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有的人》說課稿範文有的人講課稿4篇 《有人講得動人,有人聽得入心》

《有的人》是一篇名為《有的人》的詩歌作品,被譽為“中國現代的啟蒙之父”胡適所寫。這篇詩歌描寫了一些人的不同行為、態度和價值觀念,對於引導人們正確的生活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有的人》的說課稿範文也成為了許多教育工作者的參考資料,與大家分享。

《有的人》說課稿範文有的人講課稿4篇 《有人講得動人,有人聽得入心》

第1篇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1、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1)通過詩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的偉大精神,培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人生觀。

(2)加強朗讀,在朗讀中理解詩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詩的深刻哲理。

1、臧(zang1)俯(fu3)踐踏(jian4)刪刈(yi4)憎惡(zeng3wu4)裝飾(shi4)

(1)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思。魯迅自嘲詩裡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詩句。

(2)情感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比喻魯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魯迅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題辭》裡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執行,奔突;溶岩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於是並且無可枯腐。”

(3)華蓋:古星名。迷信的人認為人的運氣不好,是有華蓋星犯命,叫交華蓋運。但據說和尚華蓋罩頂是走好運。

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東省諸城縣臧家莊。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從小喜愛古典詩詞。18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農村,對農民的悲慘處境有較多的瞭解。這段農村生活成為他以後詩歌創作的深厚基礎。1923年入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習,開始寫作新詩。1926年參加北伐。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引起廣泛注意,受到歡迎。抗戰爆發前,詩人又出版了罪惡的黑手自己的寫照等詩集,進一步反映農民的疾苦,揭露和鞭撻了黑暗的舊社會。抗戰勝利後到上海。出版了反映人民疾苦、控訴蔣家王朝罪惡的政治諷刺詩集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解放後,先後任華北大學三部研究員、人民出版社編審、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詩刊主編等職,曾選為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創作的。

“詩言志”,詩可抒情、可敘事,詩也能講道理,發議論,這樣的詩有人稱之為哲理詩。詩中發表的議論不是抽象的,而是帶有形象性的。是用詩的語言說出來的。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臧克家先生所寫的有的人就是這樣一首哲理詩,學習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詩中哲理性的深刻內涵以及鏗鏘有力的語句,理解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情的紀念魯迅先生的感受,從中受到革命人生觀教育。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或聽詩歌朗讀錄音。注意朗讀者的感情流露。)

2、提問:這首詩可以分成幾個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麼?

第1節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

第2節到第4節為第二部分。大意是:詛咒與讚美、鞭撻與褒揚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對比,而讚美、褒揚是主旋律,作者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鬥而偉大的一生。

第5節到第7節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對生死、榮辱、善惡、美醜議論的基礎上,使詩意昇華到讚頌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詩的容量加大了。

3、提問第l部分中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有什麼不同的含義。

討論並歸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然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在人間。(應啟發學生。離開詩歌原句去解釋“活”與“死”是不易領會詩人深刻含義的。)

4、第二部分從哪些方面把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作了對比?

(1)對人民的情感:一種是騎在人民頭上;一種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騎”和“俯”形象地表明瞭兩種相反的態度和感情。

(2)人生境界:那些雖生猶死的人,想通過樹碑立傳,達到“永垂不朽”;而像魯迅先生這樣的人則情願充當無名的野草,當地下火噴薄而出的時候,變成熊熊列焰,“於是並且無可朽腐”(野草·題辭),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3)人生觀:一種給人民帶來災難;一種給人民帶來幸福。

討論並歸納: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挎,把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6、提問:第2、3節詩裡沒出現魯迅的名字、但我們一眼便可看出是在讚頌魯迅的偉大精神,原因何在?

