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卓別林觀後感8篇 卓別林:喜劇之王影響深遠

《卓別林觀後感》是一篇關於偉大喜劇大師卓別林的觀影心得的文章。卓別林作為電影界的傳奇人物,他的作品充滿了智慧、幽默和溫暖。通過觀看他的電影,我深刻體會到了喜劇的力量,以及卓別林對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卓別林作品的感悟和思考。

卓別林觀後感8篇 卓別林:喜劇之王影響深遠

第1篇

前幾天在書架上無意中發現了《卓別林自傳》一書,令我異常興奮。卓別林是英國一位電影演員,也是導演和製片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他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形象,已成為喜劇電影的標誌,也是他成為風靡世界的文化偶像。

本書是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晚年撰寫的自傳,生動展現了一代喜劇之王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完整回顧貫穿其一生的電影生活。在書中,卓別林對自己的人生做了開成公佈的描述。從他悽苦悲慘的童年,到通往世界電影工業的頂峰;從在遊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打雜,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文化偶像,其間的心酸的歷程以及種種是是非非,都做了詳細的交代,對於讀者和影迷更好的瞭解卓別林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書中還詳細的記錄了卓別林從影歷程和創作經驗,尤其是對對電影藝術的獨到見解。卓別林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對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的種種心得,以及為何他的喜劇表演會令人捧腹大笑,卻又讓人們在笑後品嚐到淚水的苦味。他和許多名人一樣,他的成長是一條充滿荊棘,充滿辛酸的歷程,無不催人淚下。卓別林很小就失去父愛,因父母在他三四歲時離異,十多歲時父親又因病去世,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原本是一位歌劇演員,後因嗓子嘶啞,不得不退出演藝界,這對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講,前途一片渺茫,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只好靠一臺縫紉機給別人做一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最後僅有的生活民習藝所,靠哥哥在船上做工養家,可畢竟哥哥年齡太小,收入有限,他們第二次進入平民習藝所。在平民習藝所也是在萬不得已,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進,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租的一間閣樓上居住。但生活仍然無望,母親為了孩子,終於因營養不良昏倒,加上輕度精神病住進了醫院。

卓別林從小受母親影響,也進入了演藝界,從最初的丑角到戲劇大師,歷經艱難,終於一舉成名。他一生拍攝了八十多部電影其代表作《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這》、《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都是榮耀影視的金典之作,反映出卓別林從普通的人道主義者轉變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家的整個過程。卓別林以精湛的藝術,在影片中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1952年因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從此定居瑞士。1972年好萊塢隆重邀請卓別林重返美國,受到影迷的空前歡迎,並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卓別林觀後感8篇 卓別林:喜劇之王影響深遠 第2張

第2篇

前幾天在書架上無意中發現了《卓別林自傳》一書,令我異常興奮。卓別林是英國一位電影演員,也是導演和製片人。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世界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他頭戴圓頂禮帽,手持竹手杖,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的流浪漢形象,已成為喜劇電影的標誌,也是他成為風靡世界的文化偶像。

本書是喜劇電影大師卓別林晚年撰寫的自傳,生動展現了一代喜劇之王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完整回顧貫穿其一生的電影生活。在書中,卓別林對自己的人生做了開成公佈的描述。從他悽苦悲慘的童年,到通往世界電影工業的頂峰;從在遊藝場和巡迴劇團賣藝打雜,到成為全世界矚目的文化偶像,其間的心酸的歷程以及種種是是非非,都做了詳細的交代,對於讀者和影迷更好的瞭解卓別林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書中還詳細的記錄了卓別林從影歷程和創作經驗,尤其是對對電影藝術的獨到見解。卓別林以細膩的筆觸講述了對電影特別是喜劇電影的種種心得,以及為何他的喜劇表演會令人捧腹大笑,卻又讓人們在笑後品嚐到淚水的苦味。他和許多名人一樣,他的成長是一條充滿荊棘,充滿辛酸的歷程,無不催人淚下。卓別林很小就失去父愛,因父母在他三四歲時離異,十多歲時父親又因病去世,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原本是一位歌劇演員,後因嗓子嘶啞,不得不退出演藝界,這對一個帶著兩個孩子的媽媽來講,前途一片渺茫,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只好靠一臺縫紉機給別人做一些針線活勉強維持生活。最後僅有的生活民習藝所,靠哥哥在船上做工養家,可畢竟哥哥年齡太小,收入有限,他們第二次進入平民習藝所。在平民習藝所也是在萬不得已,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進,所以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租的一間閣樓上居住。但生活仍然無望,母親為了孩子,終於因營養不良昏倒,加上輕度精神病住進了醫院。

