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社會公德演講稿最新5篇 "共建和諧社會,守護社會公德"

近年來,社會公德在我國日益受到關注。面對社會多元化的背景與人們行為習慣的多樣性,良好的社會公德成為了維護社會文明和秩序的重要保障。本文將探討社會公德的最新動態,分享相關演講稿,希望能引發廣大讀者的思考和共鳴,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的社會風貌。

社會公德演講稿最新5篇

第1篇

1、社會道德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行為規則。

2、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

當前,我國遵守社會公德的狀況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甚至令人憂慮的現象。

2、社會公德的維護人人有責,需要全民動員,從身邊日常小事做起、從一行一動做起!

3、遵守社會公德就是以公共道德標準規範自己的行為,給社會以語言和行為的美感,它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1)加強學習,形成對社會公德的認知,培養社會公德的情感。我們要養成遵守社會公德的好習慣。

(2)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實踐中培養社會公德意識和責任意識。

(3)從小事做起,從小節做起,帶頭踐行社會公德規範。“勿以善

(4)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

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

社會公德演講稿最新5篇

第2篇

多少次的教育學習活動中號召大家向模範學習,其實在我看來,我身邊的領導,身邊的同事,就有很多是我學習的楷模,很多同志都有自己或轟轟烈烈、或可歌可泣、或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的事蹟。我經常會被他們那種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就是他們有公心、有公德,立足本職,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贏得了群眾的信任。

老子曰: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意為聖人沒有私心,百姓的心願就是他們的心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共產黨員的宗旨,是我們賴以立足、賴以生存的基礎。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共產黨人要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達到這個要求,首先就要具備一種敬業無私的品質。敬業是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的積累和沉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種忘我無私的敬業精神感動了一代又一個代人,遠的不說,我身邊就有很多無私敬業的領導和同事,他們時刻在用行動印證著他們對事業的熱愛。每一天,都有很多情景打動著我,我看見,有的同志經常加班加點忘了時間,有的同志發著高燒帶病堅持工作,有的同志工作太忙家裡老人孩子沒人照顧。但是,我沒有聽到任何一個人說,他因為付出而後悔,因為忙碌而埋怨。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已經成為我們集體不用加以修飾的代名詞。

正是這種無私敬業的精神,無時不刻地在激勵著我、鞭策著我,指引著我的工作和生活。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公民道德的好壞,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精神狀態,影響著一個民族事業的興衰。具體到我們身上,就表現為職業道德。黨員幹部要以德服人,不能以權壓人。我們全體黨員要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牢記黨的宗旨和歷史使命,永遠保持共產黨人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的政治本色。“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保持寬容坦蕩、熱情細緻、誠實勇敢的品德應該是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鬥的政治本色的前提。我感覺,在我們單位工作,不用領導提要求,不用誰去監督,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每個人不同的本色在共同的事業上交匯,成為了一種巨大的幹事業的動力。這種巨大的幹事業的動力就是源於我們每一同志那種質樸的、本色的個性表現。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我只是來自平凡崗位中一個平凡的同志,這幾年,在我們領導和同事們關心下,我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和我單位的領導,和我的同事們比,差距還很大,我會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我願意做一匹承載事業的戰馬,立公心,樹公德,為建設文明、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停奔跑,奮鬥畢生。

第3篇

社會公德是檢驗每個人的一個道德標準,這個道德的標準沒有人可以跨越,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要遵守這個標準,這些良好的行為準則值得大家去推崇,去學習。

在夏天的傍晚,我常常看見小朋友們拿著自己心愛的羽毛球拍打羽毛球,這時,我多麼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副球拍,閒了的時候,和小夥伴們一塊玩。

過了幾天,我拿著媽媽給我的十元錢去買洗衣粉,售貨員阿姨錯把十元錢當作二十元錢,又給我找了十五元錢,我提著洗衣粉,手裡拿著找回的十五元錢,不由自主的來到了體育用品店,想買一副羽毛球拍,這時不知怎麼地,給我找錯錢的那位售貨員阿姨忙碌的身影浮現在我眼前,她是那樣辛苦,差錯誰不會出呢?真是的,我怎麼能把這錢拿來呢?想到這,我連忙跑回那家商店,將錢還給了那位售貨員阿姨,並告訴了她事情的前因後果,她聽完後,急忙說:“謝謝小朋友!”,而且還誇我是個好孩子。

回家後,我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媽媽們說我做的對,並帶我去買了一副羽毛球拍,我非常高興。

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了,不管做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要嚴格遵守我們的道德標準,做一個有社會公德心的人!

第4篇

社會公共道德的主要資料包括:禮貌禮貌、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等等。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公共道德,我想起了我們學校師生對鄉中學的對口扶貧行動,資助貧困的同齡人完成學業,這不正是良好的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此刻空著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牆,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社會公德的體現麼?

我那裡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正因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道德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麼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道德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道德的要求,也並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能夠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禮貌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道德,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清朝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公德的歷史教訓。

公共道德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道德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嗎?不會!個人道德修養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必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因此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道德修養。

人的道德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必須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潛質;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潛質,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發奮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貼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道德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麼這麼講呢?堅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但是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務必遵守的公共道德。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地衝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我們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也是一樣,並非必須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養成禮貌的習慣,使禮貌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禮貌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理解社會公共道德的教育,很多同學都能夠滔滔不絕地大談社會公德。但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髒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麼?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理解社會公共道德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理解社會公共道德教育有什麼區別!因此我們要實踐社會公共道德,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禮貌的行為。

我們不必埋怨這個社會的公共道德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單薄,對社會的影響不大。試想一下,麵包裡的酵母不是很少嗎?但是,單憑這一點酵母,不是就把麵包發起來了麼。我們每一位同學都就應做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第5篇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進入了這個絢麗多彩的世界。為了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和諧,我們必須要做到對公共道德的堅守。比如尊老愛幼,助人為樂,謙虛禮讓等。當然,我們不僅要遵守這些傳統美德,也應當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社會公德。

比如在當今社會,愛護公物就應當成為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在我國吉林省有一所渾江國小,學校不大,只有80張課桌,令人稱奇的是這80張課桌,居然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做的,歷經60多年的滄桑卻依然完好無損。在這樣一所邊遠地區的國小,同學們有這樣的思想境界真是讓人敬佩。想想我們自己又是如何做的呢?當同學們看到地上散亂的粉筆頭、廁所洗手池裡的廢紙塑料袋、桌椅上的信手塗鴉、教室角落的掃帚杆、還有那人走屋空還在亮著的電燈、食堂餐桌上的剩菜剩飯……大家有沒有想過,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不僅汙染了環境,更是損害了你的形象,是不文明、缺少公德心的表現,給大家傳遞了不文明的負面能量。

公德心還體現在許多日常小事之中,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要謙讓、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一個微小的舉止,折射出一個人心中的公德。是的,社會公德心從來就無所謂大小,只要是誠摯的為了守護我們的家園而做的實事,都是值得稱道的。

播下行為,收穫習慣;播下習慣,收穫性格;播下性格,收穫命運!同學們,做一個有公德的人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我們要把“講公德,樹文明”作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基本行為準則,並把它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為。我相信,只要我們全體同學共同努力,一定能營造出一個更加整潔寧靜、健康奮進的校園環境,讓文明的號角響徹實驗高中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