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參考6篇

每當我們讀完書之後我們的內心都會受到極大的震撼,最重要的就是及時寫好相關的讀後感,寫讀後感比較忌諱的一點就是直接闡述書籍的原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給教師的信讀後感參考6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參考6篇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1

通過學習十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我看後深受感動,深深地體會到優秀教師的事蹟平凡又偉大,感人的事蹟催人淚下,他們的事蹟動人、令人感動,值得學習和深思,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這些優秀教師的事蹟體現了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學習、熱愛學生。他們把愛獻給了教育事業,在平凡的工作中鑄就了閃光的師魂,為我們樹立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光輝榜樣。

從優秀教師身上,我們看到了優秀教師那種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事業為重的高尚品質,對工作一絲不苟的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樂於助人的高尚職業道德。

優秀老師們有著愛黨、愛國始終視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高尚情操。他們立志於教育和科研事業務實敬業,不畏困難,勤於探索勇於創新勇攀高峰的獻身精神、他們做學問嚴謹務實、腳踏實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趨。教學生言傳身教,厚以載德,他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甘為人梯,無怨無爭地為祖國培養優秀人才。

作為一名教師,我認為在今後工作中首先應該以優秀教師為榜樣,學習他們獻身教育,甘為人梯的崇高境界。學習他們以德立教、愛崗敬業、忠於職守,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真正熱愛教育事業,以教育為快樂,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紮紮實實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全部的愛獻給教育事業,獻給我們學校的學生們。

其次,要熱愛學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會以優秀教師為榜樣,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職工作中,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愛不應該是掛在嘴上,也不應該是膚淺的凡事包辦,而應該深入到思想落實在行動上。家長把子女送到學校我們有責任把學生教育好、保護好、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教師的愛護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以求真務實的作風和嶄新的精神風貌,向優秀教師那樣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獻為榮。積極進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探索,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對他人寬容一些,多與人為善,與己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個坦坦蕩蕩的人。腳踏實地、不為名所累、不為利所趨,立足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和學習,以實際行動為我們學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2

閱讀《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一書,撰寫一篇三千字的讀書報告,剛開始接到這個任務,唏噓不已,什麼讀後感可以洋洋灑灑寫上三千字?!但是,當我拿到這本書,開始認認真真的翻看時,才發現,原來作為新教師的我們有這麼多需要學習,需要領悟,需要改變的地方。

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蓮。凱茲(lilian g katz)博士,我想,教育學院的老師們選擇這位女博士的這本書作為我們新入職教師的必讀書籍,肯定是有一定用意的!麗蓮。凱茲博士是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在教育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曾經先後在七所美國知名大學教授過短期課程,並致力於著述工作,將她的經驗撰寫為文字和所有的幼教工作者分享,這本《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就是她的幼教專業的經典之作。

還沒有翻開這本經典之作,我就看到了書的後頁上一個大大的問題:幼教工作是專業嗎?如果您是幼兒教師,您的答案會是什麼?之前,我確實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高中畢業,進入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畢業,順利取得教師資格證書,13年8月正式進入寧波市第二幼兒園江廈園區進行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我從來都沒有去想思考過,幼教工作到底是不是一門專業。現在想起,如果剛開始工作,有一個人問我這個問題,我給他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高中三年,大學兩年,我所學的都是如何成為一名幼兒教師,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學習的專業知識、鋼琴、舞蹈、聲樂等技能,……如何不能說幼兒教師不是專業呢?

但是,在翻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幼教界所稱的“專業”又有了新的認識。近年來卻因為大家對於幼教人員極低的薪資、地位和權力,而開始辨別幼兒教育是否專業或承認幼兒教育是否專業。

