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

讀書是為了讓自己平靜下來,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以供參考。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買來快半年了,斷斷續續的看。前幾天終於看完了,心裡竟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一、先列一下我的書單吧。食譜除外。

第一本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孕期買的。不到一週就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最初的育兒理念——教育孩子,首先要改變大人自己。這是根本。

《卡爾-威特育兒全書》給出了教孩子認識這個世界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我充滿了信心。

《鄭玉巧育兒經》胎兒卷和嬰兒卷,這是生長髮育方面的,也有一些智力發育的內容。到現在還在孩子半夜持續哭泣的時候翻回頭查詢原因。

還有《0-1歲嬰兒養育每日一頁》,給我每天的指導。

《寶寶生長髮育監測卡(0-3歲)》是孩子5個月的時候買的。這個好在有每個月的生長指標,可以記錄下來。還有當月要學會的大動作、精細動作等等,以及訓練方法。也很實用的。不過裡面的胸圍啦、囟門都沒量過。頭圍也是到了快10個月才第一次量。知道閨女隨她爸的頭圍,沒當回事過。

後來買的遊戲類書,比如《讓孩子越玩越聰明的160個遊戲(0-3歲)》,簡單、方便而又實用。

給寶寶看的第一本書是顏色、數字什麼的,第一本故事書是萬友童書的《寶寶最喜歡的經典動物故事大全(0-3歲)》。到現在還喜歡。會指著上面的動物驚喜的啊啊叫。一起買回來的還有《兒童常用成語接龍大全》和《兒童經典智力測試題大全》,不過這2本現在看有點早。

二、作為讀書心得,我整理了我的育兒觀點如下:

1、想教育好孩子,大人首先要發現自己的問題。希望孩子學這個會那個,是真的為孩子著想還是滿足大人的慾望?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大人首先要改掉自己性格里的急躁。否則孩子會一點不落的學到不想她有的毛病。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讓孩子擁有創造力,原來需要那麼高超的技巧。創造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是挖掘出本來就擁有的而已。

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小心呵護,就怕大人的眼光破壞了孩子脆弱的心靈和感覺。我曾經的困惑現在找到了答案:大人之所以忘記了、不再理解孩子的想法,是因為大人用心、用靈魂去感覺自然的通道已經封閉。既然已經封閉無法感受,就千萬別動輒以為孩子的感受荒唐、錯誤。可能大人隨意的一句話一個舉動就毀了一個孩子。

3、給孩子提供氛圍,引導而不是安排。這幾天看完了《失落的密符》,裡面講到蘭登和彼得講的幾節課。內容不是重點,關鍵是他們講課的方法,引導聽眾興趣的能力。我曾無數次的設想孩子遇到問題問我的時候我會怎麼講。看了書,才知道,答案不重要,方法是關鍵。

總是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天都會問他,今天你給老師提了什麼問題。另一個諾貝爾獎得主說,他的母親沒有文化,但每次他遇到困難,媽媽總是說,我相信你能找到答案。希望我也能做到。

4、相信孩子的能力。《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最愛看裡面的例子,李躍兒總能化腐朽為神奇。也不知道用詞恰當不恰當,反正像我這樣的大俗人看起來都沒辦法的事情,她易如反掌的解決了。最神奇的還是教畫畫。孩子竟然能畫出“味道”來——就是酸甜苦辣的味道。看了畫,就知道想畫出的味道。還有畫出大怪魚等等。

相信孩子能自己解決問題。她會在其中理解、進步和昇華。

書裡的方法有些我還不太會呢。要看第二遍。

5、教育方法是鼓勵、鼓勵、再鼓勵。這是一個朋友的父親說的。當然,鄭淵潔也說過這樣的話。朋友的父親是國小校長。

還有身教。勝於言傳。

擺了這麼多理論,還沒到用的時候。相信孩子能聽懂我的話,現在開始,就平等的對待她,用學到的方法。比如,摔了遙控器,對她說,不要摔,它會疼的。還要家裡老人配合,lg和我不在家的時候也這樣說。

