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事蹟作文素材7篇 追尋真愛,跨越重重困難——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的故事

朱彥夫是一位普通的保潔工,但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精神,用自己的事蹟感動了億萬人心。他及時向警方報告發現的一萬元現金並順利歸還失主,被譽為年感動中國人物。

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事蹟作文素材7篇 追尋真愛,跨越重重困難——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的故事

第1篇

20__年9月17日,神舟十二號完美完成任務返航,殊不知,其間經歷了無數的艱難困苦,一代一代航天人,培養和發揚了偉大的中國航天精神,讓星空熠熠閃亮。仰望星空,中國的航天,讓夏夜的星河更加璀璨;俯身書本,高三學子,為六月的輝煌努力打拼。

擇一事,終一生。長河落日,大地瘡痍,國人四顧茫然。是尊敬的航天前輩們,從科研院所到試驗基地,從荒涼戈壁到浩瀚海洋,五十年堅守,五十年奮鬥,櫛風沐雨,終讓我們的祖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東方紅”奏響太空到“天問一號”遙指火星,再到長征五號圓滿完成第三次發射任務……“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淚仍然在奔跑。”歷盡千難成偉業,人間萬事出艱辛。

一代又一代的航天工作者摸索前行,他們猶如暗夜的燈火,溫暖人心,讓我們不懼暗夜;他們是我們前行路上的北斗,指引我們的人生路,永不迷失方向。如今,他們踏下的足跡,留在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裡;超越自我挑戰不止的航天精神,熔鑄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血脈,更激勵著我們這些奮戰在大學聯考戰場上的高三的學子。

一葉度春風,芳芳自相接。百年樹人,念茲在茲。感謝航天工作者,不僅身體力行,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還堅持把這份情懷傳達給有志於此的我們。我們來了,摩拳擦掌蓄勢待發,奮戰在大學聯考路上。

作家柳春說:“人生的路雖然很長,但最關鍵的只有幾步。”同學們,這些天就是我們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此時不搏何時搏?不付出艱辛的努力,不灑下辛勤的汗滴,空談自信有何用?是雄鷹就要搏擊長空,是海燕就要勇鬥風雨,為20__年大學聯考,實現我們的理想,我們該做的,也必須要做的,就只有兩個字“拼搏”。

拼搏,就意味這在這些天裡,必須聚精會神上好每一堂課,查詢每一個薄弱環節,各個擊破;拼搏,就意味著在這些天裡,必須一絲不苟完成每一科作業,在老師的精講細評中,提升能力;拼搏,就意味著在這些天裡,必須認真鑽研積累的錯題,科學整理,提高成績。

只有一路拼搏,才會到達理想的目的地。只瞄準不射擊不是好獵手,只吶喊不衝鋒不是好士兵。考前的複習會異常艱苦,心理壓力大,學習時間長,生活節奏快,考不完的試,做不完的題,經歷大學聯考猶如鳳凰浴火,沒有煉獄般的經歷,哪會有涅槃重生的絢麗。讓我們揣著自信上路,師生一起拼搏,努力!

今天是個令人興奮的好日子,航天日天時地利人和,一定會因我們的努力而大放異彩!天梯無捷徑,唯有苦攀登。踐行航天精神,做好考前複習,你我攜手四旬奮戰,六月必將寫就人生精彩!

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事蹟作文素材7篇 追尋真愛,跨越重重困難——年感動中國人物朱彥夫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自20__年10月16日上映以來,排片率最高時也不足1%,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日均票房徘徊在五位數左右,也就是說,這些城市日均觀看這部電影的總人數僅千餘人。截至11月6日,累計票房突破600萬,比起同期熱映首兩日票房就破億的《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這樣的票房成績顯得微不足道。但對一部極其小眾的紀錄電影而言,這又無疑是一個值得矚目的可喜成績。根據貓眼電影的購票評分榜資料顯示,《掬》片以9.4的評分始終佔據評分榜的前列,也正由於這樣的口碑,《掬》片有了儘可能多的排片週期。

這是作為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的導演陳傳興,在繼執導詩人鄭愁予紀錄電影《如霧起時》、詩人周夢蝶紀錄電影《化城再來人》後,“詩的三部曲”的收官之作。電影記敘了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的生平,既看到了這位女君子磅礴的生命歷程,也看到了她澄明的心靈建樹。電影從籌備、拍攝到上映歷時三年有餘,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海內外十餘座城市。比起漫長的攝製期和巨大的素材量,影片的最終呈現又極其節制和簡樸,多處選擇了無聲勝有聲的留白,不得不說這是電影向詩的一次迴歸和靠攏,也是沒有矯揉造作的一次紀錄。儘管有很多評論聲音將焦點聚集在片中葉先生所闡述的“弱德之美”上,賦予影作以中心思想,但從更寬廣的視境中去忖度電影本身,對觀影者而言更像是一次生命的淬純——這其中自然包含了作為“弱者”的人類,需要承受、堅持、完成自我的過程,但又不止於此。

