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7篇

寫好心得對於提升我們的思想高度是與很大的幫助的,常寫心得體會有助於我們書面表達能力的提升,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辦好教育心得體會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7篇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1

常是外地同行學習考察的物件。但是無論哪裡“升學率”都成了教育不能承受之重,無論哪裡最終都把教學質量作為衡量教育的事實上的唯一標準,而人的發展和成長往往只是教育改革最普及的華麗外衣,包裝著教育原始、功利的本身。

我常常想,教育應該不以出名為目的。如果一個地方試圖把自己的教育打造成一個品牌,那將是教育的悲哀。教育應該是自主、樸素、真實、安靜的。不需要世俗的浮華,要不得政治的綁架。學校應該是學生生命快樂成長的地方,當一個孩子從三歲起就扛起起一個地方政績的無形大旗,那麼這樣的教育只能是對成績的恆久追求和對人性的漠視與摧殘。十幾年後,當一個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走的除了分數,就是對教育深深的痛恨。

那麼,教育究竟該改向何處,我認為其實大多數教育者心知肚明:教育不是對學生在自己學校的這幾年負責,而應該為學生的一生負責。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應該把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學習知識同等相待,學校經歷應該是學生記憶裡最美好幸福的一段時光,學會做人與能力知識的同步提高是教育最樸實的追求和目的。

走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我也時常默默的問自己:我們教育教學的物件到底是書還是學生?老師們累於案牘之勞,學生們苦於作業之重。而最重要的“人”卻往往被我們漠視!一種不重視人的發展規律的教育究竟有什麼意義?一種複製別人的思想而不自己思考的教育究竟有什麼價值?思想家索羅曾經說過:教育就是挖好一方池塘,等待生物的自然成長。學校就是能讓師生自由生長、快樂發展的地方,學校應該成為師生嚮往的地方,能給他們幸福和快樂的樂園。只有解放了老師和學生固有的你教我學的桎梏,我們才能迴歸教育的原點-----學生的學。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就失去了意義。教師與其整天研究枯燥教材,還不如抽點時間時間思考一下學生的成長髮展到底需要什麼,這樣的教學也許更生動些,更快樂些。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2

本學期我校開展“用道德良心教書育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這讓我受益很多。

這次學習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廣安市教育系統三個“八條禁令”》等檔案及法規,讓我明白教書就要憑著一顆良心,對學生及家長負責才能教好書、育好人。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一點體會:

學習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首先每個教師要有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做到的和具備的。第二,愛崗敬業。第三,關愛學生。第四,教書育人。第五,為人師表。第六,終身學習。在教學工作及日常生活中,我會時時以《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要求自己,做一名受家長歡迎、學生喜歡的合格國小教師!

學習《公民道德實施綱要》的體會加強社會公德建設,推動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提高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著力點,把社會公德納入我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並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突出出來,這不僅對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必將對我國公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穩定。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社會公德是公民在社會交往與社會生活中應該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這種準則是可以加以普遍化的,並且是所有公民都能夠做到的,它有更明顯的公共性,維護的是社會的共同利益和全體公民的整體利益,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具有廣泛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領域不斷擴大,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相互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因此,文明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公德意識不僅僅是個人優良素質的一種體現,而且對維護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社會的健康與穩定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學習《八條禁令》,絕不能只侷限於將其帖在牆上、說在嘴上、惴在兜裡,而是要加以落實。我的做法是首先認真熟記“禁令”條規,把每一條都反反覆覆地加以逐摸,記憶,把每一條每一字深深地映入到腦海,刻記在心,同時自學《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等材料,認真學習有關反面材料及警示教育片。自己平常學習貫徹“八條禁令”,不搞緊一陣,鬆一陣,而是每週安排一定的時間用於相關材料的學習,並撰寫心得。“八條禁令”的實施是非常嚴肅、非常認真、非常緊迫、也是非常及時的。我認為關健是對實施“八條禁令”的認識不深,精神實質吃透不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得不牢。自己始終把《八條禁令》與日常工作緊密結合。一是結合本職工作,從小事著手、從點滴做起,從我開始,使《八條禁令》的學習貫徹成為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的經常性工作;二是密切結合“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發揮自己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意識;三是結合各種正反兩面材料的自學,使《八條禁令》成為自己工作中的一面鏡子,隨時對照檢查,發現問題,及時予以糾正。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在今後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不斷落實,力爭做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愛中實施教育,把一切為了學生。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3