卓別林從小受母親影響,也進入了演藝界,從最初的丑角到戲劇大師,歷經艱難,終於一舉成名。他一生拍攝了八十多部電影其代表作《淘金記》、《城市之光》、《摩登時代》、《大獨裁者這》、《凡爾杜先生》、舞臺生涯》等,都是榮耀影視的金典之作,反映出卓別林從普通的人道主義者轉變為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家的整個過程。卓別林以精湛的藝術,在影片中對下層勞動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辛辣的諷刺。1952年因受到麥卡錫主義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從此定居瑞士。1972年好萊塢隆重邀請卓別林重返美國,受到影迷的空前歡迎,並領取奧斯卡終身成就獎,被譽為“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作出不可估量的貢獻”。

第3篇

據可信資料,此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電影,拍攝於1936年,客觀講述了大蕭條對美國民眾乃至世界人民的影響和帶來的災難。更深層次地反映的資本主義的弊端與本質。

影片一開始,有這樣的一段字幕:“modern times.”a story of industry , of individualenterprise—humanity crusading in the pursuit ofhappiness.我想這段話可以這麼理解,一個關於工業化和資本企業在追求發展過程中扭曲人性的故事。這句話很經典也很深刻,無情且絕對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黑暗。

然後呈現的情景是綿羊簇擁而行,工人蜂擁而至,人類已與動物無異,在巨大的資本剝削麵前,人性扭曲,毫無尊嚴。可為了生活他們又不得不如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僱傭工人則是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裡。”關於這點,後面我們會提到關鍵原因在於以廣大勞動工人為代表的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這個過程被稱作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接著流水線工作呈現在眼前,在這裡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方式。依據教材內容,最基本的方法有兩種。即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絕對剩餘價值是指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時而生產的剩餘價值。相對價值是指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相對延長剩餘勞動時間生產的價值。根據資本主義的發展條件,片中資本家通常採用第一種方法來剝削工人。片中老闆不停地給傳送帶加速,減少休息時間,變相提高工作效率,甚至不擇手段想出了自動餵食機,妄圖壓榨工人最起碼的休息權,希望工人吃飯時也能工作,可以說資本家為了金錢也喪失了人性。馬克思對這種做法作出了這樣的抨擊:“它靠縮短工人的壽命,在一定期限內延長工人的生產時間。”最終卓別林飾演的夏洛爾不堪重負,精神失常,竟將別人的鼻子,鈕釦都當成螺栓,被送進的精神病院。在此期間,我們還要留意這樣一個鏡頭,就是工友們追逐精神失常的夏洛爾時,當看見傳送帶轉動時本能地回到流水線旁,放棄追捕,我們概之以“條件反射。”能形成這樣的結果,我既感到悲哀,更為之同情。

其後讓人感覺人間還有真愛的場景是:夏洛爾與流浪女的相遇並在影片的後半段相濡以沫。在艱難的生活中,他兩始終不離不棄,給人以溫馨的感覺。同時告訴人們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真愛,即使是在最困難的境地,它也能支援你,鼓勵你,給你以充足的精神動力,讓你感到人間還有希望,這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

在這裡也引發了我對此片的另一感觸:一部講述即便在困境中也要不斷努力不斷奮鬥的勵志電影,只要心中有夢,就該去追!即使失敗了也不會有什麼遺憾。片中夏洛爾失業,入獄,就業,再失業,再入獄……可不管經歷了多少,始終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亞伯拉罕·林肯所說:“雖然我走的很慢,但我決不後退。”人生就需要這種積極的態度。

將電影的情節引申至相關的理論層面上,並結合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相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資料歸資本傢俬人佔有,工人一無所有,只有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工人在資本家的支配和監督下勞動,他們的勞動隸屬於資本家。第二,勞動產品也屬於資本家所有。

