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生態實習報告3篇 "生態實習報告:環境保護之路"

本文是對生態實習報告的簡要介紹。該報告記錄了作者在生態保護領域進行的實習經歷和所取得的成果。通過實地觀察和參與實踐專案,作者深入瞭解了生態系統的執行機制,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建議與思考。本文將重點介紹實習的背景、目的以及對作者個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生態實習報告3篇

第1篇

1. 序言 森林群落 物種多樣性 simpson指數 shannon-wiener指數

物種多樣性是環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反映群落或生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和均勻度,也反映不同自然地理條件與群落之間的相互關係。物種多樣性可以用來定量表徵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特徵,包括直接和間接地體現群落和生態系統的結構型別、組織水平、

?2】發展階段、穩定程度、環境差異等。因此,物種多樣性在森林資源的合理經營、開發利用

松山森林植物群落植物種類非常豐富,佔北京地區同類植物總數的49.8%。松山森林植物群落分佈環境特殊,經過多年環境變遷儲存下來,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有可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松山森林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就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

松山自然保護區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西北部,燕山山脈深處的軍都山中,距市區90餘公里。地理座標為東經115°44′-116°34′,北緯40°16′-40°47′。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型別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 660hm2。其中核心區面積1 819hm2,緩衝區面積1 263hm2,實驗區面積為1 578hm2。區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植被茂密,有脊椎動物180多種,有維管束植物700餘種。儲存比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50多公頃。

松山自然保護區處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受地形條件的影響,與延慶盆地相比,氣溫偏低,溼度偏高,形成典型的山地氣候,是北京地區的低溫區之一。氣候的垂直分帶性比較明顯,從上到下可分為:海拔700-1000m的低山溫暖氣候帶,海拔1000-1300m的中山下部溫溼氣候帶;海拔1300-1800m的中山上部冷溼氣候帶;海拔1800m以上的山頂高寒半溼潤氣候帶。

保護區內小氣候具有多樣性和複雜性等特點,是地形差異性造成的。由於山谷的走向、寬窄不同,使氣溫、降水有明顯的差別。西北部大莊科一帶多東西寬谷,因四面環山,夏季東南氣流下沉變幹,形成幹型谷地;在東南部的塘子溝,為南北狹谷,向南有一個開口,東南氣流在此受約 而沿迎風坡上升,形成地形雨,為溼潤型谷地。

土壤的形成和變化是在成土母質、氣候、地形、生物及時間幾個因素綜合作用下發生的。因此,土壤的種類、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徵。松山地區的土壤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可分為3種類型:

(1)山地褐色土:為低山帶的主要土壤。陰坡分佈於海拔900m以下,陽坡分佈海拔1200m以下。土壤特點集中反映在腐殖質含量減低。結構變壞,碳酸鹽受到淋洗,質地粘重。可分為3個亞類:①淋溶褐土分佈於山地中段;②典型褐色土分佈於山麓地帶;③石灰性褐土分佈於切割溝較多的深山溝谷。

(2)棕色森林土:在中山帶海拔900m以上的陰坡和1200-1800m陽坡。在1800m的林緣草甸植被下發育了生草棕壤。

(3)山地草甸土:分佈在海拔1800m以上地形平坦的山頂部。這裡山高風大,主要為草草甸。因草本植物生長繁茂,土壤經常處於溼潤狀態,有機質分解緩慢慢,腐殖質含量較高,表層達成15%以上。生草作用較強,在表土形成密積草根層。ph6-6.8。土層深厚,可達80m以上。腐殖質層呈黑褐色,厚達30-50cm。

松山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部深山區,具有華北地區暖溫帶的自然景觀,在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地段,儲存下來部分天然次生林,屬於地帶性的自然植被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森林植被基本保持自然狀態,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豐富。松山保護區植物區系中有一定比例的熱帶成份,多為單種屬,第三紀地域植物。地中海中亞成分地屬很少,表明亞洲乾旱中心分佈的成分在該區有所滲透。松山自然保護區的植被分為5個植被型組,有6個群系組,17個群系,約25個群叢。

種—面積曲線法是根據植物種數與樣方面積的關係確定群落最小面積。在擬研究群落中選擇植物生長比較均勻的地方,用繩子圈定一塊小的面積。對於草本群落,最初的面積為10cm×10cm,對於森林群落則至少為5m×5m。登記這一面積中所有植物的種類。然後,按照一定順序成倍擴大,逐次登記新增加的植物種類。開始,植物種類數隨著面積擴大而迅速增加,爾後隨面積增加的種類數目降低,直至面積擴大時植物種類很少增加或不再增加。以樣方面積為橫座標、種類數目為縱座標,在座標紙上繪製種—面積曲線。此曲線開始陡峭上升,而後水平延伸,有時會再上升。曲線開始平伸的一點即群落最小面積,它可以作為樣方大小的初步標準。

