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觀後感

卓別林《大獨裁者》觀後感

觀後感2.14W
查理卓別林的《大獨裁者》,看完後確是感慨與震撼。對自由的渴望、對光明的嚮往,正能量爆表。接下來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卓別林《大獨裁者》觀後感,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卓別林《大獨裁者》觀後感

正文
  
     心中便縱有萬般慨嘆,心情激盪,湧入喉間卻是無可陳說,只擷取片段的微末所思錄於此間。
  
    《大獨裁者》是著名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喜劇片。拍攝之時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大獨裁者》在拍攝期間曾經受到了德國外交人員和美國法西斯組織的施壓,但卓別林依然不改初衷,公開向nazi挑戰。(百度百科)”。此片在各方面的影響,早已超出了它作為一個電影的本身的意義。並於1997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的美國國家電影登記處列為“在文化、歷史和藝術上具有重大意義的電影”。
  
    然而觀之,從頭到尾都只是感到了莫大的壓抑與悲傷,還有歷史的沉重感。畢竟此片上映時的上世紀四十年代恰逢德國希特勒的獨裁統治風頭正勁,對猶太族群的高壓也愈強。本來就所存無幾的和平因素愈加消減,由於煽動性話語而起的仇恨的壁壘與高牆反而處處矗立。人們開始了族群間的仇恨,相攻如仇讎,極端觀念的種子在人內心所蔓生的荊棘,泯滅了人性的溫暖與光亮。荊棘之下,是一片荒蕪的焦土。當時極端的民族與種族主義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值得後世鑑之戒之,若不如此,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雖然加入了諸多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戲劇化的人物行為與劇情,但是私以為很多片段或可以當做紀錄片的性質一觀,畢竟是時代的親歷者將歷史訴諸於藝術的表現形式,以此刺某些時事。隱藏在誇張的肢體語言與荒誕的劇情中的,自有歷史的真實性。
  
   卓別林在片中對希特勒與其政策大加諷刺針砭,用很多誇張的藝術的表現形式展現了在現實中真正的大獨裁者希特勒本人的醜惡與nazi政黨上層的對於民眾的控制與猶太族群的壓榨。片中之人與國的名字都能在現實的世界中找到與之的對應(譬如希特勒與“希克勒”,墨索里尼與“納帕里尼”,奧地利與“奧德利”,義大利與“拜大利”,戈林與“赫林”羅馬與“阿羅馬”),從而進行一看便明瞭的暗喻與諷刺。
  
   片中著重刻畫突出了希克勒的愚昧、瘋狂、自高自大的獨裁。通過與卓別林出演的另一位主人公——一位在戰爭中倖存的退役士兵同時也是一名猶太理髮師查理的對比,進行了相當鮮明的反襯與烘托。又將查理的愛好和平、嚮往幸福的生活、不畏強權勇於抗爭的品質進行了濃墨重彩的描寫。
  
  具體劇情不一一道來,只一說印象深刻的場景片段。
  
   宛若凜冬的獨裁統治下的街道旁,矗立著古希臘風格的雕像,鏡頭一掃而過,頗似米洛斯的維納斯與羅丹的思想者,然卻都單手高舉行納粹禮(民粹思想無處不在的荒謬的體現)。
  
   希克勒下屬為其描摹了一個逐步開疆拓土,最後成為整個地球的大獨裁者的巨集大版圖,希克勒興奮地不能自已,拿起旁邊的地球儀形狀的氣球,跳了一段滑稽無比的舞蹈。最後氣球破滅了,希克勒也終於大夢方醒(私認為此處暗喻著現實中希特勒的獨裁統治與民粹理念終將破滅)。而真正的歷史中那段黑暗歲月,與片中nazi衝鋒隊對猶太人居住區的欺壓與凌辱相較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影片的終末,是查理誤打誤撞地被很多人誤認成了與之相貌相似的希克勒,便藉機發表了一段演說。將自己的希冀與種種美好的願望訴諸於其中,將自己對獨裁與黑暗社會的憎惡亦訴諸其中,鏗鏘有力的話語包含著熱淚,透過無線電穿過廣袤的平原、森林與海洋,傳遞給世界的熱土之上正在聆聽的每一個人們人們。振聾發聵,引人深思。使人感到濃稠厚重、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必將被驅散,而燈塔的光亮倏忽明滅,雖然微弱,但有著溫柔而有力的力量,終將照亮通往光明的道路。愛、溫暖與希望必將成為永恆的主題。現節選一段錄於其下。