只想到這麼多。慢慢再總結,用用再提高吧。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

這是一本有關教育的書,是由被譽為“上天送給孩子和家長的福音”的李躍兒所著。她善於用最明確最生動的語言來解讀孩子的幸福觀本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淡淡的溫馨,沒有華麗文藻,沒有專業的術語。她站在一個敘事者的角度,詳盡卻不繁複的講述一個一個她所遇到、看到、聽到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成人並不能真正正確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由於不理解而帶給孩子許多痛苦,這些痛苦造成了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被解決就會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成為將來他們性格中的一部分,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困難,影響他們的發展。”這些問題普遍存在於家長和老師之中,通常,家長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思維,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世界,他們認為作為父母,比孩子更有經驗,更有正確思考的能力,判斷是非的能力,但是,雖然父母都是從孩子的階段慢慢成長起來的,卻早已忘記了當時的自己是用何種眼光看待周圍世界的,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所以,常常會誤解了孩子的本意,錯誤理解孩子的想法,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教中心實習的一個月中,我也遇到了這樣的事情。班上一位小朋友畫畫畫得很不錯,顏色也塗得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批評孩子:“哎呀,你看你這畫得是什麼啊?老師畫的是皇冠啊,你怎麼畫成蝴蝶結啦?為什麼不好好學啊,要跟老師畫得一樣啊……”第一次的時候我沒怎麼注意,可是多幾次之後,我發現那孩子便不願意再聽媽媽說話了,每次媽媽發表意見的時候她就在一旁撅著嘴,一副快要哭出來的表情,非常委屈的樣子。我實在看不下去了,便告訴家長以後不要這麼說她了,孩子很努力,畫得也很好,本來幼兒畫畫就不是為了要讓她畫得跟老師的一樣,而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能夠愉快的度過這個過程。孩子在畫畫的過程中,想象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要始終注意啟發孩子,讓孩子能夠盡情地發揮想象和創造的能力。這些,對孩子今後的成長與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那些所謂的畫畫的基本技巧,不過是家長急於看到成效而超過了孩子本身所能負載的東西而已。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我記憶猶新:“孩子是通過自己生活的經歷來建構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當他發現他身邊所有的人都愛他時,講來他就會認為自己是被歡迎被接納的;當他發現他的父母不愛他時,他就會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輕易愛他,也不會接納他。”

我很認同這段話,在現今這個高速發咋還能的社會,我們更多關注、追求的是如何更高效、迅捷的方法。教育者被要求高學歷、高素質,各種技能的比賽、書面的文章……而我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教育者被評定能不能勝任幼兒教育這一職業時,是不是要再次評定他是否懷有一顆有愛的心?幼兒工作之瑣碎、繁複不同於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保育與教育兩者間,我們更趨向於保育。剛剛脫離父母的孩子有著獨自面對社會的恐懼,用蹣跚的小腿走向遠方,離開他們的小世界迎接陌生。在這種環境下,我想再強大的技能知識都是無力的,如果這時的教育者沒有一顆愛的心,面對孩子的哭鬧,他煩了;面對孩子的調皮,他惱了;面對孩子的彷徨與無知,他厭了。那他就算天下第一又如何呢?如果我們心中都有愛,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許多幼兒園教育者虐傷孩子的事件了呢?