不是所有人都可生平壯闊,於苦難中成就生命的光輝;也不是所有人在逆境中都可將身外事“輕而化之”,守護心燈。葉先生的做到,在於她把生命的外延銜接到不朽的古詩詞上,所以在片尾,我們看到八十餘歲回到原鄉尋找葉赫水的葉先生竟然並無耄耋老態,只有一個普通尋根人對飄零人生要找到物理棲息地的深情寄望。只是一眼望去,再也尋不到族群的蹤跡。葉先生回想起上一次踏足,吟誦起《詩經·王風》篇中的“彼黍離離”,最痛是那一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這是對生命的追問,也是從詩意到現實人生的比興。

客觀地說,這是一部“難於看懂”的電影。所謂難不是因為晦澀,而是因為“電影詩”的風格,對觀影者的文學積澱有很高的門檻要求。片中多次出現了呢喃般的影音,葉先生如遊吟詩人般對格律的吟誦,唐詩,宋畫……敘事整體看似在時間線上從人物幼時講起,但又總是以詩詞間隔——這當中有古詩,也有新詩,有已亡人的舊篇,也有葉先生的自創。這種材料組織方式讓影片的空間感十足,但也增加了理解領會的難度。前一段還是平易近人的生活瑣碎事,後一段卻是意味深長的言此及彼。沒有解說詞的紀錄片,很像沒有腳註的文章,如自心不能沉浸和共情,且對文中所引有通曉瞭解,看一遍很難完全明瞭。這是對觀者的挑戰,也是其作為文學紀錄電影的魅力之所在。

大門、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這是葉先生記憶中幼時住過的家園——一座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落構成,她的自敘就是從記憶中的房門所開啟的。而這也一一對應了她從童年到老年的人生歷程。那個“夢中常憶,青蓋亭亭”的精神家園早已不復,留在身後的是一世磊落功與名。可給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眼前這位華髮學者,而是當年那個出生在夏荷花期的“小荷子”,她令人無盡遐想和揣摩。出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親歷家園淪陷、餓殍遍野,18歲痛失愛母,無愛的婚姻,苛重的家養,無依的海外飄零,中年喪女之殤……除去滿腹才學和矚目成就,這些大概構成了葉先生人生的主要事件,足以證明“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不是妄言。但如果只是驚呼葉先生面對諸種遭遇的剛健不息,恐怕又有些餘味不足。

在雲淡風輕回望坎坷身世的葉先生身上,最可貴和最耀眼的精神,是她求學時的恩師顧隨先生所書就的那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它有如雪萊在《西風頌》中擲地有聲的宣言:“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作為知識分子笑對不可控、不可逆悲劇時共有的人文精神。

這不是一部標榜與讚美為傳揚中國古詩詞文化做出傑出貢獻的葉先生的傳記片,而是一首電影詩——以葉嘉瑩的人生軌跡為藍本,用聲畫為媒,所作的電影詩。和無數的璀璨詩篇一樣,它永遠無法一時間盡悟,但是每每捧卷,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淬鍊。這也是一位中國女性,普通又不普通的一生。

第3篇

(一)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矢志不渝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黨的親切關懷和書記對殘疾人的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夫妻最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和過去對比,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把對黨的感恩之情銘記在心,體現在日常的生活中。李國秀把“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頌黨恩、跟黨走”“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跟黨走”等心裡話,一針一線地繡在鮮紅的十字繡上,表達了內心深處對黨、對書記最真實的感激之心和無比感恩之情。

(二)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勤奮勵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張順東6歲時被電擊傷,由於家庭貧窮沒錢醫治,右手、雙腳相繼截肢,妻子李國秀天生缺少雙手,兩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和一雙腳,但是,貧困的現狀並沒有壓倒他們,日益加重的家庭負擔也沒有壓倒他們,教育子女讀書和贍養父母的重擔更沒有壓倒他們,反而是更加堅定了他們對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我們雖然殘疾了,但我們精神上不殘,我們還有腦還有手,去想去做。”張順東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到的。李國秀靠雙腳在地裡勞作,靠雙腳繡花寫字,為這個貧困的家庭撐起了半邊天。張順東憑藉一隻手,學會熟練駕駛農用三輪車,幫助村民運輸物資,實現了自我價值。20多年來,他們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勤奮勵志,崇德向善,用殘缺的身體,撐起了一個幸福美滿的家,他們贍養孝敬老人,教育培養出了一雙兒女,生活幸福和睦,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國養兒育女,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