而前面所提到的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資本關係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僱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在西歐,資本原始積累開始於15世紀後30年,經過16世紀的高潮,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初才告結束。資本原始積累主要是通過兩個途徑進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

資本主義的生產是剩餘價值的生產,資本家的本質是惟利是圖。因此,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不僅是價值形成過程,而且必須是價值增殖過程。

另外,我還想闡述的是這是一部喜劇電影,但悲從喜中來。尤其是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喜中見悲的詮釋方式、辛辣犀利的諷刺和揭示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工人飽受資本家欺壓剝削的嚴酷現實,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概括了“摩登時代”這一矛盾的本質,揭露資本家瘋狂剝削工人以更大限度地獲取剩餘價值以及這樣一種生產方式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

總之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是:機器大生產下對人的摧殘,諷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下社會的黑暗,解釋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剝削。卓別林漫畫式近乎誇張的表演既製造了笑聲,也有體會了辛酸的淚水。然生活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夢想併為之付出努力。

第4篇

記得第一次看卓別林的電影是在國中,那會一家人在吃中午飯,看著電視裡面他的電影,好像就是這部《摩登時代》,記得那會笑的肚子都疼了,十幾年後在一次觀看這一部電影,好像又有一些不同。

毫無疑問卓別林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電影大師之一,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摩登時代》也是其一部代表作,在幽默的表演中又諷刺著那個年代,正向片語說的那樣“本片講述工業時代,個人企業與人類追求幸福的衝突”。片頭出現羊群,隨後出現人群。兩者形成對照,暗示工人如牲口,唯有待剝。

故事分兩條線進行敘述,一條是在工廠工作的男主,而另一條是流浪女。他們各自代表著那一時期茫然無知的工人階級和失業貧苦工人的家人,無所依靠,像個動物一樣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片中工廠主的監視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電影安排這樣的情節無疑是暗示剝削無處不在。查理在工廠的精神崩潰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與其說這是查理的一次病態職業病的體現,不如說這是卓別林對整個工業文明與資本主義的一次暢快淋漓的嬉笑怒罵,與激烈抗爭。讓人捧腹的同時也是大快人心!不過,最後查理被警察制服也不耐的說明工人階級畢竟無法和資本家抗爭,也許能的一時之快,但終會失敗,這是歷史的必然。影片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段是,當監獄方面通知夏爾洛自由了時,他卻問道我可不可以再待一段時間。也許只有在那個荒誕的年代,才有夏爾洛這樣荒誕的想法。正如唐僧羅家英在《大話西遊》中的一句臺詞“為什麼要出去,外面只是一個更大的監獄”。當然後來他無法再社會上生存時他只想著要回到監獄,那是他的樂園,他的天堂。在商場溜冰的那一段,夏爾洛一直矇眼溜在危險的邊緣,他是如此的自在;但是當他睜開眼之後卻嚇得路都走的不是很順利了;這是否是在表明些什麼?咖啡館上烤鴨的那一段,我們無法看到那個可憐的人,只能看到那個端著烤鴨的餐盤在一直隨著人流移動,我們也只是在隨著人流隨處漂泊的人,想要找尋一條自己的路,卻又無奈被帶離。

影片最後,夏爾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這一章的標題是“黎明”。我想卓別林更希望他們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爾洛看到女主角緊鎖著眉頭,他告訴她應該笑,應該向著黎明微笑,這也是卓別林帶給我們一系列艱辛,悲苦,荒誕後給我們的一絲希望。

第5篇

影片《摩登時代》是描寫人和機器之間的衝突。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20_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事業浪潮,主角夏爾洛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還有出毛病的吃飯機器······這些反應了機器時代所帶的恐懼與打擊。後來夏爾洛失業了而且進了監獄,因為他在監獄立了功的原因在監獄受到好待遇,出獄後他認為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為了進監獄他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了,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這部電影以喜劇的手法突出了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揭示了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工人在這種情況下忍受著生活和工作各方面帶來的壓力,引起精神方面的問題,造成社會問題,這實質上是個引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告誡各位企業家在創造利潤時不要忘了顧及工人的利益,工人是創造利潤的最重要工具,沒有工人的付出企業的利潤就不會存在,應該提高工人的待遇有利於創造更多更大的利潤。關注和提高工人的待遇是解決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做法。