胡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表示,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怎樣從師德建設、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師德觀來細細捋順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從教學中的具體行動來實現“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誓言呢?經過討論中的思考與沉澱,我本人覺得,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要求老師做一名讓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

1、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做一個讓學生滿意的教師。

教師的職業勞動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且具有“以人格來培養人格,以靈魂來塑造靈魂”的特點。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尊重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就是履行教師的社會責任。熱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教師對學生的愛的情感,能轉化為學生接受教育的內部力量,能贏得學生的愛戴和尊重,激發他們對教師的親近感、信賴感,學生只有體會到這種感情,才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進而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使學生成人和成才。大討論活動中,我認識到要用同樣的愛心對待每一個學生,於是在我意識到任教整個學校的音樂課程的過程中,充分考慮我校處於城鄉結合部,很多學生來自農村的這一實際,利用各種方式,打消學生的畏懼感,並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和興趣,對於有些接受比較差的學生,我還不厭其煩的一句一句的糾正他們的發音,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沒有放棄他們,不管他們。從而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自信心,我覺得這一點是我這半年來做得較好的一方面。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我還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參與競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讓學生覺得,我是他們心目中可以信賴的好老師。

2、紮實敬業,積極提高自我素質,做一個讓家長滿意的教師。

?中國教育報》曾刊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國小考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題,題目問“雪融化了變成什麼?”有個頗有創意的學生寫道:“變成了春天”這分明是個極有詩意、極脫俗的回答,可老師偏偏判他錯,為什麼?因為標準答案是:“變成了水!”對此,文章作者生出無限感慨,繼而提出了一個問題:究竟什麼是教育?

    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語文學科。也曾發生在我的音樂課堂上。我總認為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以傳授音樂知識、技能為主要任務,學生以掌握知識、技能為主要目的,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學生,有時不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與見解,有時覺得學生是“異想天開、不切實際”。 經過大討論的洗禮與沉澱,我覺得作為一名一線教師,再也不能重蹈事例裡發生的情況:因為教師個人的素質和自我要求跟不上時代需要而禁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另家長、另社會失望,要做到重視學生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師生的合作關係,重視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發展教與學的創造性,做一個新時代、新的討論大潮中另家長和社會滿意的好老師。

3、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做一個讓學校滿意的教師。

在學習知道方面發揚民主,對每個學生要公平,不厚此薄彼,形成生動活潑、團結緊張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覺到音樂課的不一樣,也讓學生覺得你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好老師。作為教師,我們知道,對學生的教育不是一個人的教育,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影響,在學校裡,就需要和其他老師的溝通和共同努力,這就需要一種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這一方面,我積極配合其他學科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育重點,落實好每一個教育環節。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4

20xx年xx月xx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慶祝第三十個教師節暨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受表彰代表後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教師學生,觀摩課堂教學,進行座談交流,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節日敬禮和祝賀。在與師生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做了《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的講話。

日月如梭,時光如箭,轉眼之間我已經正式投入教育行列3年了。學習了習主席的講話,回顧過去的3年,重新審視自己,覺得其實自己有了一個新的追求,新的理想,那就是:當一名好老師,做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做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這句話不禁讓我想起一位老校長都會對我們說的一句話: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口碑才是我們工作得到肯定的最高評價。因此我立志要讓自己成長為一名令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呢?通過對講話的學習,我從中領悟到兩點:

一是教育問題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講話中提到:正所謂“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貴師而重傅,則法度存”。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

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是全民精神、文化素質的競爭。中國做為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做為當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源泉,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國家只有把教育問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才能引起各方面的重視,使目前中國教育的問題、困難受到重視、得到解決。我們都看過日本作家黑柳徹子的小說《窗邊的小豆豆》,在戰敗後一片狼藉的時候,還有營建“巴學園”的教育家,這不能不說明日本對基礎教育的重視,不能不說,這是他們後來迅速恢復的一股力量。美國經調查證明,對基礎教育每年多投入8美元,就能減少未來的1次刑事犯罪。……我們國家必須立足長遠,抱著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到面對教育,面對教育的投入、規劃;面對師資的選擇;面對教育目標的構建……我們就能突破目前中國教育的困境,培養出未來中國的好公民,儲蓄起未來中國的優秀人才。

二教師對教育發展的重視性。

講話中提到: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湧現一大批好老師。並明確指出,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教育的一切出放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學生,而做好教育工作的落腳點則是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教師對教育事業的重要性,真正提升教師的地位,真正能把優秀人才吸引到教師隊伍之中,中國的教育才可能得到真正的進步與提升。

