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8篇

大家可以將自己的感悟寫成一篇心得體會,常寫心得體會有助於我們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8篇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1

最近我們在縣委中心理論組集體學習過程中,學習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選編,對照“守初心、擔使命,找差距、抓落實”的總要求,本人結合個人工作實際,談幾點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從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實現黨的歷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對開展主題教育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全面部署,為在全黨開展主題教育指明瞭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全縣的教育工作者特別是黨員幹部來說,新時代教育工作要落實好初心使命,就要有為邊疆教育的奉獻之心,以自強不息的胡楊精神直面困難和挑戰;就要有興疆固邊的奮鬥之心,培養更多擔當奉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要有勇於堅守並創新的真理之心和為維護穩定提供實踐經驗的責任擔當。

一、新時代教育工作落實初心的深刻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初心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述。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有目的地促進人的發展的社會活動。教育具有主體性,是人類社會在探尋自然知識本源、體認主體自我、設定歷史自我的過程中,對知識的傳承與分享。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在教育中體現自身的能動性。教育具有實踐性,是一切增進人的知識、技能、身體健康以及形成或改變人的思想意識的實踐活動。

二、新時代教育工作落實初心的使命擔當。

新時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教育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長征之路披荊斬棘,為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事業勇敢擔當。新時代中國特色的教育應發揮主體能動性,強化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設教育強國,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歷史使命。

三、新時代教育工作如何落實初心和使命。

樹牢總目標,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麥蓋提來說,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教育系統不僅要完成好全面深化改革、加強黨的建設、促進脫貧攻堅等主要工作,還要解決好意識形態領域遇到的各類複雜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根基,為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服務,為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服務。

(一)理論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有所降低,學習成效不明顯。

原因分析:學習上時緊時鬆,今年以來,本人負責教育系統工作任務,由於工作任務繁重,因此不自覺地放鬆了政治理論的學習,在參加政協黨組班子組織的學習時,有時以工作忙為由,沒有按時參加,以自學形式完成學習任務,有時只滿足於學習自己工作中需要的,翻得多、記住的少,導致在學用結合上有偏差,影響了工作成效。

(二)宗旨意識方面存在的問題。深入基層不夠,為民解憂、為民解困工作做的還不夠到位。

原因分析:工作中下基層調研不多,主動性不強,只注重瞭解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工作中對群眾的所急所需所盼不瞭解不掌握,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沒有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工作中的困難問題。

(三)工作方式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日常工作思路不寬,工作舉措不夠創新。

原因分析:工作中習慣於憑老方法、老經驗辦事。思想上開拓意識不強,工作上創新精神不足。沒有發揮好黨員領導幹部帶頭引領作用,在調動幹部做好工作和參與各項事業中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一)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嚴格落實縣委和政協黨組理論中心組學習制度,積極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政協機關黨支部和縣教育系統黨委的學習,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積極參與主題黨日、組織生活會等形式為載體的各項活動,不斷曾強組織生活活力,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

(二)進一步加強宗旨意識。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強化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堅定群眾立場,堅決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多深入基層、深入聯絡鄉村,認真收叢集眾困難訴求,想方設法幫助群眾解決急難問題。

(三)進一步提高領導能力和水平。要努力克服消極思維、模糊認識所造成的各種束縛,面對工作中的問題,要時刻保持迎難而上的銳氣,,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通過實現學習方式、工作理念、工作手段和工作機制的創新,最終達到工作成效的不斷提高。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2

本學期我校開展“用道德良心教書育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這讓我受益很多。

這次學習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廣安市教育系統三個“八條禁令”》等檔案及法規,讓我明白教書就要憑著一顆良心,對學生及家長負責才能教好書、育好人。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一點體會:

學習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首先每個教師要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做到的和具備的。第二,愛崗敬業。第三,關愛學生。第四,教書育人。第五,為人師表。第六,終身學習。在教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會時時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自己,做一名受家長歡迎、學生喜歡的合格國小教師!