影片最後時夏爾洛找到一份很好很適合自己的工作但因為女主人被便衣警察發現她是通緝犯,而他們繼續他們的逃亡生活,女主角知道他們逃亡代表著他們什麼都沒有了,但夏爾洛給予女主角鼓勵與微笑,他們互相鼓勵一起微笑向前走,給人內心以強烈的震憾,它給了人們繼續奮鬥向前的勇氣和生存的信念……

第6篇

?摩登時代——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的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它讓我們在笑聲中體會出來。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讓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就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被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時間,幫資本家獲得更多利潤罷了。

在影片開始時,首先是有一群羊走過,緊接著就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很接近,讓我產生一種啞然失笑的感覺。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這麼的機械受社會控制著,而查理正是這群人中的一個。

影片中還通過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暗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卓別林扮演流浪漢那時就希望永遠都關在監獄裡,無憂無慮,就不用為了找工作養活自己而感到煩惱。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就如與卓別林一起流浪的女孩,在那現實社會,只能靠偷東西吃來養活家裡的兄弟姐妹,最後,卻弄到無家可歸。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卓別林這一部電影《摩登時代》讓我們在笑聲中感受到當時農民工被資本家的欺壓,擔任了機械的工作,我永遠都忘不了主人公在人的鼻子、鈕釦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裡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眼裡充滿的只有迷茫。這就是摩登時代。

第7篇

今天同事問我,資本主義是什麼鬼?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有什麼區別?我想了想,應該回答最簡單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區別嗎?還是回答文化的不同?總覺得哪裡不對勁,想到深處,突然想到只有這部電影可能會告訴我想要的答案!

long longago,那個年代的美國,資本還大多集中在少數的資本家手中。他們有機器,有大批的生產裝置,儘管他們有錢,可是為了更有錢,還是要不斷的壓迫工人階級,無限的壓迫。資本家越來越富有,因為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窮人因受他們的壓迫和社會不完善的制度越來越窮。那麼問題來了,生產的商品越來越多,社會中的消費能力慢慢的跟不上生產能力,工人階層沒有這個能力去如此消費。產品慢慢累計,富人們的公司的產品沒人買,資金無法儘快回籠,資金週轉不過來,慢慢的公司也沒有錢給工人付工資,開始給工人減薪,裁員。公司開始倒閉,失業者增加。他們吃不飽,開始偷,開始搶。

這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和資本主義低階的生活寫照,就像剛開始的一個鏡頭,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這樣的蒙太奇手法把當時工人暗喻為任人宰割的羊羔,成為資本主義、資本家和金錢的奴隸。

卓別林以獨特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雖然可笑,但反映出資本家為了獲取更多剩餘價值而不惜縮短工人吃飯時間至使機器化的工人連休息時間手臂還在不停的運動,使人們對那個幾械化的社會的深深思索。

卓別林弱小的身軀被生產線吞噬著,而這個所謂的摩登時代是一種諷刺,這是一個異化的機器工業時代,人與機器彷彿混為一體;這是一個抹殺人性的時代,上司對於工人如奴隸般的壓迫;這是一個荒.唐無法理解的時代,一個善良人會在不長的時間裡入獄五次。

這部片是一部默片,但片中運用文字解說,加上演員誇張的動作和豐富的表情,讓觀眾更易理解劇情,從而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雖然此片的畫面是黑白,但是這種反差恰恰給人強烈的鮮明感。

其喜劇形式背後是對於社會、對於夢想的思考,有其嬉笑的荒誕和其真實的反思。儘管是一部喜劇,涵義卻完完全全的悲劇化。我們要感謝卓別林,正因為他憑對當時社會的敏銳觀察力和天才的想象力,記錄了那個悲哀的時代,是他為觀眾生動的演義了一名處在亂世下的小人物,也是他為世界無聲影片畫上了一個輝煌的句號。

卓別林的電影是一面鏡子,在得意的笑料後,原是生活的骸骨。也只有看鏡子的人才知道,歡樂和悲哀原來都是同一服嘴臉。

大約是過了看默片的時代吧,不過我還是希望大家可以看看這部片子!

第8篇

1936年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裡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拼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裡,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捲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釦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裡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