討論並歸納:作者說過:“對這樣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頌,那是很難下筆的。我只是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鬥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在死後。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這二節中作者含蓄而形象地讚頌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因為本詩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同時“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讓人馬上想到魯迅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野草散文詩也讓人們與詩中“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聯絡起來,因此雖然詩中沒出現魯迅的名字,可讓人一看便知是魯迅的寫照。魯迅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魯迅為了革命事業甘願貢獻自己的一切。

有的人寫於1949年11月1日,新中國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自己的偉大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紀念魯迅的盛況。

這首短詩以有的人為題,是對全詩內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蘊含著深意。詩的第一節即第一部分,詩人揭示了這種深刻含意的具體內容,精闢地概括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就使詩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寫作方面,這首詩也有著鮮明的特色,這就是在對比和對應中表現出深刻的哲理,這裡所說的哲理,詩人並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語言來告知讀者,而是運用形象性的詩的語言向我們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它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那種高踞於人民之上的反動統治者和為人民俯首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義,從而啟示我們。為多數人去活,才活得有價值。

2、這首詩通過議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這個道理是以什麼形式怎麼打動讀者的。

上一節課,我們通過朗讀,背誦有的人這首詩,理解了詩人運用對比手法抒發的紀念魯迅的感受,從中受到了革命人生觀的教育。通過討論還明確了對“活”與“死”的不同含義。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討這首詩的深刻內涵。

2、提問:第一部分用了什麼修辭方法?起什麼作用?是怎麼評價魯迅先生的。

討論並歸納:這一部分的詩歌主要用了連續反覆的修辭方法。連續反覆的修辭在這裡起到了強調作用。這一強調使這一首詩的詩意昇華到讚頌高尚的人生觀的高度,對評價魯迅先生是偉大的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起到了很有力的、很重要的作用。

3、提問:詩歌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

討論並歸納:第二部分,從不同方面舉出兩種人的不同做法,褒貶鮮明,引起人們的思考;第三部分逐一對應回答,強調了兩種不同做法所得到的不同結果。

4、提問:這首詩的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這“感”具體,形象。如果詩的第二節改成:“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請說明理由。

討論並歸納:不行。這樣做,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騎在人民頭上”這典型動作,加上“我多偉大”這典型語言,二者連結起來,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這典型動作,加上“給人民當牛馬”這貼切的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5、提問:這首詩通過討論,給人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它為什麼能深深地打動讀者。

討論並歸納:這首詩所要說明的道理蘊含在第一節的詩句中:“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作者由紀念魯迅聯想到深愛人民的人,並且甘願為人民作牛馬,為人民奉獻、犧牲的人是永垂不朽的。就像魯迅先生一樣,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不存在了,但他的精神永遠活著,人民永遠在心裡紀念他。作者不僅歌頌魯迅和具有魯迅那樣品質的人,也啟發和引導讀者要學習魯迅精神,做品格高尚的人。

作者發揮了詩歌的特點,運用形象化的比喻和鮮明的對比來闡明上述道理,因而深深地打動了讀者,取得了較好的說理效果。

6、提問:讀讀魯迅的自嘲,想想自嘲和臧克家的有的人兩首詩中表現了怎樣一種鮮明的態度。

討論並歸納:魯迅活著的時候,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面對這一切魯迅坦然處之,堅信自己的信念: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人民大眾的代言人,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魯迅不屈不撓鬥爭著。魯迅逝世後,反動派仍然是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而人民卻敬他,愛他。可見在對待魯迅的態度上,可以清楚地讓人們感到鬥爭的激烈,這兩首詩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分明的愛憎。

7、提問:讀讀《野草·題辭》,聯絡《有的人》談談對課文有否更深的體會。

討論並歸納:魯迅曾說過:“我好像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牛奶,血。”而“野草”的形象,期待著地下火將它變成熊熊烈焰。這兩個形象都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民深沉博大的愛,象徵他為人民奉獻、犧牲的精神。這樣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這正是詩中所要歌頌的。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優秀短詩,自1949年發表以來,一直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這首詩的生命力如此強盛,究其原因應該是它對革命人生觀的形成有著普遍意義。是呀,人為什麼活著?不同人生觀,立場不同,就有兩種看法。以魯迅為代表的人生觀,就是為人民服務——就是“俯首甘為孺子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觀。與此相反,一切為自己,以別人——特別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犧牲的人生觀,都應當是為我們所唾棄的人生觀。《有的人》表面上並沒有人生哲學的說教,這是因為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判若天淵的愛憎讓它隱了形。事實上當人們讀到詩會立刻想到這一點。這也是這首詩創作的高明之處。