“專業”有很多種定義,在本書中提到的貝克(h。s。becker,1962)所著的《專業的本質》一書中告訴我們,“專業”這個詞可分為“科學”的和“一般通俗”的兩種用法。從通俗定義上來講,一般人對“專業”基本上是帶有敬意的,認為“專業”是對於一種道德上值得稱許的工作,具有一種特別崇高的精神與承諾,而且專業人員的社會地位高,收入豐盈。我想,這是比較現實的一個現象,本書中的作者也提到,她認為現在幼教界追求專業的冬季是起於這個通俗的“專業”定義,而非科學的定義。她也很直白的講到,在她遊歷各個國家,與很多國家的人接觸下來發現,在很多國家內,一般人認為兒童的年齡越小,其工作人員所需的訓練與必須具備的能力就越少,薪資福利也越低,工作環境也越差。雖然很多幼教工作者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在道德上非常值得稱許,但是,別人似乎不這麼認為。很多掛架都認為幼兒應該在家中由母親照顧,即使進入幼兒園就讀,大家也認為保教人員的工作就是代替有事情的母親照顧他們的幼兒而已。

在科學定義上,一個領域要被稱為“專業”,則必須符合八項條件:即社會必要性、利他、自主性、倫理規範、與服務物件間保持距離、行為的標準、長期的訓練、特殊的知識。

提到幼兒教育的必要性,雖然目前有一些證據對於幼兒教育的長期成效提出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但是,這些結果還需要再做一些大規模的試驗研究後才能有定論。我們無法確切的說,劣質的幼年經驗是無法彌補的。而在“利他”這個條件上,作者認為幼兒教育的表現良好,沒有人會說幼兒教師忙於斂財或者從事光鮮亮麗的簡單工作。 “專業”所要求的服務理想與以服務物件對中心的精神似乎也是一般教師的明顯特徵。從準也的“自主性”來講,我們的服務物件有三個,即家長、兒童、社會。那些認為幼兒才是他們服務的主要物件的觀點是狹隘、有其缺點的。幼兒教育想要成為專業,就必須學習如何迴應服務物件的要求與期望,尤其是當服務物件的要求與幼教的專業知識與判斷相違背或不相容時。從“倫理規範”來講,要形成一套幼兒教育人員的倫理規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教人員在工作中嚐嚐會遇到有關幼兒、家長、同事、僱主及社會的兩難困境,再以其為基礎發展出能協助幼教人員解決倫理困境與誘惑的倫理規範。從“與服務的物件保持距離”來說,要求從業人員能依據特定的知識與原則來解決問題與倫理困境,因此,從業人員與服務物件之間的關係,就應該具有理想的距離、適度的不關心或“疏離性的關注”等特質。但是,這項專業條件不是要專業人員拒絕對服務物件有憐憫的感覺,而是要專業人員能以適當的角度來處理這類情感。強調“理想距離”,還希望能協助從業人員拒絕偏愛某些兒童或家長的誘惑,防止從業人員按個人的偏好或行動來對待服務物件。從“長期的訓練”這一點來看,專業的訓練應具有五點特徵。即:訓練的內容是有關特殊領域的,以確保受訓者習得複雜的知識與技術;訓練的過程艱辛、充滿壓力與緊張,並且要求認知上的優越。要進入專業,必須經過審慎的篩選程式,有些人會在過程中被淘汰;所有的專業都要求受訓者所精通的知識範疇,必須超過實際執業所需或受訓者本身認為必要的程度;負責提供專業訓練的機構,必須經過該專業成員監督的程式而獲得認可或取得訓練的執照;專業團體與訓練機構會提供其成員系統的與定期的在職訓練相關課程。從“特殊的知識”來講,我們很難為幼教界找出一套特殊的知識、列出特殊而可遵循的原則,發展出一套最佳專業行為的準則,作為專業行為的基礎。但我們可以列出我們認為重要值得的原則,以系統的方式來檢視那些原則。以下是作者依據個人對於最佳專業行為的理解,希望幼教專業知識中能包括的原則:教學策略與課程營改進考慮學法與課程對兒童的當前價值與長期影響後;讓兒童從事一些互動性的活動,以及主動而非被動地進行活動;很多影響兒童發展與學習的經驗或因素,在適量的情況下效果最佳;幼兒教育的課程重點應該是協助幼兒對於自身的環境與經驗有更佳的理解;發展與學習具有迴圈性,當兒童具有某種行為模式時,別人對待他的方式會增強他的行為模式;學習的環境越開放、越不封閉、越不正式,老師越能獲得有關兒童學習 發展的訊息,而老師知道的訊息越多,就越能採取適宜的教學策略,進行適宜的課程活動;適當的教學與課程會同時考慮知識、技能與氣質的學習,尤其是在“繼續學習”與“應用知識技巧”方面;兒童的年齡越小,教學策略要越多元化,課程要越有彈性。

