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未選擇的路》教案7篇 《追逐未選擇的路》:一份啟發生命意義探索的《未選擇的路》教案

本教案以知名作家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著名短篇小說《未選擇的路》為基礎,通過思辨、互動、討論等方式,旨在引導學生了解決策策略、價值觀塑造、人生選擇等方面的知識,並從中學習如何做出好的決策。

《未選擇的路》教案7篇 《追逐未選擇的路》:一份啟發生命意義探索的《未選擇的路》教案

第1篇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這樣看來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麼,他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2)題目為什麼是“未選擇的路”而詩人其實選擇了自已的路了?

4)詩中表面上寫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實際上有深刻意義,暗示的是。

象徵:把看不見摸不著的含義(抽象的東西)寄託在一個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物體上表達。把“人生的道路”依託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來寫“人生之路”。

象徵: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裡,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徵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於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裡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一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於選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

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一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式。本篇文章內容屬於人生哲理詩,相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

因此,我在教學中吸取以前教學的經驗教訓,首先在匯入上改變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給學生講述了一個“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進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該怎樣走?你必須得選擇一條,當你選擇了一條在走的過程中遇到了磨難,你有什麼想法?學生答:“會想到自己選錯了道路,會特別留戀另一條未選擇的路。會調轉頭重新選擇”然後,我又講道:“有兩條道路,一條平順,一條充滿荊棘,你會選擇哪條?”學生答:“充滿荊棘的,因為他充滿了挑戰,可以磨練自我。”接著我就給與他們的回答以肯定,順勢引入今天的課文,“其實人生道路的選擇未必不是這樣,一旦選擇絕無回頭的機會,因為時間已經過去。所以選擇時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風雨會不期而至,你必須勇敢的面對。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隨波逐流。”其次我沒有去講解,而是讓他們去一遍遍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第三,我讓他們展開討論,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後,我結合上一首詩歌《假如生活會欺騙了你》設計了一個問題,抓住兩首詩的主旨寫一段人生的哲理:學生很容易就寫出來了。“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不要悲傷,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相信美好的未來在向我們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這些環節的設定,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這節課的成功源於對教材文字和學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認為:離開學情的教學是沒有目的的,離開文字的教學是盲目隨意的。

《未選擇的路》教案7篇 《追逐未選擇的路》:一份啟發生命意義探索的《未選擇的路》教案 第2張

第2篇

2.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詩中所蘊含的哲理。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

上一節我們欣賞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領悟瞭如何面對誤解和挫折的哲理,這節課我們來一起品讀《未選擇的路》,說道路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走來走去腳下他的不就是路嗎?是的,然而我們可曾思索過,這路和我們生活有什麼內在聯絡呢?我特別難忘魯迅先生的一句話“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也有著特別的意蘊,那麼,它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呢?

(1)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有嚮往,但卻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其中的一條,而且選擇了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機會。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

(2)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著艱難和挑戰

(3)詩人心中雖仍躊躇但還是踏上自己選擇的路,開始艱難的跋涉。

(4)詩人沒有告訴讀者他的結果怎樣,而是未選擇的路嘆息

6.小結:詩人重點寫了未選擇的路,為什麼?其實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是捨棄。當我們無法選擇時,其實也已作出了一種選擇。詩人為什麼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表面是寫自然的路,實際是寫人生的路。這種寫法就是象徵,表面是淺顯的,實質卻是深刻的,詩人所寫的`重點不是那條已選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全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什麼要這樣寫?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條路可選擇,但一個人往往走一條路,因為人生短暫,更因為人生沒有返程而只能放棄其他許多條路,許多人的人生之路的選擇都帶著偶然性和隨意性,那位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路,而詩重在對未選擇的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深入的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一定要慎重選擇,當你作出了一種選擇你也就放棄了另一種人生的路。

8.師總結: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的一條,一旦選擇了決無重走之機,所以必須慎重,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慎重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研討。

四、放聲自讀,再次感悟,記下你心中的哲理句。

課後反思:詩是美的,哲理確實深刻不易理解的,好詩只有結合生活才有更深的體會,對於國中生來說,還不可能很好的把握,但從淺處去品味,魚和熊掌總的有所捨棄,選擇的求學也就放棄了嬉戲,生活需要有所取捨。

第3篇

1.過渡匯入: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對生活的風雨,普希金告訴我們要取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如果面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我們又當如何?弗羅斯特將引你深思。

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誦。

“路”包含了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了什麼人生哲理。

作者明明寫了人生道路的選擇,明明花了較多的筆墨寫了自己選擇的那一條路,卻為何要以“未選擇的路”為題?

