膚,直逼生命的底線,然後一個回馬槍,推出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主要矛盾,讓我們的心靈為之顫動。在事實面前,我們看到了我們的失敗,因此我們更需要的是反思和改變,理解和突破。

我們靜默著,我們聆聽著遙遠的孩子的吶喊,老師也許在某個環節,為著不值得名和利,也起著幫凶的作用,讓孩子看不到曙光的燦爛。家長也許在整個過程中,披著愛孩子的鮮紅外衣,在錯誤中剝奪著孩子的幸福。天才們在困難中艱難的爬行著,天才在寒夜裡,不停地顫抖著,雖然他們展示的是榮耀和魅力,但是,他們吃的卻是人間的苦果。他們掙扎著,他們奮鬥著,希望通過努力擺脫烏雲的纏繞,獲得心與靈的完全自由和快樂,讓幸福的種子裝滿小籃子,讓風景中沒有陌生和陰影。

第三部分的展開,讓我的心也隨之開啟,教育的真實含義浮出水面,孩子的幸福來自與家長走出誤處,孩子的快樂是教師走出職業的慣性,成人必須為孩子構建快樂平臺,教育的綻放異彩來自於教育者素養的提高。她把問題拋向使力者,這樣,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孩子有孩子的天空,孩子有孩子的想法,把他們的天空還給他們,讓他們自由地去搏擊,自由地去規劃,未來總是屬於他們的,我們無權給他們畫圈圈。

最後一節,作者信心滿懷,她通過各種例子,凸顯幸福能使孩子煥發精神的動力,幸福會使孩子永遠精力旺盛,幸福使孩子更有興趣去探究人世界的奧祕的理念。讓孩子在快樂的環境中,展開想象的翅膀,愉悅的使用邏輯思維能力,發揮創造的天賦,提升理性高度,展示情感的魅力,超越感覺的虛空,達到生命的快樂之巔。

幸福不是一味的放縱,是成功的前奏,讓孩子有學習的動力,讓孩子產生學習技術的動力,這才是教師和家長們必須考慮的教育方法。給孩子自信,孩子會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中,發現許多生命中的祕密,生活中的小訣竅,才會在自然的情況下,產生原動力,獲得事業和人生的進步。

作者的四部劇,好像孩子的生活小節的展現,細碎,但不雜亂,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的過程和結果,我們會時時努力,做好教育者的本分工作,讓孩子不固守成規,讓孩快樂、平和,更讓孩子生命力旺盛,事業精彩有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3

利用寒假時間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收穫頗豐,作者李躍兒有著二十多年的摸索經驗,用一個個人性教育的個案分析,充分向我們詮釋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長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們又該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長。

幸福是什麼?孩子的幸福又是什麼?到底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過李躍兒的這本《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們會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這是李躍兒提出的教育觀點。教育者(教師、家長)是造鞋人,只有他們瞭解了孩子腳的大小、形狀、特點,造出合適的鞋,孩子才會感到幸福。

成人應尊重自然賦予兒童的行為與動作,並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免錯失一生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而大多數家長此時逼著孩子認字、計算,完全違背了人的自然屬性。

人的生理生長機制不但是預先設定好的,精神的機制也是預先設定好的。它就像一棵樹,何時發芽、何時出土、何時抽葉、何時開花都由其內在預先設定好了的機制所決定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處於感性認知階段,還沒有發展起邏輯思維的能力,如果逼著他們算算術,無疑於趕著鴨子上架,結果只能徒勞無功。不尊從孩子成長機制的行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師的故事中,有一個“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個男孩,主犯楊傑和大弟、二弟以及他們的父親都被判刑,這是一個悲劇的家庭,原本楊傑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但由於父親暴烈的脾氣,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歸路……

正是因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為教育者的我們,在剝奪著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觀念、錯誤的教育方法使得我們的孩子開始變得不再幸福,但這絕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狀態!這是一個慘痛的案例,告訴我們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變。

作者李躍兒在書中還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讓人成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長智慧、傳達知識的。”而現實當中,尤其是在中國,成人對於孩子,大都是隻注意孩子的身體和學習,卻很少注意背後的那個心靈。

我們作為家長也好,老師也罷,似乎都應該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和行為。給予孩子幸福這是我們共同的願望,但我們要重新定義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並不取決於他有多少財富,是否過著奢侈的生活,而在於人的內心有沒有釀造幸福的工廠,有沒有對於“幸福”這個概念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有沒有獲得幸福的智慧。

作為教育者和家長,我們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這絕非是孩子要什麼就滿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