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以前一直認為“專業”的我們,其實離“專業”還有很遠的距離。在我們所處的領域,很難讓我們得到可靠的資料。當一個領域所奠定的資料越鬆動,就越容易出現不同的意識形態,造成我們往往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強力推行某種教學法。專業的倫理規範提醒著我們,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胸,閱讀所有可得到的相關證據,而且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哪些立場是基於證據、哪些是基於個人的經驗,哪些是出於個人的意識形態……或許只有當我們很清楚自己的立足點時,我們才能增加社會大眾對這些觀點的瞭解,獲得他們的支援,讓我們能致力於改善我們對兒童的教育。

作為新教師的我們距離“專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幼兒教育距離“專業”也有一段很長的路。還處於“求生階段”的我,在這一年裡面,面對孩子、家長,還有很多很多的不足。但我知道,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面,我一定要努力度過“強化階段”,順利達到“求新階段”,努力向“成熟階段”發展!“經驗是最好的老師”,在實際工作中,爭取從工作經驗中學到該學的,並廣泛閱讀相關書籍,觀看名師講課,全面利用身邊可利用的資源,得到應得的工作經驗,行“專業”事,做“專業”人,為更好、更快地成為一名“專業”的幼教工作者奠定紮實的基礎!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3

這個暑期過的不平凡,去阿城學習期間,每人發了一本吳非著的《致青年教師》,在書的自序中看到“對教師職業生命負責”的話時,有點受驚。因為我從開始教學至今還沒想過如此深層次的問題,只是因為喜歡教書,喜歡面對一張張孩子們純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學的工作崗位。而在一個學期的實際教學中,我也認識到只有熱情的教學是不完美的`,對我的職業生命負責,我必須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團結、正氣、奮進的集體,才能鞭策我們的進步;優秀集體的全面塑造,良好集體形象的建立,需要以下幾點:

一、要樹立服務意識因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務精神的教育。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種獎品和一句讚揚,真正的服務應該在課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了;課堂上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了;你為學生提供學習方式了沒有?學生這節課有發展嗎?這種隱性的服務理念應該是我們真正意義上的服務。

二、要學會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識的人,才具有奉獻愛心的精神。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感謝社會給予我的這個崇高而又偉大、穩定而又令人羨慕的職業。教師令所有人敬佩二,要感謝在各個崗位上做奉獻的納稅人,無論是工人還是個體勞動者。既使他們起早貪黑,生活無著落,也在為我們提供著經濟保障,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教育他們的子女。第三,要感謝我們的學生及其家長,因為教育的產品是服務而不是學生,而購買這個服務的是家長,家長是學校的上帝。而消費者才是推動產品不斷更新和質量提高的最強大的動力。第四,要感謝我們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邊的每一個人。

三、關注細節“以身立教,為人師表”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我們的事情別總讓學生做,因為孩子們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嗎?隨手關燈、隨手關緊水籠頭是不難的,節約紙張、愛護教學工具是自願的,我們節約的習慣是帶給孩子們最樸素和最美好的禮物。遵守時間,遵守諾言。我們對規定和允諾的實現,帶給孩子們的將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體驗。

青年教師楊恆奇說過:“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保鮮劑’”,由人及已會很有收穫。我們會關注孩子們的每一本作業,因為他是孩子們學習收穫的晴雨表。我們會嘗試著改變,讓我們的教學方式逐漸讓孩子們喜歡,讓我們的教學成果更加豐碩。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4

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勞動對教育的作用,他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沒有兒童的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他認為,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的勞動者,要讓走進的社會的每個人都能體驗到勞動的幸福。