四、聽兩首詩的朗誦。明白“詩不可譯”之理,要想真正親近大師們的文學作品,那要看我們的同學有沒有勇氣選擇目前人跡更少的那一條路——文學之路。

創意說明:教學生學法,一直被認為是可以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教學途徑。有些學法是需要自己摸索歸納的,而學生接觸較少的年代又比較久遠的作品的學習,老師先傳授學法,讓學生依法實踐,該是一條省力省時的捷徑吧。

對於年代比較久遠的或我們較陌生的作品,如古文、譯著類,學習中可使用“勾連學習法”,即把作品和與之相關的資料聯絡起來閱讀,這樣可幫助我們更準確地把握作品內涵,體驗作者情感。一般來說,勾連的資料應包括:作者方面的,如生平、經歷、行文風格、代表作品等;作品方面的,如寫作時間、當時社會背景、作者同時代的作品及其傾向等;時代方面的,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學流派、流行創作形式甚至流行語等。

三、把資料與課文勾連起來再讀課文,你從詩中又體會到了些什麼?

自由發言,要能做到資源共享,發言有理有據,力爭有創造性。

創意說明:這兩首詩都是譯詩,詩意直白,詩蘊也無動人處,學習的目的無外乎在於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因此花在課文中的時間應短,花在外國詩歌薦讀方面的精力要更多一些,應爭取在短時間裡激發學生閱讀外國詩歌的興趣。

2?每位同學準備一首喜愛的外國詩歌,課堂推薦給同學們。

(這是普希金的一首著名贈詩,此詩極鮮明地表達了俄國貴族革命家追求自由的熱切希望、熾熱的愛國激情和對神聖自由的必勝信念,被贊為“青年詩人對祖國、對革命的第一次愛的表白”。此詩熱情洋溢,與課文的冷調哲理詩風格迥異,課堂使用可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地體現普希金的詩體特徵。)

第4篇

同學們,你們在預習的時候有沒有去找一些關於路的句子呢?你們所知道的有哪些呢?(學生自由發言),很多的詩人作家都對“路”有過精彩的描寫,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寫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我們常說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還有南宋詩人陸游的《遊山西村》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唐代詩人岑參的“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李白《行路難》中的“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還有魯迅的那句“.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詩《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現在我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位作者,弗羅斯特,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山間》《波士頓以北》等。

1、在昨天我就把這首詩中的生字詞給大家說過了,現在請同學們聽我給大家朗讀一下,你們在聽的時候要注意節奏,字音等等。

2、現在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一下這首詩,感受一下。

3、現在又哪位同學願意給大家朗讀一下這首詩?抽同學朗讀,點評。

4、現在請同學們多讀幾遍這首詩思考一下詩中的“路”有什麼含義?(抽同學回答歸納總結: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裡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在後邊總結寫作特點的`時候再給大家講關於象徵的有關知識。)

1、請同學們六七度以下這首詩的第一小節,思考這一小節主要寫了什麼?(讓同學們思考,詩歌一開始就告訴了我們有幾條路?對,兩條。那作者在面對這兩條路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呢?“可惜”一次就說明了作者不能同時去涉足時的遺憾,她長時間的站在路口,你們覺得作者站在路口在想什麼?作者呢就在想我到底該走哪一條呢,很猶豫,他的猶豫也告訴我們在選擇人生道路是一定要慎重。這一小節就主要寫到了詩人在認真思考人生之路,所以很猶豫。)

2、猶豫著的詩人到底選擇的哪一條路呢?請同學們齊讀第二小節。(詩人選擇的路是怎樣的?抽同學回答總結:雜亂的荒草長得很茂盛,十分的清幽寂靜,人跡罕至,但是也顯得很誘人很美麗。這一小節就寫到了詩人選擇了一條幽寂、誘人的路。

3、詩人在選擇了一條路之後又是什麼樣的感受呢?(請同學們討論,在歸納總結:詩人選擇了其中一條路,也就意味著選擇放棄了另一條路,他心想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去涉足,但是他又知道自己選擇的是一條延綿不盡的路,“恐怕”一詞也表達出了作者的惆悵心情。這一小節也就寫到了人生之路不能回返,告訴我們一旦選擇就要堅持不懈的走下去。)

4、最後一小節有些了什麼?(請同學思考,總結:是不是寫到了多年後的回顧嘆息呢?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裡,詩人並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通過最後兩句詩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從題目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什麼要這麼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什麼是“象徵”?象徵: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徵事的藝術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的表現效果是:寓意深刻,能豐富人們的聯想,耐人尋味,使人獲得意境無窮的感覺;能給人以簡練、形象的實感,能表達真摯的感情。如紅色象徵喜慶、烏鴉象徵厄運、鴿子象徵和平,象徵謀篇立意的手法,一般統攝全篇。

同學們有時候可能會把象徵和比喻區分不開,比喻是用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和象徵相比比喻只是在個別語句中起作用。例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寫到“葉子(本體)出水很高,像(喻詞)亭亭舞女的裙(喻體)。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著身隧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

第5篇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象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真的不遂人願。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今天我們來學習普希金的一首小詩,看看他是怎樣面對人生的。板書課題。

教師組織學生將蒐集到的有關資料進行課堂交流,達到資源共享。只要大體瞭解一下,有助於詩歌的理解就可以了。

亞歷山大·普希金,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他的.創作對俄國文學和語言的發展影響很大,不僅是“俄羅斯文學之父”,而且在世界文學史上也享有盛譽。他一生熱衷於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和詩作,引起沙俄統治者極端的不滿,曾兩度被流放,最終死於沙皇政府的陰謀之下。這首詩歌就是寫於流放期間。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和詩歌的創作背景,反覆閱讀這首詩,獨立思考,仔細品味、感悟詩歌的語言。