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體會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推動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把社會公德納入我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並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突出出來,這不僅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必將對我國公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交往與社會生活中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這種準則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並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夠做到的,它有更明顯的公共性,維護的是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全體公民的整體利益,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廣泛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因此,文明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識不僅僅是個人優良素質的一種體現,而且對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社會的健康與穩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習《八條禁令》,絕不能只侷限於將其帖在牆上、說在嘴上、惴在兜裡,而是要加以落實。我的做法是首先認真熟記“禁令”條規,把每一條都反反覆覆地加以逐摸,記憶,把每一條每一字深深地映入到腦海,刻記在心,同時自學《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材料,認真學習有關反面材料及警示教育片。自己平常學習貫徹“八條禁令”,不搞緊一陣,鬆一陣,而是每週安排一定的時間用於相關材料的學習,並撰寫心得。“八條禁令”的實施是非常嚴肅、非常認真、非常緊迫、也是非常及時的。我認為關健是對實施“八條禁令”的認識不深,精神實質吃透不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得不牢。自己始終把《八條禁令》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一是結合本職工作,從小事著手、從點滴做起,從我開始,使《八條禁令》的學習貫徹成為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的經常性工作;二是密切結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發揮自己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意識;三是結合各種正反兩面材料的自學,使《八條禁令》成為自己工作中的一面鏡子,隨時對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在今後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不斷落實,力爭做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愛中實施教育,把一切為了學生。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3

常是外地同行學習考察的物件。但是無論哪裡“升學率”都成了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無論哪裡最終都把教學質量作為衡量教育的事實上的唯一標準,而人的發展和成長往往只是教育改革最普及的華麗外衣,包裝著教育原始、功利的本身。

我常常想,教育應該不以出名為目的。如果一個地方試圖把自己的教育打造成一個品牌,那將是教育的悲哀。教育應該是自主、樸素、真實、安靜的。不需要世俗的浮華,要不得政治的綁架。學校應該是學生生命快樂成長的地方,當一個孩子從三歲起就扛起起一個地方政績的無形大旗,那麼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對成績的恆久追求和對人性的漠視與摧殘。十幾年後,當一個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除了分數,就是對教育深深的痛恨。

那麼,教育究竟該改向何處,我認為其實大多數教育者心知肚明:教育不是對學生在自己學校的這幾年負責,而應該為學生的一生負責。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應該把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知識同等相待,學校經歷應該是學生記憶裡最美好幸福的一段時光,學會做人與能力知識的同步提高是教育最樸實的追求和目的。

走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我也時常默默的問自己:我們教育教學的物件到底是書還是學生?老師們累於案牘之勞,學生們苦於作業之重。而最重要的“人”卻往往被我們漠視!一種不重視人的發展規律的教育究竟有什麼意義?一種複製別人的思想而不自己思考的教育究竟有什麼價值?思想家索羅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挖好一方池塘,等待生物的自然成長。學校就是能讓師生自由生長、快樂發展的地方,學校應該成為師生嚮往的地方,能給他們幸福和快樂的樂園。只有解放了老師和學生固有的你教我學的桎梏,我們才能迴歸教育的原點-----學生的學。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失去了意義。教師與其整天研究枯燥教材,還不如抽點時間時間思考一下學生的成長髮展到底需要什麼,這樣的教學也許更生動些,更快樂些。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4

在認真學習“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教師”學習材料後,本人認為,它是適應我國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也是改善教育發展環境,轉變教師隊伍工作作風的內在要求。因為教育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而做好教育工作的落腳點則是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教師對教育事業的重要性,真正提升教師的地位,真正能把優秀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之中,中國的教育才可能得到真正的進步與提升。xx的講話已經表明了對教育改革的決心,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講話精神,以實現“中國夢”為己任,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真鑽研、真行動、真改變,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師。現將個人心得簡述如下:

xx關於好老師標準的第一條就是“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這是從我們教師的政治素質上講的。作為教師,應該持之以謙虛好學的態度對待工作,把工作當做事業,堅信教育的前景,堅信教師職業的社會地位、教育在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中的重要意義,尤其是當前的農村地區的基礎性教育,在國家大的形勢政策的背景下,擁有著較為光明的發展前景。我們現在正處於轉型時期,要有一種厚重的歷史責任感,要把教師這種平凡的職業與教育這個特殊的行業有機統籌。正如xx所說,我們教師要“用好課堂講壇,用好校園陣地,用自己的行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嚮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們的心田、轉化為日常行為,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選擇能力、價值塑造能力,引領學生健康成長。”

“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這是xx《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中好老師標準第二條。我認為這是從道德素質角度說的。“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師者,人之模範也。”、“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作為剛出道的青年老師,一定要在是非、曲直、善惡、義利、得失等方面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正如xx所說“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在這個轉型的社會,浮躁的年代。要保持內心的淡定,堅守自我的道德水準,保持住最初的一份真實,恪守住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保留著自己特殊職業的職業操守。力求平凡之中不平庸,平淡之中不平常。