習主席在考察中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我們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需要湧現一大批好老師。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繼續大力推動教育改革發展,使我國教育越辦越好、越辦越強。

還記得一位長者對我說過:“只有你喜歡你的職業,你的工作,你才會真正投入滿腔的熱情去為它任勞任怨。”誠然,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敬業,熱愛自己所從事的這個職業,獻身教育事業。教師一定要端正的一個觀點就是教師不是“教書匠”,不能把教師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而是將它置於人生目標,人生追求的崇高位置,真正將它看做是育人的重大工程,它所擔待的責任是一種未來的希望。教師的職業道德告訴我們,熱愛教育事業是教師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的集中表現,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師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教育事業、社會利益的一個準則。的確,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會去更多地去思考怎樣把課上得更好,怎樣才能讓學生更熱愛學習、學到更多的知識。因為熱愛教育,所以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默默地奉獻自我。無論領導安排什麼樣的工作,都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去完成。因為熱愛教育,所以會積極地去探索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與專業技能。因為熱愛教育,所以才會熱愛每一位學生,關心每位學生,關注每位學生的成長。

其次,要愛生。一位教育家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因為別人的孩子跟自己是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要做到從心底來愛護他們,那是真的很不容易的。而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愛,我認為要做一名讓人民滿意的教師最基本的就是熱愛學生,沒有學生,又何談教育呢?

再次,教法要高超。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曾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學方法。”教學是一門藝術。科學的教法能有效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控制課堂氣氛和學生的注意力,使教學活動順利完成。優秀的教師很注重教法的選擇與運用,教法的運用要靈活多變,具有針對性,突出實用性。不必盲目求新,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白貓黑貓,逮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的內容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法,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學生也應有不同的教法。比如,古詩背誦時,對於國小生多用形象記憶法,對待中學生多用理解記憶法。

有位教育家說過,做一個合格的教師並非易事,而做一名令黨和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更是難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做一名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我的信念。在我漫漫的教育道路上,我將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著敬業、愛生、樂教、善教這四塊基石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地奔波在這條神聖的道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了對教育改革的決心,做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認真學習講話精神,以實現“中國夢”為己任,以“四有好老師”為標準,真鑽研、真行動、真改變,做一名真正的好老師。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5

粗略計算,十九大報告中一共提到“人民”200多次。“人民”兩字,直抵人心,激發共鳴,不僅高頻率地出現在報告裡,也一直貫穿在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中。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彰顯了鮮明的人民立場,飽含著深厚的為民情懷,充分體現了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在新的歷史關口,時代賦予人民滿意的教育哪些新內涵?如何落實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十九大代表就此展開熱議。

新時代人民滿意教育的戰略定位

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還清晰地記得,2012年11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習近平總書記就以“十個更”迴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5年以後,2017年7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八個更”再度迴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依然排在首位。

“為中國人民謀福利,這是建黨初心。更好的教育,人民滿意是唯一的判斷標準。”曹獻坤說。

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何杏仁說:“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特徵,就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落實到教育上,就是要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

何為人民滿意的教育?其實人民早已用腳投票了。

“以前,村裡條件好一點兒的家庭都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在村小上學的大多是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學生。近兩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教育的支援力度,村小變得漂亮了,越來越多的學生迴流了。”十九大代表、江西省蘆溪縣源楠學校黨支部書記龔德凌見證了這一變化。

“海南的一些苗寨黎鄉終於走出了大學生,有的學生還通過農村學生專項計劃考上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在曹獻坤看來,成就,要用“人民”的獲得感來衡量;差距,要用“人民”的幸福感來彌補;歷史,要用“人民”的安全感來寫就。

新時代人民滿意教育的新要求

“總體上看,我國已基本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正朝著‘上好學’的新的歷史目標邁進;已經實現了‘大起來’的目標,正朝著‘強起來’的目標努力。”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教育廳廳長肖國安說,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大起來”到“強起來”,這是一個歷史分水嶺,也是判斷教育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主要標誌。

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嶽峰說,對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當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現狀,創造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各級各類教育都面臨著挑戰。