可採用課堂發言的形式,互相補充指正,作出解答,並說明結論是怎樣得出的。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艱難困苦甚至不幸而身處逆境。作者寫這首詩時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

2、第一部分寫如果身處逆境,不必悲傷,要耐心等待,快樂的日子一定到來。第二部分寫要永遠嚮往美好的未來,現在雖身處逆境,只是暫時的,當時過境遷,往事都將成為親切的回憶。

這首詩歌雖文字不多,但卻有不少問題值得探究。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即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採用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3、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1、必須要聯絡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理解。這句話表明正義被沙皇專制所扼殺。它與違背生活規律,被生活所捉弄不是一個概念。

2、當時沙皇專制統治相當嚴酷,革命勢力一時還不足以與之抗爭,況且詩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時機的到來。

3、可從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強調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4、這首詩沒有什麼具體形象,只是以勸告的口吻明確地說明道理。一般詩歌的藝術形象都比較生動鮮明,而將主題含蓄地暗示給讀者。

第6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作者是,詩人,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著名詩作,。

?未選擇的路》作者,詩人。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也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

三、合作探究,釋疑解惑。(文字學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3、詩人在詩中闡明瞭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後,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

當你自己身處逆境,會不會對自己說這些呢。朋友,學會象勸別人那樣勸慰自己吧,你會生活得比現在好。

2、寫出《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表達詩人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勇於面對現實、擁抱苦難的詩句。

1、知識目標:能說出詩人採用象徵手法來表達人生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詩人對生活的理性思考,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美國現代詩人弗羅斯特向我們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①怎樣理解詩歌中所說的“路”?這是怎樣的一種表現手法?你能從學過的課文中找出類似的例子嗎?

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2、古今中外有許多詩人作家,對“路”有過精彩的描述,請你寫出兩句

第7篇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魯迅有“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感觸。

路,往往寄託了人們無限遐想,今天我們一起賞析美國詩人筆下那《未選擇之路》。

11歲父親去世,隨母親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定居。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曾前後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

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他的詩歌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詩風質樸無華,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詩集《山間》《白樺樹》《西去的溪流》等。

本詩選自《中外哲理詩精選》(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 年版)。顧子欣譯。略有改動。這首詩的內容與詩人的經歷有關。1912年,38歲的弗羅斯特做出了一個重要選擇:放棄本來平靜安穩的教書生活,投身於不可預知的詩歌創作中。這首詩便暗示了詩人這次重要的人生選擇。作為一個現代詩人,在詩歌的創作上,弗羅斯特也像《未選擇的路》中寫的那樣,選擇了一條少有人走的路,並形成了與20世紀多數詩人迥然不同的創作風格。

四節詩各表達了什麼意思?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

第二小節:寫詩人勇敢地選擇了一條充滿挑戰的道路。

第三小節:寫詩人踏上自己選擇的路,卻留戀著另一條路,擔心選擇錯誤而難以回頭。

第四小節:寫詩人遙想未來:未選擇的路或許更好……但現實無法回頭。

1.詩歌第1節中,“我”站在歧路口,為什麼“久久佇立”?

這主要是為了表現出人生道路的選擇對每個人的人生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慎重選擇,因為一旦選定,就不能回頭。

2.學習象徵手法: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

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為的是借甲事物暗示乙事物。它往往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也就是表達某種特殊的意義)。

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3.詩中的“荒草”、“足跡”、“落葉”等又象徵什麼呢?

“荒草”——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難、艱苦、曲折、坎坷。

“落葉”——在探索和奮鬥過程中所遭受的失敗、挫折、坎坷 ……

詩歌第2節中,“我”為什麼選了一條“更幽寂”“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道路?

這主要是為了表現“我”希望“我”所選擇的人生道路更有挑戰性,更不平庸。

全詩寫“我”選擇了一條路,為什麼題目又叫做“未選擇的路”呢?

從詩歌內容看,詩中雖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是那條“未選擇的路”。

從詩人感情看,詩人要抒發的不是對自己所選擇的這條路的歡欣與慶幸,而是對未選擇的路的留戀。

從詩歌主旨看,詩人的寫作意圖是引起人們對“未選擇的路”的重視,從而促使人們對最初的選擇進行反思,進而告誡人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要慎重。

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7.《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這兩首詩的寫法有什麼大的差異?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直抒胸臆,沒有什麼具體的形象。《未選擇的路》則用了許多具體形象來闡釋人生哲理。

在電影《剪刀手愛德華》中有一句經典臺詞:“如果我沒有刀,我就不能保護你。如果我有刀,我就不能擁抱你。”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有一段優美風景的旅程,每個人都在開闢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有的路林蔭匝道,有的路落英繽紛,有的路表面陰雲密佈卻轉角柳暗花明,有的路看去陽光明媚卻暗藏埋伏重重,而只有選擇一條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希望大家能夠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做出正確理智的選擇,奮鬥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