xx在《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中說道“紮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老師的基本素質,其中知識是根本基礎。”“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旨在提醒老師要注重自己專業素質的提升。前者是低層次的要求,是對做好老師紮實的基本功的基本要求;後者是對教師高層次的要求,是對老師教育的靈魂的要求。作為我們年輕的教師應該正視自己的不足,充分的抓住各種機會學習提升,學習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學習教學論,學習設計組織實施教學方法與策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能力。孔子主張“仁愛”,墨子主張“兼愛”,耶穌引導世人泛愛。教師展現的是一種大愛。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永恆的主題。愛是學生開啟知識之門、啟迪心智的開始,愛心能夠滋潤澆開世界上最美麗的心靈之花。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把學生當做特種兵一樣“嚴愛”;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疼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發展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學生的情感,幫助學生的正視缺點和不足,善於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閃光點,把自己的溫暖和情感傾注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用欣賞增強學生的信心,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在校求學時候的喜悅。讓學生在跟隨自己學習時候得到適合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讓別人因你而精彩,不要讓別人因你而無奈!”是我經常對自己學生所說的一句話。不僅對學生是這樣說的,而且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只要是在講臺上站一分鐘我就“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只要面對學生,我就一定“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而不懈地奮鬥。爭取做一個學校滿意,學生愛戴,家長放心的好老師。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5

早在1931年,梅貽琦先生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他強調,師乃校之魂。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曾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那麼,怎樣的教師才是學校真正的靈魂?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早已給出答案——“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所以,教師必須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備、學高身正之人,才能肩負“立德樹人”的神聖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就不能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美國思想家梭羅也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葉聖陶視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違背規律、拔苗助長,切勿走捷徑、急功近利、片面畸長,要善於等待、“自然成長”。

我們主要踐行泰州素質教育“5+2”工程,採取“全面、全員、全程”的育人模式,認真實施我校四大重點教育工程。一是核心價值夯實工程。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切實抓好學生文明禮儀規範養成教育,開展“八禮四儀”主題德育活動,重點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等教育,引導學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二是自主管理推進工程。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和學生品行量化互評機制,建立“五星班級”評比制度,與學生簽訂《文明守紀承諾書》,組建學生文明監督崗和志願者服務隊,深化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五自教育,定期總結宣傳正面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三是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將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環境教育、理財教育、安全教育納入德育體系,構建以行為養成教育為抓手,道德倫理教育為基礎,藝術審美教育為依託,富有時代特徵的綜合德育框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中更加深切地感悟生活,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學會寬容,學會承受,學會付出,懂得感恩。四是心理健康呵護工程。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依託心理諮詢室,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擔當骨幹,根據國中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課和專題講座,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

教育質量是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辦讓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點。從教育公平促進的大局來看,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能只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淺灘,而要不斷更新課程理念,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一是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就是將國家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按照“三年一盤棋”的教學方案重新整合,形成全新的校本化教學序列,實施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我們全面推進泰微課“雙向五步十環”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微課程”“翻轉課堂”實驗和“綠色智慧課堂”活動,逐步建設數字化學習體系,徹底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加強校本教研,建立規範的集體備課活動機制,開展互動式集體備課、驅動式聽評課和聯動式學科研討活動,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科學、合理。

二是社團活動課程化。課堂教學更多關注的是書本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社團活動更加關注的是能力、興趣、情感的培養。我們理解的社團活動不僅僅是活動課,而是能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心靈、啟發學生思考的課程體系。我校現有大小10多個社團,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效果、指導老師均能得到保證。在謀求學生社團百花齊放的同時,我們著力打造精品特色社團,作為校園社團文化建設的代表和方向,將部分品牌社團升級為課程,儘可能地涉及不同層面、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

三是校本課程特色化。社團課程是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突出個性;而校本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基本素質,強調共性。無論是國家基礎課程、社團課程,還是校本課程,都是我校實現“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這一辦學理念的必由路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著力打造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努力踐行“好人+能人=全人”的培養模式。

常州北郊中學提出“沒有文化,便沒有學校;沒有優秀的文化,也不會有卓越的學校”。蘇州景範學校認為“文化是一種凝聚力,更是一種競爭力,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內涵”。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我們本著這樣的心態,一步一步地進行著校園文化建設,最終去實現校園人格的集體定型。