“教育供求關係正在從‘買方市場’走向‘賣方市場’。”肖國安說,在教育規模和普及程度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教育供求關係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新時代教育發展必須適應教育供求關係變化,把發展重心從總量增長轉到優化結構佈局上來,著力推進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1年,我國全面實現“兩基”目標以來,義務教育入學率、鞏固率持續提高,2016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4%,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已經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張嶽峰說,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下一步要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在學前教育階段,要革除國小化傾向。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改變育人模式,深化基礎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掀起“課堂革命”,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何杏仁說:“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守公平優質理念,著力提升教育質量,補齊教育短板,實現區域、城鄉各級各類教育的優質協調發展。確保弱勢群體公平接受教育的機會,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在何杏仁看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要樹立“教育創新”的質量觀,從國家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出發,把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教育的主目標,把創新人才培養方式作為教育改革的攻堅戰,把創新體制機制作為教育發展的新動能。

找準辦人民滿意教育的實現路徑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實現路徑就是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張嶽峰認為,“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人的現代化,沒有人的現代化,又何談國家的現代化?”

肖國安說:“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三者內在統一、密不可分。其中,建設教育強國是總體發展目標,加快教育現代化是推進路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檢驗標準。”

十九大報告為今後一個時期的教育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張嶽峰說,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重點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些都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著力點。

在肖國安看來,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在“量”和“質”的天平上找平衡。他說:“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既要拓寬教育公平‘量’的維度,在均衡配置資源上出實招,又要厚植教育公平‘質’的深度,在提高教育質量上求實效。”

“在海南,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名校。”曹獻坤自豪地說,“為了推動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海南一手抓均衡,一手搞引進,推行了‘一縣兩校一園’的政策,通過名校辦分校對口幫扶等方式,已經有51所名校在海南落地生根。針對海南學前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實際情況,我們一手抓補充學位,一手抓規範辦園,既要做到均衡又要做到優質。”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向改革要公平。”十九大代表,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委主任趙為糧說,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要兼顧各個群體。對學生來說,需要健全從幼兒園到研究生的資助制度。從教師來說,要完善城鄉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和鄉村教師榮譽制度,讓每所學校都有優秀師資。從學校發展來說,要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推動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讓老百姓身邊都有好學校。

“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在於提高質量。”十九大代表、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楊德森院士說,“現在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了,如何滿足人民的需求,我認為一方面要滿足老百姓上學就業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培養的標準要滿足國家和社會的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迎難而上,重點突破。

“浙江是靠吃‘改革飯’發展起來的,面對新的挑戰,我們必須率先改革、大膽改革,才能贏得發展的先機。”何杏仁說,堅持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深化教育改革,瞄準教育存在的最突出問題、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搞清根源、精準發力。在改革原則上,要堅持維護教育公平。進入深水區的教育改革往往會涉及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只要我們的教育改革目標是維護和促進教育公平,一定能夠獲得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援和擁護。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教育發展要“紮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這些重要論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育領域的重要體現。陳寶生說:“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適合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內在要求。”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6

一、關注教師成長,走專業化發展之路

早在1931年,梅貽琦先生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講中就提出了“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的著名論斷。他強調,師乃校之魂。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也曾說過: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那麼,怎樣的教師才是學校真正的靈魂?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中早已給出答案——“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所以,教師必須是有德有才、德才兼備、學高身正之人,才能肩負“立德樹人”的神聖使命。

二、關注學生未來,走體驗式育人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教育家夏丏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感情,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就不能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美國思想家梭羅也認為“更好的教育”是“一方池塘”,這方池塘“最生態”,是學生“自然成長”的天堂。葉聖陶視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其意是指教育既少不了,也快不了,切忌抄近路、違背規律、拔苗助長,切勿走捷徑、急功近利、片面畸長,要善於等待、“自然成長”。

我們主要踐行泰州素質教育“5+2”工程,採取“全面、全員、全程”的育人模式,認真實施我校四大重點教育工程。一是核心價值夯實工程。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切實抓好學生文明禮儀規範養成教育,開展“八禮四儀”主題德育活動,重點加強愛國主義、民族精神、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等教育,引導學生崇德向善、崇尚文明。二是自主管理推進工程。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和學生品行量化互評機制,建立“五星班級”評比制度,與學生簽訂《文明守紀承諾書》,組建學生文明監督崗和志願者服務隊,深化學生“自尊、自信、自律、自主、自強”的五自教育,定期總結宣傳正面先進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規範自己的行為習慣。三是綜合素養提升工程。將人文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教育、環境教育、理財教育、安全教育納入德育體系,構建以行為養成教育為抓手,道德倫理教育為基礎,藝術審美教育為依託,富有時代特徵的綜合德育框架,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德育體驗中更加深切地感悟生活,在各種體驗活動中學會寬容,學會承受,學會付出,懂得感恩。四是心理健康呵護工程。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依託心理諮詢室,全體教師共同參與,受過專門培訓的教師擔當骨幹,根據國中生生理、心理髮展特點和規律,分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活動課和專題講座,促進學生的人格健康發展。