我們的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未來的孩子就要面對現實,而現實絕對不僅僅是練習題、考試、分數,他要生活、工作,要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些都離不開勞動,不管是腦力的還是體力的。所以,要想讓我們的孩子長大後能勝任工作、幸福生活,就要讓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勞動,就需要他們有勤奮、努力、創新的品質,這就需要在他的童年時期打下良好的基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怎麼勞動、怎麼創造,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勞動是光榮的,讓孩子從小就愛上勞動。

但是,蘇老並沒有把繁重的體力勞動作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和目標,而讓兒童在勞動中學會思考和創造才是主要目的。他說:“緊張的體力勞動從來就不是目標,而只是實現既定竭力的手段。思考是主要的。但雙手也不是消極的執行者。”從這裡可以看出,他並沒有把勞動從教學和教育中分離開來,勞動就是教學,勞動就是教育,勞動是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重要手段。也正是如此,兒童由於在勞動中不僅付出了汗水,也付出了思考,不僅收穫著創造,也收穫著對自己的力量的認識。這樣,孩子才會從勞動中感到勞動的快樂,才會感到勞動帶給他的自豪感、自尊心、尊嚴感,才會愛上勞動,才能“全神貫注地迷戀於一種艱鉅而激動人心的勞動”,這是一種最大的自我教育的力量。

在我們的實際教育工作中,勞動被看成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家庭,本來是現代社會孩子能參與勞動的屈指可數的場所之一,但這裡的家務也基本上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承包了,因為他們怕髒了孩子、怕累孩子、怕浪費了孩子的學習時間。結果,等孩子上大學了才發現他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知道剪刀是幹什麼的,不知道鈕釦掉了怎麼辦……

沒有勞動,我們的孩子的生活才單調乏味;沒有勞動,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跛腳”、才“殘疾”;沒有勞動,我們的教育才不完整、才充滿了缺憾。

把勞動還給孩子,讓孩子的生命更豐滿;把勞動還給教育,讓教育出來的人們的生活更幸福。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5

幸福是人生的主題,一個人只有感到生活在幸福之中,那麼他的人生才是充實的、快樂的。其實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種追求幸福的過程,在人們追求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想有所成就――每天都在追求幸福的人生。但是,並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真正理解所謂的幸福。原因是對幸福缺乏認識、感悟和理解,作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我的幸福又在哪裡呢?

在我看來,作為一名教師本身便是一種幸福。“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幸福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在當今這樣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我們教會學生學會感恩,學會善待周圍的一切,學會用自己的執著去追求人生的絢麗,讓他們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這種塑造學生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作為老師,一天從早到晚忙忙碌碌,很辛苦但很快樂、很幸福,因為他們在奉獻著,成就著,收穫著。

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燃燒著自己照亮著別人”、“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是我們一生無悔的追求,也是我們一生真實的寫照。有了這種蠟燭、春蠶般的價值觀、人生觀、幸福觀,我們就能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會真心面對自己的學生,就會用心靈呵護心靈,就會固守這份無私奉獻的職業,便會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從教七年多了,很辛苦,但是當看到自己的學生懂事了,有進取心了,課堂上展示的精彩了,我便很快樂,一種幸福的滿足感便油然而生,一分坦蕩的平靜便蕩然心胸。

工作的過程更是一種幸福。作為教師不僅要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批改好每一本作業,還要為學生的方方面面著想。除此之外還要擠時間不斷地學習、充實自我,使自己的能力與學歷與時俱進。老師的工作強度大,肩負的責任重,確實很難輕言幸福,也很難感覺幸福。是的,教師的職業是平凡而瑣碎的,教師的生活清貧而艱辛,但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教師的職業幸福感。

事實上很多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體驗著幸福,收穫著幸福,他們臉上永遠掛著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為老師們都願自己像一片綠葉,默默地去成就果實的輝煌,才有了今天的桃李滿天。其實對於教師來說,是否能時時處處感到幸福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不僅僅影響其人生是否快樂,更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完善,只有教師幸福,學生才會感到幸福。那麼教師怎樣才能在平凡、清貧、煩瑣中不斷汲取幸福,詮釋快樂呢?我認為在每一天的工作中,時時事事都可以體驗到幸福的感覺。我總認為幸福並不是我們在結果中得到多少,而是追求結果的過程便是一種幸福。在這種追求結果的過程中我體驗著,成長著,幸福著。