在校園顯性文化建設中,我們以“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為宗旨,營造富有內涵的育人氛圍。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節日文化”為基礎,努力構建“和美”校園。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美麗班級”建立為抓手,建設具有個性和特色的班級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夢想,一所學校一個夢想,一個家庭一個夢想,作為國與家夢想實現的橋樑,一所學校應當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作為一所新建的市直國中,我們堅守“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的辦學理念,藉助隊伍優化、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育人等途徑,開拓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夢想之源”,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6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知識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教育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因素。縱觀世界發展史,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前途,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任何國家的強盛,都是從率先發展教育開始的。可以說,教育立國、教育強國是國家跨越式發展經久不衰的成功之舉。在當今形勢下,辦人民滿意教育,教師應該怎樣做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愛崗敬業,做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踐行者。忠誠敬業是成為合格人民教師的第一要素。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把個人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培養堅定的職業操守,肩負起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奉獻給祖國的下一代,培養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學為人師,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教師要像一盞明燈,給學生以溫暖和希望,照亮孩子前進的道路。教師要用真心、真情、真誠關愛學生,開啟學生智慧,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要注重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激發潛能,鼓勵創造,寬容失敗。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難

第三,開拓創新,做教育改革發展的推動者。創新是優秀教師最具時代特徵的精神品格。教師增強創新意識,把握教育規律,勇於探索,敢為人先。要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堅持啟發式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在教學科研一線的改革創新上有更大突破,整個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才能有實質性的推動。

第四,行為世範,做良好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優秀的教師是學生的表率、社會的榜樣。教師承擔起教育者的社會責任,帶頭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倡導社會文明新風,引領社會風尚和時代進步潮流。要樹立高尚的精神追求,恪守學術道德,甘當人梯,甘守寂寞,以自身的師表風範和人格修養帶動社會風氣的改善。教師要做民族團結的傳播者、踐行者和捍衛者,積極促進民族團結思想進課堂、進頭腦,讓維護民族團結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教育是全民族共同的事業,全黨全社會都要更加關心支援教育事業,國家發展希望在教育,辦好教育希望在教師。我們教師要增強榮譽感責任感,不負使命,不負重託。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開拓進取,紮實工作,推動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7

粗略計算,十九大報告中一共提到“人民”200多次。“人民”兩字,直抵人心,激發共鳴,不僅高頻率地出現在報告裡,也一直貫穿在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彰顯了鮮明的人民立場,飽含著深厚的為民情懷,充分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歷史關口,時代賦予人民滿意的教育哪些新內涵?如何落實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十九大代表就此展開熱議。

新時代人民滿意教育的戰略定位

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還清晰地記得,2012年11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習近平總書記就以“十個更”迴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5年以後,2017年7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八個更”再度迴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依然排在首位。

“為中國人民謀福利,這是建黨初心。更好的教育,人民滿意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曹獻坤說。

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何杏仁說:“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特徵,就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落實到教育上,就是要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何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實人民早已用腳投票了。

“以前,村裡條件好一點兒的家庭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在村小上學的大多是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近兩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支援力度,村小變得漂亮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迴流了。”十九大代表、江西省蘆溪縣源楠學校黨支部書記龔德凌見證了這一變化。

“海南的一些苗寨黎鄉終於走出了大學生,有的學生還通過農村學生專項計劃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在曹獻坤看來,成就,要用“人民”的獲得感來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來彌補;歷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來寫就。

新時代人民滿意教育的新要求

“總體上看,我國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朝著‘上好學’的新的歷史目標邁進;已經實現了‘大起來’的目標,正朝著‘強起來’的目標努力。”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肖國安說,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大起來”到“強起來”,這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也是判斷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標誌。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嶽峰說,對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當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現狀,創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面臨著挑戰。

“教育供求關係正在從‘買方市場’走向‘賣方市場’。”肖國安說,在教育規模和普及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教育供求關係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適應教育供求關係變化,把發展重心從總量增長轉到優化結構佈局上來,著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兩基”目標以來,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持續提高,2016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4%,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已經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張嶽峰說,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下一步要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在學前教育階段,要革除國小化傾向。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改變育人模式,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何杏仁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守公平優質理念,著力提升教育質量,補齊教育短板,實現區域、城鄉各級各類教育的優質協調發展。確保弱勢群體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何杏仁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要樹立“教育創新”的質量觀,從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發,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的主目標,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作為教育改革的攻堅戰,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教育發展的新動能。

找準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實現路徑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路徑就是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張嶽峰認為,“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人的現代化,又何談國家的現代化?”