(三)學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自強自立,艱苦創業追逐幸福夢的拼搏精神

張順東、李國秀夫妻相依為命,不等不靠、不找不要,在戰貧鬥困中奮發、奮鬥和奮進,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和毅力,超越身體的極限,克服了重重困難,解決了生活中的一個又一個難題,用實際行動書寫了“無腳踏出脫貧路,無手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腳,沒有什麼坎兒過不去的!”這就是他們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身殘志堅、自強不息和艱苦奮鬥的精神動力,在逆境中頑強拼搏的堅韌意志,在追逐幸福夢中堅持逆風飛翔,完美地詮釋了“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個著名論斷。

第4篇

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並完成太陽翼展開。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的又一壯舉,標誌中國空間站建造任務再次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是我國空間站任務階段第一艘載人飛船,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將奔向“中國空間站”。其中,聶海勝是第三次“飛天”。

1998年,聶海勝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備份;神六、神十,他兩度飛天。如今,57歲的聶海勝第三次出征太空!有意思的是,聶海勝的太空“三部曲”,剛好對應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這是聶海勝的傳奇,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傳奇。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最複雜、難度最大、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1992年9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式確立:第一步發展載人飛船;第二步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20__年10月,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邁出“三步走”的第一步。兩年後,費俊龍、聶海勝執行神六任務,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20__年9月,在劉伯明、景海鵬的配合下,翟志剛完成首次太空出艙行走。20__年6月,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完成中國載人航天首次應用性飛行,即執行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此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將成為中國載人航天進入空間站階段後的首批太空訪客,開啟為期3個月的飛行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樹立新的里程碑。

縱觀聶海勝的飛天曆程,可以看到,他在太空的三次“邁步”,神舟六號任務、神舟十號任務、神舟十二號任務,剛好對應了載人航天“三步走”的三個階段:載人飛船階段;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階段;建造空間站階段。也就是說,聶海勝全程參與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他的每一小步,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的每一大步。聶海勝的太空“三步”,剛好彰顯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三部曲,可以說是唯一在太空親歷了“三步走”的航天員。這是他個人的幸運與傳奇,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佳話。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的出征,也見證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承上啟下與接力相傳。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二號,短短十餘年間,中國載人航天的“三步走”戰略一步一個腳印,步履堅實。一代代的航天員,一代代的航天人,在太空追逐夢想,實現夢想。這是中國航天人的驕傲,也是中國人的驕傲。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太空是神奇的,飛天是我們的祖先千百年來的嚮往,只為了我們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中國人也應在浩瀚太空佔有一席之地。中國人的飛天之路,一定越走越寬廣。

第5篇

朱彥夫,這位參加過_戰爭的普通傷殘士兵,當年完全可以躺在功勞本上、頤養於榮軍院中,平安無險地度過自己的平凡一生。然而,作為共產黨員、革命戰士的朱彥夫,卻全然沒有這樣去選擇,因為他清楚自己的入世座標在哪裡,他明瞭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該多大。他決心像蘇聯紅軍戰士保爾柯察金那樣,做一名中國的鋼鐵戰士,做一名純粹的共產黨人。

回到家鄉去,為生活尚處於貧窮困苦的父老鄉親們早日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出把力這是朱彥夫的理想,這是他的承諾,更是他不二的選擇。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從此,四肢全無的他開始了與鐵板為伍、與手杖為伴的悽楚而充實的人生跋涉。25年村支書崢嶸歲月,他不知溫暖撫慰了多少貧弱群眾;7副假肢被磨破的生動寫照,他不知流淌了多少生命熱血;二部自傳體小說出爐,他不知滴下了多少英雄熱淚。央視主持人敬一丹所說的他寫字的過程就是一場戰鬥,每寫完一個字就如同一名戰士完成了一場戰鬥啊!,恰如其分地刻畫出了這位平凡英雄的生動雕像。

是什麼信念、怎樣的力量促使朱彥夫如此地頑強不息、戰鬥不止?我想應當是潛入其心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時刻支撐著他一路前行。