無樣地法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其中以點-四分法(或稱中點四分法、中點象限法)應用最廣。點-四分法是植物生態野外調查的無樣地調查方法。這類方法(距離測定法)的特點是在被研究的群落地段上隨機地選擇若干點,測定點與植株間的距離,以此為根據,推算出種在群落中的數量特徵。由於無需設定固定面積的樣地,所以這類方法又稱為無樣地取樣法。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距離測定法都是針對森林群落林木層的調查。但就群落學的調查來說,對於森林群落不僅要調查它的林木層,也要調查它的灌木層、草本層以及藤本植物。因而可隨機或系統地設定若干小樣方以記載灌木層和草本層等。

儀器工具:測繩、皮尺、羅盤、圍尺、測高器及木杆。

外業工作方法:在所要調查的群落中,設幾條定距垂直線(藉助羅盤用測繩拉好),在垂直線上定距(如5m或10m)設點。通過各點再用木杆作一與樣線垂直的引線,即可分成四個象限。在每個象限內找與中心點最近的一棵樹,記錄樹種名稱,測定點樹距離、胸徑、樹

高及冠幅,共計測定30個點,每個中心點都要做四個象限。

樣方,即方形樣地,是面積取樣中最常用的形式,也是植被調查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種取樣技術。當然,其他形狀的樣地也同樣有效,而且有時效率更高,例如樣圓和長方形樣地。

樣方的大小、形狀和數目,主要取決於所研究群落的性質和所預期的資料種類。因工作性質不同,樣方的種類很多,可分為以下幾種:①記名樣方—主要用來計算一定面積中植物的多度和個體數等。比較一定面積中各種植物的多少,就是精確地計算多度。②面積樣方—主要是測定群落所佔生境面積的大小,或者各種植物所佔整個群落面積的大小。這主要用在比較稀疏的群落中。③重量樣方—主要是測定一定面積樣方內群落的生物量。④永久樣方—為了進行追蹤研究,可以將樣方外圍明顯的標記進行固定,以便於以後再在該樣方中進行調查。

對於灌木層和草本地被層的調查,可在調查林木層的大樣方內,機械地設定若干個更小的樣方,對每個種的多度和蓋度進行點數或估測。

外業工作方法:⑴ 方法一:用測繩或皮尺在群落中設定若干條平行線,在線上間隔3~5m等距設定25個樣方,調查灌木樣方面積為2 m×2m、草木樣方面積1m×1m。記載每種植物的名稱(不能確定名稱的採集標本)、株數、平均高度、生長狀況及分佈狀況等並記錄。⑵ 方法二:用測繩在群落中圍出一個20 m×20m的樣方,用皮尺拉出樣方內的兩條對角線。在這兩條對角線上分別均勻地設定5個1m×1m、3個2 m×2m的小樣方,共計1m×1m的小樣方9個、2 m×2m的小樣方5個。在1m×1m的小樣方中調查草本植物,在2 m×2m的小樣方中調查灌木、幼樹及藤本植物。

⑵所有種的總密度(株/公頃)=100001000022(平均株間距離)2(平均點樹距離)⑶ 一個種的相對密度(%)=一個種的個體數×100 所有種的總個體數

⑷ 一個種的密度(株/公頃)=所有種的總密度×一個種的相對密度

⑸ 相對顯著度(%)=某一樹種的胸高斷面積和×100 所有樹種的總胸高斷面積

一個種的頻度值×100 所有種的頻度值和⑺ 相對頻度(%)=

⑽ 胸高斷面積(m)=22 2全部胸高斷面積和×10000 調查面積

分別計算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的多樣性指數,並利用三個組的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在調查資料中分別植物種統計株數、重要值,計算每個種出現的株數概率和重要值概率並記錄。

生態實習報告3篇

第2篇

農業生態學是生態學在農業領域的分支,可見,是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課程基礎之一。通過農業生態學的課程實習,讓我們瞭解分析研究農業領域中的生態問題,探討協調農業生態系統組分結構及其功能,促進農業生產的持續高效發展,以及農業生態學在實踐中的應用。此外,實習過程中要求遵守實習紀律,不得無故缺席、遲到,有事必須經教師同意方能離隊。注意安全,防止任何意外事故的發生。全面認真地完成所交給的實習任務,做好實習筆記,認真完成實驗分析,為撰寫實習報告做準備。按時完成實習報告,並保證報告的質量。