肖國安說:“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三者內在統一、密不可分。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總體發展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是推進路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檢驗標準。”

十九大報告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教育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張嶽峰說,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重點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些都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著力點。

在肖國安看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在“量”和“質”的天平上找平衡。他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既要拓寬教育公平‘量’的維度,在均衡配置資源上出實招,又要厚植教育公平‘質’的深度,在提高教育質量上求實效。”

“在海南,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曹獻坤自豪地說,“為了推動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海南一手抓均衡,一手搞引進,推行了‘一縣兩校一園’的政策,通過名校辦分校對口幫扶等方式,已經有51所名校在海南落地生根。針對海南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情況,我們一手抓補充學位,一手抓規範辦園,既要做到均衡又要做到優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向改革要公平。”十九大代表,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趙為糧說,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兼顧各個群體。對學生來說,需要健全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資助制度。從教師來說,要完善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和鄉村教師榮譽制度,讓每所學校都有優秀師資。從學校發展來說,要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讓老百姓身邊都有好學校。

“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十九大代表、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院士說,“現在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了,如何滿足人民的需求,我認為一方面要滿足老百姓上學就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的標準要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迎難而上,重點突破。

“浙江是靠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必須率先改革、大膽改革,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何杏仁說,堅持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深化教育改革,瞄準教育存在的最突出問題、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搞清根源、精準發力。在改革原則上,要堅持維護教育公平。進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往往會涉及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只要我們的教育改革目標是維護和促進教育公平,一定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援和擁護。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教育發展要“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這些重要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陳寶生說:“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適合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內在要求。”

辦好人民滿意的心得體會篇8

一、關注教師成長,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早在1931年,梅貽琦先生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他強調,師乃校之魂。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曾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那麼,怎樣的教師才是學校真正的靈魂?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早已給出答案——“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所以,教師必須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備、學高身正之人,才能肩負“立德樹人”的神聖使命。

二、關注學生未來,走體驗式育人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就不能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美國思想家梭羅也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葉聖陶視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違背規律、拔苗助長,切勿走捷徑、急功近利、片面畸長,要善於等待、“自然成長”。

我們主要踐行泰州素質教育“5+2”工程,採取“全面、全員、全程”的育人模式,認真實施我校四大重點教育工程。一是核心價值夯實工程。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切實抓好學生文明禮儀規範養成教育,開展“八禮四儀”主題德育活動,重點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等教育,引導學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二是自主管理推進工程。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和學生品行量化互評機制,建立“五星班級”評比制度,與學生簽訂《文明守紀承諾書》,組建學生文明監督崗和志願者服務隊,深化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五自教育,定期總結宣傳正面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三是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將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環境教育、理財教育、安全教育納入德育體系,構建以行為養成教育為抓手,道德倫理教育為基礎,藝術審美教育為依託,富有時代特徵的綜合德育框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中更加深切地感悟生活,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學會寬容,學會承受,學會付出,懂得感恩。四是心理健康呵護工程。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依託心理諮詢室,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擔當骨幹,根據國中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課和專題講座,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

三、關注教育質量,走課程化創新之路

教育質量是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辦讓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點。從教育公平促進的大局來看,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能只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淺灘,而要不斷更新課程理念,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一是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就是將國家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按照“三年一盤棋”的教學方案重新整合,形成全新的校本化教學序列,實施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我們全面推進泰微課“雙向五步十環”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微課程”“翻轉課堂”實驗和“綠色智慧課堂”活動,逐步建設數字化學習體系,徹底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加強校本教研,建立規範的集體備課活動機制,開展互動式集體備課、驅動式聽評課和聯動式學科研討活動,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科學、合理。

二是社團活動課程化。課堂教學更多關注的是書本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社團活動更加關注的是能力、興趣、情感的培養。我們理解的社團活動不僅僅是活動課,而是能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心靈、啟發學生思考的課程體系。我校現有大小10多個社團,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效果、指導老師均能得到保證。在謀求學生社團百花齊放的同時,我們著力打造精品特色社團,作為校園社團文化建設的代表和方向,將部分品牌社團升級為課程,儘可能地涉及不同層面、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

三是校本課程特色化。社團課程是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突出個性;而校本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基本素質,強調共性。無論是國家基礎課程、社團課程,還是校本課程,都是我校實現“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這一辦學理念的必由路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著力打造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努力踐行“好人+能人=全人”的培養模式。

四、關注文化元素,走內涵式強校之路

常州北郊中學提出“沒有文化,便沒有學校;沒有優秀的文化,也不會有卓越的學校”。蘇州景範學校認為“文化是一種凝聚力,更是一種競爭力,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內涵”。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我們本著這樣的心態,一步一步地進行著校園文化建設,最終去實現校園人格的集體定型。

在校園顯性文化建設中,我們以“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為宗旨,營造富有內涵的育人氛圍。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節日文化”為基礎,努力構建“和美”校園。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美麗班級”建立為抓手,建設具有個性和特色的班級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夢想,一所學校一個夢想,一個家庭一個夢想,作為國與家夢想實現的橋樑,一所學校應當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作為一所新建的市直國中,我們堅守“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的辦學理念,藉助隊伍優化、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育人等途徑,開拓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夢想之源”,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