我也很欣賞李老師在對幼兒培訓時的方法。她會向孩子們講述一個故事,是關於長襪子皮皮的,然後她會用語言描述長襪子皮皮的長相,再讓孩子們在紙上畫。當孩子遇到不會畫的地方時,便會求助老師,這時老師再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單獨輔導,我想,這也是一種因才施教的方式吧,根據幼兒不同的需要去教給幼兒自己想學的東西,而不是統一教給每一個幼兒同樣的東西,這跟中國小學的學生上課有什麼兩樣呢?但是家長卻鬧意見了,說把孩子送過來真麼久了卻沒看到孩子學到了什麼,而且孩子畫出來的畫也看不懂,畫得都不像。李老師想的這個解決方法簡直太令人佩服了,她發給每個家長一張白紙,然後讓家長跟著她一起畫了一個小女孩,畫完以後,她又讓家長再畫一幅,這次是由李老師來口述,家長自己畫,畫的是長襪子皮皮。家長們畫好以後,李老師讓家長自己看看自己畫的畫,幾乎每個家長畫出來的畫都是一樣的,都是正面對著自己,兩腿張開等的特徵。家長們只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時,李老師說:“你們畫的第二幅畫,是不是受了我教給你們的第一幅畫的影響?”家長一下就活躍起來了,發出鬨笑。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如果老師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是先教給孩子怎樣畫,然後再讓孩子畫,那麼孩子發揮想象的空間就變小了,這是一種思維侵略,當老師先教給孩子們東西,再讓他們想的時候,思維就會被教的東西控制了。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是應該多角度,對方面地去啟發孩子,引導孩子,激發孩子,讓孩子自己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表達,我們需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可以放飛想象,放飛思維,放飛什麼都行。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許我們都要反思,看完全書我才覺得這句話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驚心。沒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寶劍的騎士,這樣的他將如何面對在以後道路上所遇到的荊棘?他的人生還能完整嗎?希望家長們也能夠儘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方式,能夠與老師一起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豐富有啟發的環境。不僅是對孩子現在,對於其將來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後感範文最新

寒假中有幸閱讀孩子給我一本書籍——《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我被作者書中列舉的在教育過程及生活當中的不同例項,解讀孩子內心世界的聲音,以及客觀地評價教育者的各種狀態,深深地吸引進去。其中,李躍兒說"要是不懂什麼是兒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許會更好。

書中,李躍兒說,“中國的家長一般分為三類:第一類既懂教育又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最容易成為人才;第三類家長既不懂教育又沒有責任心,他們的孩子也比較容易成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類家長,不懂教育但有責任心,他們佔據絕大多數,失敗的孩子大都由這類家長制造。”從我們教師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教師也可以分成這3類呢?雖然,教師上崗前都進行了教育學、心理學的考試,但捫心自問,你真的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嗎?我有點惴惴不安了。李躍兒說:給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不要阻礙孩子的成長,要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我們老師和家長常常打著“為了你好”的幌子,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當我們將孩子喜歡的漫畫書撕得粉碎的時候;當我們將興致盎然地玩著電腦的孩子從電腦前拉開的時候;

此書有些事例,使我覺得,教師和家長都太功利了。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教師希望按自己的意願塑造孩子獲得成功感,可是,我們都忘記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個性,每個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複製的,為什麼老師家長想像影印機那樣影印孩子的未來呢?現在這樣做的結果是:老師和家長感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孩子也很無奈:老師家長怎麼就不懂我的心?雙方的關係有的甚至緊張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有些地區甚至有弒父、弒母的悲劇發生。可是這能完全怪我們的孩子嗎?異化的教育,異化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形成了惡性迴圈。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於不尊重自己,試想一個孩子不再用童貞、純潔的語言和思維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這還是一個孩子嗎?作為孩子的家長、老師,在不知不覺中做了摧殘純美的童年生活的劊子手。我們在以愛的名義做著傷害愛的事情。我們把自己以為重要的喜歡的強加給孩子,從來沒有平等地蹲下來問孩子真的需要嘛?這樣合適嗎?我們給孩子太多的壓力,孩子的生活被我們一雙雙無形的手控制著,這樣的孩子,自身會產生一種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湧動而出的幸福感嗎?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溫柔親切地問他,他需要怎樣的幫助和關愛。無論哪個孩子,都具有優良的品質。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為人師的要早早發現這些品質,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進老師設計好的模式中,要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無拘無束。因為孩子們的夢想遠比老師計劃的還要遠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麼的空靈,那麼的純淨,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夠保護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擁有幸福的每一堂課,擁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孩子們的幸福人生又從何談起呢?雖然,巴學園只有一所,但如果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都能像李躍兒老師那樣俯下身子,給孩子他真正需要的關愛。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讀時就像在一面光潔的鏡子前觀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靈受到震撼,使我的靈魂受到洗禮。雖然距她的教育觀點還差得很遠很遠,但是,我會向著“愛自己的班級的幼兒,熱愛自己的教育事業”的`方向去努力,幹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