每一天我都在課堂中享受著快樂,這也是一種幸福。課堂是教師生命中最重要的舞臺,一個懂得享受上課的人,課堂便自然會成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臺。杜口朗中學的課堂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在這裡師生一起交流討論,知識得以拓展,思維得以提升。同學們在這裡爭問搶答、笑逐顏開,快樂的學習、幸福的成長。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對文字進行不同的詮釋,可說、可讀、可唱、可跳、可演,各種形式同時進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老師和學生的感情隨文章的起伏一起痛苦、一起歡樂,生活中的煩惱都拋至於腦後。置身這種藝術的課堂中,難道你就感覺不到一種幸福嗎?

因為我的付出,學生進步了,這也是一種幸福。教師職業幸福感最重要的一定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影響教師職業幸福感的許多不利因素都可以從學生對教師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彌補。但要讓學生感恩你,你就必須學會感恩學生、呵護學生、尊重學生,真正做到這點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權威,那也許你會離幸福更遠。在我七年多的教學歷程中,為了使自己的工作有的放矢,總是給每一個學生建立一個檔案記錄,記住他們當中哪些是不用揚鞭自奮蹄的“駿馬”,如商翠雲、崔延忠、趙傳名;哪些是需要“鞭策”方可前進的“老黃牛”,如尹延卓、陳有曉;哪些是需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小毛驢”,如劉英新、田金磊。然後結合同學們的表現及時的給以賞識、鼓勵,去接納他們的優點和缺點。

記得有這樣一篇文章《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身受盲聾啞三重殘障,七歲以前一直生活在無聲無息、沒有光明的混沌裡,直至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她的老師沙利文。沙利文老師用了畢生陪伴著這可憐的孩子,將她由一個無知、粗魯、暴躁的動物,變成了一個勇敢博愛的偉大作家。如果不是愛,如何有這麼巨大的奇蹟?如果不是愛,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在殘缺的軀體上播種健康的靈魂?我們也要學會愛每一個孩子,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快樂的學習,健康的成長。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我的班級形成了一種互相謙讓、團結協作、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良好氛圍,作為一名老師能不感到幸福嗎?

作為一名教師,研究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幸福。把教學工作看作是一種簡單的重複,那必然厭倦,也無幸福可言。應把研究教材、教學當成提高自己素質的必走之路,應把教學作為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一個體現。平時認真研讀教材,細心的備課,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分配好每一個時間段,拓展好每一個拔高題(和同學科的老師一起備課研讀教材,有時因為一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有時因為對一個問題的默契而會心的微笑,這也是一種幸福);平時多聽優秀老師的課,借鑑一下匯入語的設計,學習一下怎樣更好地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習一下怎樣更好地調控課堂,讓課堂的環節更合理,時間分配更恰當,這是一種幸福(平時抽空到八年級、九年級的課堂中去學習,讓自己的思想與老師、學生一起放飛,這時自己課堂中的一些疑惑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這也是一種幸福);平時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提升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與前人、與教學名流對話,每一次都有一種提升,這也是一種幸福。作為杜朗口中學的一名教師,我們不能只滿足於做教書匠而要爭取做一名科研型的複合式教師。

作為老師更重要的是學會對自己的合理定位,這是能否獲得幸福感的關鍵。一個人的能力有高有低,在學習生活中不要總是對自己過於苛求。我總是在一個階段內,設計好自己的奮鬥目標,找準競爭對手,有目的、有計劃的提升自己。平時調控好自己的心態,正確地去看待周圍的人與事,對於自己的要求不要過高,過高的目標定位容易讓人因體驗不到成功而經常沮喪;也不能每時每刻都有一種技不如人的感覺,這樣你會生活得很累。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的不足,關鍵是你如何去看待它,把它當作你工作中的一個切入點,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那麼你會工作得很輕鬆。在平常的工作中每天都有新的目標,每天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就是一種幸福。