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參觀了培養基質高溫滅菌區、接種室、培養室。聽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工作的楊老師講解人工食用菌的接種,栽培過程。

首先在培養基質高溫滅菌區參觀,看到了攪拌機,培養原料,從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楊老師那裡學習到了食用人工菌的接種基質及培養原料的配製。初步瞭解了食用人工菌的栽培方法。

培養基質的原料由80%的木屑、15%的棉子殼和腐料組成。腐料一般加適量的玉米粉或米糠。不能用含油脂的植物作為原料,如桉樹、松樹等。其中棉子殼要用3%的石灰水浸泡。人工食用菌的接種、栽培流程中應注意:

1. 原料準備:原料要注意粗細搭配,80%的秸稈、高粱、15%營養料、2.5%的石灰、2%的石膏粉和0.5%的普鈣、磷肥。其中石灰和石膏粉的作用主要是調節酸鹼度。

2. 水分的控制:保證原料不幹不溼,用手捏時不出水放開時會散開。

3. 裝袋,高溫消毒:用17cmx38cm規格的塑料袋裝包,在0.15壓力、110℃

接著參觀了食用人工菌培養室,在這裡,學習瞭解食用人工菌菌種。 食用人工菌菌種分為一級種、二級種、三級種。

一級種又稱為母種,由試管培養,要求也最為嚴格。原料有:麥糊、水、馬鈴薯、瓊脂、葡萄糖、蛋白腖、硫酸鎂、磷酸二氫鉀。原料準備好以後放入試管中,5支裝包,在0.14壓力不超過0.15壓力的穩壓下放置40min高溫消毒滅菌防黴。拿出降溫,將試管擺成斜面,2-3天試管內的水汽晾乾,接菌種。

二級種又稱為原種,原料有:木屑、腐料、石灰、石膏粉、普鈣。將原料放入玻璃瓶內,然後進行衝瓶,把瓶壁上的渣子衝乾淨。用乾淨的筷子在土中打孔,打到底,蓋上牛皮紙,高溫消毒,接菌。

三級種又稱為栽培種,等瓶中菌絲長滿,就開始裝袋,一瓶二級種可裝20包左右三級種,同樣也要進行高溫消毒。在20℃左右的培養室中培養,1個星期到20天以後菌絲長滿。期間袋上如有菌長出,要及時將菌拔出。

最後,通過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楊老師學習到如要保證天天有菌收穫,有幾點必須注意:

1. 要保持接種室清潔、規範,不能把接種包放在接種室,必要時要對接種

2. 培養室要單獨有一間,培養室溫度在20℃左右。溫度較高時,菌生長較

3. 出菇房保持在2-3間,出菇房輪流採菌,以保證每天出菌的數量。出菇

房要保持清潔,定期消毒,防止病蟲害。出菇房裡的出菇包每天加2-3次水,注意通風。

出菇房的出菇生產包一個星期到十多天會出菌,採菌後繼續澆水,十多天後出第二次菌,大概2-3個月腐料全變黑時菌全部出完,一個出菇生產包總產量在1公斤左右,多時可達1公斤半。

這次在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一上午的農業生態學實習讓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除了瞭解 學習到了食用人工菌的接種與栽培過程。還讓我學到了迴圈利用資源的重要性,不僅能保護環境,還能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就拿對用完的腐料處理來說就是農業生態劃的體現。由於培養食用人工菌的腐料變黑後已失去了養分,還含有很多的黴菌,如果隨意丟棄在環境中,會汙染土壤,對環境有一定的汙染,所以要對用過的腐料進行處理,一般把用過的腐料集中在一起進行腐熟。腐熟後的腐料可以作為肥料供給植物使用。或是把腐料集中滅菌後再丟棄,可以疏鬆土壤,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其次,我還了解到栽培食用人工菌有很大的經濟利潤和商機。1支試管裡的一級種可接種5-8瓶二級種,1瓶二級種可裝20包三級種,一包三級種又可分為25包出菇生產包進行出菇。這樣算下來1支一級種可接種出2500-4000包出菇生產包。一包出菇生產包可產1公斤左右的菌,那麼1支一級種最後培養下來的產量可達20xx公斤以上。1支一級種的成本為10元,一瓶二級種為5元,一包三級種為3元,昆明菌苑食品有限公司的楊老師告訴我們,1-2萬袋出菇生產包一年可獲4-5萬元的收入。可見,食用人工菌中還有很大的商機。 這次野外實習讓我們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中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鞏固和提高了我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本次實習令我們加深了對所學課程的瞭解,更深刻認識到了學習該課程的意義,鞏固了學習成果,體會到“學以致用”的道理。知識從感性認訓昇華到了理性認識,從抽象變得具體起來,我學習到了很多書上沒有的東西,瞭解農業生態學對實際生產的重要性。