《有的人》說課稿範文有的人講課稿4篇 《有人講得動人,有人聽得入心》 第2張

第2篇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師: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前幾篇課文的學習,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更多的瞭解。毛澤東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課件出示,老師朗讀或者指名讓學生朗誦):“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於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後的遺言。然而,人們真的會忘記他嗎?事隔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一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交流,結合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對魯迅的瞭解以及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理解和體會。(可以談難理解的詩句,可以說說詩句的深刻含義,也可以點評詩人的斟詞酌句藝術,還可以品評詩歌的表現手法)

3、集體交流學習心得,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2、說說自己還知道哪些像魯迅先生一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給了你怎樣的教育和啟迪?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兩節小詩,寫作的物件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類人。

3、根據本單元小課題研究情況,辦一期手抄報:“走近魯迅”。

教學後記:在教學中,我將死的意義拓展為如何看待生死,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學習時,讓學生感受到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當這些孩子們平時熟知的語言和事例和課文聯絡起來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活躍起來,這樣一篇離孩子們很遠的文章一下子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語文即生活,尤其是這樣一篇經典的文章,如果不把它的根深植在生活的土地裡,它就會枯萎在學生的心靈裡。

第3篇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說課。

本單元編選的5篇詩文均是勵志類,它們雖然時代不同,體裁不同,但它們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勵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而作,詩人蔘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鬥,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於為革命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

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為了表明教師對詩的認識與理解,我拿當下網路流行的“梨花”詩,與本詩對比,藉以加強學生印象,並辯明是非。

通過誦讀理解這首詩。“三分詩七分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教師點撥理解這首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並領會這首詩的主題。

首先我們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然後提問同學有關魯迅的知識,重點介紹《自嘲》,從而引出這首詩《有的人》。教師配樂朗誦這首詩。同學們自讀,配樂誦讀。然後從詩歌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方面進行學習,並總結這首詩對比寫法。

第4篇

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魯迅先生懷著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著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餘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的鬥爭。因此,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敬與愛戴,當然也遭來了階級敵人的攻擊與謾罵。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篇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

三、感悟詩歌內容,思考以下問題。(不急於尋求統一答案)

1、“有的人”具體指什麼人?詩歌既然為紀念魯迅而作,為何題目卻是《有的人》?

四、在激起學生求知慾的基礎上介紹詩人及其創作背景。

從“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高高掛起之後,看到、親身經歷了舊軍閥、新軍閥的種種罪惡殘暴的迫害,也悲憤地目睹了地主階級和一切達觀貴人為非作歹、欺壓群眾、視人民如草芥的種種情況,他們利用他們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們歌功頌德,同時,還想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為自己樹碑立傳,以期“流芳百世”。

魯迅活著的時候,和逝世之後,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國民黨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連他的墳頭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愛他,把他作為自己的代言人,作為階級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國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的紀念日,全國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詩人目睹了人民群眾的紀念盛況,深切追憶魯迅先生,於是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著以前鬱積胸中的感情一齊迸發,就寫下了《有的人》這首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感慨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1、“有的人”指兩種人、兩種階級,一種是魯迅及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另一種是指國民黨反動派及那些剝削人民的人,詩人讚揚前一內人鞭撻後一種人。因為詩中通過揭露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來襯托偉大的戰士魯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標題,對全詩內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揭示了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一、有感情的朗讀全詩,討論第二——第七節是如何進行照應的。

二、討論這幾節是從哪些角度進行對比的,是怎樣進行對比的,並列表說明。

1、把第二節改為“有的人/欺壓老百姓;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行不行,為什麼?

答:不行,這樣改,兩種對立的人生觀,兩種對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表達得不形象,原詩反動者典型的動作和典型的語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動統治者的殘暴無恥。“俯下身子”的典型動作加上“當牛馬”的貼切比喻,準確生動的刻畫了魯迅先生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形象。

答:比喻魯迅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並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4、如何理解第六節,“春風”,“野草”各指什麼?

答: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想流芳百世,實際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魯迅以野草自比,(因為這一句魯迅的《野草》)為了盪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五、總結全文。談談你學了這首詩後懂得了哪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