其實教師的職業幸福更是一種心態,也是信念與追求的體現。教師必須擁有好的心態去面對工作和社會,心態決定狀態,有了好的心態就有了好的心情,心情是可以傳遞的。老師充滿激情,那麼你的學生也會充滿激情,師生打成一片,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有了好心態,就會少些煩惱多些快樂,少些狹隘多些豁達,同事之間便會和諧相處,就會收穫更多的幸福。有了好心情,周圍的一切在你的眼中都是美好的。多年來的工作經歷,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的愛不同於一般的愛,她高於母愛、大於友愛。不是嗎?母愛容易出現溺愛,友愛需要回報。而師愛是嚴與愛的結合,是積極主動的愛。這種愛是教育的推動力,是後進生轉變的催化劑;這種愛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博大無私的愛,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平時教書育人的工作中,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把每一件工作都看作是對自己能力的一次次提升,把同事的每一個建議都當作對自己心靈的一次淨化,把領導的每一次批評都當作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完善,那麼你就會生活在一種幸福之中。

我想,教師的職業是平凡的,但正是這種平凡鑄就了一種幸福,我便生活在這種幸福之中!

給教師的信讀後感篇6

初翻《一線教師》時,覺得也就那樣,就像茶剛入喉般,有點澀。可很快地,你便會發現,舌尖的微澀已漸轉甘甜,看書的心境也已發生360度大轉變——入迷了!這是一本務實的書,因為它從作者——管建剛老師的平凡教學生活中來;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因為它濃縮了管老師的教書育人的藝術!

整本書分為十個手記,包括:作業學、紀律學、協助學、情感學、育人學、自立學、個案學、激勵學、複習學、反思學。這些手記記錄了作者,也是我們每個一線老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如學生作業問題、課堂紀律問題、班級管理問題、育人問題、考試複習問題及教學反思問題等等,記錄了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的解決方法。可以說這本書是教育、教學的細節處理的藝術和智慧的寶庫。

作為“一線”的管老師說起話來妙語連珠,具有幽默感,卻又句句誠懇親切,非常有說服力,他班上的學生都喜歡聽他講話。管老師是智慧的,他的課堂絕不沉悶,寫作教學更是一絕,讓討厭寫作的孩子能把它當成愛好,班級里人人都會寫,人人都愛寫。管老師又是親切的,在他身上看不到一點教師爺的架子。在他身邊常常圍著一群孩子,他們相親相伴,休慼與共。學生都喜歡他,親切地稱呼他為“管大”。在這些不知道父母生日的90後孩子心裡,居然能緊記管老師的生日,不忘送上一張精緻的賀卡,捎上一句溫情的祝福。

前蘇聯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通往兒童的心靈,並不是要經過一條潔淨平坦的小路,教師不只是要在路上經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人,而是要經過一片道德品質‘幼苗’的肥沃的田野,教師要在路上像播種耕耘的莊稼人那樣,小心地呵護那些尚未茁壯成長的幼苗的根部和向著太陽生長的新葉。”“你憑什麼要我成為男子漢”“我是個笨小孩”“她為什麼自閉”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個案,詮釋了管老師時時關注、愛護班級裡的每位學生,讓一顆顆柔弱的幼苗在他的赤誠的精心呵護下春風化雨、妙手回春,一塊塊頑石在他的指引下,點石成金。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遭遇迷茫,碰到煩惱。管老師就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循循善誘,指點迷津。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六年級學生,也是崇拜歌星、明星的年齡,當班級遭遇“偶像”之爭,對於如何正確看待歌星偶像,管老師並不是一人說了算,也不輕易地作出評論,而是理智、巧妙地通過班級評價週報、啟用部落格、開展辯論會,從而引導學生說、寫、辯,使用班集體的力量來震撼每個學生的心靈,讓迷茫逐步破解,真理逐漸明晰。

教育需要智慧,管老師是一位智者。他深知兒童心理,一切從學生出發,尊重、關愛他們,想出了一個個教育、教學妙招。看完這本書,還有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強烈感受,因為它記錄的就是我們——一線教師的生活!

標籤:讀後感 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