第3篇

傅家邊農業科技園是江蘇省十個省級重點農業科技園區之一,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創建於1994年,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區總面積12。8km2,依據丘陵山區的地理特徵,將傅家邊農業科技園區規劃為中心展示區、生態果茶區、特色農業區、高新產業區和休閒觀光區等五個功能小區,實行立體綜合配套開發,先後建成了良種果樹、無性系茶葉、美國庫拉索蘆薈等試驗示範園2187畝,生態果茶園5000畝,鋼架大棚設施1100畝,連棟溫室大棚5000m2,經濟林果總面積一萬餘畝。

近年來,傅家邊農業科技觀光園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農業,規劃建設梅香園景區、神山湖景區、青龍山景區、竹海景區和中心科普區五大景區。建有科普展覽館、植物組培中心、珍禽園、奇瓜異果園等景點,集旅遊觀光、科技研究、科普教育、推廣輻射等功能於一體,年接待遊客三十萬人次。

園區特色旅遊產品有:開心脆梅、富硒茶、鮮榨果汁、水晶梨等。自20xx年以來,每年以“梅花節”和“採果節”為重點推出賞梅品莓踏青遊、製茶採果體驗遊,讓遊客在暗香浮動的十里梅海中體驗製茶採果的樂趣。

科技園農業、牧業、林業設計和規劃應用的生態學原理:

一般的科技園建設都是依據以下幾個生態學原理進行建設的:

(1)時空結構型。這是一種根據生物種群的生物學、生態學特徵和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係而合理組建的農業生態系統,使處於不同生態位置的生物種群在系統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陽能、水分和礦物質營養元素,是在時間上多序列、空間上多層次的三維結構,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均佳。具體有果林地立體間套模式、農田立體間套模式、水域立體養殖模式,農戶庭院立體種養模式等。

(2)食物鏈型。這是一種按照農業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規律而設計的一種良性迴圈的農業生態系統。系統中一個生產環節的產出是另一個生產環節的投入,使得系統中的廢棄物多次迴圈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轉換率和資源利用率,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的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汙染。具體有種植業內部物質迴圈利用模式、養殖業內部物質迴圈利用模式、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迴圈利用模式等。

(3)時空食物鏈綜合型。這是時空結構型和食物鏈型的有機結合,使系統中的物質得以高效生產和多次利用,是一種適度投入、高產出、少廢物、無汙染、高效益的模式型別。

其目的是通過物質迴圈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在針對當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基礎上,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型別裝備農業生產,建設生態優美、特色突出、功能協調的科技園區,實現經濟的增值,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農業成本降低,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同時,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汙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我提出的不足或值得改進的地方和改進的方案:

1、園區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進行人為干涉,例如在園區內雖有水渠、魚塘和湖,但是水體

絕大部分是渾濁的,而且沒有見到魚。如果可以在水體中種植荷花等可以淨化水體的植物,然後在其中養殖魚類並加大水渠建設,以養魚的水澆灌土壤供作物生長,不但可以減小成本,還可以提高園區的娛樂形式(加設釣魚的專案)。

2、在遊覽園區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季節的原因導致裡面的蟲子不是很多,如果是因

為園區有過噴施殺蟲劑的行為導致了蟲子的減少,覺得可以採用人為引進天敵的形式或採用套作所引起的相互影響來減少蟲子數量會更好。因為傅家邊農業科技園有采摘節,沒有噴施化學物質的水果其安全性好,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申報“有機農產品”提高積極效益。

3、在剛進門的廣場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原本鋪設的草皮大量枯死難以生長,而其中的雜草遍

地,這體現了生物群落間的競爭關係。證明原來的草皮不適宜在這樣的條件下生長。所以,要不更換生長強烈的草皮種類,要不可以利用原來的雜草,篩選出優勢種進行栽培。

4、桃樹生長有點密集,今年的桃子生長不是很好。我們都知道種記憶體在競爭關係,當生長

到達穩定期時會出現自疏現象,生物量會減少影響當年作物產量和品質。所以可以進行人為的修整,每年都掐掉一部分花,來保證桃子的品質。

5、看到在有些地方,採用的是地膜覆蓋的方式進行作物種植,雖然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地膜本身會汙染土壤,認為應減少其的應用,可以用秸稈來充當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