三、關注教育質量,走課程化創新之路

教育質量是一個地區、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辦讓人民滿意教育的基本點。從教育公平促進的大局來看,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不能只停留在應試教育的淺灘,而要不斷更新課程理念,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一是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國家基礎課程校本化就是將國家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按照“三年一盤棋”的教學方案重新整合,形成全新的校本化教學序列,實施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我們全面推進泰微課“雙向五步十環”課堂教學模式,開展“微課程”“翻轉課堂”實驗和“綠色智慧課堂”活動,逐步建設數字化學習體系,徹底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加強校本教研,建立規範的集體備課活動機制,開展互動式集體備課、驅動式聽評課和聯動式學科研討活動,確保課堂教學內容科學、合理。

二是社團活動課程化。課堂教學更多關注的是書本基礎知識的傳授,而社團活動更加關注的是能力、興趣、情感的培養。我們理解的社團活動不僅僅是活動課,而是能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心靈、啟發學生思考的課程體系。我校現有大小10多個社團,活動時間、活動地點、活動效果、指導老師均能得到保證。在謀求學生社團百花齊放的同時,我們著力打造精品特色社團,作為校園社團文化建設的代表和方向,將部分品牌社團升級為課程,儘可能地涉及不同層面、不同的興趣愛好、不同學生的需求,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

三是校本課程特色化。社團課程是基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求,突出個性;而校本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著力提高每一位學生的基本素質,強調共性。無論是國家基礎課程、社團課程,還是校本課程,都是我校實現“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這一辦學理念的必由路徑。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著力打造綜合實踐校本課程,努力踐行“好人+能人=全人”的培養模式。

四、關注文化元素,走內涵式強校之路

常州北郊中學提出“沒有文化,便沒有學校;沒有優秀的文化,也不會有卓越的學校”。蘇州景範學校認為“文化是一種凝聚力,更是一種競爭力,文化就是一所學校的內涵”。校園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說:“一切文化都會沉澱為人格。”我們本著這樣的心態,一步一步地進行著校園文化建設,最終去實現校園人格的集體定型。

在校園顯性文化建設中,我們以“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為宗旨,營造富有內涵的育人氛圍。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節日文化”為基礎,努力構建“和美”校園。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我們以“美麗班級”建立為抓手,建設具有個性和特色的班級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夢想,一所學校一個夢想,一個家庭一個夢想,作為國與家夢想實現的橋樑,一所學校應當承擔起自身應有的責任。作為一所新建的市直國中,我們堅守“呵護和推動生命發展”的辦學理念,藉助隊伍優化、實踐活動、課程開發、環境育人等途徑,開拓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的“夢想之源”,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教育心得體會篇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域性的高度,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切實肩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

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是中華民族的教育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發揮教育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高校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全面深化思政課改革,創新性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在健全學科支撐體系、推動各類課程協同合力、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著重錘煉學生的品德修為,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強化師範院校的教師教育辦學特色。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建設一支黨和人民滿意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升級的重要支撐。要加快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中國

特色師範教育體系。一方面,強化師範院校的教師教育辦學特色,堅守初心、強基固本,牢牢把握師範大學辦學定位,真正把教師教育做優做強,為黨和國家培養更多“四有”好老師;另一方面,勇於變革,著眼於我國現代化建設與教育事業發展的“未來時”,吸引更多樂教適教的優秀學生選擇師範專業,培養更多卓越教師,讓優秀學生成長為能教善育的大國良師。

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的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立足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快形成點線面結合、東中西呼應的教育發展空間格局,提升教育服務區域發展戰略水平。”高校應以責任擔當和切實行動投入到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中,特別是在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創新教育“扶智”路徑,促進區域人才均衡發展。針對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優秀師資“下不去、留不住”等突出問題,積極探索新時代“強師”計劃,為貧困地區“量身定製”師範生政策,強化與地方的辦學合作和對口支援,以教育幫扶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

重點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必須集中力量突破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和關鍵性環節,特別是重點推進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充分利用新興技術和各方資源,推動教育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變革創新,提

升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學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增量提質。激發大資料時代的教育活力,構建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制,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考試評價制度,健全教師職稱、崗位和考核評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