我們學習朱彥夫,就是要學習他身上所永恆具有並固守著的中國人的誠信友善信條、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鬥志、革命者的不屈不撓精神,無論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所、什麼條件下,都要把黨和國家的利益置於最高層級,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牢記心間,把落實群眾路線的要求堅持到底,始終叫響我是共產黨員的口號,及時發出有困難跟我來的倡導,爭做幹事創業的急先鋒,爭當人民群眾的好榜樣。況且我們絕大多數黨員是不需要付出滾打25年、磨破7副假肢的代價,就可以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追求目標的。

第6篇

盧麗安,女,49歲,上海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

盧麗安1968年生於中國臺灣高雄,從小受家人影響對大陸有著特殊感情。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盧麗安和丈夫英國完成學業回到中國臺灣任博士後研究員。當時的中國臺灣“綠化”跡象嚴重,島內形勢愈發複雜,反觀大陸,改革開放初見成果,香港迴歸在即,整個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面貌。盧麗安夫婦對現狀不滿,有了去大陸發展的想法,並毛遂自薦,向祖國表明希望回大陸服務、進入高校任教的意願。

1997年,盧麗安夫婦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幾年下來,盧麗安就成為復旦大學最受歡迎的教授之一。

20__年7月,盧麗安當選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為身在上海的臺灣同胞們服務。20__年,盧麗安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被選舉為十九大黨代表。

“我以中國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盧麗安在今年“黨代表”通道上如是說。十九大會議結束後,“盧麗安效應”在慢慢蔓延。很多臺胞朋友為她點贊,因為她說出了廣大臺胞們的心聲。還有她的學生,默默地留言支援老師,向老師學習回報社會。盧麗安的父母表示,只要女兒做的是對社會、民族、國家有益的,能夠促進我們兩岸的和平發展、促進島內同胞在大陸的發展,都會支援。

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沒有中國臺灣夢的中國夢肯定是不完整的,同時,沒有融入祖國的臺灣夢,像打個盹,黃粱一夢。

第7篇

?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是葉嘉瑩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電影邀請日本音樂家佐藤聰明以杜甫《秋興八首》為本,結合雅樂及現代樂創作電影音樂,為杜甫詩歌帶來新生命,並以杜詩形成電影的隱性雙線敘事結構,由外而內,追尋交織於葉嘉瑩身上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

影片表層的結構,是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衚衕的祖宅為章節,從大門走入脈房、庭院、內廂房,循著時間和空間脈絡,一層層進入更深的心靈境地。最後一節沒有名字,似乎暗喻祖宅的被拆,也隱藏了內心深處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味。王國維說“天以百凶成就一詞人”,這是葉嘉瑩辛苦坎坷的一生經歷,而一位友人卻說她,“人生最難的就是把自己退到一個位置,用相同的態度去接受一切,輕而化之”。

經歷了這麼多離難興悲,一個人如何能夠承受得了?但葉嘉瑩泰然處之,平靜、疏淡地回憶自己的漂泊輾轉和至親的離去,彷彿都是第三人稱敘事中的雲煙過往,而她沉浸、陶醉其間的,是唐詩宋詞。她津津樂道於王國維的“要眇宜修”難以統領朱彝尊的《靜志居琴趣》,自得於為它找到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當她沉醉地吟誦《桂殿秋》“思往事,渡江干”,娓娓道來其詩詞之法門時,像在電影裡滴了幾滴她的學術精華,令人想見那些學生為何會仿造聽課證來聆聽她的講學。葉嘉瑩一針見血地道出古詩詞中幽深隱祕的情感,而對於自己親歷的喪亂、生死卻彷彿視而不見,這在電影裡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復調,留給觀眾思考回味。

這種優美的復調形式中,也帶有對古典詩詞呈現形式的一種現代化創新探索。前不久,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主題曲《鐵血丹心》在網上再次引發熱議,很多網友好奇於其中的男女對唱歌詞全然不同,卻能完美和諧,其中也借鑑了一種詩詞相和的復調形式。在《掬水月在手》中,最為精妙的一處是葉嘉瑩和其師顧隨兩首同題詞作的呈現。他們曾就一殘句“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先後創作兩首《踏莎行》,兩詞意思相和,但文辭不同。電影中,男聲和女聲同時吟誦了這兩首詞,字幕分在左右兩邊,而最後一句合為一處。這令人感受到了詩詞吟和中,文辭雖異,卻能共通共鳴的妙處。稍顯遺憾的是,“對唱”版《踏莎行》朗誦語速稍快,字幕停留太短,未能給觀眾留夠思考和欣賞的間隙。這是復調結構對於大銀幕呈現的挑戰,細節、層次豐富,大量文言文和古詩文穿插呈現,在小螢幕和網路傳播中,更方便隨時停留檢視資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了這種復調結構所帶來的參差錯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